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上看了一段湖北红安的那个打人的视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从情侣,朋友,路人选一作答
如果是情侣和朋友,当然不用说,那是奋不顾身的去战斗,路人的话,多半会看热闹,如果有能力,能扛得下来,会去劝架。
『贰』 黄安为什么改为红安
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省红安县
红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为61.68万人。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 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她是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其中1955-196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他们是郭天明上将、周纯全上将、王建安上将、韩先楚上将、 秦基伟上将、陈锡联上将、王诚汉上将;谢富治上将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0人, 他们是刘飞中将、詹才芳中将、张仁初中将、徐深吉中将、 李天焕中将,徐斌洲中将,张天云中将, 胡奇才中将、 刘昌毅中将,王近山中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42人,他们是 程儒珍少将、韩卫民少将、袁克服少将、金世柏少将、 罗厚福少将、李世焱少将、 耿锡祥少将、黎锡福少将、 邹国厚少将、徐绍华少将、贺健少将、陈焱清少将、 熊应堂少将、程悦长少将、殷国洪少将,卢燕秋少将、 张天恕少将、郑国仲少将、 况玉纯少将、秦光远少将、 陈美藻少将、李定灼少将、江波少将、刘福胜少将、 赵鹤亭少将、马忠全少将、闵学胜少将、戴克林少将、 戴克明少将、程启文少将、 罗应怀少将、甘思和少将、 胡正平少将、旺运祖少将、何德庆少将、吴振挺少将、张志勇少将、涂锡道少将、张竭诚少将、詹少联少将、 谢正荣少将、周世忠少将。
需要说明的是:1952年9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同时划出部分区域分别归属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还诞生了14位原黄安籍将军,他们是刘华清上将、 聂凤智中将、吴先恩中将、 高厚良少将、黄立清少将、萧永银少将、吴世恩少将、 严光少将、吴林焕少将、 萧德明少将、姚运良少将、 周明国少将、萧志贤少将、伍瑞卿少将。
红安以“将军县”闻名,除为人所熟知的老一辈将军外,还有一批共和国的新一代将军。如吴晓恒少将,她是1988年第一批授衔的女将军,时任某军医大学校长;黄俊峰少将,时任总后勤部某部副部长;江建曾少将,现任某军区空军副司令;胡先贵少将,现任海军某基地司令;罗毅少将,现任某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秦卫江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李平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刘晓坤少将,现任某省军区参谋长;程志,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是文职干部,享受少将待遇。
红安的将军都是赫赫有名,参加指挥了很多很多大规模战役,可以说现在老百姓所知道的有名的、成功的战役、大丈、恶丈,90%以上是红安人参加并指挥的!
如:上甘岭战役(秦基伟、王近山指挥),抗美援朝
海南岛战役(韩先楚),解放战争
奇袭阳明堡(陈锡联),抗日战争
襄樊战役(王近山), 解放战争
塔山阻击战(胡奇才),解放战争
济南战役(王建安、新县许世友),解放战争
沙家浜(刘飞的故事),抗日战争
中原突围(李先念),解放战争
包座战役(李先念),长征
上党战役(陈锡联),抗日战争
金门战役(韩先楚),解放后
共和国以“红”褒奖
1952年9月,为了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翻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册,红安有着精彩纷呈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呼喊,唤醒世代饱受压迫欺凌的黄安人民,在大别山腹地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坚持斗争26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叁』 红安有什么好玩的
