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大家,有什么关于茶的纪录片/电影/求告诉!!!
《徽茶》,《与维多利亚共品香茗》,《寻访千利休》
⑵ 普洱茶是什么茶
普洱茶是云南西南部出产的一种黑茶,多压制成块。因产地的部分地区在清代属于普洱府而得名。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
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2)普洱茶宣传片扩展阅读: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
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
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销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
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
其原因,
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
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
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⑶ 参片与普洱茶能否一起喝
人参与茶同服影响疗效 吃药同时喝茶会影响药物作用,这主要是针对茶中茶碱和鞣酸。两者可与食物或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影响其他成分吸收。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人参和茶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人参含很多功能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等,还含大量苷类。 人参与茶不能同吃,这在很多的中医书上都有记载,但是这众多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茶和人参不可同服,或者明确说明二者需要间隔多长时间才能解除不利影响,因此就二者的关系很难得到准确的说明。由于茶和人参都是对人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虽然没有二者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但各自的成分、功能研究却有不少。人参含有很多的功能物质,如蛋白质、多种矿物质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甙类,人参皂甙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在防止细胞衰老和凋亡上有很好的作用。 而茶中除含有抗氧化剂茶多酚外,还含有较多的茶碱和鞣酸。茶碱和鞣酸可以同我们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产生反应,从而影响它们的吸收。现代医学认为吃药的同时喝茶会影响药物的作用,主要是茶中茶碱和鞣酸的“贡献”,如可以同阿托品、可待因等中的生物碱发生络和反应,也可使胃蛋白酶、多酶片中的蛋白质凝固,使其药效减弱或消失。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人参与茶同服时,茶碱和鞣酸会影响到人参甙类等物质的作用,降低人参的有效功能。 不过,茶与人参服用时间要隔三天有点夸张了。混合食物进入胃并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食物留在小肠的吸收时间为3-8小时,8小时前进入小肠的东西基本都进入了大肠,或已排出体外,对新一轮进食、消化、吸收影响微乎其微。具体到人参,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时间与正常食物相仿,约为7-14小时。茶是液体,其消化吸收比一般固体食物快,3-4小时后,对后来食物的影响已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只要错开饮茶和服用人参的时间,就不必担心“浪费”。饮茶后,间隔4小时再服用人参;服用人参后,间隔14小时再饮茶,就可以了。
⑷ 源优大地官网的茶叶宣传片像是舌尖上的中国,茶叶真的有那么好吗
买过小罐茶和源优大地的红茶,对比之下,源优大地茶比小罐茶的茶香气高,喉韵更佳,小罐茶也不差,就是价格太贵,承受不了。
⑸ 推荐几款经典普洱茶
普洱的话个人还是推荐买生普,熟普需要渥堆发酵,味道也比较浓厚,关键熟普需要找比较大的厂子,卫生有保障一点,生普感觉干净一些,推荐可以购买当年的生普价格都不贵,可以放一两年以后再喝,市面上说五年十年的普洱很多都是这么标着,实际上都达不到年限,或者价格比较贵。如果买生普的话,我个人是觉得不用太在意品牌,因为生普的工艺相对简单,不像单丛大红袍这样比较复杂。
⑹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是加工普洱茶的原料。写普洱茶,得先交代晒青毛茶的制作过程。
1.杀青。杀青是绿茶生产的标志,是绿茶区别于红茶最重要的工序。杀青后,酶的活动终止了。红茶不杀青,酶的活动发酵时仍在进行,是一种酶促发酵过程。晒青毛茶大多采用锅炒杀青,因大叶种含水量高,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达到杀透杀匀的目的。
2.揉捻。揉捻破碎茶叶细胞,保证茶汁在冲泡时充分浸出。揉捻要根据原料老嫩灵活掌握,嫩叶轻揉,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掌握揉至基本成条为宜。
