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潮州宣传

潮州宣传

发布时间:2021-07-13 22:00:11

Ⅰ 潮州市新潮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潮州市新潮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潮州市一家拥有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的多元化文化传媒公司。业务涵盖文化、教育、旅游、电商、娱乐、休闲体育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公司经营的范围:文化创意策划、文化项目运营、影视动漫项目运营、自媒体运营等。公司运营模块:1.美食:新潮人旗下的“古城美食府“处于旅游景点牌坊街人流最旺地段,集合了潮州各品类的美食小吃,并与各大物流公司合作,形成完善的线上、线下分销渠道,打破传统商业的营销模式。2.影视旅游:新潮人已与国内外各类影视制作团队建立合作,致力于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潮州打造成为一个影视拍摄取景点,开发影视旅游业。3.休闲娱乐:新潮人整合资源并与多方合作,积极开发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主题休闲项目和娱乐项目。4.文化艺术馆:新潮人旗下“名师堂”,汇集了国内外顶级大师作品,是一个集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平台,为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全方位服务。5.特色产品:新潮人旗下“电商创业基地”,在开发潮汕特色周边产品的同时,结合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形成产业链,为产业后续开发和宣传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法定代表人:蔡宇
成立时间:2016-03-11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510000005927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潮州市城新西路金田花园十六幢4层(自编A区3号,仅限办公)

