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非是非洲的发达国家吗这个国家图腾是什麼
中非共和国(法语:La 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英语: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简称中非,是非洲大陆中部的内陆国家。中非国土面积为62.3万平方公里[1]。中非东部与苏丹和南苏丹交界,南同刚果(布)和刚果(金)接壤,西与喀麦隆毗连,北同乍得为邻。全国共有大小部族32个,主要有巴雅、班达、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桑戈语。
早在公元9~16世纪,中非这片土地上就曾建立班加苏、腊法伊和宰米奥等三个部落王国。1891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领地,称乌班吉沙立。1958年12月1日成立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3日宣告独立,成立中非共和国。1976年12月成立中非帝国。1979年9月废除帝制,恢复共和。1991年实行多党制。1993年9月昂热-菲利克斯·帕塔塞在首次多党大选中当选总统。2003年3月,前总参谋长弗朗索瓦·博齐泽·杨古翁达率部攻占班吉,推翻帕塔塞政权,次日就任总统。2005年当选总统,2011年蝉联总统。2013年3月,博齐泽政权被中非反政府武装联盟“塞雷卡”推翻。[1]
中非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80%以上的工业品靠进口。2012年中非财政收入为3.41亿美元,财政支出为3.57亿美元。人均GDP为500美元,通货膨胀率为5.9%。
❷ 非洲黑人的奋斗的历史的一个片子
《根》挖掘了一条美国黑人之根。这条根开始在1750年早春,西非冈比亚河上的嘉福村。这是作者所称由他上推七代的祖先降生之地,这条根也是所有美国黑人之根的代表和象征。请看康达·金特从出世到被白人奴贩即“土霸”掳掠去之前,那一段非洲部落的生活是多么淳朴和谐。那播种和丰收季节的歌舞与祈祷、篝火前的长老议事会、森林中的男子成年典礼……这一切都显示着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优雅自如的,是和谐的;而那晨雾荡漾的肯必·波隆河上,独木舟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惊醒了狒狒,惊散了野猪,林间百鸟鸣啭,河上苍鹭齐飞……这又是一个多么和谐的自然环境!人们常说应该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来检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应该看到,康达·金特的民族决不是野蛮的。野蛮的是把他们当猎物掳掠去的白人“土霸”。这个后来成为美国黑人的家族的苦难史就是从康达·金特被捕捉开始的,他们的非洲之根就从此处断了。
曾有人批评《根》所描绘的非洲生活情景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了,不够真实。这样的指摘其实还是一个历史小说中“历史”和“小说”之间关系的老问题。《根》不是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考察报告,它的细节应该服从它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历史真实。当第一代黑奴在遥远的异乡受尽凌辱又孤苦无告时,那只能在梦中相见的故土自然也就显得和天堂一样美好。作者所写的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的历史,那非洲的根已被注入了深层的含义,是终极追求的代称。
尽管已经有很多作品记录了美国黑人所遭受的苦难,但读一读《根》仍然会使我们的心为他们的苦难而震颤。从越洋运奴船上那些“土霸” 们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到美国南方种植园里无穷无尽的苦役,黑人们是生活在血泪之中。读者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在黑奴拍卖台上,一位黑人母亲当众摔死了自己亲生的婴儿,为的是“你们对我所做的一切,休想再做到我孩子身上”。白人们对她做了什么?不必细说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位母亲所蒙受的必然比死亡还要惨烈可怕,以致他不惜摧毁女儿刚刚获得的生命,免得她再经历母亲的苦难。然而《根》更突出了美国黑人精神上所受的虐待,那种失去了人的尊严而给心灵带来的痛苦。书中反复地指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而“土霸”们最恶毒之处就是不让黑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俗,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根”。因此,黑人们无法真正得到解放。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为白人工作一千年后,你还是黑奴。”没有了来历,没有了归属感,黑人们只能世世代代被卖来卖去,即使在废奴以后,也只能是茫然的漂泊者。“我漂泊,我旁徨,兰斯顿·休斯之语也正是代表了这种心态。《根》就是把这种归属感的寻求作为己任,在一个黑人家庭七代的历史中开辟艰苦的探访之路。
