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中国农谷是什么地方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原五三农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滏”,即管理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管理区所在地区西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国时期,这一带是贺龙将军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935年7月8日,钟祥罗汉寺南面水口潭处汉江遥堤溃口成灾,这里一个个村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洪沟和湖沼泽地。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办国营农场。1952年11月7日筹备建场时的原名是“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举行农场奠基礼。1953年10月22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其后,一直为省属大型国有农场。2001年10月,根据鄂发【2001】22号文,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原五三农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由李先念同志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2年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属于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2001年11月属地管理,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中国农谷主要区之一屈家岭管理区。 寻求企业落户 工业园区以优惠条件欢迎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机械、纺织行业等无污染企业落户入园。五三神舟电脑 HBQJL.COM(屈家岭宽带指定营业厅)15872199168
⑵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文物遗存
遗址坐落在一片椭圆形的岗地之上,地势缓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垱和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其南,交汇合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屈家岭遗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性质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与湖北相邻的地带,分布较广,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该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的品种丰富,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
从遗址中可发现屈家岭文化稻作的痕迹,动物方面有鸡、羊、狗、猪等遗留,出土的大量陶纺轮证明其纺织甚为发达。建筑方面,烧土块作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发现大量墓葬建筑,多有陶器随葬。陶器继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岭文化大部分陶器相当朴素,有些则有压印或彩绘图案。屈家岭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现许多带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现的许多纺锤状螺旋涡纹图案显示当时织品纺织可能十分盛行。 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下层,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鹰台遗址下层,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中层等。这一期的特点是,石器磨制较为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痕迹。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纺轮颇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较发达,其中朱绘黑陶最具特征。彩陶多为厚胎,有些纹饰具有仰韶文化的风格。中期是屈家岭文化的鼎盛时期,分布范围最广,代表性遗存有:屈家岭遗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龙泉遗址中层,宜都红花套遗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这一期的房屋发现较多,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早期精细,陶制工具较少,以彩陶纺轮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数量很少。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长颈扁腹壶等。彩陶数量增多,彩壳蛋陶是屈家岭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锅、缸形器皿等,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征。晚期的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均县观音坪遗址下层等。晚期的石器以长方形石斧、双孔石刀和有铤石镞为代表。彩陶纺轮数量更多,形制变小,有太极图式和对称双弧线中夹斜线彩纹。陶器仍以灰陶为主,红陶数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已经向青龙泉文化三期过渡。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石器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
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陶器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
花纹与绘制方法
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⑶ 屈家岭文化与石河文化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⑷ 京山县的文化
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苏家垄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绿林文化世代流传于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更有一批如刘英,刘铁等追随过孙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发起“永漋河起义”,策应辛亥革命的成功。
文化遗址
王匡、王凤与绿林起义。这场斗争长达10年之久,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就是湖北省的京山县,它的主要领袖――即绿林军的主要领袖王匡、王凤,就是京山人。绿林赤眉起义是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历时10年,席卷全国,推翻了王莽政权,打击了豪强势力,扫荡了奴隶制残余,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位于京山县境西南离县城30公里,现属屈家岭管理区园艺分厂。1954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石龙水库工程进行文物调查,在干渠必经地屈家岭发现该遗址。水库工程指挥部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先后进行三次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发表了科学研究报告《京山屈家岭》,结论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备了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应属于已发现的新的一个文化系统,因此我们把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此后长江中游的广大区域,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第一个被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
