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
泗洪县临淮镇二河村委会主任庞春如农村有线电视,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讲,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不仅可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观看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节目,而且可以通过观看农业频道了解到更多的实用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但从泗洪的具体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非法安装大“锅盖”、基层组织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了我县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我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有线电视政策宣传力度
要加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和入户走访宣传,提高农民对有线电视的认识,增强有线电视对农民的吸引力,让农民知晓国家有关政策,争取他们主动支持、参与该工作,并自觉抵制大“锅盖”,向群众说清楚擅自安装大“锅盖”是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
二、组织工商等部门进行拉网式排查
由工商部门牵头,广电文化、公安等部门配合,对各非法销售点进行重点打击,查堵源头,并对我县所有用户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定计划,排出时间表,突出重点,对城区住宅小区及各乡镇非法安装的大“锅盖”进行拉网式拆除收缴。加大对大“锅盖”取缔力度,让大“锅盖”在农村没有市场。
三、调整有线电视相关资费
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有线电视的相关收费标准,以大多数农民家庭能够承受为宜;对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安装有线电视时要按国家相关政策予以优待。
四、增加专门的农村生活频道,加大有线电视的吸引力
要针对农村具体实际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文化欣赏习惯,着力增加农村专题节目容量,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频道,让农民群众收看到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生活常识,进一步加大有线电视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五、强化基层组织职责
要强化基层组织职责,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对其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并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指标;对以各种形式资助、补贴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的村集体组织、单位或个人,要予以大力宣传、表彰鼓励。对那些设置障碍、阻挠施工、无理取闹和破坏光缆的不法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六、做好网络和服务,打好服务牌
开拓农村有线电视市场,如何做好网络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绝大多数农村远离城市,网络的质量往往不能像城市那样得到有效保证;维护人员偏少,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低下,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农村有线电视市场的拓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投资,组织人力,从优化网络入手,通过热心,优质的服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便利,打造有线电视诚信品牌,以此赢得市场,赢得广大农村用户的青睬和忠诚。
Ⅱ 泗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内设机构
根据相关职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11个内设机构:
办公室 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保密、督办、信访、宣传、文字材料、政务公开、综合协调、财务和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本局及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及目标考核工作;牵头协调党务、工青妇、计划生育、双拥、双帮双扶和对上争取工作;承担全局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养老保险科(社保基金监督科)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工作,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拟订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地方性配套措施和基金管理办法;拟订全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拟订全县征地方案中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审核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监督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待遇支付工作;完善全县企业职工离退休规定,承担企业职工退休审批和企业年薪实施方案的核准工作。
组织编制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参与拟订全县社会保障资金(基金)财务管理制度;拟订全县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监督制度、运营方式和运营机构资格标准,纠正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监督全县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维护基金安全,组织查处重大案件;牵头承担有关信息规划和统计综合管理工作,承担统计数据发布工作。
医疗工伤保险科 拟订全县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地方性配套措施、规划、标准和基金管理办法;拟订全县定点医疗机构、药店、康复机构、残疾辅助器具安装机构的资格标准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服务的管理、结算办法及支付范围并组织实施;拟订疾病、伤病、生育停工期间的津贴标准;拟订全县补充医疗、工伤保险措施和管理办法;负责组织工伤认定和全县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承办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工资福利科(劳动关系科) 贯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分配、福利和离退休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退休日常管理工作,编制和管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计划,承担工资总额管理工作;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遗属补助和解决五十年代退职小乡干部待遇核定工作;指导和监督劳动关系政策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及劳动关系的确认;拟订全县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措施,指导和监督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企业负责人工资收入分配,制订并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和最低工资标准;监督企业执行工时、工休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负责特殊工时制审批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管理科(外国专家科) 拟订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负责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职称综合管理和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负责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承担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承担科技专家推荐、选拔、上报及管理工作;承办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承担外家专家奖励工作;协助办理外国专家来本县工作许可、外国专家证及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申请受理与上报工作;按规定承担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有关管理工作;负责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和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市场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 拟订全县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指导和监督人事档案管理;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
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和考试录用工作;按照管理权限,承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或备案事宜;拟订全县事业单位人员调配办法;承办驻地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和事业单位人员的调配工作;拟订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办法;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和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承担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鉴证工作。
