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禽流感相关资料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吃鸡蛋会传染禽流感吗
据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办公室介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鸡蛋传播。
农业部总畜牧师贾幼陵表示,无疫情发生的地方,吃鸡蛋毫无危险。在疫区的鸡蛋有可能被感染上病毒,因此,我们希望鸡蛋煮熟了或者煎熟了再吃。
吃鸡鸭鹅肉会被传染吗
禽肉煮熟煮透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病毒进入人体如果存活,会否通过消化道传入人体各组织中、病毒在人体是如何运作的,这些机理现在都还不清楚。在此情况下,只有对来自疫情暴发区的家禽采取封锁。
目前,我国检疫部门已采取紧急防范措施,国内也尚未发生病例,正规市场的家禽基本可放心食用,关键是要煮熟煮透。如果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自疫情暴发区的家禽,则不排除染病风险。
穿羽绒服 盖鸭绒被会被传染吗
武汉市兽医卫生监督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穿羽绒服、盖鸭绒被及相关制品,是肯定不会传染禽流感的。因为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化学环节处理,病毒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煮沸十分钟 鸡蛋放心吃
公共卫生及传染病学专家表示,鸡蛋煮沸5~10分钟后,可以完全灭活禽流感病毒,鸡蛋可以安全食用。
华山医院传染病科卢洪洲博士指出,禽流感病毒已被证实能够垂直传播。但禽蛋经过高温加工,禽流感病毒能够完全灭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俞顺章教授说,鸡蛋在加热煮沸5~10分钟情况下,完全可以安全食用。
俞顺章教授建议,从安全预防角度考虑,水煮蛋、生鸡蛋尽量不要吃,炒蛋、荷包蛋等也要烧熟烧透。在食用鸡蛋时,注意蛋壳外部的卫生。鸡蛋外壳有可能受到污染,因此在加工鸡蛋时,要先清洁蛋壳;打鸡蛋时,不要让蛋壳掉落进去;加工鸡蛋后,要彻底清洁双手。
禽流感有哪些常见症状?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 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另外,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
1.世卫组织指出: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
2.世界卫生组织(WHO)16日说,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粪便传播,而非煮熟的肉。
3.据法新社报道,WHO说,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把鸡放在一层叠一层的窄小鸡笼子中,很容易通过其粪便传播禽流感。养鸡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险。不过,WHO发言人法德勒·沙伊卜说,几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鸡肉而患病。他援引WHO专家的话说:“病毒被煮死了。”他强调说,在拔毛前就把鸡煮了也能消灭病毒。
4.WHO警告说,人不管接触什么样的病鸡都同样有危险。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幸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
5.世界卫生组织15日公布的一份禽流感病毒调查报告说,目前在日本、韩国、越南三国发生的禽流感致病病毒均为H5N1型甲型流感病毒。(来源:东方新报)
患病后会有哪些症状?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一些患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专家建议,病人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一旦被怀疑为H5N1病毒感染,应马上住院隔离并报告疫情,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扩散。
人与人之间会传播病毒吗?
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说,就可能通过人与人传播。届时,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人类病毒,好像流感病毒一样。
两种病毒的重组有一个生物学特性,就是禽流感病毒首先发生了变异。但是禽流感对人类还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传播到何种程度会变异,谁也无法预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光峰教授表示,如果所有医务工作者都保持深刻警惕,关注其发展,那么找到它的流行规律、防治方法就并非不可能。
人得禽流感后的病死率
1997年,香港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8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越南自今年10月以来已经被证实有8例确诊,6例死亡,另外,还有2例死亡病例为疑似病例。其病死率高达80%,远远高于“非典”患者的病死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 000多人感染了“非典”病毒,其中有700多人死亡,其病死率仅在9%左右。
㈡ 关于禽流感我想了解
【禽流感和吃禽类的肉没有直接关系】
除了H和N这样的命名法,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禽流感、猪流感这样的说法,不少人听到这样的名字,马上联想到的,就是禽类和猪,是不是不安全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之所以要以禽和猪等来命名流感,是因为涉及到了流感病毒的来源。人类的流感其实都来自动物身上。研究发现,所有流感的最终宿主是野鸭这类野禽。
通过家养的禽类以及哺乳动物,传播给人类,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就是鹌鹑、鸡和猪,所以不少流感也以传播的动物媒介来命名,即禽流感和猪流感等。
为什么,动物身上的流感病毒会被人感染呢?是不是因为人吃了禽类或者猪感染的呢?
