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中国革命宣传画的资料!!!!
目前国内“革命宣传画”的最大收藏市场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天津等地古玩市场虽也有经营,但规模都不太大。 一些人从全国各地廉价收购大量“革命宣传画”转卖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等摊店里。这些本不值钱的“革命宣传画”经过几次倒手变得值钱了。现在很多国外收藏者和研究者从这些旧货市场大量购买“革命宣传画”。“革命宣传画”具有很大的投资收藏价值。
中国“革命宣传画”的历史,应该从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开始算起,从那时起到1976年“文革”结束,大约70年历史。延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宣传画”,受鲁迅木刻运动的影响很大,一般都以黑白木刻画加上北方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为其主要特色。由于当时印刷条件有限,数量极少,这些革命文物至今已难觅其踪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多的“革命宣传画”是50年代、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的作品。“文革”前好的“革命宣传画”现在市面上也很少见了,现在市面流通的多是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的宣传画作品。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假冒“革命宣传画”。假冒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定要解放台湾”“抗美援越”等题材的“革命宣传画”。“文革”时期二种套色的木刻画(黑、红),也都属于热门造假题材。“革命宣传画”的造假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是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我们辨别真假,可以主要从纸张、油墨、彩色制板的清晰度等方面分析。一般仿冒的纸张比较新,没有几十年纸张特有的自然风化气味。即使是作伪者对这些画进行“作旧处理”,细心一点也能看出人工处理留下的痕迹。我们鉴别时,最主要是看画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因为假的宣传画都是用原作翻拍后制板印刷的。有时我们能看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粗粒纸痕迹也一起被翻拍在光滑的假宣传画中。还有,文革时期的“黑红版画”作假最多,这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还由于这种“黑红版画”色彩简单,造假成本低。所以据我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黑红两套色的木刻“革命宣传画”大部分不是真品。
从艺术风格上划分,“革命宣传画”有苏联风格、上海画派风格和民族年画版画风格等三类。“革命宣传画”在表现题材上极其丰富。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外交政策、国民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运动等重大历史,“革命宣传画”都有体现。我认为,“革命宣传画”不仅向我们讲述着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而且它们本身也是现代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我相信,“革命宣传画”因其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从而决定了它们具有良好的艺术品投资价值。
1979年,英国伦敦的西敏大学举办了“中国的政治艺术和流行文化”展览,中国的“革命宣传画”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从此,欧美诸多大学便诞生了一个以收集、探讨和研究中国革命现代史的“文革学”。
“文革”结束至今快30年了。欧美很多大学把中国的“文革宣传画”做为了解现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窗口,是相关专业学生们的选修或必修课。不仅如此,有些大学每年还不定期进行中国“文革宣传画”的讲座和展览,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学位。另一方面,以经营中国“革命文物”的商人也应运而生。目前在香港、英国和美国等有专门的网站介绍这些“革命文物”,并进行网上销售。在西方,“文革宣传画”的价格逐年攀升起来,目前一般比国内高约10倍左右。著名的苏富比拍卖公司曾举办多次以“文革文物”为主的专题拍卖会。2001年,一张“文革”中期宣传画就曾以1035美元成交。但大多“文革宣传画”成交价都在200-300美元之间。但到了2003年,苏富比一张1964年的“抗美援越”宣传画已标价到13800美元。这张宣传画标价高,主要因为它是“文革”之前发行的,有特殊的时代和政治背景,且印数有限。在欧美,少量中国“文革宣传画”由于印量小,同时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政治色彩,加之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所以一般都能卖到2000至4000美元不等。
