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产汽车企业为什么都喜欢“西体中用”
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一直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大多的国人都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话的含义,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体西用”,因为潜意识里,一但要“西体中用”,就是忘记祖宗,背叛祖国,民族罪人了。
“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是一个谁做形式,谁做内容,谁做硬框架,谁做软装修的问题。只要不激起一些爱国人士敏感的神经,大可以实际应用。在文化上,我们可以做到“中体西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一些传统的传承,以及审美的习惯,生活的情趣,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年的动乱,它已经流在你的血液里,扎根在骨子里。所以在文化结构上,我们大可以“以中为体”。
其不同于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样的灿烂夺目。而在整个中华文化圈所属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华文化在所有的国家都传承发扬,小心保护。当然,几十年来除了我们自己,中国。这样并不是说要在文化上反对“西体中用”,
你也有这样那样的自由,或者再自创一个体,另搞一个用出来,因为文化本来就是应该要多样性,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彩的,单一的文化形式要统一13亿中国人,这已经不是那个样板戏的时代。中国学者李泽厚先生提出“西体中用”,并且深受攻击而不悔。
至少在政治、学术方面,我们这样的国家必须要“西体中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近代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民主制度,科学技术、学术体系等各方面。
② 什么是"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
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一直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大多的国人都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话的含义,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体西用”,因为潜意识里,一但要“西体中用”,就是忘记祖宗,背叛祖国,民族罪人了。 “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是一个谁做形式,谁做内容,谁做硬框架,谁做软装修的问题。只要不激起一些爱国人士敏感的神经,大可以实际应用。 在文化上,我们可以做到“中体西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一些传统的传承,以及审美的习惯,生活的情趣,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年的动乱,它已经流在你的血液里,扎根在骨子里。所以在文化结构上,我们大可以“以中为体”。 而在方法、节奏、旋律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以西为用”。我们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种程度,简直是在拯救了昆曲。白先勇在此剧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所有的道具、布景、衣着、唱词、乐曲,包括这台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所体现出的美感,这种感觉是几千年的文化所沉淀而成,让每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深深陶醉。但是在这所有“体”之中,又有许多的“以西为用”的元素,现代剧场的开放式舞台、背投幕的幻灯、气氛灯光,以及演员的年轻化、剧本的修改,甚至广告宣传吵作都是是成功的现代手法。 我们中华的文化能发展留存到今天,自有它的生命力。其不同于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样的灿烂夺目。而在整个中华文化圈所属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华文化在所有的国家都传承发扬,小心保护。当然,几十年来除了我们自己,中国。 这样并不是说要在文化上反对“西体中用”,你也有这样那样的自由,或者再自创一个体,另搞一个用出来,因为文化本来就是应该要多样性,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彩的,单一的文化形式要统一13亿中国人,这已经不是那个样板戏的时代。 中国学者李泽厚先生提出“西体中用”,并且深受攻击而不悔。至少在政治、学术方面,我们这样的国家必须要“西体中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近代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民主制度,科学技术、学术体系等各方面,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难道“三权分立”不好,还是要选择“三纲五常”吗?难道不要“天赋人权”,还要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难道不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还要选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 我们如果最终不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根本架构好,就指望社会一点一点的改良,活在麻木之中,我们还是生活在危机当中,所有几十年的努力与成果也可能毁之一旦。要知道即使是慈嬉太后,也曾经废科举,也要“君主立宪”。 而对于“西体中用”中的“中用”,用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中用”不是策略,不是用完就仍的手段,而是新事物的创造。“中用”所创造出的“西体”,将为今日的全球化增添新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东西 。 所以“西体中用”也未必就是全盘西化,国将不国,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是有力的证明。现在主要是谁能放弃一己之私,是选择万世一系,还是苍生所念,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正富强。 而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争论更是次要的,而是我们要有言有行.大多数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做,敢做而不坚持到底。 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千年来真是坎坷,自唐以来,宋一代国土越变越小,后被元人所灭,明一朝又被清人所灭,清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民国时期又遇上一战二战,差点被小小日本所灭,幸未沦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四九年后又以苏联为“老大哥”,又是“文革”。而如今经济的发展又伴随着更多的问题,真正的中国,强大的中华文化的中国已经不知在何处了! 如果居安思危,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要满足于能有饭吃、有衣穿,以为有点余钱,可以享乐了,其他事不关己,且做壁上观。冰山尚未露角,岂可等闲视之。
