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教南北两派丹法的区别
这个东西真的不知道有么区别,但是如果没区别,他不可能分成南北两派
❷ 道教如何传法
道教继承传统诸家气功功法,予以发展丰富,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气功入静法门。道教文献中所见的气功方法,多达百数十种,既有静功,又有动功、动静功,而以静功为主。道教气功静功入静法,大略可分为炼神、炼气、存思、守窍、内丹五大类。 一、炼神类。 此类方法源出老庄,从调心入手,以空虚心念、令契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斋、定观、澄心、观心、坐忘、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于魏晋意的《西升经》,承老庄之说,贵养神而赋养形,阐述了以清静自心、收心离境、冥思绝虚为要的“养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该经《身心章》云:“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原出《庄子·刻意》、《斋戒箓》等道书中还以《庄子》中的“心斋”为道教徒所修的斋法之一。“心斋”以除嗜欲、绝思虑为要,符箓道派把这种功夫作为祈神、斋醮之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炼神一类功夫,本与佛教止观多所相通。南北朝以来,道教在源于老庄的守道、守神说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观及禅宗禅法,形成一类佛、道融合的炼神之道。《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说“定观”,实即佛教“止观”的改头换面,泠虚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修习方法,以静坐冥思为要,若觉念起,即时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摄念持心,须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心达寂定时,又须放任,宽急得所,方能渐入静亦定、动亦定,“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唐代名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所述“坐忘”之道,本出《庄子》,修习以“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为要,以达“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静定之境为成就。入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步,调心防断、任、放、纵四种偏执,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为真正定基”。这类“坐忘”法,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合的产物。被全真道奉为重要经典的《清静经》,则以“澄心遣欲”为宗,以内观“心无其心”、外观“形无其形”、远观“物无其物”为遣欲的诀要,以达“寂无所寂”的“重玄”境界为究竟,佛教止观的气味更浓。 大盖唐代所出的《三论元旨》,依“重玄”哲学,分炼神入定的了阶次为“摄心归一”(安定)、“灰心忘一”(灭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阶。初以一念摄万念,“内静观心,澄彼纷葩,归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难收,用“放心远观”之法,纵心远观四方无极世界,至无可观处,然后摄归,从头至足,观身体虚假无常。又可心依气息而观,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达寂定不动。次“忘心遣观”,连寂定的心念也泯灭,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双忘,谓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达真一,心与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达,“悟心真一”,达《庄子》所云“宇泰定则发天光”的最高境界。《坐忘论》等还把修习者心身随功夫渐进而生的效应,总结为“五时七候”,五时,指心由动多静少、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渐次达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体渐生变化,由宿疾皆消、身轻心畅,进而返老还童、心悦神安,乃至“延寿千岁”,成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来,道教炼神之道进一步与禅宗之禅融合,提倡明心见性,被称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顿法”。 二、炼气类。 此类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行气,以调制呼吸为主,有行气、闭气、胎息、吐纳、服气、食气等名目。修习大体分闭息、多入少出、服咽内元气、服食外气等法。 闭息,在《抱朴子·释滞》称“行炁”,法为从鼻中吸气,然后闭而不呼,逐渐延长闭息时间,于闭息时默数数,从一数至一百二十,渐增至千。不可闭抑时,从口中微微吐气出。气之出入,皆须深细绵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党龄充入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养性延命录》亦述此法,谓行气须于夜半子时至午时天地之炁生时行之,强调“欲学行炁,皆当以渐”,不可勉强闭噎口鼻,急于求成,而致疮疖等疾。这种行气法练起来易生弊端,故隋唐以来颇有人反对,如《王说山人服气新诀》说:“大都不得闭气,若闭气则疾生。”《胎息精微论》等亦反对强行闭气。 多少入出的服气法,以调息令多入少出为要。如《太清调气经》云:“鼻长引气,口满即咽,然后一吐,须少,每引须多。”《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方法为入五吐一。《太清五老口传服气法》为息入后闭停少时,呼时三分气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时,又有“三五七九气法”等,皆属此类。 存服外气,为存思与服气的结合,有服五芽、六气、雾、三气、紫气等多种方法。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气,道教认为外五气与内五脏五气相应,面向五方,存服五气,有补益脏气、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据《太上养生胎息气经》等所说,先面东平坐握固,闭目叩齿三通,存想东方青气(青芽)入于我口,纳气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气入己肝脏中,氤氲盘旋,循行诸脉。次存服南方赤气(丹芽)、中央黄气(黄芽)、西方白气(素芽)、北方黑气(黑芽)。服三气法,是于日初出时,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气,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气九十度,服雾法,为存想有五色云气郁郁然,口纳其气服咽五十度。服紫气法为存想自己泥丸宫中有紫气出,勃勃冲天,采服此气。 存服内元气法之内元气,指吐气时从自己气海丹田中上升的气,当此气升入口中时,闭口连连鼓咽,想其声汩汩,直入气海。《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等分其法为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炼气、委气、闭气、布气等十余诀,其中咽气指服咽内元气,行气指内元气咽下后,以意领气,从下丹田后穿夹脊,循脊柱上升至头顶,然后降下,遍行于毛发、头面、颈项、手臂、十指、五脏、两腿、足心,最后想周身病气瘀血被正气荡涤,从手足端散出,谓之“散气”。