屈家岭文化遗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状况。大量磨制精巧的石器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在屈家岭遗址,1956年仅发掘800多平方米,就发现一片面积500平方米、约200立方的红烧土(经烧烤的地基或抹墙泥土),红烧土中掺进的稻壳密结成层。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对屈家岭出土的谷壳进行考察鉴定,他在结果中说“从图片的稃毛、粒形和标本测定看,这些谷粒当属于粳稻,且在我国是比较大粒的粳型品种,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最为接近。”这表明以生产优质稻谷著称的京山,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大量种植水稻。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骨、猪牙、陶制鸡表明,当时家庭已普遍饲养生猪,家禽业以养鸡为主。出土的大量轮制陶器、纺轮表明,手工业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门类,有专门的制陶作坊,制作的陶器胎壁均匀,造型美观规整,能制出薄如蛋壳的彩绘杯碗。
屈家岭文化遗物还反映了先民的文化艺术精神生活。彩绘的陶器,黑红对比,浓艳庄重;不同的碗、豆而均用双弧双腹,做到了多样中的统一;各式彩绘纺轮、彩绘蛋壳杯碗,显示了先民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情趣。屈家岭文化遗存出土的陶祖(陶制男性生殖器)和成套陶器组合的陶祖表明,当时的社会奉行男性崇拜,证明屈家岭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人们经常在公共场所进行祭祖宗教活动,祈求氏族平安,人丁繁衍兴旺。
科学家们对屈家岭文化炭化遗物进行了炭14科学测定,科学测定表明:以京山屈家岭遗址命名的屈家岭文化,存在于距今4600年至5000年,文化绵延了400年。屈家岭遗址发现命名后,长江中游各地大量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在京山、天门、钟祥,文化覆盖整个长江中游,其北抵河南方城、豫中,南至洞庭湖北岸,东接鄂城、黄石,西到宜昌西陵峡西端。
苏家垄文化遗址
苏家垄文化遗址,位于京山县坪坝镇罗兴村,1966年7月,在开挖郑家河水库干渠时发现了该遗址。出土的古代生活器皿,经鉴定为西周晚期青铜器。这批出土青铜器有鼎、鬲、甗(音yǎn,眼)、簋(guǐ,诡)、豆(高圈足盘子)、方壶、盉(音hé,和)、匜(音yí,夷)、盘和车马器等,共计97件,重800余斤,具有极珍贵的考古价值。鼎、豆和方壶都有曾中(音yóu,由)父自作器的铭文(其中两鼎铭文均为“”,豆和方壶上则为“斿”。文献记载,历史上有三个曾国:姓姒者有两个,一个在今山东峄县,一个在今河南柘城县北;第三个姓姬,在今湖北境内。
苏家垄这批出土青铜器,分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和京山县文化馆。部分实物参加过我国对外文物展览并摄入有关电影,在国内外广为颂传。其中一尊曾侯壶最为著名,壶身铭有“曾中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铭文。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典雅优美,纹饰丰富流畅,展现了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神韵魅力,为中华青铜器文化的杰出代表。其铭文字样被多种文字学研究著作、书法字典收录。曾侯壶多次在国外展出,仅一次在德国展出的保险金额就达3000万马克,是国宝级文物。曾侯壶复制品陈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京山曾侯壶与随州曾侯乙编钟和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戒石铭碑
京山县政府大院内有一座碑亭,亭中立一石碑,曰“戒石铭碑”,碑的正面刻四言十六字,即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的背面镌刻《重建戒石铭碑记》。
时移境迁,旧衙拆除,戒石碑下落不明。然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已漂洋过海,传诸东瀛。戒石铭碑文于乾隆年间传入日本。宽延二年(1749),日本国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将十六字碑文刻于该市霞城公园内一巨石上,将其作为藩政官员的座右铭,后又谱成歌曲,令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续至今不辍。1935年,日本政府将该石刻定为“国史迹”(即国家级保护文物)。
因戒石铭碑之缘,京山县与二本松市开始鸿雁传书。1989年2月,二本松市市长大河内鹰一行访问京山,表示欲赠款京山重建戒石铭碑。同年8月,县府大院戒石铭碑亭正式建成。不久,县政府又在城南7公里处空山洞风景区修建戒石铭碑纪念馆。1989年10月,二本松市代表团访问京山并参加京山建成戒石碑落成典礼。11月,县政府代表团赴日回访并参加二本松戒石铭刻240周年纪念大会。其后,京山县政府照大院内戒石铭碑原样复制一碑,赠与二本松市,1991年9月,京山县政府组团访日并出席二本松新市政大厅落成典礼暨戒石铭碑揭幕仪式,至此,京山赠碑立于二本松市政厅。此后,两县市交往年年不断,在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交流合作,并于1994年签署文件缔结“经济友好合作关系”。
京山戒石铭碑,是中华廉洁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廉政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国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芭蕉寺新罗太子墓
芭蕉寺遗址位于京山县宋河镇芭蕉寺村。寺建于盛唐,宋代称圆寂禅院,后历经兵燹,院田几尽。乾隆年间,海云和尚重修芭蕉寺。“芭蕉夜雨”为京山八景之一。清末民初,寺庙再度荒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盛唐时期,京山芭蕉寺是朝鲜半岛新罗国太子的住锡修行之地,后卒葬于此,山中有新罗太子墓,山中有泉,曰“新罗泉”。京山旧县志和当地百姓口头,留下许多有关新罗太子的记载和美丽传说。康熙年间《京山县志》载:“新罗泉泉出山中,尝有新罗僧居此,语众欲归,神止之。僧言思故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骨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乡。”“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传新罗太子慕禅,随其国僧入中国,居芭蕉寺,卒葬此。”“芭蕉寺:县北六十里,宋名圆寂禅院,在芭蕉山中,新罗僧所居,泉出比目鱼者也。”
芭蕉寺在清代重修后,立碑记事,上刻《中兴芭蕉寺碑记》:(石碑现保存于京山县博物馆),碑记这样写道:“原暹逻(笔误:应为“新罗”—作者注)僧奉唐太宗敕,住锡于兹。捣杖出泉涌暹逻(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载在县志朗如也。”此碑文直接写明新罗太子是奉唐太宗之命,来京山芭蕉寺住锡佛事。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新罗太子随国僧入中国,居县之芭蕉寺,卒葬此。”
京山旧县志,早被国内一流大学、国家图书馆、甚至被美国的图书馆收藏。关于新罗太子的这一记载引起了中韩两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94年上海召开纪念我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教授的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在交流中向与会韩国学者介绍京山芭蕉寺的这一史实,即刻引起韩国学者高度重视。会后,华中师大地理学教授刘盛佳来到京山,与县史志办、县博物馆同志一道研究史料,到芭蕉寺实地考证。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唐太宗时期,今天的朝鲜半岛同时存在着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呈三足鼎立之势。半岛三国、日本仰慕盛唐文化,常派遣唐使和皇室子弟到大唐读经学佛。有学者统计,唐代,仅新罗国就派遣唐使团161次,使团中有使节、皇家子弟、僧人、翻译、歌舞伎等。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国都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国奉行亲唐政策。新罗女王金善德曾派太子到大唐读经学佛。京山在唐朝是朝中重地,设州置县,并派名宦重臣在此主事,唐代,京山大洪山中的寺宇闻名遐迩。研究推定,新罗女王太子入唐后,即奉唐太宗之命,在京山芭蕉寺学佛,新罗太子的思乡故事便由此衍生而来。太子圆寂后,便葬于此地,新罗太子墓即在宋河镇芭蕉寺村的祖师岭上。