③ 个人谈妇联组织如何围绕文明幸福家庭创建促进幸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文明家庭是构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围绕进一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家庭和谐关系,提高文明家庭比例,市妇联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用家庭文明彰显城市文明,实现文明家庭与文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家庭文化建设是文明家庭的关键,关乎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进在谈及家庭文化建设时,坦率地表示:“成都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既是每一个市民的骄傲,更意味着每一个家庭多了份责任。要让成都更加文明,离不开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文明状况折射社会文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成都市文明家庭创建的主导推动者,从您的角度看,文明家庭与文明城市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进(以下简称“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是保证肌体健康的前提,如果其中一部分细胞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肌体的状态和功能。
无论从个人生活方面,抑或是从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家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组织,它对传递社会文化,维护社会秩序,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创建的角度上讲,家庭在传递先进文化的社会单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城市居民的思想行为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
反过来,每个家庭的文明状况,必然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状况,或者说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必然会通过每个家庭的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家庭文明建设搞好了,无疑会给所在城市带来巨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仅可以搞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而且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树立新的社会风尚,创建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
“学习型”家庭是文明家庭典范
记:成都的文明家庭创建成绩有目共睹,如何巩固现有的成果,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王: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科学,研究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就是为了加快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总是在个人文明,家庭文明,城市、乡村文明互相作用推动下不断向前的,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整个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体现出来的特殊作用,足以让人们对它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予以更多的关注。我想重视文明家庭创建,应该从重视“文明人”的塑造和培养开始。
一个人要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是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到社会,形成一种文明的合力,道德的磁场,这样每个居民就会由促动到自觉,由自觉到习惯,由习惯收获一种人格,由人格汇成社会的文明主流。为了培养“文明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一步开展“学习型”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这方面,市妇联很有体会,近年来,市妇联以文明家庭创建为主线,以“百万家庭文明大参与”为抓手,发挥优势,树立品牌,开展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影响面广的系列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家庭文明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成都市还被国家五部门联合授予“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称号。
办好“父母大讲堂”引导子女教育
记: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也关乎着社会的未来。在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上,现在很多家庭面临困惑。
王:没错!这也是我们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的情况,很多家长其实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上,是不知所措的。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生长的家庭密不可分。家庭生活具有直观性和可模仿性,一般来讲,父母相亲相爱,正直好学,积极乐观,身体力行,子女也会知书达礼,有上进心,有责任心,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上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都佐证了这一点。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家庭和社会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家庭风气不好会影响社会,反之,社会不文明同样会影响到家风。但如果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就会促进社会文明向更高程度推进。家庭是社会的组合体,文明家庭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市妇联几年来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推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精心打造“父母大课堂”品牌,举办家庭教育大型公益报告会和各类家庭教育讲座4000余场,受益家长逾百万人次,为家庭中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
女性担子加重呼唤社会共同关心
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工作上还要力争上游,所以很多女性都感到压力。
王:对于现代女性的关爱,一直是妇联工作的重点。我们希望塑造一批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成都现代女性形象。不过,我们更希望全社会都能对女性多一些关心与爱护,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此,市妇联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动为契机,动员组织广大女性积极投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围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妇女素质提高,广泛开展针对城乡妇女的“打工妹夜校”、成都现代女性大课堂等教育培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夯实试验区建设改革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深化“百万妇女就业计划”和“百万农村妇女致富行动”,以发展城乡妇女灵活就业和壮大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深入开展多层次专业化的女性就业服务和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训;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通过开展“送温暖、三下乡”示范活动,实施特困母亲救助项目、“春蕾女童”项目、“留守儿童”项目和农村妇女亚健康普查行动等,为困难群众办更多的实事;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促使各类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切实推动了文明家庭的全面发展。
抓住“以人为本”用好现代传播理念
记:具体做法上有什么考虑吗?
