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是历史上最有气节的时代,很多人喜欢明朝,为什么说明朝有气节
因为明朝的君王和大臣对外态度上都是打,不认输,也不会轻易就投降。就算打输,帝王和大臣情愿死都不愿投降。
最后,明朝之所以会给大家称赞为最有骨气的朝代,无非是就上至君王,下至大臣,他们在对待外敌上,都是统一战线,一律采取打,打到对方爹妈都不认识,这样气质只有明朝独有。
② 为什么国家不让宣传明朝的事迹
问题你从哪看出明朝强的?又是从哪听说国家不让宣传明朝的?
③ 中央电视台又宣传清朝.贬低明朝皇帝:不是看明朝那些是儿就崇拜明朝吗
隆庆大开关可是很著名的历史事件哦,再说明朝的禁海从来没有全面的实行过,只是为了防备倭寇才会实行短时间的局部禁海,因为所谓的倭寇主力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只是给中国海盗干活的打工仔,还是那种打仗冲第一,跑路走最后的低级打工仔(也因为如此,海盗中给老百姓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人,所以才叫倭寇)为了打击海盗在大陆上的补给点和窝赃点,才会在闹海盗的地方禁海
清朝很腐败封闭
④ 古代广告宣传时怎样的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朝廷的重要礼仪、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的合体。具体介绍如下:
礼部于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各朝礼部的基本设置
唐朝礼部:礼部尚书一员, 正三品。侍郎一员, 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宋朝礼部:元丰改制后礼部有3个下属部门祠部、主客、膳部。尚书、侍郎各一人,郎中、员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员,以主客兼膳部。绍圣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领。建炎以后并同。
明朝礼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设仪制司主事一人,教习驸马。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所辖,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革一人。
清朝礼部:礼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一人。其属:堂主事,清档房满洲二人,汉本房满洲、汉军各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宗室一人,满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汉军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满洲六人, 典制、祠祭,各二人,馀俱一人。 蒙古一人, 主客司置。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员外郎,宗室一人, 主客司置。 满洲八人, 典制、祠祭司各三人。馀俱一人。 蒙古一人, 祠祭司置。 汉二人。 典制、祠祭司各一人。 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 精膳司置。 满洲三人, 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印铸局,汉员外郎、满洲署主事、汉大使, 未入流。 各一人。堂子尉,满洲八人。 七品二人,八品六人。
⑤ 历史上的人物怎么为自己宣传
这个有不少。
一,干一些惊天动地大事,如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本来默默无闻的他,敢死谏严嵩,真是太大胆了,因此著名。郑和,本一个平凡的太监,但七下西洋,就给他带来了不少名声。还有《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都是平常老百姓,结果因为激昂大义而死,结果千古流芳。
二,找一些当时的名士,让他评价。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就是找到桥玄,许劭这些能知人的名家,来评说,才大大有名的。还有明朝时的王世贞,谁的作品,人品,一旦,被人家王世贞肯定,那他的人气马上就上来了。
三,建造一些豪华或者利民或者有纪念价值的工程,这样留传后世,或者在当时,就能引起社会的肯定,仰慕。
四,写书立著,阐明学说,开宗立派。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应该就是这四种。
⑥ 有关明朝的历史故事,最好是明太祖的!
打击贪官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及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后来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的办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大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三年后,又查出户部侍郎(相当今天的副部长)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长)、员外郎(副司长)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他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一时几万贪官人头落地,受到不同处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双双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杀的悲剧。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大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也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
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然而这些监督部门也被腐败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第三,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太便宜了他们,何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皮实草”刑法,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触目惊心的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⑦ 明史有于宣传吗
明史的可靠性和明朝粗制滥造的元史可靠性差不多,错误百般,不过不同点是元史虽然粗制滥造,很多地名人名错误,但没有对元朝有过多抹黑,可明史就不用,为了迎合满清的统治,极力抹黑明朝,宣传满清才是中华正统,顺应天意之意不言而喻,但毕竟还有几千万明朝遗民,做事不能太绝,还是勉强记载明朝的辉煌,但确对明朝优待建州女真之事闭口不谈‘
但也有一定可信度,因为明史主要依据的是明实录,但是因为是清朝修订,必然会有一些容是维护清容朝利益的,比如明史中未曾提及女真部族,另外比如将沈万三之死嫁祸到朱元璋身上,再比如建文帝在明史里是死于宫中大火,但是在民修史书中多认为他流亡海外了,因此才有了后来明成祖时代郑和下西洋。可以将《明史》《罪惟录》《国榷》《明通鉴》《明实录》结合起来了解明朝,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史书,也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一般认为民修明史里面《罪惟录》《国榷》《明通鉴》价值很大。
⑧ 明朝的历史真的被清朝抹黑了吗
他们要推崇清朝“功德”,把明朝有显著成绩的地方一笔抹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是从史籍中压缩或者削减明朝的武功和疆域,例如明朝曾在东北设立一百八十多个卫所,出使过西域和中亚细亚;明永乐时在北海湾库页岛上建立过“永宁寺定界碑”。如此等等,清朝官修史籍,均避而不谈。二是轻视明代的学术思想,认为是极其肤浅,徒尚空论,著作诸书是“小说害事”。其实,就以在十六世纪明代出现的科学技术而论吧,究竟该如何评价这些科技成就?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总目》的御用学者纪昀,采取了鄙视一切、抹杀一切的错误态度。明末,由于我国学者的钻研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对于国防设备的火器颇有所发明。像旧题戚继光编《武备新书》,其中记载了“火龙卷地”和制造“飞炮”的方法,这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成就,纪昀却斥之为“近于儿戏,明季谈兵者如是,其亡国非不幸也”……
⑨ 明代是怎样的对进行发行宣传的
明代注重图书发行宣传,以吸引读者,提高发行量。一般来讲,其宣传策略和方法包括:内巧取书名,吸引眼球;容利用“识语”,招徕读者;刊登书目,传递信息;创“评林体”,独具匠心;宣传形象,树立品牌。
书名是一书之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透视全书五彩缤纷的内容。就一部书而言,书名处在最直观、最显眼的位置,最先进入读者的视野。比如标榜刊印时间和刊印质量,宣扬版本之可靠等。
所谓“识语”,一般是指为了读者阅读之需要,在图书封面、扉页、卷首等位置简单介绍创作主旨、编辑缘起、版本流传、刊刻特色等内容。一般篇幅较短,因其位置醒目,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
明代书商常常利用“识语”广告,招徕读者。如1592年余象斗双峰堂刊本《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其“识语”说道:本堂以诸名公批评、圈点,校证无差,人物、字画各无省陋,以便海内士子览之,下顾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条宣传文字,重点突出了余氏刊本的精善和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特色,因而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明代书商还刊登书目广告,传递出版信息。如1522年北京书商汪谅刻《文选注》,目录后列有14种书的书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