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玉器宣传片

玉器宣传片

发布时间:2021-08-23 18:20:04

❶ 玉器纪录片是人文纪录片吗

可以归纳为人文大类,但具体是属于珠宝玉器范畴。

❷ 如何拍好玉器照片

拍好玉器的照片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使用闪光灯。自然光和长明灯的光线强度都不足以表达出玉器的品质。
2,闪光灯尽量靠近玉器。这样拍出的光线更加柔和(闪光灯要加柔光箱的)。
3,避免玉器上出现各种影子。当闪光灯足够近时,会自然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干净空间,此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摄影者自己的影子,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避免影子。
4,合理使用辅助物品。有些玉器可能需要竖立起来,这是可以通过透明的粘合胶将其和底板粘贴。注意选用的胶水不能破坏玉器。或者选择其他透明辅助物体。
5,使用长焦拍摄。短焦拍容易引起变形。
6,借助三脚架拍出更高品质的照片。
7,注意擦干净玉器上的尘埃、污迹。
8,注意保持拍摄台干净整洁。

提示:
玉器拍摄,以及其他商品拍摄,花费最多精力的地方在于对玉器(商品)的摆设、整理上,相机的操作大部分时间只是按一下拍摄键。

❸ 徽玉的文化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逐步私有化,促成了人类对玉石的需求。在上古到舜禹时期,考古意义上的霍山地区(西起大别山区,东抵明光市东,包括巢湖南北,涵盖古代江淮间安徽大片地域,囊括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和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贵族殉葬品,大量以玉器陶器为主。含山的凌家滩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专家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保单位。三十年来,五次考古出土陶器石器玉器1700多件,大批为精美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造型之特、玉质之优、纹饰之美、制作之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堪称一绝。
考古界认为,史前各文化区域内出土玉器原料都应来自当地文化区域圈内。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玉器是以当地岫岩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为原料,而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原料,经过考古调查,应来源于当地的玉髓类、石英岩质玉、玛瑙、透闪石,主要分布在现今的霍山、金寨、巢湖、肥东等地,而并非有学者认为是来自于新疆,因为在那个时代,新疆距东部几个文化板块十分遥远,没有条件和能力从数千公里之外运输玉料。
在凌家滩1987年第二次发掘时,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开放研究实验室、安徽省地矿局地调院先后在巢湖市周边、含山、全椒、霍山等地进行玉原料野外考古调查。这次调查解决了凌家滩出土石英岩质玉和玛瑙的产地问题。实验是在D/max—A转靶X射线仪上进行的。
从凌家滩玉器材料分析,出图古玉器中较多的是石英岩质玉,还有水晶玛瑙等。经测试样品显示,玉髓含量99%、摩氏硬度7,比重2.6g/cm³--2.71g/cm³,为玻璃质油脂光泽。从而得出结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原料,来源于江淮之间的霍山等地。另据近两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省地质调查合作进行的安徽省玉矿资源调查,再一次证实看当初的推断。
凌家滩文化遗址,将中国的城镇历史向前推进千年,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城”!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就在巢湖流域。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居民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玉器,并有佩戴玉器和随葬现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
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出土的闻名于世的龙型玉雕,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其精湛的工艺和飘逸的神韵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国人的骄傲,更是“徽文化”的重要元素。
安徽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其丰富的玉石资源。考古证实,这些出土玉器中大部分为黄蜡石玉髓类,基本上来自淠河源头的徽玉之乡一一霍山。先民围绕古巢湖进行狩猎活动,陆路二百多公里分南北两路,水路一百多公里,乘竹筏可以向西直漂至今肥西舒城六安境内(上古时代巢湖湖面达2000多平方公里,是现代的3倍左右,舒城肥西六安很多平坦处为巢湖水面),野生动物富集的大别山腹地霍山就在前面不远处。在滚滚的淠河边,聪明的先民们很自然地选取硬度美感俱佳的徽玉玉料用于生产生活乃至于琢成礼器。
凌家滩文化将中华文明曙光推至近六千年前,轰动世界,而霍山淠河畔产出的徽玉,为人类早期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在中国进入夏商周奴隶社会乃至往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华玉文化逐步偏重于软玉雕琢,以及像寿山石田黄石这类半玉半石,硬玉若徽玉类归于沉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考古,虽屡屡有徽玉石英质玉器斩获,但断档动辄千载。秦汉后黄色为统治阶级独占,民间触碰为僭越,为历代玉工所忌,加之硬度过大,故田黄遂霸。但是,源头各地的历代石匠们保持了优良传统,相关材质的民间生产生活用品偶有临世,不乏精品,待各界人士多多发掘,以续徽玉历史。
徽玉最早称为霍山玉、淠河玉、大别山玉等。
霍山玉文化出现于中华文明曙光出现之时,蕴含了中华文明的诸多基本元素。霍山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脉东段北坡,境内山峰连绵,河流纵横,自然资源和各种矿产如金、银、铁、花岗岩、红宝石、黄蜡石、玉髓等资源异常丰富。直到2003年,在其境内的东淠河铁砂河沙开采时,人们发现采砂船从河床深处翻出的种水优良的美石——“霍山玉”。