王:创建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家庭、市民了解参与,接受组织者的价值观。为了扩大创建面,传播方式可更多样化。市妇联坚持深入开展了“百万家庭文明大参与”活动,坚持以思想发动为基础、以宣传教育为核心、以活动吸引为抓手,全面开展了“家庭美德”、“家庭文化艺术节”、“乡风文明”、“家庭权益维护”、“亲情助廉”等主题活动,树立了“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家庭志愿服务”、“和谐家庭”、“幸福家庭”、“绿色家庭”等特色品牌。尤其是创新打造的“家庭志愿者”活动和服务品牌,为家庭文明创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制,成都市家庭志愿者工作先后两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作经验发言,得到了全国妇联领导和全国各地代表的认同和肯定。今后还要考虑与电视台等联手开设专家讲座,搞一些市民参与性较强的妇女论坛、男士论坛及有关法律知识、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心理学、生活工作礼仪、环保节水、家庭教育新观念、国际形势分析等各种专题,内容根据形势和需要选定。总之,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文明人”展开的。一个人的行为改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文化的改变。通过先进观念、文化的传播,营造人人讲文明,个个追求先进文化的氛围,充分意识到作为文明城市一员的责任心,唤醒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真正使“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深入人心。
专家解读
搞好家庭文化建设看清这11条准则
家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那么,什么才是家庭文化呢?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
家庭文化的内容大致包括11个方面:
(1)家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择偶条件。在过去,家庭主要成员的择偶观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自主择偶已经比较普遍。我们倡导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
(2)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个家庭,除配偶外,还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属。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先起步的,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4)对老人的赡养:对自己和配偶父母的赡养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5)邻里关系:我国老百姓中有一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它说明邻里之间互帮互济,礼尚往来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现在,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了,邻里之间的交往接触比过去少了,但是邻里之间仍然应该保持互相体谅、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主动承担公共责任,营造宽松友善的邻里关系。
(6)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饮食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科学、营养发展,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烹任、食物选购、贮藏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家庭饮食质量。
(7)家庭成员的服饰、家庭的设施、装潢:服饰包括衣服、鞋帽的穿戴及首饰、皮包、手表等小饰物的佩戴;家庭的设施和装潢,体现了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家庭的设施、装潢要量力而行,以实用、美观、舒适为原则,切不可盲目地效仿别人。
(8)家庭气氛的营造:家庭气氛的营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实践证明,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随和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很紧张,不协调,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暴躁、多变。因此,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多动脑筋,比如适当地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娱乐活动,这样不仅使家庭充满了生机,而且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9)家庭的经济管理: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善于理财,才能丰衣足食。但是,家庭经济管理,也要具有时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攀比。另一方面,要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
(10)家庭的民主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家庭中,要形成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风气,不搞大男子主义。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要互相尊重,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长作风,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11)家庭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比如,如何对待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热线声音
在“共绘文明家庭幸福地图大行动”活动中,本报热线接到了不少热心市民的电话,除了自荐或他荐外,不少市民还在电话中畅谈了自己对创建文明家庭和家庭文化建设的看法,其中不少还颇有建设性。现选取部分予以刊登,期望对市民读者的家庭生活有所帮助。
家庭文化建设不能光摆样子
如果一个家庭中只懂得摆放书籍、报架,而没有实际的文化行为,一切都只能纸上淡兵,更奢谈教育,这与“叶公好龙”的做法没什么二样。因此,如何运用这些文化工具并产生推动力,这是建设家庭文化的关键所在。通常,我下班回家后做家务,孩子做她的作业。许多时候,我会坐在她的旁边,看看报纸、翻翻书,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感到大人做完家务还在认真学习,小孩子就更应该抓紧学习。二来引导孩子一起看报纸上的一些新闻,从中知道最近地球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大量的阅读,开阔了孩子眼界,增长了孩子的见识。记得当初祖国大陆决定对台湾赠送一对大熊猫,报纸电视上宣布了为这对熊猫向全国征名的消息,女儿非常有兴趣,立即动起了小脑筋取了好多名字,虽然最后没有寄出去,但我借着这个机会,向她讲了许多关于台湾的故事,说明了为什么要送熊猫给台湾亲人、熊猫象征了什么等等,女儿非常高兴。在一种简单的文化交流中完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常常把长知识叫作“学文化”,文化的武器就是可以推动人思想、行动的进步,而一个人要“长本领”的前提就是要“学文化”。——一个3年级小学生的母亲冯秀惠