经过十二年的探索,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他把这一过程写在了小说的最后部分,增加了此书的纪实色彩。他通过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片言只语的非洲话,终于找到了冈比亚河畔祖先的村落,找到了他的黑奴第一代祖先康达·金特的来历。
掘到这条“根”是很了不起的,也使全书的主题完成了自己的乐章。受此鼓舞,事实上七十年代末许多美国黑人也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但是,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祖先的村落也就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了呢?恐怕不尽如此。美国的黑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种族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标签。找到了种族意义上的根,并不等于找到了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根。割断黑人的民族传统,以蒙昧压制他们,并不是白人统治者肆虐的主要手段,至少不是唯一手段。即使到今天,即使在一些方面的境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即使寻到了根,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与解放,他们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过那是《根》以外的事情了。
其实《根》不仅挖掘了美国黑人之根,它也必然触及美国白人之根。
美国是白人统治的国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被强制送到美洲大陆的。因此白人是主人。书中就描写了几位不同的主人:买下康达的约翰主人冷酷残暴,他的哥哥华勒主人“富有同情心而仁慈”,买下济茜的李主人下流无耻,是十足的人渣,墨瑞主人又似乎分外开通。然而所有这些主人--“好”主人和坏主人,都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一切必须按照白人的规则行事,黑人永远只能听任宰割,在主人面前只能说“是”。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就白色主人整体而言,伪善和残暴只是对黑人交替使用的手段。对这一点,《根》揭露得很清楚。几个不同面目的白人主人其实都有这一根靠奴隶制度以自肥的根。
美国的白人来自何处?他们不用探寻也知道,来自欧洲。到“新大陆”来寻发财梦的人,大多数是走投无路而背井离乡。他们当中冒险家、受迫害者、破产者和赌徒有的是。在美洲这块“充分自由”的土地上,他们的劣根性在对待有色人种时便不再受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约束而得以自由地表现。因为他们的意志就是法律,他们的欲望就是伦理。正如书中的黑人所说:“在他们成立一个新殖民地后,首先就盖一座法院,以通过更多的法律,然后再盖一间教堂来证明他们是基督徒。”鲁滨孙靠火枪和《圣经》征服了星期五,美国的白人征服者也是靠这两样役使他们的奴隶。当他们靠剥削黑人致富了,甚至当他们的孩子吃黑人奶妈的奶长大了,他们仍然没有忘记给黑人奴隶多加一条锁链。书中不止一次借鳄鱼和小男孩的故事叹道:这是一个思将仇报、弱肉强食的世界。白人对黑人是有太多的历史欠账,时至今日也没有真正解决的美国黑人问题就是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的后果,也是美国的一条病根。
美国常常以“最民主、最自由、最讲人权”自诩,而《根》正是向世人揭示了最没有民主、最没有自由、最没有人权的黑人家族的历史,它的社会认识意义与《美国的悲剧》、《愤怒的葡萄》等美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一致的。
《根》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在它问世之初就有颇多争议。但是经过了二十年时间的冲刷,它没有淹没在无数过眼即逝的畅销书中,说明它具有名著的生命力。也正因为此,它值得我们进一步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作者把主题建立在“寻到根就寻到一切”这一观念上,他希望黑人寻到根就寻到了尊严;白人寻到根就能了解和理解黑人;天下所有人都来寻根,就能相容相通。这只能是一个善良的愿望。我们尊重这个愿望,希望这个愿望能促进人类的和睦相处;但是从思想意义上说,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根》的主题并没有本质的突破。所以书中的黑人们大多是在忍耐、顺从和对剧变的恐惧中度过一生。当他们得到自由,经营有成以后,自建的教堂、草地上野餐便成了他们莫大的快乐。
《根》在艺术上的成功显而易见。它塑造的人物各有特色,即使身份相似,性格也决不雷同。最为人难忘的自然是康达·金特和鸡仔乔治。前者的刚强坚毅、后者的聪明善良和乖巧浮浪莫不跃然纸上。几个白人主人也描写得栩栩如生不落俗套。尤其是华勒主人,他有教养。仁慈、宽容,作为医生四处救死扶伤,可是一旦他觉得自己的规矩被侵犯就立刻变得冷酷残忍。这个白人形象很有代表性。
作者是以写家史的心态来创作,因此这部作品没有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它大体按照二百多年的时间顺序安排情节,详略得当,只是有关斗鸡的描写,虽然精彩但有些冲淡主题。它的叙事质朴自如,引人入胜。它以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弦,使我们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之时,会想到更多的东西——关于“根”