❹ 怎样给带在脖子上的玉器穿绳子,而且玉的孔特别小,,,最好有视频哦

一般用中国结编织绳来穿,具体做法是取一段粗细合适的绳子,用打火机把线头烧化,在凝固之前迅速用手指把它捻成细长条(这个要注意不要烫伤手啊),再把这个细长条的线穿过小孔带动后面的软绳子拉过来系好就行了,如果最细的绳子都穿不过去,那就是玉器打孔太细了,可以到玉器加工店铺把孔磨大一点。

❺ 形容玉器的诗词

1、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4、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5、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6、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7、玄关评兔角,玉器琢鸡冠。傲野高难狎,融怡美不殚。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
8、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9、缅思冰雪容,重想金玉玉器。可但发其蒙,端能病斯愈。
10、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11、天公娇子性通灵,风沙磨砺俏玉容。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16、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脍鲤鱼。
17、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18、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0、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岂弟与物皆春。
21、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22、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23、金炉香动螭头暗,玉佩声来雉尾高。
2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5、小序见卖玉器者。或人欲买。疑其是珉。不肯成市。聊作此诗。
26、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7、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❻ 玉器广告语

满堂的玉,玉在满堂

玉满堂,爱满堂

玉的光泽,是不灭的心

❼ 关于玉器之美

中国玉器之美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义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杨伯达先生认为:“玉之美的发现者应是寻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这两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担,他们在寻找和磨治玉石工具当中逐步发现和领悟了玉之美,并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这种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泽及其硬度、韧度在头脑中的反映,并形成感觉和认识。承认并喜爱玉之美的人便将其加工成块、珠、管等装饰品用以打扮自己”。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的认知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经检测鉴定,均属矿物学中透闪石玉材。透闪石,无色,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硬度为6-6.5度,因其单晶多作纤维状细密交错的聚合,故其质地均呈现出温润细腻的半透明感。我国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白、青、黄、碧、墨等。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春秋战国,尤其是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政治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玉的这一光辉形象,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培养,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
二、工艺美
优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艺更加令人赞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艺大师用心血和汗水浇成,都是琢玉工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操劳、奔忙。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从选料设计到最后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两更不计其数。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经过艺人们反复思索勾画,根据材料限定的条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艺师的高度工艺技巧,而且还要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才能,可以说,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玉器的工艺源于石器的制作,但又有别于石器,并较之石器更加细腻、复杂。首先要选材,因为只有选材得当,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设计,玉器的设计必须绝对服从材料本身所给予的特定条件,尽量使作品成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机结合体。三要琢磨,这是玉器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玉器制作最独特的技术。工艺大师们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砣具实施切割、勾撤、去地、钻孔、镂空等各种工艺,一点一滴的细心琢磨,从而达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后则是抛光,抛光就是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决不能有丝毫损伤、破坏玉器造型和纹饰的现象出现。清代李澄瑶所著《古玉图说》曾记载了当时治玉中国玉器之荚的全过程,从备料到成型大致要经过13道工序,同时由于玉料质地坚硬,而且韧性较大,所以作工的艰难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中国玉器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苏作(苏州)、番作(西域)为代表的玉作风格,特别是因色施艺的巧作玉器,更为玉器工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也可以说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器皿类则较为厚重、平稳。虽然有时也作花草缠绕,盘根错枝的艺术处理,但仍不失其淳朴、端庄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2.苏作
苏作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玉作工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载: “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之,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显而易见,在明代,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艺人陆子冈,就是苏州玉作高手之一。
苏作玉器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据载,道光年间,苏州著名琢玉艺人徐鸿,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于雕镂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和桃实,宛然如真。技艺的纤巧,令人叹为鬼斧神工,这类器物常用来作为佩饰。另一艺人朱宏晋,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玛瑙、螺壳等薄片上,雕成极精细的花鸟、楼台、亭桥、山水等镂空图景,惟妙惟肖。从而可知,苏作玉器擅长一个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简单的造型上,利用镂空、勾撒等工艺,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人们常见的事物、景物、描绘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轻柔温和的江南情调和优美俊秀的瑰丽风貌,不失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进入中原,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因此,番作玉器渐兴。其工艺一般都比较规矩、精巧,造型多为盘、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常以镶嵌为主。不仅有嵌金、银丝,贴金箔,而且还有嵌各色宝石和玻璃等,从而使温润的玉器更显得华贵和绚丽多姿。同时器面上的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称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以现有的资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玉鳖,便是利用材料色泽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琢磨出来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后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玛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荫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称得上是绝世精晶。
由此可见,中国玉器工艺,既是一种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点的特殊工艺技术,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体现,它那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所饱含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动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国玉器艺术更加五彩缤纷。
三、寓意美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处,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玉是宗教神灵的象征:古人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并视作神物,人们不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角色,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还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特殊功能。从而,长期以来,玉器一直成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灵物。佩玉辟邪的观念,长期以来深植中国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出现,中国玉器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数量等来表明体现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种明辨贵*,标志地位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的意义。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征:玉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美德的体现,“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所以历代都以佩玉为时尚,无论天子还是士庶,皆把佩玉作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征。
(4)玉是珍宝财富的象征:玉不仅在宗教、政治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管子曾曰:“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甲骨文的“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加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玉之为宝的观念,不仅刺激了玉器的发展,而且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中国玉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而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入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尤其是当玉器步人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后,它更加成为一种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物了,从而使得尊玉、爱玉的传统观念深植中国人的心里。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此外,中国玉器的装饰图纹同样也显露着历代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器物画面上无论是几何纹、自然写实纹、还是抽象的神话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乎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种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并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像春雨渗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

