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工作
近年来,公安机关通过不断完善办案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等有力举措,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但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寄予了更大期望。
当前公安执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执法效能尚不高;(二)执法程序还不够规范;(三)执法手段仍显简单;(四)裁定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无形中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安机关公信力。
一、影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规章制度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涌现,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的社会形势日趋复杂,一些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更加凸显。而且,由于不同规章制度出台的时间不同、背景不同,一些规定内容之间出现了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致使民警在执法时无所适从。
(二)民警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民警知识结构陈旧,对新修订、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了解不深、掌握不及时。少数基层单位大局意识不强,过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在执法过程中较少考虑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况,影响了执法的社会效果。
(三)监督体系不够健全。从监督过程上看,过程性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全程性动态执法监督平台仍在建设之中。从监督机制上看,执法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使得某些执法环节成为“监督空白”,容易导致权力失控。从监督手段上看,依然依赖案卷查阅、嫌疑人提审等传统手段,在线监督、远程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尚不成熟,科技强警的优势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执法保障仍需加强。当前公安法制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上升通道还不够畅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用人机制还不健全。执法装备与实战需要相比仍然相对滞后,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公安发展的重要瓶颈。
(五)执法环境有待改善。暴力抗法时有发生,给公安民警执法心理造成冲击,导致少数民警执法时缩手缩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办案质量。
二、有效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对症下药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要从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执法监督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法治意识。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培育公安民警的大局意识和民本理念,增强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政治认同、感情认同、理论认识,使规范、文明、理性、平和执法成为广大公安民警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自发要求。加强公安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强化公安队伍的法律信念和法治精神,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民警心底、融会于民警心灵、指导于民警行为,不断增强民警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有效提升民警公正严格规范执法的水平。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环节。坚持从民警日常执法最急需的方面入手,加快执法标准细化工作,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增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民警每个执法动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接处警、现场取证、强制措施等每个执法环节上加以规范,切实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借助信息推力,加强执法监督。构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并以警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尽快实现网上执法办案、执法监控、执法问题研判和执法质量考评一体化流程,为监督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尤其要加快推进执法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和办理,实现法律文书网上制作、网上传递、网上审批,积极推进执法监督系统建设,探索网上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健全执法考评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的突出问题狠抓督促整改,有力推进公安执法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完善办案机制,强化执法保障。转变传统执法模式,彻底摆脱“重审轻查”、“重口供轻证据”等思想影响,彻底杜绝采用刑讯逼供、精神折磨等非法方法获取口供。强化办案保障,加大投入,为执勤民警配备执法必需设备,全面落实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坚决确保执法安全。强化执法维权,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坚决维护民警合法权益,遏制袭警案高发态势,消除恶劣社会影响,切实恢复民警公正严格执法的信心。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及时更新民警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队伍执勤执法能力。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全面推行执法资格等级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主办民警制,有效提高民警学法用法的积极性,督促民警主动开展法律学习,努力培养一批执法办案的行家能手。紧紧围绕公安实战,主动加强对法律法规适用问题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基层感到困难、处理较为复杂的突出违法犯罪问题,适时为基层提供业务指导,提前介入指导办案。