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书籍是一种文化,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自从孩子懂事开始,我就努力教育女儿如何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给孩子讲一些传统的典故。要求孩子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对邻居等都要使用礼貌语言,从小养成社会公德。自从我家搬到新小区后,生活环境跟过去有了不同,邻居关系相处非常重要。此刻,作为父母,就要身体力行,要拥有一个好邻居,首先自己要做个热情大方的邻居,懂得宽容和谅解,常常串门聊天。好言一句似春风。如果大人重视言传身教,小孩必会讲文明、懂礼貌,主动跟邻居打招呼,约邻居同学来家里玩等,形成了和谐的邻居关系。而在家里、在学校里,小孩子懂得文明礼貌道德,就会使之充满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虽然不能用分数来评判,但可以让小孩在学习、生活中享用得到。——紫荆西路王惠女士
应给单亲家庭多一些“阳光”
单亲家庭其实很需要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首先要改变传统价值观念,即改变认为单亲家庭是不成功家庭,是问题家庭的观念。以前这种旧观念导致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单亲家庭的自我负面意象。应该在全社会逐步确立这样一种文化取向,即单亲家庭也是一家庭形态,也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方式。这样,有利于单亲家庭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应该建立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发挥专、兼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扶助作用。社区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扶助网络的建立能帮助单亲家庭排解单亲家长的某些心理困惑和烦恼,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咨询,增进单亲家庭间的互助联谊,加强单亲家庭与社区邻里的相互联系。如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单亲家庭子女心声站”等,愿这种社区家庭文化扶助网络之花遍地开放。——西体北路唐女士
成都日报本报记者赵斌
http://www.cdrb.com.cn/html/2008-09/19/content_259945.htm
文章集萃照片浏览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活动动态友情链接
④ 西安体育学院招生办电话是多少求西安体育学院所有科室电话
招生办公室电话:029-88409421 88409422(兼传真)
党委书记
88409400
院长
88409403
党委副书记 88409402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88409785
教学副院长 88409406
行政副院长 88409405
副院长 88409408
TOP
财务处处长 88409410
财务处办公室 88409436
财务处管理科 88409438
财务处会计科 88409437
财务处会计科 88409352
财务处物资科 88409433
财务处物资库房 88409780
场馆处处长 88409787
场馆处副处长 88409798
场馆处办公室 88409416
场馆处体操馆 88409453
场馆处综合馆西 88409497
场馆处综合馆东 88409499
场馆处田径场 88409496
场馆处篮球馆 88409743
场馆处网球场 88409134
场馆处足球场 88409145
场馆处游泳池 88409740
场馆铁工房 88409146
TOP
党院办主任 88409409
党院办副主任
88409223
党院办信息科
88409999
党院办秘书科
88409401
党院办行政科
88409793
党院办通信站
88409113
党院办档案室
88409415
党院办收发室
88409444
党院办网球馆
88409755
党院办评估办
88409355
党院办督导办
88409247
党院办机要室
88409411
党院办评估办
88409354
党院办传真
88409789
TOP
沣峪口校区主任
85921789
沣峪口校区副主任
85921347
沣峪口校区办公室
85921400
沣峪口校区保卫
85921078
沣峪口校区公寓办
85921655
沣峪口校区体育系办
85921144
沣峪口校区运动系办
85921471
TOP
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88409791
国际交流中心办公室
88409348
国际交流中心宾馆办公室
88409222
国际交流中心宾馆服务台
82046500
高职学院院长
88409757
高职学院书记
88409792
高职学院副院长
88409729
高职学院办公室
88409756
高职学院教学科
88409729
高职学院03级年级办
83141540
高职学院04级年级办
83141516
高职学院05级年级办
83141504
高职学院值班室
83141543
工会主席
88409485
工会办公室
88409425
TOP
后勤处处长
88409432
后勤处办公室
88409432
后勤处电工
88409773
后勤处房管科
88409463
后勤处锅炉房
88409753
后勤处基建科
88409746
后勤处质检科
88409435
教务处处长
88409450
教务处副处长
88409419
教务处办公室
88409418
教务处高教研究室
88409452
教务处教材科
88409738
教务处教务科
88409417
教务处教务科
88409144
教务处博士办
88409707
就业中心主任
88409768
就业中心办公室
88409790
就业中心机房
88409794
纪检办公室
88409235
纪监监察
88409484
纪监审计
88409492
竞训处办公室
88409454
竞校校长室
88409750
竞校办公室
88409749
竞校科务室
88409404
竞校中专年级办 88409014
竞校值班室 88409751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88409446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88409008
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
88409445
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
88409718
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
88409447
继续教育学院值班室
88409714
继续教育学院传真
88409448
机关一总支
88409025
机关二总支
88409023
机关三总支
88409239
TOP
科研处处长
88409252
科研处办公室
88409451
科研所所长
88409241
科研所办公室 88409240
科研所办公室 88409242