❽ 玉器历史

中华玉器文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❾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1、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若干新石器文化圈内,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何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

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代表性的有兴隆洼文化、松泽文化、含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2、先秦时期

商周时代,玉器的数量、品种及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提高。礼器类的玉器,已出现了“琮、璧、圭、璋、璜、琥”六种“瑞玉”,此外还有生产工具和戈、矛、斧等武器类玉器,出土时,均无使用痕迹,并不是实用之物。实用器皿有臼、杯、梳、耳勺、带钩等。

有的青铜器配件上还装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 700 多件玉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圆雕或浮雕的人像和各种动物,在造型上既有写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一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3、西汉时期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的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北宋时期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9)玉器宣传片扩展阅读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

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

“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❿ 平洲玉器 塑造诚信先锋

2009年平洲珠宝玉器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关爱和支持下,在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和平东村委会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现有加工厂、商铺达800余户,从业人员8000多人。

1.发展规划

依托平洲玉器城的翡翠原料交易和加工、批发能力,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平洲)玉器城,使之成为集翡翠原材料集散、成品加工、批发零售、观光旅游、文化休闲、节庆会展等于一体的玉器文化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行业自律,树立平洲玉器市场货真价实、诚信经营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桂城玉器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009年重大活动概况

2.1承办第二次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产业集聚地协会商会合作交流会

2009年8月27~28日,第二次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产业集聚地协会商会合作交流会在平洲举行。来自省内各珠宝产业集聚地行业商协会的领导约40人围绕“金融危机影响与协会商会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

2.2举办征集“平洲玉器”标志和广告语有奖活动

2009年9月18日~10月31日,为进一步提升平洲玉器的品位,加大形象宣传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平洲玉器街管理办公室特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平洲玉器”的标志和宣传广告语。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作品6000多份,其中标志作品600多份。经过评委评选,现已评出标志和广告语入围作品各8件(句)。

2009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鉴

2.3中国(平洲)玉器城一期动工

2009年投资逾5亿元,占地约300亩的中国(平洲)玉器城集特色经济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于一体,将成为推动平洲“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桂城一张亮丽的翡翠名片。

2.4发挥协会作用,开展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

截至11月30日,平洲珠宝玉器协会2009年新增会员2477人,会员数达17,006人,会务兴隆。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会员之间开展协商、协调、协作的活动,围绕行业维权和自律,调解仲裁业内生意和劳资双方的纠纷。行业自律工作立竿见影,收到良效。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减少了大量的工作和压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行前来加盟经营。

3.2010年活动介绍

结合平洲珠宝玉器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好中国(平洲)玉器城一期工程建设,以货真价实、诚信经营打造平洲珠宝玉器的强势品牌。

阅读全文

与玉器宣传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区监察委员会干部培训方案 浏览:906
存款营销与考核方案 浏览:530
团建活动费用申请策划方案 浏览:126
酒店线上促销活动方案ppt 浏览:908
中秋节活动促销策划方案淘宝 浏览:941
蓝月亮营销方案汇报PPT 浏览:467
礼品行业商会策划方案 浏览:295
生产商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465
电子商务部年终总结 浏览:880
浙江洁丽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30
护士分层级培训与考评方案 浏览:581
工程新闻宣传策划方案 浏览:929
合肥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啊 浏览:387
商业地产营销方案ppt 浏览:718
校级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40
健康管理方案策划书 浏览:884
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方案及总结 浏览:963
书画笔会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80
禁毒讲解员培训方案 浏览:113
凡客诚品校园推广方案 浏览: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