红安好玩的地方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城关镇(县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由牌坊、纪念碑、烈士祠、烈士纪念馆、烈士墓、骨灰堂和园林等组成,园内建筑古朴典雅,绿色琉璃瓦顶盖,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登上锞子山可眺望县城全景。
【红安县革命博物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庭院式整体结构建筑。馆内设序幕厅和6个展室,主要陈列着新民主主义时期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历史,同时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鄂豫皖苏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边区的重大事件,以及徐向前、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在红安地区的革命活动。共展出文物177件,文物和人物照片229张,以及图表和绘画等。
董必武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58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是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物,由主展室、东西展室、电影报告室和庭院组成,共展出图片456幅、文物272件,收藏文物1581件。
【李先念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与董必武纪念馆对应,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28平方米,是座依山就势的庭院建筑,序厅和4个展室有庑廊相连。馆内共展出图片253幅、文物130件,另收藏文物60余件。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20处。长胜街长380米,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列宁市扬殷街遗迹等一批遗迹、遗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双城塔】 在七里坪南3公里的周家墩。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部将邹普胜(当地人,后为太师)据此,建此塔。塔高35米,13层,形态美观,气势凝重。塔内有阶盘旋至顶,眺望四周,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吴氏祠】 在八里湾东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于1763年,前后三幢,廊庑相连,院、廊、门、厅、栏、梁、窗、脊、或彩绘神话,或陶塑禽兽,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汉三镇”和“金鼠戏葡萄”等尤为珍贵。 【红军洞】 位于七里坪东4.5公里的鸡公寨半山腰上,洞口高1米、宽2.8米,洞内宽3米、深4米、高2米,可容20余人。洞前怪石罗列,荆棘丛生,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常居此洞,“红军洞”由此得名。“全游网”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网站,楼主想知道的,上面都有。
『肆』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2012年红安五中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檀树中学啦啦操视频
查过了
可能是 时间太久,没有了
『伍』 你怎么评价《铁血红安》
传递真善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亦是《铁血红安》的创作初衷。具体而言,该剧既有对由于社会环境改变而导致的人性缺失的感叹,也有对民族大义的尊崇及弘扬。透过这部剧,观众可知道,“真”在于它用现实主义笔触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善”在于勇敢揭露和批判了极端社会环境下的丑陋人性,且褒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美”在于民族危机关头,红安人民所迸发出的那种朴素的大义观、无畏的民族自豪感。有人说,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发现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电视剧《铁血红安》以荡气回肠的烽火爱恋、无畏的民族大义观、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做到了这一点。