这种服气法再发展一步,便走向了内丹。 三、存思类。 存思,略同佛教所谓“观想”,为持续想象某种形相之意,是符箓派道教主要的修炼方法,源出纬书。道教徒修炼时存思的对象,大体可分为具宗教内容与不具宗教内容者两类。具宗教内容者,如身内外的神祗、仙境、天宫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经》所述五脏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经》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内三丹田中神真为主,《抱朴子》等名曰“守真一”。另有“三一九宫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认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为存思对象。这类存思法渗透了有神论及飞升出世的宗教内容,但其修炼的过程,从客观上来看,无疑有气功的内核。 不具宗教内容的存思法,有内视法、存服日月光华法、服三色气法、服元气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如《丹书紫字三五顺行经》述内视法为:端坐内视,存想自身中脏腑肠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内见脏腑。《紫度炎光经》所述内视法,为令耳目遥注于百里、千里之外。谓久行之能见闻远方之事,得遥视遥听之能。又如《云笈七签》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铜钱,赤色九芒,从心中出喉,至口中,复反还于胃。存思良久,吐气咽津若干次。服月华法为存思脑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咽其光。服元气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气郁然而下,如云如雨,流润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脏皆受其浸润,有如流水渗入地中。酥沐法:想象头顶有酥团融化,流注入脑,下溉心间,周行四肢。以上二法有补益虚损之特效。服三气、服云气、服紫霄等法,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气、光,有通过想象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窍类。 此类方法以意守丹田为门径,有“守一”、“胎息”、“存神炼气”等名目。如唐代孙思邈《存神炼气铭》云:“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幻真先生《胎息经注》释“胎从伏气中结”云:“修道者常伏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此类方法,入手门径与内丹基本相同。 五、内丹。 晚唐以来,内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在身中炼“丹”的系统方法。道教炼养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称,方法最为周密,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内丹方法先后多达十余家,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习的次第而言,可分为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三类。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既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如《修真十书·谢张紫阳书》云:“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但能保持此心,动静不乱,则自然与道合真。清代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着,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者也。”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以一切时中念念清净心地、不被欲尘妄念迷乱为要。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炼化精气,了彻命功。明末伍守阳将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一筑基,以炼己还虚、做对境无心的功夫为主。二炼精化炁,称初关、百日关。三炼炁化神,称中关、十月关。四炼神还虚。称九年关。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xiu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于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xiu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体”。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认为女命在乳房,从意守膻中而“炼体”入手。 除静功外,道教还继承发展先秦秦汉的导引、按摩术,辅以叩齿、咽津、鸣天鼓等,作为治病健身、益寿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导引、按摩,以动摇肢体为法,最初相当简单,多摹仿动物的姿势,如《抱朴子》所言“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亻免}地仰”等,五禽戏、八段锦等,皆属此类。这类锻炼方法,多与调息、闭气、冥思、存想结合,成为气功动功、动静功。其动作姿势,愈演愈繁,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所述导引法多达数十式,与印度瑜伽体位法颇多相类。服气、叩齿、鸣天鼓相配合,动静相兼,成为道教气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气功炼养,还往往与辟谷、服饵、房中术相配合。辟谷以进入气功态为基础,又被认为是气功功夫深湛的表现,或被作为进入气功态的手段。辟谷大多服药,服气、内丹等气功,也多服用药物以为辅助。道教的各种炼养之道,对房中术皆十分重视,房中术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又有气功的内容,或被当作气功的修炼途径。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吸收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动功、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技击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儒释道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信条。 道教气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内容的存思神真一类外,其它方法,从客观方面看来,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内容,只要修习者不带有长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视之为气功。即存思神真、仙境一类方法,也可以发行为不具宗教内容的气功功法。
❸ 道家修行丹道的程序、方法
丹道修行流派不同方法不同。今依《上品丹法节次》简述如下:
( 一 ) 炼己存诚。
其要诀为惩忿窒欲、虚寂恒诚;扫除后天之习染,独露先天之真体;使识神退位,元神呈现;息断俗缘,退藏于密。丹家收拾身心,凝神定虑,即归中宫祖窍,养自我本来一点灵光,常应常静,二年三年,积久益善,促开玄关一窍。
( 二 ) 筑基培药 .
