1. 求一篇关于,城市宣传片,或者历史题材花木兰的论文。。不要假的太明显啦。
中国的花木兰是民族英雄,是女中豪杰,一枝独秀。
美国的花木兰注重个人抱负,也就是不管国家怎么把她看做英雄,她首先是个个人意义上的英雄,是个人成就的典范。同时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就是美国那一套。
你给再多分也不会有人帮你写的。自己想想吧。
成功的背后,是坚强的毅力。
——题记
看完了《花木兰》这部片子,我深刻的感到“女儿堪比男儿”那么是什么支撑了她呢?是她想为家族争光,那么这份信念让她有了坚强的性格和毅力。
坚强和毅力是成功的基石,坚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心中都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来支持你,当你因挫折而沮丧的时候,当你因失败而落泪的时候,当你因诱惑而跨越界限的时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在身边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而获得成功的人们,相信雨后一定会见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成功的标靶不断挺进。
让我来看另外一些人是怎么做的:鲁宾逊,一个聪明机智、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为了四处航海而放弃了平淡、富裕的生活,却不幸遇到大风暴,船触礁,其他人都死了,只有鲁宾逊一人存活下来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但他没有在逆境中屈服,而是用自己的坚强毅力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用双手让自己幸福生活了28年。
而我们呢?同样是常人,如果我们去航海遇到大风暴会如此镇定而存活下来吗?如果我们孤身一人处于荒岛会用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吗?如果我们没有住所、没有粮食而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我们会吗?勿用质疑我们不会,因为在花花世界里的我们软弱无比,缺乏毅力。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年轻时,极富有音乐才华,莫扎特曾赞扬过他:“此年轻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的确,贝多芬一帆风顺,声明如中天,但不幸却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而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讲是多么痛苦。但贝多芬没有在悲痛中消极许久,马上又振作起来,把悲伤化为动力,在耳朵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写出一首首名曲。这是为什么?因为贝多芬告诉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选择了坚强,继续编写音乐,从黑暗中看到了希望。
而我们呢?同样是常人,如果我们聋了怎么办?会坚持下去么?
面对人生的岔口,不要徘徊,不要驻足,只要用坚定的信念坚持下去,胜利彼岸的花一定会绽放!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成功的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有没有坚强毅力,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呈现的那一刻。
你看坚强和毅力看似简单,只在嘴皮子耍功夫,又有何用,一个学会了坚强和毅力的人,他的命运就与常人不同,你注定就不是平常人,因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常人看不到的坚强毅力,正是这个重要的因素,才造就了一个个成功者,所以拥有这两个,你就是成功者。
2. 丁真拍摄公益宣传片,我们该如何保护白马少年的世界
丁真拍摄公益宣传片这件事情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我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白马少年的世界,说起丁真,我们也算是家喻户晓了,他也是一个时代的宠儿,在经历了默默无闻的出名之后,一炮而红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羡慕,同时他的工作也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非常的喜欢的,他是一个城市里面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荣誉,他也是一个非常认真工作的人,从很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非常的满意的,同时他对于自然环境也是非常的尽心尽责的,我们如果想要维护好白马少年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一定要对自己身边的大自然更好一些才行。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互联网的社会有非常多的人喜欢在网上买东西但是买完东西之后的塑料袋一定不要随意乱扔,如果随意乱扔的话,那么会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造成非常大的困扰是非常的不好的,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不受侵害,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
3. 求 刺客信条3 真人宣传片里的英语台词
当我牺牲年轻岁月来捍卫本该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当我拒绝承认我们从未同意过的法律之时
当我不再供给粮食给远在天边的帝国之时
当我躯体屈服 意志却屹立不倒之时
当我要求警卫 而视而不见之时
当我拒绝学习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国家的历史之时
当我决定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的时候
就是揭竿而起之时
4. 求教育孩子表现粮食得来不易,杜绝浪费的视频或者宣传片一段,谢谢!
