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墓园宣传孝道文化有哪些方式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孝道与感恩文化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
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② 关于忠孝的典故,寓言。 需要整个故事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③ 什么是忠孝义
这是一个人的至高境界--对国家尽忠、对父辈尽孝、对朋友讲义!
④ 儒家文化忠孝仁善文章500字以上
首先,人们往往将“忠孝”与三纲五常、与所谓“主张等级制度”等同,影响到了人们对忠孝情节的良好延续。其实,孔子和早期儒家都倡导修己,强调“为政以德”,尤其注重君上的道德典范作用。孔子认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人们身份不同,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同,故君、臣、父、子都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每个人都能以道德自律,各安其位,各行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
从儒学的理论上看,早期儒家都非常重视“礼”,“礼”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真研究孔子“礼”的思想,不难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其实质在于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但后人似乎对于孔子“礼”的思想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尤其“五四”以来,很多人往往将孔子“礼”的思想等同于“封建的礼教”,认为孔子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从而对其持坚决的否定态度,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偏颇。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礼治秩序。为此,他强调人人遵守礼的规范,希望人们要有仁德。孔子强调“仁”显然是为了“礼”,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具有了仁德,才能真正使社会归于有礼和有序。于是,孔子要求当政者做到“为政以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所说的都是有位在上者应发挥表率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如此,父子、夫妇同样如此。郭店楚简中有《六德》篇,谈的正是夫妇、父子、君臣的关系以及各自应有的德行,不同于后人所附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不对等关系。
儒家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还特别标举5种关系为“天下之达道也”。这里对于君、臣、父、子的要求,几乎可以作为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解了。显然,与所谓强化君权、父权根本扯不上边。
总之,在新时期做好延续忠孝情结的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认识,需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力度。
⑤ 古代专制社会为什么很看重与推崇“忠孝”
首先说说忠。一个统治者如果不能为依附于他的士谋取利益,向百姓索取过多,则迟早是要被推翻的。如果社会尊崇的是拿一份工资打一天工、赏赐不到位就可以把君王推翻的文化,那么作为一个君王哪里还有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弄出君权神授来确立自己权力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忠的文化让被统治阶层一味的奉献。所谓的忠君爱国就是不管君王对我多么的不好,不管国家是如何的黑暗无道,忠于他,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责任。用教育和文化宣传的手段扭转了根本的“付出—回报”模式,较少的付出就能得到可靠而且不等价的回报,这当然能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再说说孝。以前没有养老保险制度,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壮年时期能从事主要生产,能生产大量富余的资源,当人老了以后失去了劳动生产的能力。养儿防老就相当于古代的养老保险,人在年轻时多生养儿女,在自己生产能力高峰时期养育他们,相当于将富余的收入做了投资,等自己老了以后,子女们再供养老人,这相当于投资的回报,如此小有所依老有所养,这对社会的安定意义重大。这种养老模式需要保障,保障生养的儿女再自己老了以后能可靠的回报回来,这就是孝伦理的意义,通过教育和文化舆论保障儿女能可靠的回报给投资的父母。
麻烦采纳,谢谢!
⑥ “忠孝节义”分别是什么意思
拼音: zhōng xiào jié yì
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⑦ 水浒传忠孝思想
他们都忠孝双全,但各有不同,宋江忠是愚忠,孝亦是愚孝,他主张招安,不顾兄弟反对,武松.鲁智李逵则不同他们反对招安,支持正义,吴用则比较理智和聪明,他洞悉各个想法,但却也不能改变招安这个结果,其实他还是反对招安的
⑧ 请问忠孝礼仪是什么概念
忠,对国家的忠,对祖国的忠。
孝,对先人的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辈的孝。
礼,行为举上的礼貌,文明。
仪,形式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