B. 远程视频会议适合用在哪些场合
应用场景和行业:
1、政府和企业:远程视频会议、智慧党建;
2、医疗行业: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问诊、远程培训、ICU远程探视、医疗进客厅;
3、司法行业:远程探视、远程提审;
4、教育行业:双师课堂、远程培训、教育进客厅;只要您的工作中会遇到远程沟通的都可以使用视频会议。
C. 数字法庭中庭审直播、远程提讯是做什么的
“辽宁高级人民法院数据可视化系统”详细全是了数字法庭中庭审直播、远程提讯的具体含义。
D. 广东试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年情形如何
不久前,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江某等人特大合同诈骗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前,该院在细致审查案情之后,决定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最终,149名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并签署具结书。由于大部分被告人认罪认罚,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罪名、量刑建议均表示认可,原计划安排45天的庭审只用14天就全部完成。
据悉,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12月,广州、深圳两级检察机关共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处理案件18354件20465人,其中,提起公诉17280件19222人,占同期提起公诉数的49.61%。法院采纳量刑建议13680人,量刑建议采纳率为94.46%,已判决案件中共有99人上诉,上诉率仅为0.63%。
量刑建议精准客观,采纳率达到94.46%
广东认罪认罚从宽案件量刑建议采纳率达到94.46%,不仅在全国试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也远高于一般刑事案件量刑建议采纳率。这得益于广东检察机关大力推进量刑建议精准化机制和智能化决策系统。
彭章波介绍说,试点中,广州、深圳检察机关坚持罪责刑适用原则具体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化、量刑建议决策智能化,重点防范量刑不当、量刑失衡等问题,探索量刑逐级激励机制和量刑建议精准化机制,实行分级量刑建议,以精准化实现量刑公正。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检察院运用大数据,破解量刑建议精准化难题,使用软件程序整理、录入辖区内的判决文书,通过机器学习和模糊检索方式,初步建立裁判文书数据库。承办检察官通过对罪名、情节的模糊检索,可以轻易检索到5年内相似判决作为量刑参考,做出相对合理的量刑建议,确保“同案同判”。
记者注意到,在量刑决策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软件,是实现量刑客观、精确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广东目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的一项重要举措。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专门建立量刑辅助系统,采用大数据提高量刑精准化;广州、深圳要求有条件、有基础的基层院通过开发量刑辅助软件,逐步建立常见案例判决数据库,利用软件抓取和分析辖区内相关判决生效文书量刑情节数据,辅助检察官提出符合案情、区域均衡的精准量刑建议。
E. 哈尔滨第二看守所现在能提审吗
能,跨区无接触办案利用网络,松北区检察院通过远程提讯平台分别与通河县看守所、哈尔滨市看守所、南岗区看守所、道里区看守所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远程提讯。期间在办理一起涉恶案件中,高效完成对分别羁押于哈尔滨市第二看守所和通河县看守所犯罪嫌疑人17人次的远程提审。该院各部门和看守所密切配合、共建共享,严格按程序“隔空”开展权利义务告知、听取犯罪嫌疑人意见、“面对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等工作,实现全程录音录像、宣读、签字、捺印,既确保了办案工作顺利开展,又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跨区域“无接触办案”。
尚志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涉嫌盗窃案的审查逮捕案件时,犯罪嫌疑人不予供述,且异地羁押于延寿看守所,而该看守所已处于封闭状态。为保证案件及时办理不超期,尚志市检察院与延寿县检察院、延寿看守所沟通协调后,在法定期限内使用远程提讯系统完成了犯罪嫌疑人提审工作,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看守所封闭无法提审的问题,又及时办结案件,防止案件超期,为办案带来极大的便利。
五常市检察院利用远程提讯平台强化未检监督职能,持续开展未成年人帮教工作。该院“人员”“设备”双待机,积极探索通过视频、远程提审等技术方式灵活开展未成年人帮教、心理疏导、宣告不起诉、提审讯问等工作。通过远程提审室的高清设备,顺利完成多次未成年人案件远程提审,让检察官可以和犯罪嫌疑人实现“零距离”沟通,在特殊时期保证案件办理不拖沓,帮教工作跟得上。
疫情防控期间,哈尔滨市检察机关远程提换视讯一体化平台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自2020年12月25日以来,共远程视频提换447次,其中跨区域提换56次,实现了全市两级院远程提换视讯系统全覆盖。哈尔滨市检察院还首次完成了对鸡西市鸡东县看守所跨市域的远程视频提审工作,为后续打通全省平台工作体系、实现全省远程提换视讯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F. 老河口看守所(在押人员汪辉)现在可以探视吗
目前疫情期间,全国的监狱一律不允许探视。我们去提审都是司法所远程提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