相比之下,国内这些年来这方面学术研究就比较少,公众收藏“文革文物”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不过,有些“文革文物”还是有市场的,比如像“毛瓷”、“文革邮票”、“文革油画”等。我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收藏人士对“文革宣传画”认识有偏差,因为他们认为“文革宣传画”只是一般印刷品,而没有把它们看成是一种特殊时代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品”。大家可以想想,“文革宣传画”与“文革邮票”相比,印刷数量是极少的。但一张宣传画的印刷成本要比一张邮票高很多。“文革宣传画”在当时是做为“艺术品”张贴在墙上的,“文革宣传画”和同为视觉艺术的“文革八个样板戏”一起,出现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认识不足,国内目前没有系统地对“文革宣传画”进行系列化和专题化分类收藏和学术研究。与这些年风风火火的“文革邮票”“红色瓷器”“毛主席像”相比,“文革宣传画”还远未被人重视起来。由于国内对“文革宣传画”不重视,所以近几年有不少珍贵的“文革宣传画”被国外文革文物经销商人、汉学家成批买走了。据我了解,现在连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收藏者,乃至外国驻京使节和外国留学生也开始意识到收藏“文革宣传画”的重要性,开始在旧货市场收购这些“文革文物”了。
目前国内“文革宣传画”的最大收藏市场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天津等地古玩市场虽也有经营,但规模都不太大。从全国看还没有行成较有规模的“文革宣传画”队伍。据了解,北京是不少“文革文物”集散地。一些专门做这方面生意的人,从各地政府、事业机关图书馆资料室以及某些印刷厂、新华书店,廉价收购这些“文革宣传画”,再转卖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琉璃厂、报国寺等摊店里。这些本不值钱的“文革宣传画”经过几次倒手,于是也就开始值钱了。
最后,本人总结几年来收藏“革命宣传画”的体会是:1、描述的是有价值的历史背景。2、画面艺术感染力要强,如果是名家作品更好。3、品像要完整,不能有太多的残缺。4、印刷数量要少,最好是第1次印刷版。如果符合上述3个条件,印刷数在1万左右,就属于珍品。5、印刷数在5万份左右就属于精品。印刷数在10万份以内,就值得收藏。总之在成千上万张“革命宣传画”中,符合这些条件的还是属于少数。
图片说明
图1 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赝品)
图2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赝品)
图3 一定要解放台湾(赝品)
图4 美国侵略者必败(赝品)
图5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供稿(68-69年)。
此画是典型的文革早中期的作品,没有创作者的姓名,署名是集体创作。 画面上是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情象,亿万红旗飘扬在神州大地,除台湾省之外。
图6 我们要增......为捐献山东空军......
胡苏作,1951年6月初版,印数只有1万张。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951年6月1日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此画正是配合当时的运动,画面妇女右手拿着爱国公约,天空中有架从苏联买来的轰炸机。
图7 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此画是1956年第1版,共计17万张。
张碧梧是属于上海月份牌画派的重要人物,其画风比较细腻、柔美,不管解放前的商品广告画还是解放后创作的革命宣传画,上海画派都非常受欢迎。
图8 自由婚姻,美满幸福
1953年,第1版3万张。
俞云阶为上海画院画师。此画是1950年新中国解放之后,关于共和国发布第一个婚姻法的宣传画。
图9 和平的胜利
作者林汉杰,1957年第1版,6千张
50年代,整个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科学和军事领域大竞赛。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莫斯科,发表了著名的论断“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张画表现当时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航天领域超过美国。毛泽东回国后,发动了1958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运动。
图10 积极参加选拔,欢迎台湾、香港、澳门的运动员来参加竞赛!
这张画没有署名。是中国参加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委员会提供的。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积极筹备参加第16届奥运会,并欢迎身在不同制度下的台湾、香港、澳门运动员回国参加选拔竞赛。此宣传画是新中国成立后争取参加奥运会的重要记载。
图11 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袁维青作,1957年第1版,印数1.1万1千张。 这是一张50年代早期号召城市青年插队的宣传画。
图12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此张画非常特别之处是一张“双全开”作品。这种双开画在宣传画不常出现。印刷这种版面成本高,也不太容易销售和保存。 1968年底中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毛泽东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图13 发展集体生产争取农业丰收
1962年,4.5万张
一张受苏联风格影响的作品。大家从画面的构图上看,非常成熟,色彩鲜明、亮丽、笔法流畅,视觉冲击力很强。没有早期延安时期的“乡土味”,也没有上海月份牌甜美风格的“城市味”。
图14 人民公社好!