就业促进科(职业能力建设科、失业保险科) 拟订全县就业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和规范全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劳动者年度就业、就业援助和特殊群体就业政策;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办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失业保险政策、规划和标准;拟订全县失业保险的地方性配套措施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预防和控制较大规模失业;承担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拟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规划;拟订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拟订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承担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培训机构的审核报批工作;综合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考核工作。
法制监察科(农民工工作科) 组织起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地方性配套措施;组织开展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工作,负责普法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承担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行政应诉和依法行政工作。
拟订劳动监察工作制度、执法规范和标准;依法行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督检查权,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受理举报投诉案件;依法查处和督办全县重大案件,指导全县劳动监察工作;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处理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拟订农民工工作地方性配套措施和规划,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处理涉及农民工的重大事件;指导协调农民工信息建设;负责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调解仲裁科 拟订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实施规范,指导开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综合管理仲裁员、调解员,组织仲裁庭审工作;依法指导并组织处理全县重大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承担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公务员科(县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 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承办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和日常登记管理工作;指导公务员职务任免与升降、交流与回避、辞职辞退工作;承担公务员非领导职务管理工作;指导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工作;承担公务员信息统计管理工作;承担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与调配工作;承担面试考官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年度考核管理工作;综合管理全县政府奖励和表彰工作;负责公务员培训工作;综合管理公务员惩戒、申诉控告工作;贯彻聘任制公务员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依法对公务员实施监督。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负责全县转业军官的接收工作,制定年度转业军官的分配方案并协调落实;承担全县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承担县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中央、省、市关于部分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解困和稳定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
(十一) 监察室
负责监督干部选拔任用情况、资金运行情况、国有资产运营情况、党务和政务公开情况、领导干部自律情况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
Ⅲ 关于宿迁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几点思考
0引言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推进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和效益集显的一项重点工程。宿迁市系传统农业大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已在该市全面启动。本文试对宿迁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在规划编制和启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推进中预期出现问题的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以供参考。
宿迁市是1996年成立的地级市,下辖三县两区,除坐辖区宿城区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及宿豫区(原宿豫县)均属苏北农业大县,农地资源丰富。经过12年来的持续建设,宿迁市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领先位次。2007年宿迁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已由1999年的180.97万亩提高到2008年的203.2万亩。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宿迁人均耕地面积逐步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97年的1.35亩减少至2008年的1.16亩,近两年每年的用地需求在3万亩左右,但国家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年均不到5000亩,土地瓶颈制约逐步凸现,供需矛盾越发尖锐。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和效益集显,对农村村庄分散布局、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巨大的宿迁市而言,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宿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条件具备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即为“三结合”———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分散耕地整理相结合,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节约集约用地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相结合。宿迁市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自然、地理等方面条件充足,预期效益可观。
1.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潜力巨大
宿迁市、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显示,宿迁农村自然村庄呈“满天星”式布局,建筑多以单层瓦房为主。据调查,宿迁市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约121万亩,乡村住户约102.4万户,户均占地约1.19亩。如按照康居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点户均占地240平方米(含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的标准,可通过复垦新增耕地80.9万亩,如按照国家规定的户均宅基地200平方米标准,可复垦整理增加耕地91.1万亩。
1.2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受自然、历史条件影响,沿袭生活习惯和农业耕作的便利,宿迁市农村居民点的建筑虽历经了草房、草改瓦、瓦改平和平改楼的四次建设高峰,但农村当前仍以单层瓦房为主,且居住点分散。多数农民建房选址选择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两侧,大多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集中连片建设,而是零星分散建在旧村庄中或村庄周边的耕地上。很多村庄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村庄“脏、乱、差”,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群众迫切希望生活环境能够有所改善。
1.3拆迁安置成本相对低廉
目前宿迁对农村居民拆迁补偿的标准均参照征地补偿标准执行,由于农村房屋大都为平房,楼房不多,拆迁成本相对降低。此外,除拆除无主房、偏房房屋补偿1万元、有主房(含偏房)房屋补偿2万元、楼房4万元外,宿迁市政府又出台政策,对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到集中居住点建房或进城(中心镇)购房的给予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农民居所安置选择多样,成本也比较低。