『陆』 红安娃子的创作背景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黄麻起义,打小就有狼崽之凶的红安娃子刘铜锣,带领方杠子、安娃子等一帮弟兄,加入了工农红军。从此,敲着铜锣打冲锋,骑着小毛驴打胜仗,边打仗边嚼红皮花生、边放响屁边吟诗的刘铜锣,就成为军中的一道奇景。从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长征、抗日、反蒋,直到抗美援朝,一路出生入死,一路爱恨情仇,一边战功赫赫,一边洋相百出,成为共和国开国将领中极富鲜明个性的一员。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刘铜锣,一生上演了十大传奇故事,及至91岁临终,一生离不开铜锣的刘铜锣,直到听到铜锣声才伸直双腿,寿终正寝,成为223位红安籍开国将领中唯一在红安仙逝的将军。
该剧紧扣红安“两红”特色(红安是中国革命的源头和圣地、红安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个性,着力刻画了刘铜锣、方杠子、戴慧平、方蕾、曹丽君等一批体现红安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艺术再现红色历史。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成功借鉴了部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手法,故事精彩奇特。编著、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编剧由国家一级作家朱苏进执笔,总导演路奇,著名影星赵文卓主演。
红安县是革命老区,红安人民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黄安(红安的旧称)在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1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解放后,登记在册有名姓的黄安烈士有22552名。为了纪念这片曾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的辉煌历程,1952年国务院决定正式将黄安更名为红安。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在全国是惟一的。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两位国家主席,6位国务院副总理,8大军区司令员,263位开国将军,140000革命烈士同一个故乡—红安。
多个名人共同的故乡—红安。
素材:第一将军县
该剧取材红安,目的是为了发掘红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将军文化品牌,提升红安文化、旅游及多种产业链的全面快速发展,其剧组都是一流人士。
『柒』 红安-宿松“岩片组合”(Pt<sub>3</sub>)
该“岩片组合”主要包括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红安群。主要分布在湖北大悟—红安、安徽宿松、肥东一带,在桐城廖叶湾一带也有出露(图3-7)。
原宿松群称宿松含磷岩系,为华东地质局326地质队(1955)所创名。原意指分布于宿松西北二郎河一带,呈NW向延伸的含磷片岩系,总厚达4205m以上。徐嘉炜(1961)将宿松含磷片岩系改称宿松群。安徽311队(1982)将这套含磷片岩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大新屋组、柳坪组、虎踏石组、蒲河组。磷矿层主要产于柳坪组中,次要产于虎踏石组中,时代归为古元古代。经作者等详细研究,将原宿松群解体为变质变形侵入体(称蒲河片麻岩套)及变质含磷岩系,重新建立了变质含磷岩系,自下而上为甘田坳岩组(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柳坪岩组(含磷岩系)、大新屋岩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梓树坞岩组(含砾砂岩、石英岩、炭质千枚岩),原虎踏石组中磷矿层是原柳坪组中的重复,其间发育大量厚薄不等、延伸稳定的构造滑断岩及早期层内褶皱、层间剪切现象。包括上述蒲河片麻岩套在内的大量侵入体,经强韧性剪切变形而平行化,形成片理、片麻理和含磷变质岩系中面理一致的貌似整合产出的地层系统。因此,原宿松群实际上是由片麻岩—火山岩—大理岩—含磷岩系组成。原红安群系湖北区测队(1975)在红安县创立,原意是指“经浅—中变质作用而成的片岩及片麻岩,自下而上为天台山组、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该群未见“顶、底”,出露厚度在13173m以上,时代归为中元古代。湖北省地矿局(1996)经地层清理,将原红安群改称红安(岩)群,自下而上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尔岗(岩)组。原磨盘寨组下部绿色片岩层划入七角山(岩)组,其上部岩层归为塔尔岗(岩)组,主要岩层组合特征如下。