芮光庭作 1959年1月
“人民公社好”是毛泽东1958年视察北方农村后提出的口号。此画表现了当时流行的对联“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图15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1971年。陕西省阶级教育展览馆。
此画在2001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35美元成交。
图16 毛主席去安源
刘春华执笔,1968年。
此张宣传画的印量在中国乃至世界宣传画历史中大概是最多的了,印刷达到9千万份,这还不算用此画大量制作的像章、书籍封面、邮票等等。
图17 毛主席啊,世界革命人民无限热爱您
1969年5月第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图片资料由本文作者提供)
② 木刻插图为什么在五代时期才得到重视
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实际上也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初创期,当时木刻主要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宗教的大发展使印刷业得以兴盛。至于文学书籍及民间用书中的木刻插图,直至稍后的五代时期才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
木刻版画原本属于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下,木刻版画作品被印刷在书籍之中,从而扩展了书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古籍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五代时期,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它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也恰恰反映在书籍木刻插图艺术之中。
事实上,木刻佛画是五代时期图书方面的重要作品。通过图书中的佛画,将佛教的轮回因果的思想加以形象化表达,并把佛和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普及民众的目的。
③ 求高手列举几位国内外搞木刻画、版画、浮雕的艺术家
阿鸽(1948-)彝族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二(获铜奖)、六、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获优秀奖)、十四届(获银奖)全国版画展。
阿兴(1944-)汉族现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五、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七、九届全国版画展。
陈九如,1955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7年在天津新蕾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任美编室副主任。198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画作曾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各类画展,曾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和"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金奖,"全国第十二届版画展"银奖。出版个人画集《陈九如水彩人体画选》。
陈海燕(1955-)汉族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获铜奖)、1985年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
代大权,男,1954年生于北京。1982年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1997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展览并收藏。曾获全国版画展览金牌奖、铜牌奖、中国艺术大展银牌奖等多项国家一级奖项。设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徽及吉祥物,组织全国三版展、中国厚土版画院等大型活动。担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年会展、全国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评委。
顾志军(1961-)汉族1979年入苏州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1995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版画家协会理事、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版画院画师。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获银奖)、十四(获铜奖)届全国版画展,第四、六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姜陆,男,1951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81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92年至1993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版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曾在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韩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
雷务武(1953-)汉族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曾入选第十至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李帆,男,1966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当选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1993年作品《盖新窑》参加日本高知第二回国际版画展。1995年作品参加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1997年在法国夏玛利尔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圣布里厄美术馆举办个人版画作品展。1995年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奖,1996年作品获廖修平版画基金奖。作品分别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炎黄艺术馆、深圳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法国夏玛利尔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李晓林,男,1961年出生。198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班。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97级硕士生班学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西版画学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黄河博物馆、深圳美术馆、鲁迅博物馆、中国展览交流中心、江苏美术馆、北京美协收藏。作品曾获第六、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优秀奖、全国第十届至第十三届版画展览铜奖和银奖,全国青年版画大展创作奖,台湾第七届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铜奖,全国第六届三版画展"廖修平奖"。
李彦鹏,男,1958年生于河北。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室工作,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及国外展,曾获第九届、十三届全国版画展览优秀创作奖、银牌奖,第八届全国美术大展奖等。有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李成忠(1945年~)现为云南曲靖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一凡(1953-)回族1978年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198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进修班。现任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梁越(1962-)汉族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河南省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版画展,第三至六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版画展。