TOP
老干处办公室
88409777
老干中心
88409778
TOP
人事处处长
88409024
人事处劳资科
88409413
人事处师资科
88409412
人体系主任
88409407
人体系书记
88409717
人体系副主任
88409491
人体系办公室
88409260
人体系测量统计
88409724
人体系国心实验室
88409722
人体系解剖准备室
88409723
人体系解剖力学
88409725
人体系生理生化
88409727
人体系博士办
88409551
人体系实验中心
88409439
人体系心理学
88409708
人体系医学
88409721
人体系医学准备室
88409726
TOP
社体系主任
88409461
社体系书记
88409460
社体系03级办
88409397
社体系04级办
88409374
社体系05级办
88406364
社体系办公室
88409459
社体系经济学
88409174
社体系思想教育
88409705
社体系教育学
88409194
社体系体育管理
88409334
社体系棋牌室
88409337
社体系体育产业
88409712
社体系管理学
88409094
社体系马列
88409462
TOP
体育系主任
88409475
体育系书记
88409943
体育系02级辅导员办
88409478
体育系03级辅导员办
88409477
体育系04级辅导员办
88409479
体育系05级辅导员办
88409004
体育系办公室
88409473
体育系体操教研室
88409754
体育系田径教研室
88409752
体育系游泳教研室
88409740
体育系艺健教研室
88409758
图书馆馆长
88409728
图书馆办公室
88409730
图书馆技术部
88409795
图书馆流通部
88409795
图书馆流通部
88409737
图书采编部
88409734
图书馆阅览部
88409736
图书馆阅览部
88409250
图书馆阅览部
88409254
团委书记
88409227
团委办公室
88409469
团委学生会
88409470
TOP
武术系主任
88409783
武术系书记
88409465
武术系办公室
88409464
武术系散打
88409248
武术系套路
88409431
武术系重竞技 88409762
武术系05级辅导员办 83141483
武术系02级辅导员办 83141484
武术系04级辅导员办 83141479
武保处处长
88409493
武保处办公室
88409110
武保处东门卫
88409443
武保处老西院门卫
88409456
武保处西门卫
88409442
武保处消防校卫
88409119
武保处治安办
88409440
武保处政保科
88409760
武保处家属院门卫
88409441
网络中心教育技术
88409703
网络中心主任
88409700
网络中心办公室
88409701
计算机教研室
88409184
网络中心维修
88409702
网络中心机房
88409022
网络中心计算机房
88409720
TOP
宣传部部长
88409457
宣传部副部长
88409482
宣传部办公室
88409455
宣传部广播室
88409458
宣传部时尚球类杂志
88409733
宣传部电视台
88409703
学报办公室
88409449
学报编辑部
88409515
学生处处长
88409495
学生传真
88439016
学生处机房
88409422
学生处思想教育科
88409424
学生处招生办
88409421
学生处管理科
88409420
TOP
研究生部副主任
88409347
研究生部书记
88409963
研究生部主任
88409349
研究生部办公室
88409471
运动系主任
88409468
运动系书记
88409467
运动系办公室
88409466
运动系篮球教研室
88409741
运动系排球教研室
88409742
运动系小球教研室
88409744
运动系足球教研室
88409745
运动系05级辅导员办 88409761
运动系05级年级办 88409249
运动系沣浴口年级办 85921471
运动系04级辅导员办 88409234
运动系03级辅导员办 88409237
运动系02级辅导员办 88409224
艺术系书记 88409649
艺术系主任 88409648
艺术系办公室 88409664
医院院长
88409763
医院副院长
88409264
医院办公室
88409771
医院外科
88409469
医院值班室
88409120
医院住院部
88409770
TOP
组织部部长
88409488
组织部办公室
88409414
总公司总经理
88409764
总公司书记
88409481
总公司副总经理
88409765
总公司副总经理
88409766
总公司办公室
88409766
总公司财务部
88409767
总公司传真
88409796
总公司车队
88409739
总公司打字复印中心
88409487
总公司绿化保洁中心
88409776
总公司修缮装饰中心
88409775
总公司家属物业办
88409441
总公司伙食科
88409772
总公司饮食中心
88409498
总公司食堂一层(东)
88409342
总公司食堂一层办公室
88409345
总公司食堂一层(西)
88409343
总公司食堂三层
88409344
总公司食堂二层
88409047
总公司门面房管理办 88400872
总公司动力中心 88409434
总公司水工房 88409779
总公司电工值班室 88409774
总公司公寓电工 88409710
总公司老西院电工房 88409797
总公司老西院锅炉房 88409154
总公司公寓办
88409426
总公司洗衣房
88409486
总公司新公寓值班室
88409429
总公司女生楼值班室
88409759
总公司武术系楼值班室
88409430
总公司西八字楼值班室
88409428
总公司东八字楼值班室
88409427
总公司研究生楼值班室
88409340
⑤ 学生会竞选演讲稿
校学生会竞选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07旅游管理一班的姚继强,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感到十分地荣幸。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参加学生会竞选。为了能主动地承担起一份责任,为学校建设而贡献自己力量,所以我来这里竞选学生会干部。
“学生会”在我心中是个神圣的名词,她连接学校与学生,是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向上,她反映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向下,她传达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意向;向内,她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向外,她联系校际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学生会存在的基础;自我锻炼,提升自我素质的意义是学生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我向往校学生会组织。能够加入学生会,成为其中一名积极分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假如我能顺利进入校学生会组织,我会积极、主动、民主、协助地发挥她应有的作用,并在其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办事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我将尽全力完成学校领导和同学交给我的任务,使学生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积极团体,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信赖的组织。
假如我当上了学生
,我将以“奉献校园,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们服务
