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中国革命宣传画的资料!!!!
目前国内“革命宣传画”的最大收藏市场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天津等地古玩市场虽也有经营,但规模都不太大。 一些人从全国各地廉价收购大量“革命宣传画”转卖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等摊店里。这些本不值钱的“革命宣传画”经过几次倒手变得值钱了。现在很多国外收藏者和研究者从这些旧货市场大量购买“革命宣传画”。“革命宣传画”具有很大的投资收藏价值。
中国“革命宣传画”的历史,应该从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开始算起,从那时起到1976年“文革”结束,大约70年历史。延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宣传画”,受鲁迅木刻运动的影响很大,一般都以黑白木刻画加上北方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为其主要特色。由于当时印刷条件有限,数量极少,这些革命文物至今已难觅其踪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多的“革命宣传画”是50年代、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的作品。“文革”前好的“革命宣传画”现在市面上也很少见了,现在市面流通的多是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的宣传画作品。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假冒“革命宣传画”。假冒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一定要解放台湾”“抗美援越”等题材的“革命宣传画”。“文革”时期二种套色的木刻画(黑、红),也都属于热门造假题材。“革命宣传画”的造假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是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我们辨别真假,可以主要从纸张、油墨、彩色制板的清晰度等方面分析。一般仿冒的纸张比较新,没有几十年纸张特有的自然风化气味。即使是作伪者对这些画进行“作旧处理”,细心一点也能看出人工处理留下的痕迹。我们鉴别时,最主要是看画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因为假的宣传画都是用原作翻拍后制板印刷的。有时我们能看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粗粒纸痕迹也一起被翻拍在光滑的假宣传画中。还有,文革时期的“黑红版画”作假最多,这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还由于这种“黑红版画”色彩简单,造假成本低。所以据我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黑红两套色的木刻“革命宣传画”大部分不是真品。
从艺术风格上划分,“革命宣传画”有苏联风格、上海画派风格和民族年画版画风格等三类。“革命宣传画”在表现题材上极其丰富。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外交政策、国民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运动等重大历史,“革命宣传画”都有体现。我认为,“革命宣传画”不仅向我们讲述着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而且它们本身也是现代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我相信,“革命宣传画”因其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从而决定了它们具有良好的艺术品投资价值。
1979年,英国伦敦的西敏大学举办了“中国的政治艺术和流行文化”展览,中国的“革命宣传画”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从此,欧美诸多大学便诞生了一个以收集、探讨和研究中国革命现代史的“文革学”。
“文革”结束至今快30年了。欧美很多大学把中国的“文革宣传画”做为了解现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窗口,是相关专业学生们的选修或必修课。不仅如此,有些大学每年还不定期进行中国“文革宣传画”的讲座和展览,并逐渐形成了专业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学位。另一方面,以经营中国“革命文物”的商人也应运而生。目前在香港、英国和美国等有专门的网站介绍这些“革命文物”,并进行网上销售。在西方,“文革宣传画”的价格逐年攀升起来,目前一般比国内高约10倍左右。著名的苏富比拍卖公司曾举办多次以“文革文物”为主的专题拍卖会。2001年,一张“文革”中期宣传画就曾以1035美元成交。但大多“文革宣传画”成交价都在200-300美元之间。但到了2003年,苏富比一张1964年的“抗美援越”宣传画已标价到13800美元。这张宣传画标价高,主要因为它是“文革”之前发行的,有特殊的时代和政治背景,且印数有限。在欧美,少量中国“文革宣传画”由于印量小,同时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政治色彩,加之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所以一般都能卖到2000至4000美元不等。