看一下1942这部电影
5. 湖南一公司食堂取消潲水桶,这是什么操作
为了制止餐饮浪费 ,提倡吃多少,打多少,节约粮食。食堂的工作人员说,公司每天中午约有120人就餐,以前每天要回收20多公斤潲水,自从取消潲水桶后,大家也就注意了很多,少取多次,相互之间也会提醒督促。
6. 寻找一个优美的曲子的名字,有点民族风,整体感觉像《故乡的原风景》,经常在风景类型宣传片里面做背景乐
我猜是班得瑞的曲子
童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1OTExNTE2.html
your smile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4NjgzMzAw.html
你听下看看
7. 要做一个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宣传视频,用什么背景音乐比较好有没有比较好的创意
《热天热地热太阳》 这是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的主题曲 你可以剪辑一下 只要里面的高潮
8. 国务院提示制止校园餐饮浪费防止走偏,那校园应该如何做
国务院提示制止校园餐饮浪费防止走偏,那校园应该推行半份菜这种方式。因为很多时候一份菜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太多了,自己也是根本吃不了。所以也是从而就造成了浪费,我个人同时也认为浪费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现在我们国家也是倡导光盘行动,我们每个人也是应该做到节约,不浪费,因为我们的粮食也都是来之不易,我们也是更应该去珍惜。因为粮食也都不是轻易得来,所以,我们也是更应该去体会劳动人民还有就是农民叔叔的不容易。
因此,综上所述, 国务院提示制止校园餐饮浪费防止走偏,那校园应该推行半份菜这种方式。
9. 急求《鹤壁城市宣传片》中的全部解说词!!!!!!!!
接好了您!!!
这里是《诗经》的源头,这里也是华夏文明的腹地,巍巍太行,悠悠淇水。山与水的亘古辉映,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交融,孕育出厚重而秀美的仙鹤之城——鹤壁。
鹤舞一溪水,壁立半城山。鹤壁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的美丽传说而得名。这里是一块承载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厚土,“淇河文化”独具风骚。这里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发源地,《诗经》种,描绘淇河两岸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诗歌多达39篇。李白、杜甫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两万多首吟诵淇河流域的诗词歌赋。
殷商王朝四代帝王和春秋时期最大诸侯国卫国在此建都。林姓、殷姓等200多个姓氏、“高风亮节”“毛遂自荐”等100多个成语典故均源于这里。这里是军事家,思想家的摇篮,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讲授文韬武略,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故军校”。
这里是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故里,儒商文化的发源地,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雄踞于此。这里是被称为“中国狂欢节”的民俗文化展演地,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距今1600多年历史的古庙会节会期间,每天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传承中原文化精髓的鹤壁,展现出绚丽多彩的人文画卷。
如今,这里地处晋冀鲁豫4省14市,经济协作区的几何中心,是中原经济区衔接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交通网络横跨东西,纵横南北。
这里是中国粮仓,“黎阳收 顾九州”的历史美誉流传已久如今续写着新的篇章和传奇。作为全国5个整建制试点市之一,鹤壁粮食生产连年刷新全国高产纪录,玉米育种全国领先,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里是活力之城,煤电化材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金属镁精深加工两个先导产业不断壮大,五大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鹤壁还遵循着“低碳 节能 环保”的生态理念,努力打造循环工业、循环农业 循环型城市。
这里政风清正、民风淳朴、环境优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中石化,华晨汽车,深圳航盛,青岛地恩地,广东新中源,富士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地生根。作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这里正成为高新技术,高端人才,高产出项目聚集的洼地,创业者施展才华的沃土。
这里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我国北方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分布沿岸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生态园是这座城市的天然氧吧。这里欧式建筑林立,江南式园林遍布,城市绿化率40%以上,生活在鹤壁这座宜居的城市,“推窗见绿 开门见花 城在林中 人在景中”人与城市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人们身居繁华而远离尘嚣,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更是全国领先。在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每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60天,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城镇居民幸福指数排行榜,全国294个城市中,鹤壁名列第七位。自豪,幸福是每一个鹤城人共同的心声。
淇水观鱼跃,太行听鹤鸣。如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给鹤壁发展带来了良机。这座厚重的人文之城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生态美学与发展哲学正在这里完美融合,不仅使鹤壁成为华北地区,适宜人居的首选城市之一,更是商家,投资者,创业者进入中原的理想之地。来到这里的人们也将和这个城市同呼吸,共脉动,一起承载着“务实 奉献 诚信 创新”的鹤壁精神,共同追寻、实现、超越着梦想。
10. 请问201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片出炉了吗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世界气象日简介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日起因与发展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6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2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3月1日启动的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2]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资源、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计划;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计划;技术合作计划;教育和训练计划以及世界气候计划等。
1971年10月,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所属的一些专门机构,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专门机构就是世界气象组织。
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全球综合观测,人类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
1961年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3年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天气和水
1968年气象与农业
1969年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气象教育和训练
1971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气象与旅游
1975年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气象与能源
1980年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气象观测员
1984年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气象与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地球大气
1992年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气象与体育服务
1997年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OBSERVING OUR PLANET FOR A
2009年 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Weather,climate and the air we breathe)
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 人与气候
2011年 人与气候
2012年 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2013年 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2014年 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2015年 气候知识支持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