,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的建设尽心尽力。在学生会利益前,我们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决不以公谋私。努力把学生会打造成一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高度自治,体现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团体。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时刻想到“在其位,谋其政”,我会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做好学生会的每一项工作。身为一位领导者,就应具备好的德行,事事都应自己做到最好,才可以去领导别人,加强内部团结。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关键的就是学习,这也是对我的一大考验,我的学习时间也许会比别人少,但是只要我合理安排,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我也不会落后于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当我从校园走出后,也一定不会被他人所打倒。愿我的加入,能够使学生会办得更好。
是金子就会发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知道再多灿烂的话语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和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在成功路上的鲜花。我想我当选的话一定言必行,行必果。
这是我今日的承诺,行动是用来证明一切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竞选,抱着必胜的信心踏上讲台,信心是以实力为前提的。
拿破仑曾说过:“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希望大家能给我这一次机会。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一起将学院变得更加美丽!
07旅游管理一班
2009-03-17
⑥ 中华文化和传统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响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不同民族之间,并无一个绝对标准,所谓的人类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是没有根据的,也难以奏效;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而难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哪些成份为劣,哪些不优不劣。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以作为标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其来源,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而所谓重振和重组,绝不是全面复旧,无视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茧自缚,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就是说,在文化传统中,有无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类性的成份呢?应该承认,这种成份是有的。因为作为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作为人性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这些成份,或适用于全人类,或适用于全历史,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这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时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如需相互区别,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体与用
文化改革上有所谓体与用问题,曾经争个不亦乐乎。照我理解,所谓体,应该就是文化传统,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精神;而所谓用,则是这个体的功能、作用、外在表现,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现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传统文化。当年严复强调的牛体不能有马用,在这个意义上,是对的。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必先自己变幻为马体,然后始得用马之用,倒也又不尽然。因为用固赖体而现,无此体则无此用;但用既为外在表现,或既已表现在外,则人人得而见之,人人亦可得而法之,所谓“拿来”者是。牛固不能“有”马之用,牛却可以“用”马之用。这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哲理上说,有,和是、存在同义,乃本体上的事;用,停在现象界。移花接木,甚至掐下花来插在头上,总是能办得到的。
但是如果由此又得出结论,认为一切拿来之用,都将如原封未动般地发挥其效用,却也又不尽然。因为,马用在这里终究是安在牛体上,牛体本身受用不受用,一来取决于用之为物,看它在原体上属于哪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移用较易;制度层面的,移用较难,因为它要受体作相应的变化;精神层面的,移用更难,因为这往往触动受体的深层。二来取决于体之为物,要看此受体的开放性与承受力,以及它自身的发展阶段,它与授体的差异程度。
千言万语说到底,体是根本的决定力量,体是民族的魂。拿近代历史看,在日本,只能是和魂汉才或和魂洋才;在中国,只能是中体西用,把外来的东西中国化。和魂和中体,各自的发展阶段不一,开放性上亦有差异,故影响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但必得以自己的体为体,一切外来之用方能有所安顿,这一点上,彼此又是共同的。否则,再美的用,也只是出墙的红杏,可嗅而不可及,海上的楼市,可望而不可登也。
人们有埋怨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何如何封闭保守加落后的,也有吹嘘它怎样怎样悠久辉煌加美妙的。不管怎样说,埋怨它,也只好面对现实,无法另换一个体,至少因为这是民族的共同体。某一个人也许能做到脱胎换骨、洗心革面,跳出三界外,彻底绝裂于传统;整个民族却无法做到。吹嘘它,也无力阻止它与时俱进,随世界浪涛激荡,抛弃需要抛弃的东西,吸纳应当吸纳的东西。由于无法另换一个体,所以西体中用说是不着边际的。由于体在与时俱进,所以中西互为体用说是没有意义的。
值得讨论的倒是用对体的反作用,特别是拿来之用对拿者之体的反作用,比如说,西用对中体的反作用。鲁迅当年强调开放时曾奚落保守份子道:人吃了牛肉,绝不会因之变为牛。他忘了补充一句:人常“用”牛肉,身“体”的确会壮实起来。西用之与中体,亦可作如是观;一切有益之用,对于受体,都应作如是观。谁都知道,飞机、电讯的引用,不仅方便了交往,而且也加快了生活节奏,开拓了眼界耳疆,改变了时空观念,冲垮了坞屏壁障。这些,已足以激起长期逗留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不安,而不得不作因应变化;更不用说那些制度性的、观念性的拿来之物所施加于体要求于体的变化了。
但是,反作用也只不过是反作用;第一性的决定作用者仍在体本身。这一点,前面已经反复说到了。
两个传统?
