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乙型脑炎的介绍
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B ENCEPHALITIS)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该病原体于1934 年在日本最早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 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于195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列为法定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体征为特点,病死率高,约为25%。乙脑由蚊虫媒介传播,主要发生于夏秋季,儿童易患,发病率占80%以上,多为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整个亚洲,主要在亚洲东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家。
❷ 流行性乙型脑炎宣传稿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在7 ̄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潜伏期10 ̄14天。病人常突然起病,有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约经3 ̄4天,病情加重,体温高达30 ̄40度以上,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惊厥;呼吸变浅、变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颈项强直、肢体强直性瘫痪,甚至角弓反张。严重者可死亡。发病后7 ̄10天左右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少数人在病愈后可留有智力减退、失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 本病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以及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❸ 乙脑流行季节是什么时候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❹ 乙型脑炎主要传播媒介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并可使多种动物感染,已经发现猪、马、驴、牛、羊、狗、鸡、鸭、鹅等60多种动物都可以感染。猪的感染率最高为100%,马、驴为94%,牛92%、狗60%。自然界凡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猪的传染性最强。人感染后病毒量少,带毒时间短(一般1~3天),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蚊虫是本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约有26种蚊虫可传播乙脑,最主要的是一种叫三带喙库蚊。该病在流行前的2~4周先在动物中流行,蚊虫叮咬动物吸入了带病毒的血后,可以不发病,但已成为乙型脑炎病毒的储存宿主,还可带病毒过冬并经卵传代。带病毒的蚊虫如果叮咬了人体,将带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可引起人的感染。人普遍容易感染,但多数人不发病,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或不出现症状,还可获得免疫力。但是,当人体的抵抗力弱,浸入病毒量多时,病毒便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脑组织发炎而导致发病。该病多为散发,在家庭中或邻里间2例以上同时发病少见。
❺ 乙脑的症状是什么
乙脑"的症状表现
人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短的4天,长的约21天,一般为10-15天。此期无任何表现,故称为潜伏期。起病常突发高热,恶心、呕吐、嗜睡,年龄较大的小儿还会说有头痛。
乙脑的病情各人表现不一,主要取决于抵抗力。轻型的病儿体温多在38-39℃左右,有迷迷糊糊的嗜睡表现,不过推之能醒,神志清楚。发热多在一周内迅速下降,其他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也随之逐渐消失。重型病儿体温常在40℃以上,有频繁抽搐,发病2-3天后病情明显加重,有狂躁不安和昏迷,常可因高热、抽痉、脑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因脑部症状严惩,治疗后可留有后遗症,表现精神异常、痴呆、不会说话,并有手脚强直不能活动的痉挛性瘫痪等。在乙脑流行季节,如小儿有高热,精神不好,特别有嗜睡的表现,要高度警惕患乙脑的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可大大减少后遗症。
6个月以上至10岁以下的小儿,在"乙脑"流行季节前1-2个月要注射"乙脑"疫苗。每人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注射一次。剂量是1-5岁的小儿为0.5毫升,6-10岁的为1毫升。接种乙脑疫苗后,少部分人可能有轻微的反应,如稍有发热在38℃以下,或在注射局部有轻度红晕现象。这是一般免疫反应,不必吃药治疗,可多喝些开水,1-2天后就能恢复正常。
❻ 乙脑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脑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动物和人。动物:主要是猪,其次为家鼠、猴、马、牛、羊、兔、田鼠、仓鼠、鸡、鸭以及鸟类等。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道理,是由于猪的乙脑感染率高,成幼猪均可感染,更新换代快、数量多,与人的关系密切,且多种蚊虫有兼吸猪和人血的习性,是乙脑病毒的最主要的扩散宿主和传染源。国内外许多学者和防疫人员,用猪的感染率预测乙脑发病主的指标,人受感染后,经1-5天,出现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 乙脑的传染途径:乙脑属于血液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媒介昆虫叮咬处于病毒血症的动物,乙脑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再叮咬人,通过口器把病毒传到人体而引起感染发病。 蚊虫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已经证实多种蚊在体内繁殖乙脑病毒,包括库蚊属、伊蚊属、按蚊属中的许多种,其中最为主要是的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值低,感染高,有兼吸动物(主要是猪)和人血的习性,且该种蚊分布普遍。另外,国内从台湾蠛蠓和库蠓中分离到乙脑病毒。亦可为传播媒介。
❼ 试列表比较乙脑与流脑在传播途径,流行季节,病因,主要症状上有何不同
(一)病原体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细菌(脑膜炎双球菌)。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二)寄生部位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寄生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 2.流行性乙型脑炎寄生在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关于流脑和乙脑的鉴别
答:你好,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后果等都不相同。 “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的化脓性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实质,但以脑膜...
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答:“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后果等都不相同。 “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的化脓性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实质,但以脑膜的病变...
乙脑与流脑的区别有哪些
答: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玻 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
用表图的形式说明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答:这是两类疾病,有很大区别 乙脑 流脑 病源 乙脑病毒 脑膜炎双球菌 传染源 人、动物 人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呼吸道 空气飞沫传播 流行季节 夏季7、8、9多见 冬春季3-4月高峰 表现 脑损害 全身毒血症表现 脑膜刺激症 感染中毒表现 实验室检查 白细...
流脑和乙脑的区别和概念?
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的...
❽ 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细菌(脑膜炎双球菌)。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二)寄生部位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寄生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
2.流行性乙型脑炎寄生在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三)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为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直接传播(飞沫传播)。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病人,中间宿主家畜、家禽,通过媒介(蚊)传播。
(四)临床表现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人症状:
a.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
b.颅压增高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c.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多、脓细胞阳性
d.败血症表现(发热、中毒性休克)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人症状:
a.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主要为脑实质损害)
b.神经元损伤症状
c.脑组织水肿时,颅内压可增高
d.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8)乙脑宣传图扩展阅读
(一)流脑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注意环境卫生。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3.做好防护:
儿童应尽量避免与有上述症状病人的接触。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内应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二)乙脑的预防:
1.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到了夏天可以使用纱窗、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
2.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儿童可在8个月龄免费接种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2岁时可接种第2剂。
3.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送医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❾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经蚊虫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等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如何应急■ 发现起病时急,高热、头痛、嗜睡、恶心、呕吐,严重时很快出现昏迷,抽风或呼吸衰竭,呼吸节律不规则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
■ 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 夏天的夜间不要在室外睡觉,在室内要关闭好门窗,最好支起蚊帐或点蚊香,以防被带病的蚊虫叮咬。
特别提示■ 发现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可能是乙脑早期;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甚至出现软瘫,为乙脑严重的特征。
■ 10岁以下的儿童要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 采取必要的防蚊、灭蚊措施。
❿ 用表图的形式说明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这是两类疾病,有很大区别
乙脑 流脑
病源 乙脑病毒 脑膜炎双球菌
传染源 人、动物 人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呼吸道 空气飞沫传播
流行季节 夏季7、8、9多见 冬春季3-4月高峰
表现 脑损害 全身毒血症表现 脑膜刺激症 感染中毒表现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1——2万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 白细胞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略升高,糖、蛋白、氯化物基本正常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
乙脑抗原测定阳性 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白 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皮肤瘀点或脑脊液细菌涂片镜检发现脑 膜炎双球菌
治疗 无特异性方法,对症治疗为主 大剂量敏感抗菌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