1.4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目标是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公共服务与市场需求资源集聚,完全符合宿迁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和“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发展思路。目前,宿迁市、县区政府均成立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1.5土地整理工作基础较好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整理一直是宿迁国土资源工作的重点。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均有专门的土地整理开发实施、监督和管理机构,人员健全,制度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显著。两年来,该市已完成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9个、新增耕地0.6万亩,占补平衡项目488个、新增耕地2.8万亩,组织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两年就实现新增耕地1.58万亩。
2宿迁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面临问题分析
宿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优势明显,但由于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全国首创、全省同步开展,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只能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推广。就宿迁市而言,目前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资金缺口较大:按照规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前期调查论证、规划编制、房屋拆迁、青苗补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设备购置等,由项目所在地自行筹措解决,省负责土地整理费用,这样县区财政有一定的压力。
部分群众思想不统一:“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拆迁农户安置以农民公寓房为主,不安排宅基地重建,拆迁安置点统一集中到城镇。部分被拆迁农民,由于对政策情况不了解,担心失地后在城镇的保障问题。
土地流转方案不尽完善: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为了改变过去分散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的传统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宿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流转规划全部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转让,对相关责任的规定还不够具体。
3稳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着力宣传和完善政策,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必须通过政策宣传引导逐步推进。试点地区应以市为单元,统一农村宅基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和农村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办法,并建立有形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交易市场,真正让农村土地动起来,通过宣传,让农民明白其中实惠,打消顾虑。本着进城集中居住为主、到集中居住点建房为辅的原则,应制定具体的农民放弃宅基地使用权购买政策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应享受的优惠、补贴等政策,妥善解决好农民居所安置问题。对于农民承包地流转,也应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组织开展,应明确合作社一旦发包未成,应统一经营,还利与民。
3.2推进农村社保,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际上等同于征地,应解决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各试点地区应让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户直接进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与被征地农民同等享受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政策。应建立帮助培训就业机制,对有就业和培训愿望的农户,纳入城镇就业管理,进行失业登记,符合条件的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
3.3探索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照依法、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原则进行。在流转后可以采取四种方式经营:①土地股份合作经营。鼓励农民把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或统一对外租赁经营,农民可返聘为农业产业人;②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实现现代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③鼓励工商资本参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植树造林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工商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建立农产品基地,开展现代农业集约经营,逐步实现统一经营;④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或整村流转用于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3.4“筑巢引凤”,留足工程区安置空间
应合理选择工程区范围,对于确定的工程区应以权属界线为准,特别是对于完整的集体经济组织要统一纳入试点。想方设法把工程区农民能提前及时安置好,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鼓励建多层和高层住宅,由政府前期投资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农民拆迁留足安置空间。
3.5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的顺利与否,关键在资金,因此各试点地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可以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土地相关资金中,留取一定比例用于工程建设。同时还可以将省里的农村道路改造扶持资金、农业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以及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内的其他工程。此外,还可通过银行融资及引入社会资金等途径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对于政府先期投入的资金,可以通过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收益、新增耕地置换的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转让收益中予以补偿。
Ⅳ 结合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工作职责,谈谈做了哪些工作
对辖区内文化市场及“扫黄打非”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工作,包括“扫黄打非”知识、未成年人保护常识等。
“扫黄打非”工作站点应围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履行承担好有关职责,及时发现、上报和抵制有害思想和文化在基层的传播渗透。及时发现、上报并配合查处非法或违禁图书、报刊、光盘以及印刷品、宣传品的销售传播。及时发现、上报并配合查处非法或违禁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印刷、仓储窝点。
及时发现、上报并配合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以及新闻敲诈等活动。及时发现涉及本地区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上信息和舆情,积极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对辖区内文化市场及“扫黄打非”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工作,包括“扫黄打非”知识、未成年人保护常识、专项行动进展、大案要案及打击查处成效等。
(4)泗洪宣传部长扩展阅读:
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工作的相关要求规定:
1、到2019年底基本建成,覆盖镇集中区、村(居),基本形成有办公条件、有骨干队伍、有相关制度、有依托平台、有工作经费、有宣传阵地的体制机制保障。
2、融合对接综治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平台,依托现有的基层综治、文化服务管理等力量,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要求,由镇、村(居)网格化管理员、文化骨干等承担“扫黄打非”网格化监管工作,实现基层站点全覆盖的目标。
Ⅳ 胡 成辈分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瑰:后唐著名画家,河北省涿县人。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骨骼体状都生动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江苏省泰县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