图3-7大别-苏鲁地区主要“岩片组合”分布略图
1—侏罗—白垩纪火山岩;2—晚泥盆世—石炭纪地层(梅山群);3—下古生界;4—早古生代南湾-佛子岭“岩片组合”(南湾岩组,佛子岭岩群);5—南华纪周岗组、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6—新元古代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随县岩群、张八岭岩群);7—新元古代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原苏家河群、原商城群、原卢镇关群);8—新元古代红安-宿松“岩片组合”(红安岩群、宿松岩群、肥东岩群、海州岩群);9—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新县-潜山“岩片组合”;10—华北区元古宇;11—新太古代五河杂岩;12—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桐柏-大别“岩片组合”(桐柏杂岩、大别杂岩,阚集杂岩、东海杂岩);13—中生代花岗岩;14—断层
黄麦岭(岩)组。原系指不整合覆于大别杂岩或桐柏杂岩上,与上覆天台山(岩)组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组合为白云钠长片麻岩、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微斜钠长变粒岩、浅粒岩、含锰大理岩、石墨片岩、石英岩、磷灰岩等。下段以含磷为主,上段底部以含锰为主,浅粒岩中均赋存重稀土矿。
天台山(岩)组。原与上、下岩层呈整合接触,由大理岩、浅色片麻岩与浅粒岩夹绿色片岩的岩层组成,底部以大理岩、绿色片岩为标志。浅色片麻岩为:白云钠长片麻岩、微斜钠长浅粒岩及变粒岩,绿色片岩为阳起钠长片岩、钠长角闪片岩、绿帘角闪片岩、石墨片岩等组成,其中夹有榴闪岩及榴辉岩,并与围岩同步褶皱(图3-8)。
图3-8石墨片岩同斜褶皱示意图(红安新寨水库)
(引自周高,1996)1—石墨片岩;2—钠长石榴子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3—长英质片岩、白云石英片岩
七角山(岩)组。与上、下岩组呈整合接触,下段为石墨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偶夹方解石大理岩;中段为白云钠长片麻岩夹白云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上段为石墨片状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与石榴子石钠长角闪片岩等互层,夹有较多的榴闪岩及榴辉岩透镜体(图3-9)。
塔尔岗(岩)组。为红安群顶部岩组,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由白云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夹钠长角闪片岩与微斜钠长浅粒岩、钠长阳起片岩等组成。鄂北蓝片岩产于此层位。
图3-9红安县城北西约5km原红安群中似层状榴闪岩
1—基性火山熔岩;2—云母片岩;3—石英岩(糜棱岩化);4—锰土矿层(含锰大理岩风化);5—大理岩;6—石墨片岩(石墨);7—云母片岩;8—榴闪岩;9—云母片岩;10—榴闪岩
关于该“岩片组合”的形成时代,长期以来,因对原宿松群、原红安群时代归属有不同认识,分歧较大。现据有关资料分述如下。
1.关于原宿松群时代归属
因原宿松群不整合与新太古代原大别群之上,以及安徽区调队在原大新屋组含砾白云石英片岩中,获锆石U-Th-Pb法年龄为1850Ma、锆石U-Pb法年龄为1762Ma、磷灰石U-Pb法年龄为2000Ma,推定其时代为古元古代。张业明等(1996)仍确认大别运动的存在,将宿松群划属古元古代。徐树桐等(1994)据桑宝梁(1987)在原宿松群原蒲河组变质火山岩中获得两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470Ma和480Ma,推测原宿松群部分为中晚元古代,其余部分(包括磷矿在内)为尚待确认的震旦纪—早古生代,但都没有确切的地层对比依据,经作者调查,认为原宿松群的时代为新元古代,其上部地层相当于震旦纪,其主要依据如下。