刘春杰(1965-)汉族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1989-1991年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黑龙江《农垦日报》美术部副主任、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特聘画家、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刘晓华(1956-)汉族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大专班。现任宁夏书画院专业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六、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隆超,浙江乐清人。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47年参加浙南游击纵队,从事宣传工作。1950年调入浙江美院,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两个时期内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教务处长等职。为中国版协理事、浙江文联委员。三十年代末从事木刻运动。他的版画以江南生活为基调,以革命现实主义走向,以强烈的黑白为语言,五十年代初已形成个人独特风格。晚年以来,作品在思想内涵、艺术技巧、形式语言诸方面益见深刻、多样和新颖。创作态度严肃,勤奋执着,即使遭到癌症的折磨,也从未搁笔。一生有黑白木刻创作400余幅。有《张怀江画集》问世。
纳日松(1942-)蒙古族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
潘文斌(1948-)汉族现任山东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其加达瓦(1946-)藏族1959-1964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1965-196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版画。现任四川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五、六、七、八届(获优秀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宋光智,男,1970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版画系,并获学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院版画系教师,石版画教研室主任。作品曾参加第十、十三届全国版画展,第四、五、六届全国三版展,北京--台北当代版画展,作品《蛋》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版画年会展,并获年会奖。素描作品曾获广州美院第一、第四届素描大展优秀作品奖,素描作品两次参加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作品曾在多种专业报纸、杂志发表。
万腾卿(1942-)汉族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届(获铜奖)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九(获优秀奖)、十、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万兴泉(1957-)汉族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九、十一届全国版画展,第三、五、六届(获优秀奖)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王公懿,女,1946年生于中国天津。1980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1992年受法国埃克斯美元及里昂ALMA版画工作室邀请赴法进修并享受法国外交部奖学金。曾在法国ALMA画廊、L'ENPARGATER艺术中心、埃克斯市左拉画廊、摩洛哥法国文化中心、巴黎"中国之家"、美国尤金市白莲画廊举办个人展览。1980年作品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大奖,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展大奖。1991年作品获第四届三版展大奖。
王成城(1947-)汉族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任上海捷星广告艺术装潢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版画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六、七(获铜奖)、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十(获铜奖)、十一(获铜奖)、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王琼,1940年2月生于长沙市,祖籍江西。1959年考入湖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8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深造,师从版画大师李桦先生。其间军旅生涯十多个春秋,任部队美术创作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沙大学艺术工程系客座教授,现任湖南书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二级美术师。
魏玉新,陕西省西乡县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会员、中国"神剑"艺术学会西北地区美协副会长。汉中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汉中航空报》美编。专注于丝网版画创作,以大自然为审美主体。认为"万物有灵"。在画中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有十余幅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多次在全国、省级画展中获奖,作品被《神州版画博物馆》等众多国家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在《中国版画》、《中国美术报》、《美术界》、《美术大观》等专业报刊频频发表作品,《新闻出版报》、《中国航空报》、《陕西工人报》等均有专文介绍。作品《向日葵》、《朱鹮》入选中国第一张专业美术光盘《当代中国美术家》。
乌恩琪(1953-)蒙古族1975年毕业于哲里木盟师范学校、198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现任《哲里木报》社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哲里木盟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吴地林(1949-)汉族1989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海口画院画师、海南农垦报主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十四届全国版画展。
向思楼(1956-)汉族1976-1979年在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专科班学习,1988-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1992-1994年在西南师范美术系本科班学习。现任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十、十一(获铜奖)、十三、十四届(获铜奖)全国版画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许钦松,男,1952年生,广东澄海县人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79年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至今1992年起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国际版画展省美展及各种类型全国性大展连续参加第六届至第十四全国版画展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牌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等十多项大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国版协、美国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钦赐淡浮院等机构所收藏先后在香港、澳门、广州、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1998年12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等单位主办的《跨世纪之星--许钦松版画展》已出版《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许钦松版画集》等多种画集和著作