❸ 求中非遇演员表,中非遇女主角中非遇男主角是谁
放映结束的Q&A环节,当有中国人问导演这部片子是否能在中国上映时,导演反问了一句“你觉得能吗?” 很有趣的纪录片,也没什么敏感内容,但在中国放映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帖>>
满意请采纳
❹ 如何下载网页中非flash视频如http://ent.gxtv.cn/20101206/news_041588168461.html这上面的视频
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先清空IE的临时文件夹,然后再打开要下载视频的那个网页,看一遍视频。看完之后再打开IE的临时文件夹,就可以找到刚才看过的视频,然后再复制出来就可以了。
或者装个FF浏览器,把FIREBUG插件装上,然后就可以用FIREBUG插件查看该视频的地址了。
❺ 中非如何共享发展繁荣
截至今年3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方承诺提供的支持资金中,超过90%已经落实或作出安排。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全方位规划未来3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特别是攸关非洲民生与就业、契合非洲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在对接发展战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肯尼亚执政党朱比利党秘书长图朱表示,中国积极帮助肯尼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以蒙内铁路为例说:“蒙内铁路正式通车是肯中互利合作的结果,对促进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非地区互联互通以及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规划,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建设的第一步,未来铁路将延伸到乌干达、布隆迪,将整个东非连接起来,货物运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不仅将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还将对整个东非一体化进程具有标志性意义。
❻ 怎样在电脑中打开U盘中非标准视频软件
播放U盘里的视频首先打开U盘--鼠标右击想要播放的视频文件--点打开方式--点Windows Media player系统自带的播放器(也可以用其他的播放器)就可以播放了!如果还不行就是电脑中播放器的版本太低.需要升级.或者是播放器把那种类型的文件给禁止了.开启后就可以了.
❼ 中非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的
早在公元9~16世纪,中非这片土地上就曾建立班加苏、腊法伊和宰米奥等三个部落王国。1891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领地,称乌班吉沙立。1958年12月1日成立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3日宣告独立,成立中非共和国。国庆日为12月1日。1976年12月成立中非帝国。1979年9月废除帝制,恢复共和。
❽ 中非(赞比亚—刚果(金))铜矿带
沉积型铜矿是指产在一套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中,矿体产状受地层严格控制的(顺层或不顺层),成矿时代与地层时代一致或稍晚的、非岩浆热液作用的一类层控铜矿床,也称为砂岩铜矿、页岩铜矿等(Bates et al.,1987;Cox et al.,2003;华仁民,1995)。沉积型铜矿中,除了富含铜、钴、银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金、铂族、铀和少量稀土元素资源。沉积型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工业类型之一,矿床以其规模大、品位高、伴生组分丰富为特点,经济价值巨大。全球范围内,沉积型铜矿的含矿地层时代集中在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二叠纪这3个地质历史时期,新元古代最为发育(表1-1);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主要是在古老克拉通周围及裂谷构造环境中(华仁民,1989)(图1-1),其中最典型的成矿盆地有:西伯利亚的古元古代Kodaro-Udokan盆地、中部非洲的新元古代Katangan盆地和欧洲的二叠纪Kupferschiefer盆地。此外,在北美大陆、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和中亚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我国最典型的沉积型铜矿是云南东川铜矿(华仁民,1989;高坪仙,1996;何毅特,1996)。
表1-1 新元古代全球重要的层控铜(多金属)矿床