其实,动物身上的流感病毒之所以会传播到人身上,和这个流感病毒的结构有很大关系。通俗地说,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一种可以和流感病毒相结合的受体,不同的流感病毒需要不同的受体,流感病毒就像螺丝一样,人和动物身上的受体就像螺帽一样,需要配对成功才能发生感染。当一种流感病毒的受体在人和动物身上都有时,这种流感病毒就会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反之,只能在人类间或者动物间传播。
那么,动物身上的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被人感染的呢?
大家不要光看到一个‘禽’字,也要注意‘流感’这两个字。‘禽流感’也是流感,主要的传播途径和别的流感病毒一样,也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防范的办法和呼吸道疾病是一样的。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未发现近期全国流感活动水平异常升高。
专家认为,根据目前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由于目前只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对该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专家正在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作进一步判断。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专家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香港专家:应检验黄浦江死猪是否存禽流感病毒】
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死亡2人。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说,没有足够证据基础评论禽流感和黄浦江死猪是否有关,但鉴于上海27岁死亡男子是猪肉商贩,内地有必要采集死猪样本,化验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
㈢ 关于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AvianInfluenza,AI)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流行性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就最近5年的记录,1999年3月至11月,英国伦巴第地区暴发禽流感,到次年3月1300万只病禽被捕杀。2002年10月,美国加州暴发禽流感,当年12月疫情扩散到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到2003年3月,仅加州就销毁326多万只鸡;4月,荷兰发生禽流感,人类感染者达8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自2003年12月以来,禽流感在亚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造成数千万只家禽被宰杀销毁,染病死亡者已达数十人。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从微生物学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不过,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引起人类流感暴发,但从进化角度看,人类流感与原先在动物中传播的流感病毒有关。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人类驯养猪、鸡等动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畜接触频繁,猪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发生了变异,获得对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成为人类流感病毒。这类事件有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医疗研究和监测部门仍对禽流感袭击人类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㈣ 禽流感有什么症状
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 ·一些患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 ·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病程短,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 ·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 -如何预防禽流感 - 避免接触染病的禽类,如鸡、鸭。 - 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 避免食用活的或未经煮熟的鸡鸭。 - 在疫区的人员要戴口罩。 - 勤洗手;避免接触自己的眼鼻口。 - 发现有类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㈤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片有哪些
一、地震防护常识
1.1地震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与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造成地面的震动(摇动、移动)称为地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最近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五百万次。但能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约十几次,至于特别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约一次。因此并不是一有地震发生,就会造成灾害的,大可不必“谈震色变”。
地震前兆的特征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一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一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
震前动的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鱼儿惊慌水面跳,冰天雪地蛇出洞。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临震前,一瞬间,地发声,又发光;见此情,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
•小震报大震
地震有“前震——主震——余震”型,小震可作为大震的前兆。可谓:
上震闹,大震到,
一多一少快报告。
怎样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防震应急措施;
•不轻信地震的谣言;
•明确震时疏散路线和避难地方;
