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荀派,梅派,尚派个是什么风格
尚(小云)派:清亮爽朗,刚柔兼备 荀(慧生)派:烂漫委婉,潇洒俏媚 梅(兰芳)派:典雅端庄,雍容华贵
2. 荀派的从艺经历
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
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与刘鸿升、侯喜瑞等合作了《胭脂虎》等戏,从此专演京剧。又同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谭小培、尚小云赴沪,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为“三小一白”。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
3. 荀派的组班
名旦朱幼芬组班,演于中和园,营业不振。后邀入时慧宝、尚小云、荀慧生、龚云甫等人,于是每日满堂。时先生当时嗓音高亢,以《戏迷传》一剧红遍梨园。
1919年9月9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
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错》打炮,当时随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同去,有三小一白之称。
1923年,农历癸亥年:荀慧生收叶寿梅为徒
荀慧生收票友叶寿梅为徒,为荀慧生第一个弟子。
1923年4月26日,农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艳秋结婚
程艳秋和果秀英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结婚典礼。整个饭庄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贺喜的祝辞和书画,宾客达四五百人。
因为新郎程艳秋、岳丈果湘林、冰媒梅兰芳以及新郎的师傅荣蝶仙、王瑶卿,新娘的外祖父余紫云等人,都是唱旦角的,因此在京的旦行名角,几乎倾巢出动,前来贺喜助兴。包括:陈德霖、余玉琴、田桂凤、王瑶卿、王琴侬、朱幼芳、阎岚秋、朱桂芬、荀慧生、于连泉、朱琴心、王蕙芳、姚玉芙等,全都在座。报刊称之为“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真正巨观之名旦大会也。”
婚后罗瘿公为果秀英改名为果素瑛。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因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嗓音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经荀慧生介绍,拜认剧评家郑过宜母亲为义母,即留沪寄居义母处调养。
1925年,农历乙丑年:《梨园外史》单行本出版
北京京华印书局印制的《梨园外史》一册单行本出版,共十二回。封三版权页的著作者署名为“作剧先生”和“观剧道人”。“作剧先生”是江苏吴县的潘镜芙的化名,“观剧道人”是湖北安陆陈墨香的化名,除曹心泉、荀慧生等五人的序外,还有陈墨香的序(却并非以自序形式出现):
“《梨园外史》小说家言也,纪道咸以来伶官故实。其间事迹,询之老伶未尽符合,然其描摹优人之状态,讨论戏曲之源流,至为详细,诚非老于斯事者不能道其只字。纪事小有牴牾,奚足为病!昔太史公传优孟,世且摘其谬误,况此固以稗野自命者乎?施耐庵、曹雪芹之小说,摹绘得神,亦但能得盗贼、儿女之性情耳;至事迹之有无,直同镜花水月。而此书所纪,尚不尽蹈空,欲考梨园掌故者岂可忽诸?方今之世,风俗淫靡,梨园以旦为第一流,读此编‘胡喜禄扫尽铅华’一章,知作者盖有隐痛焉!余出入伶官之家将三十年,于若辈之情伪,知之甚深,只以赋性疏懒,未克独力撰作。是书之成,实为先获我心,故援笔乐为之叙。墨香氏题。”
1925年,农历乙丑年:余叔岩、杨小楼组双胜社
余叔岩与杨小楼第二次合作,班名改为“双胜社”,在香厂新明戏院演出。阵容十分齐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钱金福,丑角是王长林,小生是冯蕙林。在这个时期唱过多次新鲜好戏,如《青石山》中,杨小楼的关平,余叔岩的吕洞宾,钱金福的周仓;《战宛城》,余叔岩饰张绣,杨小楼饰典韦,钱金福饰许褚,荀慧生饰邹氏,王长林饰胡车。又排了一出老戏《摘缨会》,余叔岩的楚庄王,荀慧生的许姬,杨小楼的唐狡,钱金福的先蔑,王长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与荀慧生还合演了很多生旦对儿戏,如《打鱼杀家》、《南天门》、《梅龙镇》等。
1925年4月26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缨会》
余叔岩在新明戏院首演《摘缨会》。余饰楚庄王,杨小楼饰唐狡,荀慧生饰许姬,钱金福饰先蔑,王长林饰襄老。
1925年10月2日,农历乙丑年八月十五日: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经杨小楼、余叔岩建议,荀慧生改艺名“白牡丹”为荀慧生。
1927年7月23日,农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结果揭晓
《顺天时报》举办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历时一月终得出结果,五人分别以梅兰芳《太真外传》、程艳秋《红佛传》、尚小云《摩登伽女》、荀慧生《丹青引》、徐碧云《绿珠坠楼》入选夺魁剧目。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窝窝头会”义务戏。
4. 欣赏下面这则戏曲广告,说说他好在哪里 梅派程派荀派尚派派派独
首先,后一句是不是没打完。
赏析 短短数言融合了京剧旦角的三大流派和几大剧种,明确了戏曲广告的身份,点明了主要内容,既对仗公整有内容丰富。