Ⅱ 第一次在潮州做大米生意要怎么宣传呢

如果质量好又便宜不用宣传。

Ⅲ 谁能帮我找一下潮州的民风民俗

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一、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
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
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内人游神》:“城内人游神,一位老爷双夫人,踢陀三夜日,头壳冷眩眩”。这一题材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神的崇拜。词中“老爷”指关羽,“三夜日”,则反映了游神活动十分壮观,持续达三天三夜。游神内容丰富多彩,在游神过程中穿插着舞蹈与游艺活动。除了各地都有的龙舞、狮子舞之外,还有潮州地区独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螯鱼舞、鲤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和双咬鹅舞等。
4.民间故事歌谣:如民谣《听见锣鼓冲冲潮》,歌中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战张飞”之故事,以及当地流传的“关爷带二妃”之传说。
《正月是新年》这首歌谣更具故事特点,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炉,逐月地分述,每月记一故事。如记述了《荆钗记》、《破窑记》、《孟姜女》、《汉宫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陈三五娘》、《梁祝》、《青琐高义》等故事。
5.四季活动歌谣: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与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季节的先后,逐月写贫苦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将农民与豪绅的生活进行对比,如:“三月人布田,东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双巴只(双只),硗仔拖犁泪双行。”
《正月锣鼓闹猜猜》,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用十二个月的农事、节气起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妇,惜媳妇,打媳妇,丧媳妇的经过。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的特征来衬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蹰一响雨就来。戏请成,雨淫淫,戏在做,雨大倒,戏歇棚,雨就晴,戏做直,天出日。”人们用“做戏”之艺术形式来求雨。表现对雨的虔诚:“雨仔霙霙,暂歇凉亭。妇人放尿,污秽神明”。而流传着的关于“雨仙爷”的神话,更是将雨奉为神明。
《沙蜢娘》这首民歌则表现了潮人“龙”崇拜的文化心理。龙在潮州人眼里是健壮、辟邪的“圣物”。因此赛龙舟的成败,是关系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龙舟平时置于村前的神庙祠堂。
7.潮州风景歌谣:如《潮州风景好风流》:“潮州光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历史名桥“广济桥”而自豪。
8.民族繁衍与迁徙歌谣:如《高皇歌》,它描写的是由京城迁徙到潮州的盘、蓝、雷高皇们的出身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据说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盘瓠。盘瓠闻令之后,遂衔人头献于帝,“群臣怪而诊之”,正是吴将军之头。帝大喜,但考虑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虽欲报答,而不知所宜,颇有难色。盘瓠忽作人声道:你将我放在金钟之内,七日七夜就可变人。由于公主提前去看,结果盘瓠“乃是头未变成人”。《潮州民间故事集成资料》中亦载此事,题为《畲族祖先的传说》。“犬”,已成为潮人的图腾动物之一。
9.元宵夜游灯歌谣:游艺活动中,最为热闹的是花灯盛会。据传古港樟林的花灯盛会已持续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举行。因此也称打火醮。往往要持续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间展览,夜间游行,连续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队伍中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和扮涂戏,如《桃花过渡》《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剧目。此外还有灯谜、杂技、看浪荡、焰火、潮剧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灯》尤其著名。它以戏剧、传说故事为题材,装饰屏景,每个故事为一屏,共一百屏灯景包括:董卓凤仪亭,点将杨延昭,张飞战马超,孔明空城记等。
10.婚姻习俗歌谣:如描写童养媳的《媳妇仔》:“十岁做人媳妇儿”;揭露买卖婚姻的《正月勤姑绩青麻》、《十八岁嫁七岁郎》;写婚变题材的《怨你阿爹娶后人》等。后者表达了姑娘对父亲婚变后娶来的新妇的愤怒与不满。潮洲婚姻习俗的演变于此可见一斑,此类相关题材的民谣还有:《缀着狐狸六着钻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愿嫁农夫婿》、《文明世界》等。
11.饮食习俗的民歌:如《君今问娘爱食》,它通过丈夫征询怀孕妻子爱食的一连串诘问,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体贴。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过诘问妻子的爱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样传统名食:“蚝仔腌芜”、“青梅槌白糖”、“薄饼卷糖葱”、“吊瓜炒鲜虾”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听到这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便知道是家乡的民歌。
综上所述,潮州民谣离不开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艺术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文献、艺术价值。
二、潮人的图腾世界与神话艺术
地处古楚之地的潮汕地区,这里在地理上背五岭而面南海,古代与北方内地交通隔绝。从先秦时期起,楚人便形成了信鬼而好祀的传统。史传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巫鬼”,即巫人装神弄鬼,“淫祀”指祭祀方面非常滥,什么神都祭。潮洲神的类别可分为神格与人格神。前者指自然神崇拜,后者为祖神与英雄神(参见拙文《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潮洲日报,1999年7月16日)。
(一)自然神崇拜与神话。
1.青龙之神话
“龙”在潮州经历了由图腾而演化为神灵的过程,亦即由生物属性的龙,转变成舍己为公的英雄的龙。潮洲流传着种种关于青龙的传说:如关于青龙之形态、之嗜好,青龙护堤的行为。青龙被焚不死等传闻。潮人将之称为“福神”。明朝季年,青龙的故事逐渐被演化为神灵。潮人为了表示对舍己救人的英雄王伉的崇拜,又演绎了一段安济圣王变为青龙爷之故事。
2.凤凰之神话
“凤凰”亦为潮人的图腾物之一。不过它同样已由图腾而转化为神灵。相传玉皇大帝到凡间游逛时,曾路过潮州,他不小心摔到田里,被一个农夫所救。尔后他又变成一个乞丐来到嘉应州,在嘉应却要不到一口饭吃,于是他决定把凤凰打下潮州,并吩咐凤头朝嘉应,凤尾朝潮州。凤凰下凡,变成凤凰山,凤头朝嘉应,天天吃嘉应,喝嘉应,把嘉应的一片山坡吃得光光的,把江河喝的干干的。凤尾朝潮州撒尿,把潮州的土地浇得肥肥的,庄稼变得绿油油的。潮人感恩载德,视凤凰为吉祥物而崇拜之。
3.风雨圣者之神话
“风雨圣者”(又名雨仙)在潮州显然已由神格降为了人格。据传他是罩州丁岗乡孙家的儿子。幼依嫂氏度日。嫂待其酷,每天要做一大堆苦工。有一天因柴火没了,其嫂咒道:“要烧你的骨头!”不料他真把脚伸入灶里当柴烧。饭熟而脚安然无恙。又传说,他在开元寺内求雨,拿起小笠子向天上一摇晃,骤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雨声大作。人们相顾偔然之际,他已隐入丛林之中。后人纪念他,将其肖像镌刻在树身之上,当神灵祭祀。(《民俗》十七年七月十一号版)。