相比之下,国内这些年来这方面学术研究就比较少,公众收藏“文革文物”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不过,有些“文革文物”还是有市场的,比如像“毛瓷”、“文革邮票”、“文革油画”等。我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收藏人士对“文革宣传画”认识有偏差,因为他们认为“文革宣传画”只是一般印刷品,而没有把它们看成是一种特殊时代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品”。大家可以想想,“文革宣传画”与“文革邮票”相比,印刷数量是极少的。但一张宣传画的印刷成本要比一张邮票高很多。“文革宣传画”在当时是做为“艺术品”张贴在墙上的,“文革宣传画”和同为视觉艺术的“文革八个样板戏”一起,出现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认识不足,国内目前没有系统地对“文革宣传画”进行系列化和专题化分类收藏和学术研究。与这些年风风火火的“文革邮票”“红色瓷器”“毛主席像”相比,“文革宣传画”还远未被人重视起来。由于国内对“文革宣传画”不重视,所以近几年有不少珍贵的“文革宣传画”被国外文革文物经销商人、汉学家成批买走了。据我了解,现在连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收藏者,乃至外国驻京使节和外国留学生也开始意识到收藏“文革宣传画”的重要性,开始在旧货市场收购这些“文革文物”了。
目前国内“文革宣传画”的最大收藏市场是北京。像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天津等地古玩市场虽也有经营,但规模都不太大。从全国看还没有行成较有规模的“文革宣传画”队伍。据了解,北京是不少“文革文物”集散地。一些专门做这方面生意的人,从各地政府、事业机关图书馆资料室以及某些印刷厂、新华书店,廉价收购这些“文革宣传画”,再转卖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琉璃厂、报国寺等摊店里。这些本不值钱的“文革宣传画”经过几次倒手,于是也就开始值钱了。
最后,本人总结几年来收藏“革命宣传画”的体会是:1、描述的是有价值的历史背景。2、画面艺术感染力要强,如果是名家作品更好。3、品像要完整,不能有太多的残缺。4、印刷数量要少,最好是第1次印刷版。如果符合上述3个条件,印刷数在1万左右,就属于珍品。5、印刷数在5万份左右就属于精品。印刷数在10万份以内,就值得收藏。总之在成千上万张“革命宣传画”中,符合这些条件的还是属于少数。
图片说明
图1 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赝品)
图2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赝品)
图3 一定要解放台湾(赝品)
图4 美国侵略者必败(赝品)
图5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供稿(68-69年)。
此画是典型的文革早中期的作品,没有创作者的姓名,署名是集体创作。 画面上是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情象,亿万红旗飘扬在神州大地,除台湾省之外。
图6 我们要增......为捐献山东空军......
胡苏作,1951年6月初版,印数只有1万张。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951年6月1日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此画正是配合当时的运动,画面妇女右手拿着爱国公约,天空中有架从苏联买来的轰炸机。
图7 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此画是1956年第1版,共计17万张。
张碧梧是属于上海月份牌画派的重要人物,其画风比较细腻、柔美,不管解放前的商品广告画还是解放后创作的革命宣传画,上海画派都非常受欢迎。
图8 自由婚姻,美满幸福
1953年,第1版3万张。
俞云阶为上海画院画师。此画是1950年新中国解放之后,关于共和国发布第一个婚姻法的宣传画。
图9 和平的胜利
作者林汉杰,1957年第1版,6千张
50年代,整个世界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科学和军事领域大竞赛。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莫斯科,发表了著名的论断“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张画表现当时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航天领域超过美国。毛泽东回国后,发动了1958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运动。
图10 积极参加选拔,欢迎台湾、香港、澳门的运动员来参加竞赛!
这张画没有署名。是中国参加第1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委员会提供的。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积极筹备参加第16届奥运会,并欢迎身在不同制度下的台湾、香港、澳门运动员回国参加选拔竞赛。此宣传画是新中国成立后争取参加奥运会的重要记载。
图11 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袁维青作,1957年第1版,印数1.1万1千张。 这是一张50年代早期号召城市青年插队的宣传画。
图12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此张画非常特别之处是一张“双全开”作品。这种双开画在宣传画不常出现。印刷这种版面成本高,也不太容易销售和保存。 1968年底中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全面通车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毛泽东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图13 发展集体生产争取农业丰收
1962年,4.5万张
一张受苏联风格影响的作品。大家从画面的构图上看,非常成熟,色彩鲜明、亮丽、笔法流畅,视觉冲击力很强。没有早期延安时期的“乡土味”,也没有上海月份牌甜美风格的“城市味”。
图14 人民公社好!