3.晒干。日晒干燥是晒青毛茶区别于炒青和烘青的根本点。天晴时,薄摊晾晒;天阴时,茶叶就摊晾在火塘上吊挂的竹席上。晒青毛茶偶有烟味,原因就在于此。
历史上,云南晒青毛茶是手炒手揉,日晒干燥,设备简陋,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手工作坊。传统制作,保留了柔和的阳光、自然缓慢和仍在变化中的干燥过程,也赋予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制成品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将对其分类和销售情况、特别是普洱茶形成过程作一些简要介绍。
1.直接以毛茶形态销售和消费。省内产区和部分地区的农民、城镇中的部分居民直接饮用晒青毛茶,云南人称其为“大叶茶”。西北地区直接大量购买和销售晒青毛茶,在楚雄州广通火车站自然形成一个晒青毛茶交易市场。
2.通过筛分、风选、拣剔和分级,精制加工成滇青茶,产品有春蕊、春芽、春尖、滇配茶和春玉等散茶。春蕊用一级晒青毛茶斩头去尾提制而成,多数为芽毫,消费者形容为“白花花的”,说明原料细幼。春芽用一、二级晒青毛茶各半加工;春尖用中档晒青毛茶加工;配茶以中低档晒青毛茶加工,顺序有甲配、乙配和丙配;春玉是春蕊、春芽、春尖的副产品。云南省各茶厂均生产滇青茶,销往省内外。滇青茶经久耐泡,除一般饮用外,还宜作烤茶冲泡饮用。
3.经蒸揉或蒸压成型,产品有沱茶、紧茶、圆茶(后改名七子饼茶)、方茶、饼茶、砖茶、贡茶、竹筒香茶等压制茶,习惯上统称紧压茶。一般沱茶重100克,外径8.3厘米,高4.3厘米,主销四川等地。应客户要求历史上也曾生产过250克和125克产品。心脏型紧茶主销西藏,重量250克(1952年以前238克)。文革中,心脏型被改为砖块型,1986年又恢复心脏型生产,目前同时生产和销售心脏型和砖块型紧茶。圆茶(七子饼茶)形似月圆,是云南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产品直径20厘米,中心2.5厘米,边厚1.3厘米,每个净重357克,7个一筒,计2.5公斤。饼茶(又称小圆饼茶),主销滇西北地区,每个净重125克,直径11.6厘米,边厚1.3厘米。20世纪50年代每个净重为100克。方茶销区与饼茶相同,重125克,正方形,规格为10×10×2.2厘米。普洱贡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
4.以上晒青茶系列产品,经后发酵陈化,均可演变成普洱茶。后发酵不再是酶促作用。云南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茶叶运输人背马驮。为降低运输成本,各类晒青紧压茶相继出现了。一匹马驮运50公斤散茶,改为紧茶可驮运70公斤,运量提高40%,运费降低40%。漫漫茶马古道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在悄悄地重新塑造原始的晒青茶叶。在重塑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交通状况不断改善,运时缩短,陈化期不够,所以50年代初人工发酵普洱茶出现于香港。相对于自然发酵陈化的“生普” 或“原旧普洱茶”,人工发酵普洱茶被茶人称为“熟茶”或“熟普”。1973年4月,云南召开茶叶加工会议,率先安排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人工发酵普洱茶。人工发酵使用的原料统统是散茶,晒青紧压茶类不可能再重新渥堆发酵。1976年,“熟普”散茶压制的沱茶7663、茶砖7581面市了。同一时期,“熟饼”也走向市场。用晒青毛茶精制而成的滇青茶类,是近代为适应市场发展出来的品种,成本高,除个别片末茶后发酵用于袋泡茶外,云南一般不作为普洱茶原料使用。人工发酵普洱茶,基本上使用晒青毛茶为原料。
人工发酵普洱茶第一道工序是渥堆。渥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洱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好坏。首先将茶叶匀堆,再泼水使茶叶受潮,然后把茶叶堆成一定厚度,盖麻袋或塑料袋保温,让其发酵。发酵期间的温度控制极其重要,温度低,发不起来,温度高,烧堆。视温度变化及时翻堆调节温度,才能够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堆积发酵,茶叶色泽变为褐红色。渥堆达到适度以后,扒堆晾茶,解散团块,散发水分,自然风干。待茶叶干燥,再进行筛分分档,制成普洱散茶。人工发酵普洱茶陈化期比生茶陈化期短得多。
最后注:(普洱茶的选材和制作方法要求很苛刻,稍有不注意会影响好味道的哦,请你小心)
⑺ 纪录片 普洱茶 时光的吟唱 在哪里有得看
这个纪录片确实非常好,但是网上片源确实太少了
⑻ 普洱茶一件为多少片
普洱饼一般七饼为一提,笋皮包装12柱共84饼为一件。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
⑼ 谁讲讲当年普洱茶炒作的过程,简洁点
1、始作俑者:一家北京的公司(买了云南最有影响力的茶厂,然后~~~)
2、后续跟进:少数云南茶厂
3、集其大成:全国资金苦无出路的投资者
4、推波助澜:产区各单位
5、火上浇油:沿海某地转战全国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炒家
6、纯属娱乐:风风火火的全国“不明真相”群众。
7、突然伟大:各茶山茶农(虽然他们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伟大,但老子就是伟大了,要茶,拿“很多”钱来。)
8、无妄之灾:多年来一直推崇普洱茶的人们(广东、香港),致力推广普洱茶的人们(台湾)、刚接受普洱茶的人们(马来西亚)
9、绝地反攻:其它全国各茶种相关利益团体,以东南某省为最。
10、皆大欢喜:盛宴落幕,跌得比股票快得多,大的多数跑了,小的多数套牢,中的有人“求仁得仁”,茶农赚的够撑几年清淡日子,助威呐喊的反正领薪水~~~ 多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