1)地层依据。重新厘定的宿松岩群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柳坪岩组(含磷岩系)、大新屋岩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梓树坞岩组(含砾砂岩、石英岩、炭质千枚岩)。该层序与扬子地块北缘随县群(变基性—酸性火山岩)、耀岭河组(变基性熔岩)、陡山沱组(磷矿层)、灯影组(白云质大理岩)层序一致,但缺失相当于南华纪莲沱组及其上的冰期沉积,只是在本区于大新屋组之上有一层含砾碎屑岩,属潮坪—潮渠相沉积,反映本区在震旦纪晚期有一海退过程。
2)构造依据。通过详细的构造解剖,侯明金等(1999)认为:原宿松群于其南部原大别山群之间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并非不整合接触;其间的砾岩亦非底砾岩,是由层间砾岩、构造砾岩组成的复成因砾岩,如梓树坞组上部砾状大理岩与含砾砂岩(图版Ⅰ1、2)。因此,认为原宿松群不整合于新太古代大别山群之上属古元古代是不能成立的。通过详细的构造研究,原宿松群经历两次强韧性剪切变形叠加后,构成岩层总体包络面产状,向南倾的被褶皱改造的单斜,为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构造地层序列,总趋势向南倾斜,呈北老南新的分布。
3)古生物依据。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与柳坪组交界处薄层大理岩及含炭质粉砂岩中发现微体古生物(侯明金等,1995)。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鉴定认为,大体相近于我国南方震旦纪(陡山沱组—灯影组)层位的古生物种属。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又在宿松甘田坳、小岗、梓树坞、孙冲、杨岩等处,在不同层位中较系统采集了微古植物样品,发现了较多的微古植物,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认为该组合主要特征,与扬子地区震旦纪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比较相似,其地质时代定为原震旦纪晚期陡山沱期—灯影期。
4)年代依据。汤加富等(2000)对原宿松群及相关岩层进行了较详细年代学研究,对宿松甘田坳岩组(原蒲河组)中白云钠长石英片岩中所选取的浅黄色透明短柱状、长柱状锆石U-Pb年龄测定,上交点年龄为(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11.5)Ma,其上交点年龄代表原岩形成时代,下交点年龄代表变质岩时代,表明原宿松群中变基性-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5)分布于肥东与巢县交界的原肥东群双山组,由底部磷矿层及锰土层,上部为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夹少量石墨石英片岩、黑云片岩组成的含磷岩系。作者等在黄麓附近发现炭质千枚岩、泥质灰岩与硅质岩组合,相似于震旦纪地层,并在炭质岩层中采获较多的微古植物,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时代为晚震旦世。
2.关于原红安群的时代归属
湖北地矿局(1995)在湖北省岩石地层清理中将其归属中元古代。主要依据是:①原红安群不整合覆盖于中深变质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原大别群或原桐柏群之上,又被震旦系所覆盖,表明红安群原岩形成的地质时代至少为前震旦纪。②在被红安群黄麦岭组覆盖的原桐柏群之混合花岗岩锆石U-Pb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韦瑟里尔谐和图上的上交点年龄值为(2031±89)Ma,同一样品的Pb-Pb法测定的等时线年龄值为(1973±89)Ma。如果南华纪的下限年龄值定为800Ma,那么,原红安群的原岩年龄为2000~800Ma之间。③在红安群中的黄麦岭组、七角山组、塔尔岗组中所采锆石的U-Pb法同位素年龄值,多数为466~740Ma,但其中亦存在1439Ma与1915Ma(黄麦岭岩组),提供了原岩时代为中元古代的重要信息。④在红安群黄麦岭组的含磷石墨片岩中曾采集少量疑源类化石,有常见于北方中元古代地层中。
近年来,通过湖北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作者与湖北区调所在共同调查讨论过程中,认为红安(岩)群时代,可能属新元古代,其中磷矿层及大理岩层,与安徽宿松岩群中柳坪岩组(磷矿层)、大新屋岩组<大理岩层>对比,时代归属震旦纪,主要依据如下。
1)在大悟县大磊山至青山口一带,据湖北省有关资料,原红安群黄麦岭组(含磷层)普遍认为不整合于新太古代“大别群”或“桐柏群”之上。经研究,这些“大别群”或“桐柏群”均是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其间“砾岩”为经剪切变形形成的“构造透镜体”(图版Ⅰ5)。虽经强韧性剪切变形,透镜体中仍保留有很好的似斑状花岗结构,实为变形变质侵入体。王江海获锆石U-Pb等时线年龄823Ma,中国地质大学获锆石U-Pb年龄858Ma,表明属新元古代侵入体。作者认为:如果黄麦岭组与其呈超覆不整合关系,其上覆岩层时代应小于上述年龄值属震旦纪。如果呈侵入和构造接触关系,上覆地层时代应先于该侵入岩或大体属同一构造期。