民族有上层人士与下层平民之别,社会有剥削阶级与劳动群众之分,国家有统治集团与人民大众之殊,于是,研究者们不免要琢磨:文化是否也有两套传统?
列宁有过两种民族文化的说法,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些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份,而占统治地位的则总是资产阶级文化。这是就文化而言的。就传统而言的,则有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或精英传统与民间传统的说法。
如果依此类推,还可以举出雅文化俗文化,政统道统,上帝的事凯撒的事等等提法。
所有这些分别确然是存在的。不注意它们将无从分析一个民族的纷繁复杂的文化面貌,无法理清民族文化的绵延演进的历史过程,也无力规划未来文化的灿烂前景。这大概应无争议。但所有这些分别都还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全民族的,是民族之所以为该民族的气质、品格、精神、灵魂。它的成份可能很复杂,有土生土长的,有外部潜入的,有尘封蛛网的,有崭新�亮的;但它并不因此而支离破碎,七拼八凑。因为它是整全,它能整合,各种成份经过整合而彼此相安,彼此相需,形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统一体,一个独具特色的个性。
其土生土长的成份,就其显现而为文化看,在文明社会即存在着劳心劳力、统治被统治的社会里,常呈现出雅俗之分;并进而在衍化上各自承续,出现所谓的大小传统之别。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只是文化,只是传统文化;而不是传统,不是文化传统。就是说,这些分别只是民族精神在不同阶层的不同表现,还不是其所以表现的那个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方面,二者是共同的,一源的。这一点,从雅俗文化之间、大小传统之间川流不息的交换、渗透,乃至有意识地进行的采风观俗、化民成俗之类的行动之所以必须和能以成功的事实,足可以得到证明。
其外部潜入的成份,本是经过筛选了的;否则将潜而不能入,入而不能居。用以选择的大筛,便是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包括它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感、开放性。合则留,不合则拒,是这里的铁则;象一切有机体对待外物的原则一样。既已选入或接纳以后,这些成份虽不免仍带有“客家”的风采,但已然是新的大家庭的一员,便不可能独立寒秋,自成一系,与居停主分庭抗礼,形成独自的传统;而只会是入乡随俗,舍己从人,化为受体的有机部分。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两个传统的事,也是不会发生的。
有人喜欢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形成了一种新传统:反传统的传统。此说在此至少有这样两点需从理论上讨论的内容:五四后的中国文化有两个传统,以及,这个新传统是从外部传入的。
大家知道,五四时代有许许多多西洋新说蜂涌而来,其中不少说法和做法曾被广泛宣传,乃至付诸试验;宣传者试验者无疑曾是爱国的、赤诚的,很多还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但是真正被中国文化接受的,为人民大众信服的,却为数了了。个中原因,可以举出许多,而文化传统的筛选,或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外好多学者分析过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安家的根据,也有人探讨过五四所以采取全面反传统手法的原因,结论都认为,其根据和原因,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身上,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有相通相容之处,是中国有把政和道、真和善捆在一起的传统,因而才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有五四的全面
反传统。这也就是说,五四引入的新说,都还不过是一些“用”,它们只因和中国文化传统能相容,被中国文化传统所承认,所接纳,从而附着到中国文化的“体”上,才得以掀起波澜,发生作用;否则,将只是一些动听好看而无所作用的西方夜谭而已。
因此,这也就是说,五四并未在中国造出新传统,五四以后也未形成新传统;五四以来所发生的,不过是老传统适应新世纪、翻出新花样而已。两个传统的事,本质上是不可能的。
财富和包袱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们思想、范围人们行动的本性,利于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将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那么人们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静观其变呢?倒也又不是。
这里似乎用得上“创化论”。创化和进化的不同,主要在进化论认为变化是受动的、机械的,而创化论则认为进化是生命冲动的绵延,是创造性的。创化论能否解释生物和生命现象,还可以争下去;若借以解说与意志的人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也许倒合适。传统随生活的进化而进化,但无论生活的进化还是传统的进化,都离不开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传统的进化上,被传统笼罩着的人们并非总是无能为力的。问题在于人们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认清了未来和过去,从而拿出什么样的对策,以及,在多广多深的程度上动员了群众,一起来实行创造性的进化。
一味喊彻底绝裂,已经公认为无济于事了;单纯提发扬弘扬,是否便能促进进步呢?至于那个熟悉的二分模式:批判其……继承其……,果否能保证批糟粕时不殃及精华、继精华时不夹带糟粕么?难道精华糟粕是分装在两个匣子里、而不往往是一物的两面么?更勿论那二分法的牺牲品即既非精华又非糟粕者的处境和下场了。