京山芭蕉寺、新罗太子墓、新罗泉,见证了中韩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也引起中韩两国艺术家的浓厚兴趣。2005年,两国演艺界已决定合作拍摄40集电视连续剧《新罗情》,荆门市拟与韩国全罗道福安郡结为友好城市,京山也和韩国的一些道郡企业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相互往来。新罗太子若九泉有知,将获得心灵慰藉,不再感到孤独寂寞。
⑸ 名词解释: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⑹ 父系社会的屈家岭文化有哪些历史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
屈家岭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
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4个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许多遗址的房屋红烧土中都发现了稻壳的印痕。其中屈家岭、放鹰台的稻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与现代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
家畜饲养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有相应的发展。不少遗址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制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饲养的禽、畜造型。
屈家岭文化的制陶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两个系统,与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判然有别,而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则有相似之处,充满了时代气息。
不过,这一地区陶器的特点较多继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并常饰凸弦纹和镂孔。
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些绘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各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球和极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
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
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
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
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至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
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较多,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岭文化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制陶业中的蛋壳彩陶和纺织业中的彩绘纺轮,突出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的特征。
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陶祖,反映了对男性的崇拜,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统来确定世系和继承财产,要做到这一点,原来以母系为主的对偶婚必须改变为夫妻制。
屈家岭文化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正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手工业等诸方面,屈家岭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较大发展。
⑺ 湖北的五三农场具体在哪里
屈家岭管理区,原为五三农场,是湖北省荆门市下辖的县级属地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与京山县、钟祥市、天门市接壤。
五三农场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1952年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属于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2001年11月实行属地管理,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属于屈家岭派出所管辖,地址是创业侧路与创业路交叉口北120米路东。
(7)屈家岭宣传片扩展阅读
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临荒原,在司马河边潘家台西北(现何集办事处马档桥西南)的荒原上挥锹开荒,举行了农场奠基礼。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农场名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
1953年10月,改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
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
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县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农场建制,成立农场管理处。
1985-1995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州地委任命,业务由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92年7月,根据荆州地区行政公署的定义,五三农场为一个政企合一的单位,属县级规格,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正县级省属国营农场。
1995-1997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荆州市委任命,业务属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83年开始,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1年10月,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屈家岭管理区
⑻ 屈家岭文化主要在今天的哪一个地区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⑼ 湖北省内有哪些地方好玩
武汉:东湖风景区,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道观河风景区,木兰天池,龟山电视塔,武汉长江大桥,汉口江滩,中山公园
恩施:清江漂流,鱼木寨,腾龙洞,恩施土司城
神龙架,武当山
宜昌:三峡
荆洲:古城楼
钟祥:明显陵
襄樊:古隆中
⑽ 京山在哪个地方
湖北省京山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40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苏家垄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绿林文化世代流传于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更有一批如刘英,刘铁等追随过孙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发起“永漋河起义”,策应辛亥革命的成功。在这块土地上,数百处古寨、古城、铭文、碑刻等历史遗存闪烁着浓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