(据华仁民,1989,有修改)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相对其他类型的铜矿,沉积型铜矿床数量较少(据Cox et al.统计,2003全球约有785个沉积型铜矿),分布也相对局限;但是其中却包含了全球约30%的铜、13%的银(Singer,1995)和50%的钴(Brown,1997)资源储量。近年来,沉积型铜矿的铜产量约占全球铜产量的25%和钴产量的80%,其中钴最主要产自中部非洲的赞比亚和刚果(金)。
中非铜-钴成矿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最重要的沉积型铜-钴矿成矿带之一,主要地跨赞比亚、刚果(金)和刚果(布)等几个国家,并向西南延伸到纳米比亚(克林奥布(Klein Aub)铜矿床)、博茨瓦纳(马翁迪矿化带)。该铜矿带上的铜矿化连续发育,目前已发现的矿床和矿化点多达500余处。根据地质特征和地理位置又可分为刚果(金)加丹加铜矿亚带(过去称为刚果(金)沙巴铜矿亚带)、赞比亚铜矿亚带(过去成为北罗德西亚铜矿带)和赞比亚西北省穹窿区铜矿带三个次级分带。
图1-2 中非铜-钴矿带主要Cu-Co矿床分布图
(据Cailteux et al.,2005修改)
中非铜-钴矿带从19世纪晚期被发现以来,经过20世纪50~90年代的详细研究,地质学家提出了多种成矿理论:
1)同生理论(syngenetic):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几乎同时发生,成矿金属源于陆地风化剥蚀,被地表河流带入沉积盆地;硫化物的沉淀是由还原作用造成的。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裂谷成矿模式”(Unrug,1988;李志锋,1992)以及华仁民(1995年)提出的“沉积-成岩模式”所持的就是同生理论观点。
2)后生理论(epigenetic):认为成矿作用是发生在沉积物质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成矿热液流体和成矿元素来源于深部岩浆岩的侵位。虽然,中非铜-钴矿带中某些矿床的含矿地层和下伏基底岩浆岩中确实均发育有少量的含硫化物热液细脉,但都无法解释区域上含矿地层与基底岩浆岩明显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且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也证明铜带省中基底岩浆岩的成岩时代明显早于含矿地层的成岩时代(Sweeney et al.,1994)。
3)多期理论(diagenetic):认为至少具有2期矿化作用,早期为同沉积矿化,后期为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形成的矿化。
尽管争议很多,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中非铜-钻矿的成因属同生理论,部分矿床经历了后期成岩和变质作用的改造。该成矿带中巨量的成矿金属最有可能来源加丹加超群之前的陆壳岩石(Sweeney et al.,1991;Sweeney et al.,1994;华仁民,1995),尤其是古元古代的低品位“斑岩型铜矿”。例如,津巴布韦克拉通上的太古宙B angw eulu矿床和其他铜-钴-镍矿床/矿化体(Hitzman et al.,2010);并且已有的地质工作在赞比亚境内发现了多处基底花岗岩、片麻岩中发育有明显的铜矿化,例如赞比亚中央省的Mukushi、铜带省的Samba等(Freeman,1988a)。
近年来,矿相学、硫化物S同位素、硫化物R e-O s年代学、沥青铀矿U-Pb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中非铜-钴矿带中的矿床,具有长时间多期次的成矿过程,绝大多数矿床中硫化物与含矿岩石是同时形成的,少量硫化物形成在后期变质作用时期;但是在坎桑希(K ansanshi)和科普希(K ipushi)矿床中,后期变质作用形成的硫化物占主要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手段的提高,特别是原位微区S同位素的应用,揭示了某些矿床(如恩昌加铜矿,N changa)中共生的硫化物(黄铁矿-含铜-钴硫化物)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平衡的S同位素组成,暗示矿床中硫化物的形成具有多期次特征,以及存在不同性质含矿流体的混合作用(M cG ow an et al.,2003)。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同生沉积成矿过程中,硫化物的成矿温度约为130~270℃(G reyling et al.,2005),或者更低(<100℃)(Sw eeney et al.,1994)。
以上可看出,目前对于沉积型铜矿的区域地层、构造背景和成矿流体循环等方面研究都比较清晰;但是,对于成矿金属来源、流体循环、后期变质作用对具体矿床的成矿贡献等方面研究还存在争议(Brown,1997)。对于中非沉积型铜-钴矿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❾ 视频中非唱歌部分是少女时代哪个节目
是10年9月24日MBC电视台《美好的一天》这个节目。
是探班sm town后台的。
❿ 非洲系列记录片
如果喜欢看一些非洲社会现象的纪录片,可以看一下《刚果河-黑暗启示录》,《加丹加业务》《中非遇》《阿明将军》《金沙萨的孩子们》《摇滚吧,比利利》……这些都是反映非洲人文历史和现在生活的,还有几部是反映中国人在非洲的实地状况。有些有中文字幕,有些没有,可以自己搜一下。
如果想看环境和动物的话,可以看BBC拍摄的《非洲》。
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