其功法为择地入圜,身心意不动,收摄精气神三宝归于中宫,时时觉照 . 刻刻规中 . 借假修真,以玄关一窍立基敛藏神炁,行抱元守一之诀。此法纯熟,更复坐忘内视,行凝神入炁穴之功,活子时至元阳生,勃然机发,于恍惚杳冥之中,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龙生于离,虎生于坎,当虚极静笃之时,将元神沉于羔穴 . 听其自呼自吸,采有气无质之壬水 ( 坎中真阳 ) ,以真意摄入中宫,与离中真阴会合。
( 三 ) 坎离交靖。
其功法要心息相依,身心不动,神羔凝结,于虚极静笃中,忽觉海底蠕动有光透出,似初三新月 . 或如粟如珠,照在腹部,乃金炁初现之象。而后以真意引药穿尾间,经夹脊,透玉枕,入泥丸,游九宫,自上腮滴下鹊桥,似醒酗甘露,沿赤道复归炁穴,行归复法,为胎息入手功夫。
( 四 ) 采药归鼎。
丹家于虚寂杳冥、渊默混沌之际,顿起雷声如裂帛,丹田火热,两肾汤煎,即将药物聚于海底,以真意引转尾间,雷声轰轰透过三关,翁聚泥丸宫。此时月窟风生,绛宫月明,两眉间内涌圆光,药物不知不觉由鹊桥下重楼,凉如冰片薄荷,沁人心脾,送归土釜。此为炼取谷神之法,取坎填离之功。
( 五 ) 周天火候。
丹家循任督运小周天炼药,自子时至巳时进阳火,应乾之策二百一十六数,除去卯时沐浴三十六策不用,实行一百八十息。自午时至亥时退阴符 . 应坤之策一百四十四数 . 除去酉时沐浴二十四策不用,实行一百二十息。连同沐浴六十息,闰余二十四息,合计三百八十四息,故日周天息数微微数。丹家须于平时调准,临炉炼药之际,只要心息相依,自然运用,不可唱筹量沙,刻意追求。小周天功成,得玉液还丹,补足后天破漏亏损,复归童真之体。
( 六 ) 乾坤交靖。
丹士行足周天火候,填回先天乾坤之位,于凝神大定之中,勃然机发,玄关一窍大开,顿觉虚灵空朗,进入齐天地、泯人我、混混冥冥的境界。此时先天炁复,凝为大药,一点落黄庭,遍身酥绵畅快,只觉圆陀陀、光灼灼,如珠在玉盘,为虚灵独露的金液还丹。
( 七 ) 十月养胎。
神炁凝结为圣胎,又名婴儿,须洗心涤虑、绵密寂照、常定常觉,如龙养珠,如鸡抱卵,暖气不绝,始得灵胎日渐坚固。十月养胎是大周天炼羔化神功夫,其火候要炉里自温温,镇日玩真空,念不可起,意不可散,十个月如一日,方能神全胎化。十月养胎为入定功夫,如遇丹田火热,可存想两眉间有一黑球如碗大,收摄入神室,其热自退。
(八)移神换鼎。
头部泥丸宫,又名天谷,乃阳神本宫。灵胎纯为先天凝结之阳神,乃人之法身,婴儿现象,须出其胞,由下田炁穴移至泥丸宫,行炼性之功。阳神能超越时空障碍,透金穿石,隐显随心。移神天谷后,丹士应端拱无为、正位居体、寂以定之、慧以镇之,继行入定之性功。
( 九 ) 泥丸养慈。
泥丸为全身至清至灵之地,上应太空之镇星,丹家法天象地,以真心合天心,要居尘出尘,须入尘磨炼,静以养慧,动以炼慧。法惟冥心寂定,诀在一“诚”字,诚于静者神自明,诚于动者性自彻,天下无撇不下之凡情,无识不破之物理,乃由诚而明之性功。丹家于此际,静极生动,定极生慧,开发出人体潜能,得大智慧、大神通。
( 十 ) 还虚合道。
内丹学炼至阳神脱体,未为究竟,躯体仍在,终难脱生死。丹家于具神通后,不可常动不还、用慧神疲,更应于群动之中 . 独抱静观自得之趣,一如得鱼而忘荃,行物我无间的还虚功夫。便进一步,粉碎虚空,真幻两忘,道合自然,神证太虚,与天地同其阖辟循环,浑化与无垠,动与天俱,静与天游,则为天仙功成。
❹ 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区别么讲的详细些吧
道家主要是以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老子喜欢讲一些宇宙间的大道理和用无为来治国的政治观点。庄子则偏重修身养性,从生活中的小事展开长篇大论。。
道教的形成主要在东汉末年,可以追溯到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黄巾军。他们尊崇道家的先驱,又把汉代流行的炼丹和一些所谓的仙术融入教义,更容易吸引那些读不懂道德经的劳苦大众。道教形成的初衷是和朝廷对抗。
❺ 跪求详细的正一道教丹道的修炼方法,跪谢!详细!