应天齐:194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当代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第十届全国版画展"评委,现供职于安徽芜湖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致力于版画创作和理论研究,独创"应氏水印版画技法"将西方铜版、石版和拼版综合版画技法结合到中国传统水印版画技法中,从而形成新的水印版画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大型水印版画"西递村系列"获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六项大奖,以及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牌奖。并以此为专题在海内外举办九次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记录片《告别西递》。出版有《应天齐水印版画技法》、《应天齐西递村系列艺术作品》,安徽黔县于1995年建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将"西递村系列"全部作品在西递村永久陈列。
张桂林,男,1951年生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丝网版画工作室主任。作品曾入选台北、摩纳哥、意大利、加拿大、美国、保加利亚、英国、法国、印度等地国际美展。曾获全国十二届版画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美展二等奖和北京版画双年展优秀作品奖。曾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个展;199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个展;1996年在北京和广西桂林举办个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
张国士,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专西画系。历任教员、记者、编辑,并从事木刻运动,成绩卓著。1949年到国立艺专任副教授。1954年负责创办版画系,任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为人正直、谦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极端热情负责,教育循循善诱,受到师生的赞颂。擅长木刻,最初学习苏联木刻,后受珂罗惠支影响,最后又强调向传统艺术学习。他的作品早期多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抨击;建国以后,多反映新社会的气象和劳动人民的喜悦感情。代表作品有《人市》、《枪米》、《擦皮鞋的孩子》、《送饭到田间》、《西泠桥》等。画集有《张漾兮木刻选集》。
周胜华,男,1949年生,祖籍河北。199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1983年曾进修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黑龙江省级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鲁迅纪念馆、深圳美术馆、北京美协、中央美院陈列馆及许多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国外一些博物馆及收藏家曾多次收藏。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银牌奖,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金牌奖,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牌奖。是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周至禹,男,1957年生于山西,1982年中央美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设计系副教授,平面教研室主任。作品参加多次全国性美展、版画展及国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日本神奈川县美术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等艺术机构、学院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④ 求抗战后到八十年代前的宣传类木刻、版画,类似于……大生产、集体上工大干快上类的
⑤ 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盛期,称为“姑苏版”。当时与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中心。
⑥ 民间艺术木版年画
在潍坊市区向东北10公里处有一村落,就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并称为我国三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著名木版年画之乡――杨家埠。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今年还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17日,本报记者来到潍坊杨家埠,专程拜访了当今我国年画界的一代宗师、杨家埠目前仅存的“国宝”、有着“中国年画大王”等美誉、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79岁的杨洛书老人,并向他及当地的年画老艺人们了解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来龙去脉。
先民均为四川移民
“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流传民间的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实实在在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每到农历年底,人们把散发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这种习俗已延续多久无法考究,可杨家埠却是自古就因出产年画而闻名。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在潍寒公路的路南边,有一个非常高大醒目的牌坊,上书有“杨家埠”三个金色大字,牌坊后面就是举世闻名的杨家埠村。记者发现:牌坊后边马路的两旁,一家挨着一家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画店和风筝铺。往前走大约200多米,就是对外展示杨家埠风土人情、售票参观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正在园内做木版年画印刷展示的是67岁的杨屯之和61岁的杨维贤。两位老人介绍,他们都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木版年画制作手艺,两人至今都已经干了近50年。杨屯之老人一边工作,一边跟记者聊起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听老人们说,咱这年画兴起于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俺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四川迁来的。来这里之前,在宋代四川的梓潼县就从事佛经雕刻,到这里后,由于生活所迫和受当时政治、山东孔子思想的影响,才使得杨家埠木版年画得以产生的。”
家家画店人人画师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工艺特殊,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为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版,一张年画一般有5至7种颜色。
61岁的杨维贤老人向记者介绍,在杨家埠,年画生产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一家作坊就打出一个画店的牌号,画店世代相传,名号永久不变。这些画店作坊的家庭成员,从老到少均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所以说,在杨家埠,家家都是画店,人人都是画师。
年画艺人都是农民