2)在木蓝山一带,是原红安群磨盘寨组、塔尔岗组的命名地,主要为一套基性—酸性的细碧岩-角斑岩建造,出露有大片的蓝闪片岩。其岩石组合和岩性特征与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完全可以对比,其时代应归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按湖北省有关资料,与其呈整合接触的下伏地层七角山组、天台山组、黄麦岭组也应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3)出露于蕲春一带的原红安群,蕲春幅(1:20万)自下而上划分为: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七角山组底部为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经作者调查,自蕲春黄厂至大佛寺一带多处出现的大理岩、含磷岩层是一种构造叠置重复关系,以四望至大佛寺北剖面最具代表性。该剖面自北而南分布的岩层是石英角斑岩(已获锆石U-Pb年龄约900Ma),角斑质、细碧质凝灰千枚岩,厚层白云质大理岩、石煤层,皆向南倾。前者应相当于代青白口纪西冷岩组(蕲春幅划为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中者相当于震旦系,后者相当于寒武系底部。特别是寒武系石煤层的发现,将其下伏不含化石,时代归属不一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及磷矿层,可认定为震旦系。
4)近期湖北省地调院在1:25万麻城幅调查中(2001),于丰店—高桥一带,在原红安群七角山组大理岩中发现蓝绿藻类化石(余素玉教授鉴定),其镜下特征为:暗色藻斑点成堆分布,藻管体零星分布,管壁有机质不均匀,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为震旦系常见化石。在双峰尖区大悟县芳畈镇门口岭、孝昌县周岗镇袁家集一带,在原红安群大理岩中发现海百合茎、双壳类化石碎片(余素玉教授初步鉴定)。另在随州市殷店镇枣林岗一带,赵银胜(1994)等在新-芳断裂内桐柏山群南部边缘的大理岩中,发现大量生物碎屑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类、有孔虫化石等),而其南东侧蔡河镇东黑虎庙一带的大理岩中亦发现有腕足类碎片。上述地区,不同类型的化石出现,表明原红安群应进一步解体。应查明化石产出的层位,与其上覆、下伏地层的关系。上述岩层中片理或片麻理产状一致,貌似整合的地层产状,并不是有序的地层系统,可能是一系列无序的构造岩片相互堆叠的结果。
综上所述,该“岩片组合”主要由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南华纪耀岭河组的基性火山岩及震旦纪磷矿层、大理岩层以及新元古代变形花岗岩等组成。在湖北省孝昌—随州一带可能还夹有少量古生代地层的岩片。与正常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主要区别是:其间缺失相当于南华纪莲沱组及南沱组冰积层,并出露大量变形变质花岗岩(浅色细粒片麻岩类),相当于构造地层(含少量岩石)单位,据含磷地层时代新的归属,可初步恢复中国南方含磷沉积时的古地理状况(图3-10)。
图3-10中国南方震旦纪古地理及磷矿床分布示意图(据唐永成1976年资料修改)
1—黄麦岭磷矿;2—小河口磷矿;3—宿松磷矿;4—肥东磷矿;5—锦屏;6—石门冲磷矿
『捌』 我要去湖北黄冈红安县,想了解下那里的经济状况,最好有黄冈红安县的地图和相关的图片,谢谢各位咯~~
胡说八道,怎么还有温饱都问题呀,我就是红安的,也没看见吃不上饭了,这年月还有饿死人的吗。我感觉挺好的,山清水秀、人民朴实。
『玖』 评价一下红安人。
红安是将军的故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安人民勤劳纯朴,但现在红安的经济不好,还要广大红安人民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拾』 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县都出过哪些高级将领
红安县地处鄂东北山区,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和国家重点贫困县,是董必武、李先念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人民军队将领的故乡,有将军县之称。
郭天明 1905—1970 十里郭受九村 1955年授上将
周纯全 1905—1985 中和雷家田 1955年授上将
王建安 1907—1980 桃花沙河王家 1955年授上将