正一道是师传
不会对外流传很详细的资料
❻ 道教与炼丹术是如何发展的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晚年被称为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南朝齐梁间丹阳秣陵人(现在的江苏南京人),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药物学家。祖父陶隆,父亲陶贞都做过下级官吏。他生平好学,酷爱著述,学问渊博,涉猎颇广,在文学、宗教、医药、经学、天文学、天文历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陶弘景隐居后写了《本草经集注》《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书。综观他的学术成就,不难看出,陶弘景是受南方文化熏陶的学者。
陶弘景“为人员(圆)通谦谨,出外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随觉”,这是一种虚怀若谷,思维敏捷,接受极快的天赋。幼年的弘景更是刻苦好学,博闻强识。他十岁读葛洪《神仙传》,立志养生。而且他的苦读精神十分感人,史书评价他“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耻”。陶弘景有如此高的天赋,再加上苦读的态度,这就是他后来成为大学者的重要条件。少年时的弘景就已经精通书法,并且熟读医书,青年时更被当时的宰相肖道成,即后来的齐高帝,唤入宫中,并担任诸王侍读。37岁时,他辞掉官职,回到江苏的茅山隐居,专门致力于炼丹和写文章。梁武帝早年就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然不做官,但是梁武帝和陶弘景还是书信不断陶弘景画像,特别是一些关乎国家的大事,梁武帝都会先问问陶真人的意见。于是就有人称陶真人是“山中宰相”。
但是陶弘景在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致力于炼丹事业呢?根据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梁武帝肖衍也和汉武帝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于是就让当时的道教大家陶弘景替他炼丹。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另一方面也是让百姓大臣们了解,陶真人并不是自己的导师,而是皇帝自己的臣仆。陶弘景最初用不学李少君(李少君是汉武帝时期用仙方取得帝丑封赏的方士)为借口,没有答应为梁武帝炼丹,但是梁武帝一再用“梦旨”来说服他。无奈他只能答应,而且陶弘景很早前就有打算过隐居的生活,远离官场是非恩怨,所以陶弘景就顺水推舟使用这个机会让自己隐居山林。陶弘景是个认真的人,不做则已,既然要做,就要认真地做这件事。于是他就移居到茅山积金岭专心于炼丹事业,在岭西设立华阳上馆和华阳下馆,华阳上馆用来学习和写文章用的,下馆则用来炼丹。
陶弘景在50至70岁期间,总共经历了七次炼丹,虽然认真严谨,但是他对炼丹这件事始终持怀疑的态度。因此,陶弘景注意了将炼丹中的一些成就如水银、芒硝、雄黄、食盐等的疗病方,早期化学制药的方法、技术等等都写入了他的医学名著《补阙肘时后百一方》中。这本书体现了陶氏炼丹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他不是执意追求“成仙”的“神丹”,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炼丹的初步合流,促进了原始化学制药的发展。
陶弘景经历了20年左右的炼丹生涯,除了对化学制药有很大的贡献之外,还对我国古代化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主要是有这么两个方面:一、在对于水银(汞)机器合金(汞齐)方面,他指出了人工制造的粗水银与天然的纯水银的区别。陶弘景说过:“今水银有生熟。此云生符陵平者,是出朱砂腹中;亦有别出沙地者,青白色,最胜;出于丹砂者是今烧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浊,不几者。”陶弘景更明确地提出,水银能够与金、银两种金属形成合金,可以镀金镀银。二、在铅化合物方面,陶弘景明确地指出,粉锡“即今化铅所作胡粉”,铅丹“即金熬铝所作黄丹也”,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而陶弘景最大的发现,就是知道关于硝石的鉴别。古人对于硝酸钾与硫酸钠往往分辨不清,笼统称之为“硝石”、“朴硝”、“芒硝”等。陶弘景则找到了区分的办法,他说用火来燃烧这两种物质,呈现出紫青色火焰是钾盐的特征,而钠盐燃烧的火焰是黄色的。陶弘景检验硝石的方法和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取、鉴别、利用硝石的国家,为之后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陶弘景不仅在化学领域成就很高,他还在金属加工与机械技术方面为我国做出了贡献。在金属方面,他是记载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人。他对刀剑有特殊爱好,著有《古今刀剑录》,记述自夏商至梁武帝时的著名宝剑的名称、尺寸、铭文等。