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广告发布系统 广告信息发布系统
优达智通广告发布系统,亦称数字媒体控制系统(DigiControl),亦称信息发布系统。它独有分布式区域管理技术,真正实现了同一系统中不同终端区分受众的传播模式。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轻松地构建一个集中化、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分众化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信息编辑、传输、发布和管理等专业服务。
优达智通广告发布系统主要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以前瞻性、拓展性、先进性、实用性为设计思路,采取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方式将图片、幻灯片、动画、音频、视频及滚动字幕等各类媒体文件组合成多媒体节目,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媒体控制器,然后由数字媒体控制器按照控制规则在相应的显示设备上进行有序的播放和控制,并随时插播新闻、图片、紧急通知等各类即时信息,将最新的资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
DigiControl系统采用集中控制管理和自动播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分布式结构、开放式接口、人机交互及良好的扩展性;同时,该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界面友好,易安装,易维护。
DigiControl系统基于网络架构,集节目编辑、节目传输和发布、业务互动查询、信息指引、集中控制管理于一身,同时可以与银行查询系统、实时汇率牌价系统、自动实时的天气预报信息、实时股票信息、金融实时数据系统、触摸查询系统、排队叫号系统、OA办公系统、考勤系统、企业培训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实时数据库等完美结合。
DigiControl系统支持的显示设备有液晶显示屏、电视机、等离子显示屏、双基色LED、全彩LED、背投,以及触摸屏等。
主要的解决方案如下:
1、政府、企业楼宇广告发布系统
该系统是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业通过在办公楼显要位置安装显示屏和数字媒体控制器来发布企业内部信息和对外宣传形象等而建立的一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一个文化宣传的平台,品牌示范的窗口。
2、银行专网广告发布系统
该系统是利用银行内部的专有网络平台,通过在各大营业厅安装液晶显示屏和数字媒体控制器来代替以前的LED电子显示屏而建立的一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主要的功能如下:金融信息实时发布,如利率、外汇牌价、基金、债券、黄金、财经新闻等。金融知识、电子理财、银行业务介绍。 员工培训,可预先将培训内容下发到各个播放点,可按分行、支行或各营业厅来灵活安排培训。 银行内部或外部广告发布平台,新的增值服务载体。 企业文化宣传,提升品牌形象。
3、医疗行业广告发布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医院内部的企业网络平台通过在显要位置安装大屏幕和数字媒体控制器的形式建立的一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具体的应用分析如下:疾病知识、保健常识宣传,在不同的科室进行,比如对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的细节进行描述。 特色门诊和科室介绍,提高知名度,方便患者就医。 权威医生、专家介绍,方便患者按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诊断,缩短就诊时间。 新药物、疗法和新型医疗仪器器械宣传,方便患者了解医疗动态,方便患者就诊,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紧急、实时信息或通知插播,挂号和急诊信息发布,提高办事效率。 就医导航,显示医院电子地图,方便患者咨询和就诊。对医院职工远程集中培训,随时随地进行业务或其他方面的学习。形象宣传片、产品广告播放,塑造医院品牌形象。 健康生活理念宣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公益宣传的作用。 风光片或其他对患者有益的节目播放,调节患者情绪,营造良好就诊氛围。
4、营业厅广告发布系统
营业厅通常指规模大、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营业网点,如联通移动等大型运营商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大营业网点,以客户服务和缴费为主,营业厅多媒体信息运营系统包括机构内部的信息发布,培训,促销服务等形象宣传和对外的公共广告运营。
5、连锁机构广告发布系统
连锁机构如连锁超市、药店、化妆品、房屋中介、餐饮等大型连锁机构,建立该套系统不仅可以发布广告,做专业的广告运营还可以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业务培训、包括促销信息发布等市场运营的一个窗口平台。
6、 酒店广告发布系统
酒店多媒体信息系统包括酒店客房的VOD点播系统和酒店公共区域酒店信息发布查询系统。如酒店餐饮、娱乐、会议等服务项目的介绍,通过建立信息发布的平台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示酒店的品牌和形象等。
7、 电梯广告发布系统
本电梯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是区别于一般的电梯广告机,该系统是将电梯的上下行的数字信息或语音信息集成到多媒体发布系统,在发布多媒体广告的同时在显示终端上显示电梯上行或下行的。
8、大型展览中心、比赛场馆广告发布系统
本系统通常是利用大型展览中心或比赛场馆已有的大屏幕或新建屏幕作为多媒体信息显示的终端,通过本系统可以直播比赛或大型活动的实况或相关实时信息的发布。
9、 社区广告发布系统
通常指大型的生活、工作或者休闲娱乐的集中区域,如大型购物中心、楼盘生活小区、软件园、工业园区等,主要是通过该系统来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和服务水平、扩大对外信息发布的渠道、提升园区的形象。
10、交通行业广告发布系统
如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地铁等关于航班车次信息、乘车导航等业务多媒体信息的发布、运营查询 。
优达智通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706-6728
B. 请问201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片出炉了吗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世界气象日简介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日起因与发展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2006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2007年2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2007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2007年3月1日启动的2007-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2]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资源、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计划;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计划;技术合作计划;教育和训练计划以及世界气候计划等。