胡大海:明代大将,江苏省泗洪人,官封魏国公。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胡以晃:太平天国杰出将领,广西人。封护国侯,旋改护天侯,晋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润芝,号贶生,湖南益阳人。道光间进士,累官至湖北巡抚,时洪杨军事盛,林翼创厘金,通盐运、改漳漕、增裕府库,固守武昌,为各省战争之根据,治军明纪律,又加意将才,尝曰:兵之嚣者无不疲,将之贫者无不怯。又曰: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世以为知言,后卒于军,谥文忠,有读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共和国主席。生于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县。1911年至法国,192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创办流浪者杂志。1923年至苏联受训,成为第三国际干部。1924年至广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联盟。1930年回国,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战期间被民国政府逮捕,后获释回越南,从事**游击战。1954年大败法军,建立北越政权,后协助南越共党分子成立越南共产党,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成立越南共和国。
胡耀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湖南浏阳人。1933年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湘东南特委儿童局书记、少共中央局秘书长。次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到隔陕北后,任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华北野战军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军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中科院党组负责人,着手整顿科学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曾组织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领导了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4月病逝于北京。
■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① 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义阳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中州、洛阳、户县:郡汉在今属陕西省、河东等地。
2、堂号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代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胡姓宗祠门楣题辞〗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寿齐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学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欲正人心;
引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
虞宾衍派;
沩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阳。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
经资羽翼;
祠表贤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淮海家声远;
苏湖世泽长。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地据蛟潭胜;
家传麟史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成名由吴母;
有妹媲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另:更多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等堂联,详见《黟县西递村对联 [皖]》胡姓宗祠堂联的部份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冬去松枝仍独秀;
春来梅蕊已齐开。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古色新香画别致;
月光清气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镇守金华称大海;
撰书禹贡号东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十年烟水持竿钓;
千古须眉下笔先。
——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文倔苞深宗二汉;
歌辞风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
文武世家源流远;
帝裔宗枝翼叶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安国成名,本由吴母;
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
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
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
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http://xuewutotti.bokee.com/viewdiary.11110487.html
自己慢慢找:http://www.langrenr.com/simple/index.php?t14194.html
Ⅵ 胡的姓氏来源
一、 姓氏源流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二、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它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中州、洛阳、户县(今属陕西)、河东等地。
四、 历史名人
胡姓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着《春秋公羊传》。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惺�撕���未�逃�液�捕ǎ��Ъ液�补��д吆�钡取K未�逃�液�捕ǎ��此未�硌У南壬���岢?SPAN lang=EN-US>"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原中华民国教育部长胡秋原,,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小说家胡也频,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
广东潮阳县著名人士胡万洲,任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孙中山总统咨政。现在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度胡锦涛。
胡乔木、胡绳、胡子昂、胡启立
Ⅶ 蔡玉水的任职履历
1968年3月--1973年4月 入伍,历任部队战士、班长;
1973年4月--1973年9月 任江苏省淮阴市淮阴县社教队员;
1973年9月--1977年6月 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习;
1977年6月--1978年10月 任江苏省淮阴市淮阴县渔沟镇中学教师;
1978年10月--1983年6月 任江苏省淮阴市淮阴县蒋集镇中学教导处主任;
1981年9月--1983年6月 任江苏省泗阳县人大办公室秘书;
1983年6月--1984年2月 任江苏省泗阳县城厢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84年2月--1988年7月 任江苏省泗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1988年7月--1992年12月 任江苏省沭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党组成员;
1992年12月--1996年1月 任江苏省沭阳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校长;
1996年1月--1996年12月 任江苏省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1996年12月--1997年2月 任中共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委书记;
1997年2月--1997年12月 任中共江苏省泗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7年12月--1999年1月 任中共江苏省泗洪县委书记;
1999年1月--1999年8月 任江苏省宿迁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党组书记;
1999年8月--2002年1月 任江苏省宿迁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主任、党组书记;
2002年1月--2003年1月 任江苏省宿迁市政协秘书长、党组成员;
2003年1月--2012年6月 任江苏省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Ⅷ 关于胡姓的辈分问题(求助)
胡姓排行
胡姓排行: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瑰:后唐著名画家,河北省涿县人。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骨骼体状都生动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江苏省泰县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
胡大海:明代大将,江苏省泗洪人,官封魏国公。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胡以晃:太平天国杰出将领,广西人。封护国侯,旋改护天侯,晋升封豫王。
胡林翼:字润芝,号贶生,湖南益阳人。道光间进士,累官至湖北巡抚,时洪杨军事盛,林翼创厘金,通盐运、改漳漕、增裕府库,固守武昌,为各省战争之根据,治军明纪律,又加意将才,尝曰:兵之嚣者无不疲,将之贫者无不怯。又曰: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世以为知言,后卒于军,谥文忠,有读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志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共和国主席。生于越南中部宜安省南檀县。1911年至法国,192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创办流浪者杂志。1923年至苏联受训,成为第三国际干部。1924年至广州,成立青年越南革命者联盟。1930年回国,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抗战期间被民国政府逮捕,后获释回越南,从事**游击战。1954年大败法军,建立北越政权,后协助南越共党分子成立越南共产党,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成立越南共和国。