他说:“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生”是生铁,“柔”是熟铁,以生铁灌入熟铁“杂炼”的方法,就是灌钢法。在机械技术方面,陶弘景“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轮循环,不须守规,而患山涧水易生苔垢,参差不定,是故未立”,这是要向古代计时器装置这个高难度的机械技术问题挑战。虽然这个水轮时钟的计划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陶弘景还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创人物。他除了在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都成就非凡,而且在药物养生方面,主要是他对前人养生经验与思想的汇集、选择和概括,“为道教最终形成修性与修命并重(养神炼形,形神兼并)、动静结合、众术合修的医学养生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石。”
❼ 需要一些关于道教丹法的书或资料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渐由追求长生演变为冀望成仙飞升,作为修真理论的典籍也逐渐由质朴而趋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大略而论,下述典籍或可作为当时修真理论的代表作:
黄帝内经素问
阴符经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
养性延命录(陶弘景)
抱朴子(葛洪)
黄庭经(务成子、梁邱子)
道藏
天仙正理直论(伍守阳)
金仙证论(柳华阳)
道教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得其人不传”,故密室藏珍而不为人知者众。另唐宋两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统论述,此处不便列举。
修真,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修行求得真我.但现在都被人给误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
修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修真.自己都还不能了解透自己还谈什么成仙成佛!
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存在。大多是列子、庄子、晋代抱朴子的传人。以炼丹,修行自身为主。炼丹方法可参见东晋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修真方法参见《列子》《明鬼篇》、晋《灵飞经》《黄庭经》、唐《圣教序》。据道家十三篇所说,道教修真分玉清、上清、太清三个层次,以引气入体、练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为四个阶段。但如何“引气”“化神”“炼神”,都是修真人的不传之秘。修真确实存在,不像小说那么夸张,但确实存在,可以延寿,有特异功能。
❽ 道教各派都是修炼丹法的吗
不内炼,符没有任何意义。任何法术的基础都是内炼。 专注养生的教派是不存在的,《无上秘要》中说过,养生、导引不是道教修炼的正途,不能超离三界。 不是的,有的教派专注于炼丹,而有的教派在专注于制符,还有的道教教派专注于修身养性,不一而论
不是。 就算是全真派的也有不修内丹的。
❾ 为什么道教内丹法不外传
容易走岔路,也就是走火入魔!必须师父考验后才传!并不是藏私!藏私的人是练不了内丹的
❿ 关于道教炼丹术的问题!
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驺衍"此方术已于战国时萌芽,秦始皇、汉武帝亦好神仙和长生之说。诸方士如李少君、栾大等在朝廷服务,武帝时刘安也是著名的炼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黄等药物。至景帝炼金风气流行,西汉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炼丹术。另外,道教亦与炼丹术扯上关系,道教创办者张陵亦被称精通此术。
东汉前炼丹术有两个不同传统:一是致力寻找长生不老药;二则试造黄金。东汉时两个传统汇合为一,炼丹术家尝制长生不老药,而促成两个传统结合的因素实与医药发展有关,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葛洪对炼丹术和早期的化学贡献保留在《抱朴子内篇》内,纪录了许多长生不老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们的制炼方法。
唐代是炼丹术的全盛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炼丹,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
详情可以看看 http://ke..com/view/122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