1971年10月,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所属的一些专门机构,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专门机构就是世界气象组织。
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全球综合观测,人类可获得有关天气、气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做到对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
1961年气象
1962年 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3年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天气和水
1968年气象与农业
1969年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970年气象教育和训练
1971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2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973年 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974年气象与旅游
1975年气象与电讯
1976年 天气与粮食
1977年 天气与水
1978年未来气象与研究
1979年气象与能源
1980年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气象观测员
1984年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气象与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地球大气
1992年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气象与体育服务
1997年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 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 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 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 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OBSERVING OUR PLANET FOR A
2009年 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Weather,climate and the air we breathe)
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 人与气候
2011年 人与气候
2012年 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2013年 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2014年 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2015年 气候知识支持气候行动
C. 我想拓展影视制作业务
看这意思是想做影视后期吧?
哪有上面说的那么繁琐啊..
我之前在同方(去年刚辞了) 企业宣传片啥的都是自己做的
摄像+非编 四个人就出片了...
至于电视台嘛~ 面子上走个流程 走私单没什么问题 只要认识的是核心管事儿 而且你能开具正规发票就成
我一姐们气象局的 还老撺噔我开个广告公司呢 因为她负责影视包装 那意思就准备自己把活揽了= =毕竟自己能赚的钱 谁想让别人赚啊 哈哈
LZ站短我个QQ号
我就不在这上面留了..曾经有过阴暗的记忆 简直就是后患无穷= =|||
D. 极端天气什么娜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 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 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气象原因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量更强,更多降水将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较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预防措施
能不能有效地做好预防灾害发生的有这么三个关键点:我们要对气象灾害作出准确的预报,这是一个前提;第二个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有效地发布到人群的手里;第三点是如何让这些人提高防范水平。这些年我们在灾害预测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预报能力有所提高。这些年来气象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把气象灾害的情况预报给老百姓,我们有通过实时的字幕插播,有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电话,我们也和很多地方部门做了互动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老百姓。这次“韦帕”台风来了以后,我们整个在东南沿海地区一共发布了8000多万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这对老百姓实时地了解“韦帕”超强台风的动向、发展、影响起到关键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老百姓得到这些信息以后怎么知道预防,采取一些防灾的措施,采取一些自救、互救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印制的宣传手册,宣传片等广泛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让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到农村、到学校、到社区、到企业,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如果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得完整的话,那我们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将大大减低,这就是准确的预报;及时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老百姓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E.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现已改在CCTV-13《新闻直播间》13点档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黄色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黄色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图片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图片。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高清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F. 气象雷达对人体有伤害吗(需要科学详细的解答)
雷达在照射区域会发射很高功率的电磁波,如果你家正巧在雷达的朝向方向,会受到一些电磁辐射。
一般来讲,气象雷达的指向是天空方向,电磁波的泄漏不会太多,问题不太大。不过我估计你家应该不在这个方向吧,若雷达的辐射范围有建筑物会影响其工作性能的。
G. 求2016都市气象站宣传片bgm
Flight Of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