胡耀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湖南浏阳人。1933年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湘东南特委儿童局书记、少共中央局秘书长。次年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到隔陕北后,任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华北野战军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军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行署主任、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75年任中科院党组负责人,着手整顿科学院工作。1977年起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曾组织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领导了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主席。1987年1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4月病逝于北京。
■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① 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② 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义阳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中州、洛阳、户县:郡汉在今属陕西省、河东等地。
2、堂号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代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胡姓宗祠门楣题辞〗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寿齐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春秋心典;
理学宗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欲正人心;
引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
虞宾衍派;
沩汭流源。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
望出淮阳。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
经资羽翼;
祠表贤良。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淮海家声远;
苏湖世泽长。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地据蛟潭胜;
家传麟史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成名由吴母;
有妹媲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另:更多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等堂联,详见《黟县西递村对联 [皖]》胡姓宗祠堂联的部份内容: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47902。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冬去松枝仍独秀;
春来梅蕊已齐开。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古色新香画别致;
月光清气春宜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分外明。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镇守金华称大海;
撰书禹贡号东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十年烟水持竿钓;
千古须眉下笔先。
——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文倔苞深宗二汉;
歌辞风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
文武世家源流远;
帝裔宗枝翼叶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安国成名,本由吴母;
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
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
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
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http://xuewutotti.bokee.com/viewdiary.11110487.html
自己慢慢找:http://www.langrenr.com/simple/index.php?t14194.html
Ⅸ 宿迁市公安局所有领导
宿迁市公安局正副局长名单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下载网络知道立即下载
专业回答
各县(分)局,市局各部门:
根据工作需要,经局党委研究,市局党委成员工作分工如下:
江
海
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局党委书记、局长、督察长:负责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工作,联系武警支队。
孙
维
市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协助刘亚军同志负责日常工作;分管办公室、科技处、信息通信处、经济犯罪侦查支队等,联系泗阳县局。
刘芝玲
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正处级):分管交通警察支队、信访处等,联系沭阳县局。
高
超
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苏宿工业园区分局局长:分管刑事警察支队、禁毒支队、技术侦察支队、警务保障处等,联系苏宿工业园区分局。
李笑梅
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内部安全保卫支队、出入境管理支队(国际合作局)、法制支队(直属分局),联系宿豫分局。
王士军
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治安警察支队、水上警察支队(水上分局)、巡特警支队等,联系泗洪县局。
王
芳
市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委(监察室)、审计处、警务督察支队,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卞兆猛
市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分管人事处、综合处、组织教育处、宣传处、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负责党建、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双拥”、扶贫、见义勇为、招商引资工作,协助分管人事工作,联系湖滨新区分局。
陈作松
市局党委委员:分管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等,联系洋河新区分局。
张以进
市局党委委员、宿城区副区长、宿城分局局长:主持宿城分局工作。
田先锋
市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指挥中心、监所管理支队、市看守所、市拘留所、市强制戒毒所、消防支队。
特此通知。
中共宿迁市公安局委员会(印)
2016年8月10日
Ⅹ 冯岩的个人简介
1980年9月入淮阴农校农学专业学习
1984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先后任宿迁县黄墩乡农技站技术员、站长(其间: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1987年7月任宿迁县黄墩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
1988年12月任县级宿迁市黄墩乡党委组织委员(副科级)
1990年12月任县级宿迁市黄墩乡副乡长
1992年12月任县级宿迁市黄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94年2月任县级宿迁市井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95年4月任县级宿迁市侍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96年1月任县级宿迁市侍岭乡党委书记(其间: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参加省委党校青干班学习)
1997年2月任宿迁市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其间: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东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1999年1月任宿城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兼任区委政法委书记(其间:1999年10至12月参加省第10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0年2月任泗阳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2002年1月任泗洪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2002年12月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
2004年7月至9月参加省第1期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赴德国学习)
2004年12月任泗洪县委书记
2005年1月任泗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其间:2008年3月参加中央党校县委书记进修班学习)
2009年12月任泗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市级)
2011年1月任泗洪县委书记(副市级)
2011年5月任宿迁市政府党组成员、泗洪县委书记(副市级)
2011年6月任宿迁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十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