芮光庭作 1959年1月
“人民公社好”是毛泽东1958年视察北方农村后提出的口号。此画表现了当时流行的对联“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图15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1971年。陕西省阶级教育展览馆。
此画在2001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35美元成交。
图16 毛主席去安源
刘春华执笔,1968年。
此张宣传画的印量在中国乃至世界宣传画历史中大概是最多的了,印刷达到9千万份,这还不算用此画大量制作的像章、书籍封面、邮票等等。
图17 毛主席啊,世界革命人民无限热爱您
1969年5月第一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图片资料由本文作者提供)
❷ 解放前我国都有哪些报纸
《时报》——1886年11月6日创办,中英文;
《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3月英国人创办,英文;
《直报》——1895年德国人创办,中文;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办,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中文日报;
《国闻汇编》——1897年12月创办,旬刊,《国闻报》馆主编;
《类类报》——1898年创刊,商办;
《咸报》——1899年出版,日本人在天津创办的中文报纸;
《北洋报》——1901年出版,1913年改组为《时闻报》;
《青年会报》——1901年,教会主办,1905年改名为《星期报》;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出版,英敛之创办;
《北洋官报》——1902年12月25日出版,先为二日刊,后为日刊;
《民兴报》——1903年李镇桐创办;
《北洋时报》——1904年创刊,商办;
《多闻报》——1905年前后出版,日报;
《白话开通报》——1905年出版;
《津报》——1905年创刊;
《天津商报》——1905年12月26日创刊,天津商务总会机关报;
《北洋政法学报》——1906年9月,北洋官报总局出版,原名《政法杂志》;
《通报》——1906年9月创办;
《醒俗画报》——1907年春创刊,天津最早出版的图文并茂的画报;
《竹园白话报》——1907年9月1日出版;
《忠言报》——1909年革命派人士创办;
《益世报》——1915年10月比利时传教士雷鸣远创办;
《妇女日报》——1924年1月刘清扬创办;
《庸报》——1925年3月1日董显光创办;
《北洋画报》——1926年创办;
《商报》——1928年创办;
《民报》——1929年创刊;
《东方日报》——1930年创刊;
《新时代报》——1931年夏创刊;
《华北商报》——1936年创刊;
《抗日小报》——1937年8月创刊,中共天津市委领导。
《青年日报》——1945年创刊;
《新生晚报》——1946年7月创刊;
《民生导报》——1946年8月15日创刊
❸ 解放前都出现了哪些媒体传播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放前的媒体传播方式主要是:
1.广播
2.报纸
3.文件
4.口口相传
主要传播内容:分为两种
1.以GMD为首的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宣传反G言论,以及批判
以苏俄式的主义会给中国带来的黑暗等等。
2.以GCD为首的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宣传反G言论,以及批判
以美帝为主的反动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等等。
还有写社会娱乐信息,不过主要在大城市以画报为主。
希望的答案令你满意。
❹ 解放前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以前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
农民都有自己的耕地,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简单说,就是撑不死饿不着,要想成为富农或大地主真不容易。
过去地多人口少,说是地广人稀很恰当。
……
现在我朝自以为聪明地片面宣传“解放前”人民如何苦,却避而不谈帝国时代的强盛,这是把中国人都当做傻比了吗~
而以前人民的苦难,也是朝 廷 无能战乱频仍所造成的民不聊生。
在历史上也总有太平盛世的时代,朝 廷 也没有像现代这样算计着怎样去剥夺农民的土地,让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 纳税。
这是最简单明了的道理。
中国有着五十多万年的辉煌历史,某些人却总是拿着近百年的历史说事儿~
其用心不良,可昭.日 月。
……
为此,对于中国人的历史来说,我们不能总是盯着眼前看,要从更深远历史看,还要从历史的发展总趋势去看待。
❺ 解放前解放日报的发展轨迹和斗争经验
发展轨迹:
1941年5月,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改成《解放日报》。
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还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1943
年3月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确定,《解放日报》归政治局之下的宣传委员会(毛泽东为宣传委员会书记)统一管理。党中央对党报给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报纸每一阶段的宣传方针,都由中央讨论决定。
1946年11月起,《解放日报》开始疏散工作。在中央撤离延安后,该报曾在史家畔一带坚持出版了短暂时间,由于军情紧急,环境恶化。
1947年3月27日终刊。报社编入党中央队伍序列,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
1949年,复刊,成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斗争经验:
总结为一句话:全党办报。(详情请查阅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的改版)
❻ 关于中国解放前的历史
中国解放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下是中国解放前的重大历史事件:
1、辛亥革命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
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进行革新,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民国初年
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发生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但不久也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4、国民大革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接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6)解放前宣传扩展阅读:
中国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在谈判期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至今不能统一。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❼ 共产党1949年前的新闻史
最好从建党前的五四文化运动说起,简单说一下那时的工人报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文章。如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共产党建立后,创建了一批工人、农民报刊,如劳动音、劳动者等。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经历思考,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央苏区简历了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专供领导人看的参考消息。
到陕北后,很快抗日战争来临,这时候红色中华报该为解放日报(1942),共产党在国统区建立了新华日报,通讯社该为新华社,并建立了广播电台。
解放战争期间,主要是新华日报被停,晋绥日报改为人民日报,成中共中央党报。
❽ 解放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
解放前的上海的样子:
上海,工人通过海报等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政策
❾ 新华日报的解放前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
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
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
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
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
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
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
天窗
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
周恩来题诗
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
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