谢富治 1909—1972 峰岗谢家垱 1955年授上将
秦基伟 1914— 七里罗庄 1955年授上将
陈锡联 1915— 詹店陡山彭家塆 1955年授中将
徐深吉 1910— 七里徐家河 1955年授中将
徐斌洲 1912— 高桥徐家畈 1955年授中将
李天焕 1912—1986 叶河岗山塆 1955年授中将
张天云 1913—1980 觅儿周家田 1955年授中将
胡奇才 1914— 高桥李家田 1955年授中将
刘昌毅 1914— 峰岗马安石村 1955年授中将
王近山 1915—1978 高桥许家田 1955年授中将
程儒珍 1900—1963 檀树熊家嘴 1955年授少将
韩卫民 1903—1981 二程田店 1955年授少将
袁克服 1907—1982 七里大余家村 1955年授少将
金世柏 1908— 华河台南金家塆 1955年授少将
邹国厚 1908— 七里邹家岗 1961年晋升少将
罗厚福 1909—1975 华河老屋罗家村 1955年授少将
黎锡福 1909—1976 华河台南黎家村 1955年授少将
李世焱 1909— 上新集李家冲 1955年授少将
耿锡祥(曾名协祥) 1909— 城关铁炉耿家西塆 1961年晋升少将
徐绍华(原名徐光) 1910—1978 金沙汪家塆 1955年授少将
陈炎清 1910— 二程铁匠岗 1964年晋升少将
贺 健 1910— 赵河喻家畈 1955年授少将
程悦长 1911—1961 峰岗上程家村 1955年授少将
殷国洪 1911— 七里殷家村 1961年晋升少将
熊应堂 1911— 华河熊家村 1955年授少将
卢燕秋 1913—1964 上新集大庙村 1964年晋升少将
张天恕 1913—1985 典明张李家村 1964年晋升少将
况玉纯 1913—1989 华河况家河 1955年授少将
郑国仲 1913— 七里郑家塘 1955年授少将
秦光远 1913— 大斛观音阁向家洼 1964年晋升少将
戴克林 1913— 檀树岗戴家塘 1964年晋升少将
江波 1914—1987 高桥西边塆 1961年晋升少将
李定灼 1914—1987 詹店薛家田 1961年晋升少将
陈美藻 1914—1989 典明鸭公陈上塆 1955年授少将
马忠全 1914— 峰岗大马贤村 1955年授少将
刘福胜 1914— 华河方刘冲 1955年授少将
闵学胜 1914— 紫云闵家河 1955年授少将
赵鹤亭 1914— 紫云老屋塆 1964年晋升少将
甘思和 1915—1988 七里紫云 1955年授少将
胡正平 1915— 高桥 1955年授少将
汪运祖 1915— 詹店汪家畈 1964年晋升少将
程启文 1915— 七里谢家嘴村 1961年晋升少将
罗映怀 1915— 高桥独山寨罗家塆 1955年授少将
戴克明 1915—1986 檀树岗戴家塘 1964年晋升少将
涂锡道 1916—1989 华河涂家塆 1955年授少将
张志勇 1916— 华河张家寨 1964年晋升少将
何德庆 1916— 上新集余家岗村小河 1955年授少将
吴振挺 1916— 上新集吴家塆 1961年晋升少将
张竭诚 1917— 七里联山张石河村 1955年授少将
詹少联 1917— 二程徐得进村 1961年晋升少将
谢正荣 1918—1977 高峰谢家大塆 1955年授少将
周世忠 1918— 二程土门楼周家院子 1955年授少将
江腾蛟 1919— 庙嘴江家塆 1955年授少将
周光策 1886—1947 二程楼子周家
江凯东 1891—1932 七里江朝二
郑行瑞 1893—1932 七里郑必高
郑行其 1893—1935 七里周家冲
张宇迪(又名雨滴) 1894—1935 紫云许葛楼山合洼
程翰香 1894—1931 檀树岗陈家岔
吴永达 1895—1932 峰岗吴顶河
韩继伦(又名纪能) 1897—1934 上新集韩家塆
曹学楷 1898—1931 七里檀树刘家园
汪民国 1898—1933 赵河汪家冲
郑维孝 1899—1964 檀树马鞍山
梅光荣 1900—1932 峰岗梅家塆
甘济时 1900—1932 紫云潭畈河
邓义山 1900—1932 高桥何家田
李业粮 1900—1941 城关下李西村
郑植立 1900—1947 檀树马鞍山
邓运兴 1900—1975 赵河邓家塆
程绍山 1901—1931 檀树程维秀
徐以德 1901—1932 七里徐家畈
周希远 1901—1933 两道龚家冲
陈少猛 1901—1934 黄安县
戴道芝 1902—1931 七里戴家塘
王秀松 1902—1932 高桥栗林嘴
郑行福 1902—1943 檀树岗清水塘
席绍先 1902—1967 七里王家洼
王世富 1902— 七里王家嘴
刘必正 1902— 高峰刘发塆
郑位三 1902—1973 檀树马鞍山
程启光 1902— 七里程维德
汪成功(又名立功) 1903—1934 杏花玉枝汪家
吴先保 1903—1934 七里枣林岗
1988年授上将
王诚汉 1917— 桐柏烟炉山王家大塆 1955年授少将
1988授上将
张仁初 1900—1969 高桥张家塆 1955年授中将
刘飞 1905—1984 八里新建罗家田 1955年授中将
詹才芳 1907— 高桥黄家田 1955年授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