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专家马志强先生介绍说,据考证,明隆庆二年(1568年)以后,杨家埠先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四家画店,到清初至乾嘉(1644-1800)年间,至咸丰年间,终于出现了它的辉煌时期――画店百家,画种上千,人才辈出,一时间,把杨家埠木版年画推向了大半个中国。
杨家埠木版年画全为手工制做,从拓稿画样开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货点胭,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19世纪起,杨家埠有记载的著名艺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画“包公上任”闻名的杨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们称作神童王的杨万亮,1902年出生的擅长半印半画的杨同科,1927年出生的刻版传人杨洛书等,都是杨家埠有口皆碑的艺术名匠。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家家绘丹青,户户印年画”、“画店百家,年画上千”就是当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兴旺发达的最好写照。“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可见当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喜爱的程度。每逢年关到来,人们都会从杨家埠或集市上花很少的钱买回一卷年画来,而年画的内容有《摇钱树》、《金玉满堂》、《麒麟送子》、《鹿鹤同春》、《连年有余》等等。只要这些年画在屋里这么一贴,顿时年味有了,一切美好的向往和期盼也有了,人们的心似乎也就踏实了。
喜庆吉祥年画主题
杨屯之老人告诉记者,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花鸟山水、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庆新年、恭喜发财、宝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向亲人的祝福、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年画要好头大身子小
记者了解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基本上是靠套印完成的。大体可分为画稿创作、画版雕印、木版套印、烘货点胭四道工序。在画稿创作上,创作人在形式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画幅的尺寸上都要细致考虑。在创作上,杨家埠年画还有些具体要求,比如: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画中有戏,百看才不腻。对年画人物中人物的要求则是:年画待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等等。
听年画大王谈年画
从大观园北门出来,往南一拐,就看到路西第一个大门上挂着一个蓝色的大宣传牌,上面书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等字样,一块乌漆大匾――同顺德画店,则挂在家内的影壁墙上。听说记者来了,正光着脊梁指导工人印刷年画的杨洛书老人执意要穿上外衣,以显示对人的尊重。虽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耳不聋眼不花,跟记者谈起起木版年画的事,他的精神头比年轻人还旺盛。
已走过70年雕刻人生的杨老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年画制作技艺,一个个造型夸张、色彩艳丽、质朴无华的艺术形象在他的刻刀下不断诞生。近几年,他在先后刻制了《历代帝王全图》24套、《水浒一百单八将》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画数百套,单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车。
杨老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一共拥有各种画版3270块,这些画版几乎囊括了明清以来杨家埠现存所有的年画样版。杨老介绍,“文革”期间,这些画版中有不少精品是他冒着风险,偷偷地在地窖里、柴垛里、猪圈粪肥下藏起保存下来的。1993年杨洛书将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地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青年一代大都不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艺人缺乏和反映现实题材的新作品少,制约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为了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寒亭区设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中心,还打算在杨家埠大观园内成立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培训基地,建立高科技的年画博物馆,使古版古年画得到保存、展览,并准备建立已经去世的老艺人纪念馆,用科技手段动态地保存他们的形象和技术。
山东潍县年画产地集中于寒亭的杨家埠和仓上几个村镇。其中以寒亭(今潍坊市的一县级区)杨家埠的产品名列前茅。按:寒亭旧称“寒亭店”,古代为寒国之都城。《后汉书•郡国志》称:“夏时,诸侯有寒浞;名浞,封于寒,故名。”汉代潍县尚无名,为平寿、下密二县之地。到了隋代,始置潍县,省却了平寿。 寒亭年画题材丰富,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画样,无一重复。即使作坊之间同有一个题材画样者,但在构图和色彩方面,亦略有区分。因此,潍县寒亭的年画销路也广。除山东本省各县外,南至长江流域,北越渤海到辽东半岛南岸的东北各地区,往西直到河南郑州一带,寒亭木版年画行销既广获利亦可观,继而外地翻印盗版的复刻品也多了起来,可知其影响之深远。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河北省武强县素有“年画之乡”之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武强年画,兴起于十五世纪初叶,十八世纪是它的全盛时期,鼎盛时有画店几百家,县城周围几十个村还有很多画业作坊,每年中秋节以后,这里的画市十分热闹,那些挂在街道两旁的年画,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喜寿祝辞、人情风俗、儿童妇女、花卉山水等。为数众多的历画、门画、灯画、窗画、对联、条屏、中堂等年画,大多寓吉庆之意。常见的有《喜鹊登梅》、《春牛图》、《狮子滚绣球》、《耕织图》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发图。
在武强还有一种木版年画,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红、紫、绿、黄、粉等颜色套印。通过绘稿、刻版、印三道工序来完成。其构图紧凑饱满,刻版线条粗放、稳健、清晰,既运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质朴的风格,武强木版年画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传统的世间工艺特色。
武强年画在用色上以单纯的颜色、套出丰富的效果。色彩强烈,浓艳而不凝滞,用色虽少数变化多端。达到对比鲜明而又统一的效果。这是其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刻画人物时,着力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的神情毕现。所表现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处,并且以正脸出现,这样易表现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节。
图文并茂也是武强年画的一个特点,很多画都配有风趣,诙谐的诗词等。
近年来,有部分年画改进为丝绢印线,人口敷色和宣约要板套印的高档年画,并镶绫边托裱成画片和轴画,是一种珍藏品。
武强年画,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为名牌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各国。
