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强民族村寨消防安全 发言稿
既然是演讲就需要现予以说明,最好在举几个例子
以下作为参考资料:
由于苗族村寨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经济条件等制约,这些村寨的房屋90%以上为木质结构,住户密集,耐火等级低,火灾隐患大,村民防火意识差,此外冬季又是苗族村寨火灾多发的高峰期。尤其是年末岁初防火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台江县政府和消防部门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将农村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安全宣传、灭火演练、消防设施建设配备等紧密结合同步进行。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防火安全意识之外,重点加大对村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诸如农户土灶的设置、房前屋后柴草的堆放、室内加工电线的搭接、小孩玩火及聋哑人员的管控等。在灭火技能上,教他们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及灭火方法,消防机动泵安装发动等。
在开展农村“清剿火患”战役行动中,消防部门还责成当地乡镇、村两委、村民组做好日常检查、防火宣传和定期督查,使消防安全成为苗族村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忽视不得的大事情。通过“清剿火患” 战役行动的深入开展,台江县消防部门立足农村消防工作实际,积极主动,不断夯实农村火灾防控组织建设基础,使全县农村防火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
『贰』 示范村寨工作专报怎么写
开展特色旅游村寨创建 促进新平乡村旅游发展
近几年来,新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围绕花腰傣文化品牌,确立了“两山(哀牢山、磨盘山)一镇(戛洒镇)、两村(戛洒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漠沙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一河(红河)”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风貌、农业生态、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题内容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旅游业成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促进了新平旅游产品的转型,有力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县开展创建活动情况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化旅游环境,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戛洒为试点,以建设“最美的乡村”为目标,在戛洒集镇范围内,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开展了乡村文化示范工程和花腰傣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
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实施主体,主要在集镇周边10公里半径辐射范围内的花腰傣民族村寨开展,根据村组条件和基础,实施分步创建。县旅游局、文化局、建设局、县妇联四个部门按照职能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以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村庄特色民居规划建设、旅游接待规范、居家文明建设、参与旅游节庆活动、特色创新为创建工作内容。2009年内,旅游局多次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旋涡、逛纳徕、平寨、新寨、大槟榔园、蔓里等村,在群众中开展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配合戛洒镇政府开展创建工作指导。在戛洒镇的积极努力和多部门的配合下,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旋涡村和逛纳徕两个小组已基本具备游客住宿、餐饮、休闲、体验接待功能。其它村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居家文明建设、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转变方面也凸显出2009年度创建工作的成效。12月,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创建工作考评小组,依据年初目标计划和各部门考评细则对试点村寨实施了考评。
在2009年戛洒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修改完善了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方案,按照“一个目标、一条线路、三个板块”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建设“一村一特”和“最美的乡村”为目标,扩大创建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以“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为标准,以自然村为单位,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使一批村寨基本达到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标准。
通过近二年以来创建工作的开展,花腰傣群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为实施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走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目前,我县的戛洒大槟榔园村、漠沙曼线南薅村已被列为省级旅游特色村,戛洒曼理村、平寨村和漠沙大沐浴村、曼线南薅村纳入2010年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的重点。
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共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栽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212间,改厕18间,购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252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65万元,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04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县有不同规模的农家乐饭店近20家,戛洒跃南村和漠沙大沐浴等村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了玉溪市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其中,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5家,两星级接待户1家。戛洒旋涡村27户农户依托新农村发展政策,实现了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启组逛纳徕花腰傣民族风情园已完成28幢连体民居建设工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整个创建评比活动在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
此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寨调研,把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紧密结合,各有侧重开展工作。行业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提前介入,积极做好前期行业指导和工作培训。在乡村环境和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花腰傣民族特色项目建设、发展“傣家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路和意见,要求“傣家乐”经营户下工夫做好民族民俗、农事活动、果蔬采摘体验,丰富民族特色食品和农村户外运动项目,力争做出名副其实的花腰傣民族特色,在总结推广戛洒跃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
(二)精心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我县旅游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乡村旅游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认真研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突出了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突出了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花腰傣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突出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区域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根据以上规划思路,确立了以戛洒大槟榔园、曼理、平寨和漠沙大沐浴、南薅为重点,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
(三)突出特色,分类整理创建标准。
根据新平乡村旅游产品转型要求,新平重点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塑造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总体目标,弘扬生态理念和民族文化,按照星级分类,把标准整理成容易理解、便于把握的文本,印发到村(组),村(组)可根据基础条件创建目标,确定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完善哪些创建指标,力争创建工作做到点、做到位。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主,旅游、文化、建设、国土、交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社团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做好指导、服务和支持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考评细则并实施创建指导工作。
(四)规范服务,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环境。
我县乡村旅游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的引导和现实的教育下,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并且进行了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目前,我县有7家“农家乐”被玉溪市命名为乡村旅游级星接待单位,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两星级1家。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四是努力加强人才培训。先后邀请各类专业老师及有实践经验的高星级酒店老师,举办了三期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班,从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等方面,对270多人进行了培训,其中220人取得了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五)深入指导,创建“傣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对哀牢山·红河谷民族风情旅游线的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后,选定了田园风光优美、民族文化风情独特、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高涨的戛洒镇曼里小组,进村入户,带领农户一起动手用花腰傣手工艺品和生活农具等对房屋进行了内装饰,指导农户从乡村的“土”文化上来打造,营造乡村生活气息,凸显生态、民族的乡村特色,体现花腰傣餐饮风味,实地创建出一个“傣家乐”旅游经营模式,为下一步创建更多、更规范、更具特色的“傣家乐”树立了典范。
(六)考察学习,提升新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快我县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县旅游局和县旅游行业协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先后两次带领相关旅游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实地考察了玉溪市灵秀镇、易门县馨苑、通海县里山和三杯杯、华宁县的华溪等四星级和三星级农家乐。2010年9月16日至21日组织赴厦门、武夷山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学习各经营户深受启发、触动较大,开拓了视野、思维,深切感受到与旅游成熟地区相比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今后新平县旅游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对于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有了信心。