•加固室内家具,高层玻璃窗贴纸条;准备避震用品;如手电筒、干粮、水等;
•外出避震时要切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子。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时的求生方法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后的自救互救
震区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困人员的自救
•要有信心和勇气,尽快清理身上被压物,保护呼吸畅通,想法脱离危险区;
•要保持体力,不盲目呼叫,可用敲击等方法与外界联系,等待救援;
•要设法扩大安全空间,防止重物坠落压身;
•要积极寻找代用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
互救
•互救时,要注意方法,避免新的伤亡,切实做到:
•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物声;
•挖得准:要大致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抢救,不要乱挖乱扒;
•救得法:要讲究方法,救人宜用“先头部、后身体”的方法,不要强拉硬拖。
二、防火常识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居家使用火,人人离不开火,但使用不当,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灾害。
火灾的预防
若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防火习惯,提高防火意识。这里向您介绍家庭防火十法,相信它会帮助您消灾弭祸,将火神拒之门外。
家庭防火十法
要弄熄火柴梗,把烟头掐灭在烟缸内,不在酒后或临睡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要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及燃气、液化气总阀门。外出时、临睡前熄灭室内、外火种;
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不要玩弄电器设备;
要在规定区域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要确保走道、楼梯的畅通,不要在楼层通道和安全出口处堆物、封堵;
不要乱接乱拉电线,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熨斗、电热杯、电吹风、取暖器等家用电热器具时,人不能离开;也不要用灯泡取暖或烘烤衣物;
不要用明火寻找物品和查漏煤气、天然气、液化气。
不要把点燃的蚊香贴靠在床沿、窗帘处;
不要在房内焚烧迷信物品;不要用塑料桶存放汽油;助动车加油时,不要吸烟。
火灾的报警
报警早,损失少。一旦发现火情,在积极扑救的同时,应立即报警。
•迅速奔到就近电话处(包括私人电话),拨打119报警。讲清楚着火地址(路名、弄堂、门牌号)和靠近的路口。
•不要急于挂电话,要冷静地回答接报人员的提问。
•然后派人在路口接应消防车。
初起火灾的扑救
火灾开始一般都不会很大,也并不可怕。但由于突然起火,当事者思想准备不足,感到惊恐,手足无措,而推动了初起火灾扑灭机会,使小火酿成大祸。因此,要及时正确扑灭初起火灾。
《灭火应急十招》或许能帮助您减少损失。
灭火应急十招
•发现着火要大声呼喊并迅速打火警电话119,讲清路名、弄堂、门牌号,然后派人去路口迎候消防车;
•扑灭火苗要就地取材,可用干粉、黄砂、毛毯、棉被覆盖火焰,然后浇水扑打;
•可及时用面盆、水桶等传水灭火,或利用楼层内的灭火器材及时扑灭火种;
•个别物品着火,要赶快把着火物搬到室外灭火;
•油铞起火,直接盖上锅盖灭火;
•家用电器着火,要行切断电源,然后用毛毯、棉被覆盖窒息灭火,如仍未熄灭,再用水浇;
•电视机着火用毛毯、棉被灭火时,人要站在侧面,防止显像管暴裂伤人;
•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灶着火,要先关闭阀门,用围裙、衣物、棉被等浸水后捂盖,往上浇水扑灭;
•救火时门窗要慢工,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焰蔓延和火焰突然窜出伤人;
•要将着火处附近的可燃物及液化气罐及时疏散到安全地方。
火场紧急避险
如果您能掌握火场逃生的要点,紧急关头,或许能使您和您的家人在火场中安然脱险。
火场逃生十要点
•火场逃生过程中,要用湿毛巾等掩住口鼻,并一路关闭你背后所有的门,千万不要入电梯;
•要躲避烟火,但不要往阁楼、床底、大橱内钻;
•火势不大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要披塑料雨衣;
•不要留恋财物,尽快逃出火场,千万记住,既逃出决不回头跑;
•要用膝、肘着地,匍匐沿墙壁边缘前进,以免错失方向;
•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要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
•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顺势滑下;
•充分利用房内的天窗、阳台、水落管或竹竿等逃生自救;
•楼上居民被火围困,快向室外扔抛沙发垫、枕头等软物或其他小物品,夜间则可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若逃生路线被火封锁,立即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堵住缝隙,有条件的向门窗上浇水。
火灾逃生十三要诀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通道窗口,畅通无阻;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保持镇定,迅速撤离;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缓降逃生,没梯自救; 避难场所,固定待援;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火已及身,切莫惊跑;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三、天气灾害的常识
当前,人类对天气变化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天气,难以预测,使人防不胜防,危害性更大。因此,人们应该了解各种灾害天气的特点,掌握不同的防护方法,减少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
防高温危害
高温是指当地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的酷热天气。盛夏季节特别是7-8月,杭州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高温的预防措施:
•注意室内通风。
•避免过度劳累,穿透气衣服,多补充水分,饮食清淡。
•在高温之前,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药品等供应准备。
•在高温之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
•发生中暑征兆,需及时休息,脱离高温环境,重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雷击的防护
雷击是怎么回事?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了地面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雷电当空怎么办?
