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们学院要组织一个诗歌朗诵大赛,活动计划书怎么写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五、活动方法要求: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制定读书计划书: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每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组织一次“读书计划书”展示活动。
2、制订阅读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中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合理规定学生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
不同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成熟,阅读速度快,识字量较多,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3).图书角定时向学生出借图书(每月3次)。
(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4).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各班读书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3).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
(三)积极组织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建立读书成长册:
(1).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2).校将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观、评比“读书成长册”。
2、出读书小报:
(1).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出版两期读书小小报。
(2).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小小报评比活动。
3、开展“读书节”活动:
将举行为时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
4、“书香小书房”评比
根据读书活动的班级布置和读书成效,评出最佳“书香小书房”。
5、“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评比
每学期能读书5本以上,并能精读其中5篇的学生,在该班级读书活动管理小组考核中申报,可评为校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各班级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阅读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激励学生,增强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读书活动安排:
十一月:
1.制定学校读书活动计划。
2.宣传发动,每位学生课外收集1——2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读读、背背,利用晨会课等时间在班中进行交流,并选择教室内合适的地点予以张贴。
3.开展“读书笔记”征文活动。
十二月:
1. 制定班级和个人读书成长计划书并展示。
2.建立家庭小书库。
3.各班开始举行每周“读书博览会”。
4.出刊一期关于读书方面的学习园地或黑板报
一月:
1.写出班级读书活动小结。
2.评比表彰读书活动积极分子。
3.评比表彰最佳“书香小书房”。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二.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4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四.活动口号:
畅游书海,塑美好人生。
五、活动方法要求: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制定读书计划书: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施时间等。
(2).每个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规划书,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组织一次“读书计划书”展示活动。
2、制订阅读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中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能力等的不同,合理规定学生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7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编制阅读书目,合理选择读物,
不同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已经较成熟,阅读速度快,识字量较多,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
(二)广开书源,开发阅读环境
1、建立三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1).教育学生节约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读物,建立个人小书库。
(2).调查家中的藏书量和种类,特别是适合小学生的书籍,作出统计,绘制成表,要求每人选一至两本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小书库。将根据班级小书库的图书数量、出借记录、管理制度等评比最佳小书库。
(3).图书角定时向学生出借图书(每月3次)。
(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
(4).班级小书库实行全天性开放,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在一天中的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正常、有效地开展
(1).每周二、四、六的早自修,为规定阅读时间,由各班读书管理员组织,可朗读所教的课文,可翻阅课外读物,也可以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2).每天的语文课利用课前的二分钟背出一首古诗,每周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可进行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
(3).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
Ⅱ “古诗词赏析”读书会策划 应如何限定诗词选材
鉴赏方法: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Ⅲ 小学生如何制定古诗词计划
一、先颂后悟
古诗文教学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即可,可以“不拘一格”“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重在课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适当的采用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诵读,可以让全体学生评选本节课的最佳朗诵“金话筒”“银话筒”。也可以模仿人家电视台上的“中华古诗词”节目,举行一些表演诗意让学生竞猜的活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这样做可能互动热烈,易于识记。大量的吟诵能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如果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大可以让学生“不求甚解”先记下语言材料,在以后的成长经历中,由于某事,某景的出发而一下子理解了。另外,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吟诵,可以感悟古诗文的语言特色,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不知不觉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品味语言
古诗文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时为了迎合当时配乐歌唱的需要,古诗文又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美,特别是古典诗文,其句式或五言、或七言,匀称工整,音节铿锵有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品味。再则小学课本所选的古诗,大多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其内涵韵味。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达到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乃至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愿意的事。例如《回乡偶书》一诗中,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鬓毛衰”“不相识”等字面的信息,就能理解诗人长久在外奔波的心酸,回乡后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多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这也是古诗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心灵的净化,提升语文的素养。
三、想象画意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要有“言在意外,弦外之音”。 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多的古诗诗画结合。通过诗画结合展现出优美的意境,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悟意境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用白描画古诗所展现的画面,通过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在此基础上体悟该诗的境界。并且画画学生显得更有兴趣,画面可以根据其对古诗的理解想象着画出来,之后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画面。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学生画出来说:在一幅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里,在浩瀚无边的江岸上,诗人若有所失的极目远眺,衣袂翩翩,浪花飞溅,远处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四、创新改写
学习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死抠书本的书呆子,如果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无论你教学成绩再好,必须予以否定。在古诗文教学上可以尝试创新改写,形成一些新的知识,比如说我在上《江畔独步寻花》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题:后两句如果诗人不写景,转而直抒胸臆,会怎样写?鼓励学生充分的调动自己思维,由于是小学生,不必让其严格遵循古诗的格律。经过一番具体操作之后,有学生竟然这样续后两句:“我在这里想看花,四娘怕我去摘花。”可能学生时常见惯了有人随意摘花才这样写,这样结合现实的续写,我觉得比教一下死知识好多了。
Ⅳ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诗歌朗诵比赛的策划
诗歌朗诵比赛策划书
—、主办单位:文学社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
四、参加人员:
五、报名形式:
六、参赛形式:
七、比赛形式:
八、奖项设置及安排
冠军奖: 奖金:?元或实物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亚军奖: 奖金:?元或实物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季军奖: 奖金:?元或实物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优秀策划奖:2名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最佳组织奖:2名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先进工作者:?名 荣誉证书每人一个 精美礼品每人一份
九、比赛规则的说明
(一)评委
1、评委必需公证严明,做到对错分明;
2、评委必需熟知各题答案的正确性;
3、评委要认真评判,不得错评;
4、评委一时不能判定正误时,要讨论通过;
(二)参赛者
1、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不得有反对言行;
2、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3、参赛者对主持人、评委产生不满时,不得当场顶撞,可在大赛结束后,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请求解决;
4、参赛者如果多次无理取闹,有意打乱竞赛进程,根据情况,评委可讨论后给予处理,处理如下:
a. 对于初次抵抗者给予警告处理;
b. 对于两次抵抗者给予警告,并扣除相应分数;
c. 对于三次抵抗者取消竞赛资格
(三)、关于竞赛进程
1、主持人宣布竞赛开始; 2、介绍评委、参赛选手;
3、宣布评比规则,包括台风,语音语调,仪表仪态,和应变能力等;
4、参赛选手预备;
5、赛间休息——向观众提问(答对适当送礼品)
6、统计结果,主持人宣布结果;
(四) 比赛程序
1. 评委及嘉宾入场
2. 主持人致词
3. 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并介绍各比赛选手,
4.比赛环节。选手须在演讲前先介绍自己。
5. 评委点评并进行打分。
6.统计结果,主持人宣布结果;同时比赛结束。
补充注意事项:
1、除特别说明外,需在三分内演讲结束,若超过时间由计时人员举手示意。
2、最后成绩的前三名如出现同分现象,则由评委提问形式再次评比,也可由观众公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