正是:剪不断(彻底绝裂无济于事),理还乱(精华糟粕纠缠不清),是离愁(传统现代离合悲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 什么是"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
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一直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大多的国人都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话的含义,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体西用”,因为潜意识里,一但要“西体中用”,就是忘记祖宗,背叛祖国,民族罪人了。 “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是一个谁做形式,谁做内容,谁做硬框架,谁做软装修的问题。只要不激起一些爱国人士敏感的神经,大可以实际应用。 在文化上,我们可以做到“中体西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一些传统的传承,以及审美的习惯,生活的情趣,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年的动乱,它已经流在你的血液里,扎根在骨子里。所以在文化结构上,我们大可以“以中为体”。 而在方法、节奏、旋律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以西为用”。我们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种程度,简直是在拯救了昆曲。白先勇在此剧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所有的道具、布景、衣着、唱词、乐曲,包括这台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所体现出的美感,这种感觉是几千年的文化所沉淀而成,让每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深深陶醉。但是在这所有“体”之中,又有许多的“以西为用”的元素,现代剧场的开放式舞台、背投幕的幻灯、气氛灯光,以及演员的年轻化、剧本的修改,甚至广告宣传吵作都是是成功的现代手法。 我们中华的文化能发展留存到今天,自有它的生命力。其不同于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样的灿烂夺目。而在整个中华文化圈所属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华文化在所有的国家都传承发扬,小心保护。当然,几十年来除了我们自己,中国。 这样并不是说要在文化上反对“西体中用”,你也有这样那样的自由,或者再自创一个体,另搞一个用出来,因为文化本来就是应该要多样性,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彩的,单一的文化形式要统一13亿中国人,这已经不是那个样板戏的时代。 中国学者李泽厚先生提出“西体中用”,并且深受攻击而不悔。至少在政治、学术方面,我们这样的国家必须要“西体中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近代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民主制度,科学技术、学术体系等各方面,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难道“三权分立”不好,还是要选择“三纲五常”吗?难道不要“天赋人权”,还要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难道不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还要选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 我们如果最终不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根本架构好,就指望社会一点一点的改良,活在麻木之中,我们还是生活在危机当中,所有几十年的努力与成果也可能毁之一旦。要知道即使是慈嬉太后,也曾经废科举,也要“君主立宪”。 而对于“西体中用”中的“中用”,用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中用”不是策略,不是用完就仍的手段,而是新事物的创造。“中用”所创造出的“西体”,将为今日的全球化增添新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东西 。 所以“西体中用”也未必就是全盘西化,国将不国,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是有力的证明。现在主要是谁能放弃一己之私,是选择万世一系,还是苍生所念,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正富强。 而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争论更是次要的,而是我们要有言有行.大多数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做,敢做而不坚持到底。 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千年来真是坎坷,自唐以来,宋一代国土越变越小,后被元人所灭,明一朝又被清人所灭,清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民国时期又遇上一战二战,差点被小小日本所灭,幸未沦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四九年后又以苏联为“老大哥”,又是“文革”。而如今经济的发展又伴随着更多的问题,真正的中国,强大的中华文化的中国已经不知在何处了! 如果居安思危,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要满足于能有饭吃、有衣穿,以为有点余钱,可以享乐了,其他事不关己,且做壁上观。冰山尚未露角,岂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