四、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常识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又能在人群中互相传播,暴发流行,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如鼠疫、霍乱、“非典”、艾滋病等,都是属于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社会、环境、生物、气象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流行,2003年爆发的“非典”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因此要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常识,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相互存在,相互作用,造成流行。
传染源——是指有传染病的人或感染的动物,这是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中的基础。
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侵入其他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
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和消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此,要切实做到:
•养成良好看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对传染病要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的而引起的中毒。从致病因素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在是致病微生物(细菌、霉菌等)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发烧、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另一类是化学毒的(误食农药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抽搐、血压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胃肠道症状。
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俗话说:“病从口入”,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把牢饮食关,搞好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蔬菜瓜果要浸泡洗净;
•食用生凉菜肴要讲究卫生;
•隔餐隔夜食物要回锅煮透;
•不要把冰箱当“保险箱”。
•做到食用品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生食、熟食要分开;•药品、仪器要分开;•生、熟刀砧要分开;
三不要:
•不要购买过期食品;•不要食用变质食品;•不要吃喝不洁食品。
发现食物中毒怎么办?
㈥ 关于禽流感的动画
那不是动画,是为那首歌制作的flash短片。
歌曲名是《我不想说我是只鸡》
㈦ h7n9禽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2、H7N9禽流感病毒如何传播的?
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
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 流感病毒。目前还
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 的确切证据。
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 。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
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
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㈧ 禽流感是由空气传播吗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 军覆没”。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目前在韩国和日本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很少感染人类。尽管曾经出现过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发病的事例,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曾使12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但这种情况实属少见。此外,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从微生物学角度讲,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不过,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引起人类流感暴发,但从进化角度看,人类流感与原先在动物中传播的流感病毒有关。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人类驯养猪、鸡等动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畜接触频繁,猪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发生了变异,获得对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成为人类流感病毒。这类事件有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医疗研究和监测部门仍对禽流感袭击人类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对个人而言,应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免疫力;食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以杀灭病毒。截至目前,我国内地从未发生过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例。我国已经建立了可快速检测禽流感的技术手段,卫生部在几年前就强化了包括禽流感在内的流感疫情监测,多种流感病毒的动向都在监视视野中。
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
1.世卫组织指出: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
2.世界卫生组织(WHO)16日说,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粪便传播,而非煮熟的肉。
3.据法新社报道,WHO说,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把鸡放在一层叠一层的窄小鸡笼子中,很容易通过其粪便传播禽流感。养鸡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险。不过,WHO发言人法德勒·沙伊卜说,几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鸡肉而患病。他援引WHO专家的话说:“病毒被煮死了。”他强调说,在拔毛前就把鸡煮了也能消灭病毒。
4.WHO警告说,人不管接触什么样的病鸡都同样有危险。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幸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
人们不必“谈鸡色变”,禽流感可防可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郭元吉指出:“我们对禽流感应该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它,千万不能谈鸡色变,因为到现在为止,我国内地还没有发现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病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全世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高致病性的禽流
感病毒已具有人传染人的能力,我们普通人尤其儿童千万不要跟病禽、死禽、病畜、死畜接触。吃鸡肉、鹅肉、鸭肉这种肉类东西一定要煮熟后吃它,千万不能吃半生不熟的,买生禽或者肉类一定要买经过检疫合格的生禽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