(二)祖神崇拜与神话。
1.窑神
潮州的窑神与烧窑有关。相传窑神是位小孩。他为了帮助父亲交差,钻进了烟囱……终于烧出了一个给皇帝养金鱼的大乌缸。之后又托梦给父亲,告知火神爷收他当了窑神,专管天下的龙窑。这个故事不由使人想起蒲留仙《聊斋志异》中的《促织》篇。可谓异曲同工。皆以僪炼之奇言,辛辣地讽刺,控诉了皇帝和各级官僚对人民的残害。在他们的眼里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蛐蛐,一条金鱼。
2.戏神
历来各种戏班所崇祀的戏神,不尽相同。如京剧祀老郎神,粤剧祀华光大帝,潮音戏班所祀的神称田元帅或田师爷。凡潮音戏开班,必祀此神。后来潮州的秧歌戏也祀他。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雷祖诞,便是田元帅诞辰纪念日。为了纪念他,在原潮州府的旧址建立过田元帅庙,该庙又名“庆喜庵”。据潮州府志记载,“庆喜庵建于顺治年间”。
3.城隍守护神
这类神是指以城隍为代表的由守护神转化成的神灵。如水仙宫供奉的大禹,韩文公祠供奉的韩愈,双忠祠供奉的张巡、许远,揭阳英毅圣王庙供奉的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饶平“元帅庙”供奉的抗元英雄陈吊眼等。以及被尊为桥神的韩愈的侄子韩湘子等。
(三)英雄神崇拜与神话。
1.历史英雄
凡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功于潮人之人,其死后多被潮人奉为神。除上所述外,著名的还有关羽、林默娘(即天后,妈祖)、张巡、许远等。在安史之乱中因固守濉阳而壮烈牺牲的的张巡、许远,被潮人目为城隍,希望他们能永保潮阳城无兵灾之祸。后人撰联称张许二人为“国世无双双国士,忠诚不二二忠臣。”此外,韩愈和文天祥也是潮人心目中的英雄神。凡“双忠祠“前面,几乎都有文天祥的塑像。
2.清官贤相
韩愈,公元819年,因“牮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七个多月,他同情人民疾苦,做了一些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民怀念他,到宋代建立了韩文公祠。塑像为神。并将所在的笔架山改为韩山,流经山下的恶溪改为韩江。又将他曾经治服洪水,赶走鳄鱼的那座山岭叫做“访问岭”。将他走马牵山筑堤防洪,根治水患的那座山称之为“竹竿山”。
吴府公,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浙江钱塘人吴均,任潮州知府时,有一年暴雨成灾。韩江水猛涨,为了挡住洪水进城,他毅然决然地步下东楼城,走到湘子桥顶。纵身一跃,投入滔滔的江心,以身祭水。果然,洪水慢慢地退了下去,从此,潮州人便尊敬地称他为吴府公。在东门城楼上,雕塑了他的像,供人祭拜。
杨戬:潮州宏隆太守杨戬,因拒收霸占民房,打伤百姓的豪富之贿金,而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为了纪念他,后人将其居住的寨名号为“四知堂”。
陈遂:潮州地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抗元英雄,原名陈遂。在饶平建有陈吊王庙。因反抗宋朝腐朽统治而起义,在元军南下时,民族矛盾激化,他毅然从大局着眼与南宋朝庭合作,共同抗击元军。最后被元军包围在四百岭山上,弹尽粮绝,被俘就义。那是公元1282年。明初就有人立庙建祠纪念他,香火绵延至今。潮州神话的传承为我国的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三、傩仪之副产品———潮戏
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一)关童戏与傩仪。
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
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
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潮俗呼巫觋为“童魕”或“童身”。所谓“魕”,妖祥也。《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
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群童复齐声奉咒,其词各地差异,如潮阳咒语常有“一催请,二催请,三催请”与“急急如律令”之类。潮安之关戏童,更是弥漫着浓厚的巫术气息。此类关童戏还有关墭脚、揲二姑、看死鬼、关扁担、蓝饭姑等。
(二)游神戏与傩舞。
清康熙时吴震方作岭南杂记云:“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而采茶歌尤为妙丽。饰狡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挈花蓝,迭进而歌,又以少长者二人为队伍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桑女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卖以银钱酒果,自十三夕至十八夕为止。”
可见潮州自古以来就有“扮唱秧歌”之“鱼龙之戏”;扮唱者歌采茶歌,饰采茶女,载歌载舞。这种“秧歌队”不仅为了娱人和自娱,同时也为了“卖以银钱酒果”。“秧歌舞”,实际上是以艺术的载体表达宗教的主题。故俗称之为“游神舞”。潮州“秧歌舞”的源流与演变之迹经历了由宗教的艺术到艺术的宗教,亦即由巫觋文化到民间信仰文化的历程。同时它又是历代各地文化艺术交融演变的结晶。
潮州的“游神戏”亦颇具傩戏的特征。如岁暮元宵,酬神赛会,执棍挂鼓,配以锣钹,边行边舞,有扮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扳钹。游神戏主要表现了禳灾祛邪的主题。为了娱神娱人,更好地宣传宗教的目的,傩戏不断地吸收世俗题材的优秀节目和多种表演形式,使娱神的诸般伎艺逐步地实现多层次地汇合,从而嬗变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潮州少数民族“在山为畲,在水为蛋”的畲族斗歌、蛋船歌舞,习风成俗。对潮剧产生了很大影响。相传潮剧三步进三步退的台步,就是来自蛋船舞蹈。潮丑侧身跳跃的机械的手法腿法,仿自纸影。潮剧唱法的“彩场”,表现紧张急越的情绪,亦无不受其影响。潮人“吹击管鼓,侑香洁之”。其酬神巫祀、礼佛课颂,笙箫管弦的民俗,承袭古风,代代相传。

Ⅳ 潮州旅游广告语

相约广济古桥
走进潮人故里

Ⅳ 广东省各地宣传部信息

哇,这个超难回答,我想只有省宣传部才有的资料哦

Ⅵ 潮州怎么就怎么有名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Ⅶ 为潮州一种民间艺术写宣传语,突出其特点,用上比喻

石板为纸,糖浆为墨,勺为笔,得心应手画神奇——糖画。

阅读全文

与潮州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秋佳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41
小米公司产品推广方案 浏览:367
简答题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 浏览:450
旅游宣传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54
旅游景区培训方案 浏览:981
奶粉捐赠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77
酒店技能培训考核方案 浏览:514
国企中高层培训方案 浏览:13
公司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83
浪漫表白策划方案 浏览:986
电子商务平台税务 浏览:495
厂家促销活动方案范文大全 浏览:171
沙龙会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19
杭州龙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46
壹鼎电子商务 浏览:955
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64
少儿才艺赛事策划方案 浏览:139
山东公社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28
开展营销技巧培训的方案 浏览:238
2017员工消防培训方案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