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于1958年,以研究、创作和出版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而著称,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属的文化事业经营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定的美术图书出版单位和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经营单位。天津杨柳青画社保存着自明代以来的年画以及古版,保护着中国古老的木版年画印刷技艺,完整保留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的传统工艺。在中国现存的年画艺术中,天津杨柳青画社保存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传承完整,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沟通了国际性的文化往来和交流,成为中国“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对中国各系种年画影响深远,具备历史积淀的厚重和文化连续性,被称为来自民间的“大网络全书”。它的内容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实质,把农耕社会的文明审美观和生存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广播人心。2004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此次展览将由天津杨柳青画社成立初保护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重要传承人进行现场艺术演示。展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资料。包括建国初对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进行大规模征集、抢救的案头资料、档案卡片、征收凭据,各阶段工作总结。第二部分:古版。展出清代至民国的古旧木版30套。第三部分:年画。展出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彩绘稿、线版稿、册页、片、灯芯画、粗活等年画形式,150幅左右。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并作《桃花庵歌》。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代时就已经产生、并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年)”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直到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仁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二)、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三)、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四)、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马纸”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种,供顾客选用。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都是群众所熟悉的。
⑦ 学习木刻版画心得怎么写
我写了几句,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其特点是作者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可以直接印出多份原作。
因此我认为,判断一幅作品是否属于版画这一艺术门类,一看其是否通过刻制成版,二看其是否能直接印出多份原作。注意,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印出的每一张都应该是“原作”,而不是复制品。不错,版画是复数的艺术,但它与印刷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版画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身,其情感丰富的刀法、变幻莫测的拓印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组成了版画特有的艺术内涵。版画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其它艺术种类。
版画是一个画种的总称谓,其中又可作如下区分:
根据版材,可分为木版画(其中包括利用木材纵断面的木口木刻和利用木材横断面的木面木刻)、铜版画、胶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也有在石膏板、纸版及玻璃板上制作版画的实例。
根据拓印材料,通常分为油印版画、水印版画等。
根据拓印方法,通常有凸版(如木版、麻胶版画)、凹版(如铜版画)、孔版(如丝网版画)、平版(如石版画)以及交叉运用多种材料及技巧的综合版画等。
另外,版画还有多色(套色)和单色(黑白)之分。
版画的是以刀代笔,在不同性质的板材上创造出形象后,最终将其完美地体现于纸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过程包括画、刻、印三个环节。由于版画起源于印刷术,因此,最初画、刻、印是分而治之的。其中,“画”是根本, “刻”和 “印”要力求体现原 “画”的精髓。这个阶段的作品称之为“复制版画”或“传统版画“,其功能是“模仿”及“还原”名家或画匠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本为印刷而生的这项“技术”,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颇具装饰风味的艺术形式,并跻身于六大画种之列,即“国、版、油、连、年、宣”(国画、版画、油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被称之为“创作版画”或“现代版画”。
现代版画将画、刻、印溶为一体,且 “刻”和 “印”上升为创作的主要手段,“画”反而退至辅助的地位。也就是说,最后体现在纸上的作品,与作为草稿的“画”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的“刻”和“印”所追求的目标,已不再是昔日的为了“复制”而所为,而是利用“刻”和“印”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丰满形象及创造机理,以便更加有效地体现版画所特有的韵味和魅力。这是用其他工具和材料无法实现的,也是有别于“复制版画”乃至于印刷品之关键所在。因此,它拓印出的每一幅作品当然都应该是原作了。
在中国,木版画也就是大众所说的木刻比较盛行。可以说,木版画是版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江苏的水印套色木刻滋润柔美,把江南水乡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黑龙江的油印套色木刻响亮豪放,洋溢着广袤黑土地和五谷丰收的气息;四川的肖像式且近似于单色水印或油印木刻抒情和刚毅并存,充分表达了西部人民的生活情怀。可以说,现代木版画占据了中国版画大半壁江山。不难看出,木版画其在刀味、板味、纸味和印味方面,也就是在选材、刀法和拓印技巧方面,既能做到趣味盎然,又能完美地体现主题的内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具观赏价值。
⑧ 请问这是什么版画给点介绍 谢谢
好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版画,号召工农兵全民抗战的一首歌曲的宣传画。
⑨ 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写一句宣传语
哪寻桃花木,唯有桃花坞。刻留桃花记,画胜桃花仙。
⑩ 鲁迅对木刻画的贡献有哪些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木刻的奠基者。很多受过他教诲的现代著名的版画家都认为:“鲁迅像中国新兴木刻的母亲一样,他的养育之恩使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鲁迅与木刻的关系始于1929年。这一年鲁迅相继编辑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和《艺苑朝华》,此后又编辑出版了《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等画册,为普及西方版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杭州“国立艺术院”开除的进步学生、“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成员江丰在看了《木刻士敏土之图》后,顿开眼界,得到启发,认为真正找到了革命艺术的描写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范本。从此就下决心放弃油画改作木刻。
从1930年至1933年,鲁迅亲自租借场地举办了三次外国原刻木刻展览会。1934年,鲁迅和宋庆龄一起挑选了55幅中国木刻和绘画交法国一杂志的女记者琦达?谭丽德带去法国展览,这个名为“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后来又移至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宣传了中国新兴的木刻艺术。而由于这个展览在国外得到好评,也对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版画的立足作用良多。此后,1935年,由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展,其中相当数量的展品是由鲁迅推荐的。1936年,由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10月巡展到上海时,鲁迅抱病参观,11天后鲁迅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