5. 荀派的吴昌硕
来源——博宝网
吴昌硕爱好京戏,并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之间有诗画之交,此已有人着文谈起过,但他与另一位京剧大师荀慧生也有着不少交往,却从无专文谈起,此处略作补述。
荀慧生是京戏中“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与梅兰芳创“梅派”、程砚秋创“程派”、尚小云创“尙派”,合称京戏“四大名旦”。昔时唱戏名角多通诗赋,喜好书画,如梅兰芳、程砚秋、兪振飞等均擅此道。
荀慧生在一九二一年秋到沪献艺,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向吴昌硕请敎。吴昌硕本来就喜欢京戏,见廿一岁的荀慧生不仅擅长京戏,而且有意于书画艺术,十分重视,欣然阅毕册页,并满心欢喜地予以指导点拨,使荀慧生得到许多启发。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甚为恭谨。
过了两年,一九二三年农历八月初一,是吴昌硕八十岁寿诞,许多朋友和及门弟子借上海山西北路海宁路口的华商别墅祝嘏,一时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亲友纷纷以诗画相赠。当晩进行京剧演出,荀慧生、梅兰芳等均到场,荀慧生除演唱《麻姑献寿》外,还与袁寒云合演梅派唱腔《审头刺汤》,而梅兰芳则反串演唱荀慧生的拿手戏《拾玉镯》。此外,戎伯铭演唱《贵妃醉酒》,画家熊松泉演唱《华容道》,给吴昌硕的八十岁大寿带来了许多快乐与笑声。
一九二七年春三月,荀慧生从北京赴沪献艺,在一品香向吴昌硕补行拜师礼,当时也有不少名家在场。吴昌硕见荀慧生年纪轻轻而有意于书画,满心欢喜,于同年十月诗赠一额,文曰——仙乐风飘。至此,荀慧生就正式被列为吴门弟子。
不料,荀慧生入门仅一个多月,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吴昌硕便溘然长世,终年八十四岁。荀慧生闻知噩耗,特从北平赴沪,扑在吴昌硕身上大哭不止。吴昌硕虽去世,但荀慧生与吴师后人却往来不断,友情延绵。
大约在1960至1962年间,荀慧生赴沪又到吴家,与吴昌硕三子吴东迈寒暄交谈时,忽而进来两个小女孩,大的十岁刚出头,小的也只十岁左右,皮肤白皙而眼目清秀,长得很是活泼可爱,原来是吴东迈的两个孙女,大的叫吴冬梅,小的叫吴有雯。荀慧生非常喜欢她们,当即便与吴冬梅说:“戏曲也应从小孩时学演唱。走,跟我到北京去。”
两个女孩不知所措。吴东迈望望两个天眞可爱的小孙女,终究舍不得放她们去。
不过,她们的父亲吴长邺却时常赴京。每次到京,也必到荀慧生家拜访,并住他家。许多年过去了,吴长邺谈起荀慧生,仍仿如昨日,他说:“荀慧生的太太姓张,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文化大革命中,荀被批斗,她雪夜逃生,结果因年老体迈,被雪盖住。等被挖出来,人已死了,很惨的。”(孙琴安)
6. 梅派 程派 荀派 尚派的风格
风格:
1、梅派:由梅兰芳创立。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2、程派:由程砚秋创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的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的女性。
3、荀派:由荀慧生创立。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4、尚派:由尚小云创立。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纤巧,以气与力取胜,具有阳刚之美。
(6)荀派宣传画扩展阅读
代表人物:
1、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2、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3、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
4、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
7. 各大戏曲派的代表作,如:荀派、梅派等。
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群英会》《红娘》等等
评剧:《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等等
河北梆子:《汾河湾》等
豫剧:《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昆曲:《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
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
8. 荀派的艺术特色
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9. 荀派的著称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弟子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他不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从人物的感情感出发,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10. 荀派的介绍
荀派,荀慧生(1900~1968),男,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 “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等,称为京剧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