通过集中学习考察,为经营户搭建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增进合作。
三、取得的成效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游览内容,还为新平农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推动了当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创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农户把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大部分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县3288元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旅游服务和农村生产农两不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村整体面貌。自2006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有3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1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的31.5%,累计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扶贫、异地搬迁、民居抗震减灾、旅游扶持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进村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兴建了水电设施,整修了农家庭院,畜禽分离,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戛洒南蚌村启祖村民小组投入了850多万元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并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置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标准和服务规范学习培训,服从旅游行业管理,便可挂牌对外营业。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增强了我县旅游的接待能力,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四)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产业的发展。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服务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
(五)农户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将吸引大批城市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
(六)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新平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可以合理安排劳作与服务,增加更多的收益。
(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花腰傣一些古老的习俗、文化,已被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汉化,抢救和挖掘民族文化已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保护民族文化,关键是要创新。创新是事物延续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几十年不变,再好的文化也会被淘汰。因此,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改造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八)可以有效聚集人气,有力的促进小城镇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地域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越来越适合现代人旅游的需求,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新平,进入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有效聚集人气,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总之,就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有许多好处。从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所以我门应结合县情、地情,围绕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民族特色村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产品策划、包装上不了规模、档次,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也难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二是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奇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旅游线路和产品促销范围还叫窄,与周边县区的互通互联有待加强,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中各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表现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叁』 高分求2篇综治平安调研文章 [email protected]
我摘抄来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如果没有帮到你,请见谅。
一,
近日,区委副书记谭勤奋到浦阳、坎山等镇调研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他强调,要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做好“巩固、深化、提高”文章,夯实平安创建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大区作出贡献。
谭勤奋先后来到浦阳镇尖山村、桃北新村、桃源警务室,坎山镇建盈村、万安村、工农村,实地检查综治工作情况,查阅综治制度和台账资料,并听取浦阳和坎山镇的工作汇报。谭勤奋说,各镇街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南阳会议”精神,积极落实综治“三延伸”的各项工作措施,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谭勤奋指出,平安创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责任重、要求高,平安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基础、相互推动,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综治工作和平安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各镇街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目标,更加深入扎实地推进综治组织网络向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延伸,夯实基层综治和平安创建基础。要做好“巩固文章”。固强补弱,克难攻坚,消除综治、维稳和创安工作的“空白地带”;不断巩固和拓展深化综治“三延伸”、强化基层“八联动”工作成果,进一步夯实基层稳定的根基;深入开展好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要做好“深化文章”。加大综治和平安创建的舆论宣传,形成“创建平安为大家,创建平安靠大家”的氛围;全面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综合效能,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处置,深化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综合整治,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和平安创建的满意度。要做好“提高文章”。在不断完善综治和平安创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软件建设,提高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综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培养一支拉得出、喊得响、用得上的综治队伍,以队伍建设促进综治和平安创建质量的提高。
二,
9月5-6日,镇沅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苏明星率维稳办、综治办等部门人员深入按板镇就综治维稳和巩固平安创建工作开展调研。
近年来,按板镇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政法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巩固提高“平安乡镇”为载体,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整治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加大对突出矛盾隐患的排查和整治,扎实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调开组深入按板社区、派出所、交警中队及镇综治办走访了解,并查看了综治维稳和巩固平安创建工作的相关档案资料,通过“走、查、看、访”后,调研组对按板镇近年来综治维稳和平安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指出:按板镇管辖范围复杂,希望镇党委、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好“抓班子、带队伍、促稳定、保增长”,进一步加强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充分发挥基层职能作用,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切实增强做好当前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维护稳定各项工作措施层层落实到位,为建国60周年大庆顺利进行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发挥镇综治维稳办前沿阵地作用,主动、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防矛盾积淀激化、演变升级,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要加强对综治维稳信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社情动态;要进一步规范台账、档案等痕迹管理;国庆期间要做好广泛宣传,要让老百姓切实了解和感受建国六十周年的辉煌成就;要坚持群防群治、打防结合的原则,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深入排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社会治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整治行动和开展好防控工作,全力维护好辖区稳定,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巩固平安乡镇、构筑和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调研期间,苏明星一行还深入收烟点和即将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村组进行实地走访。
『肆』 被誉为中国首批最美小镇的是
今天和大家说一个齐鲁名镇,一个有山有花的古村落,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镇”。它就是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岱崮,中国大陆首批11个“中国最美小镇”之一。
岱崮
岱崮,位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东北部,不仅是“中国最美小镇”之一,还有着“天下第一崮乡”的美誉。大自然在这里孕育了造化神奇、享誉地理学界的“岱崮地貌”,以岱崮地貌为代表的“沂蒙山七十二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什么叫做“崮”呢?其实就是地貌学上的“方山”,是一种经亿万年地质演化而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岱崮,这种奇特的地貌地形,成为一大奇观,山谷相连,风景极为秀美壮观。
在岱崮旅游,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山的壮丽,还可以体验一下春季的粉红魅力。每年的四月份,岱崮旅的万亩桃花就会争相盛开,这里成了对游客开放的桃花仙境。岱崮古镇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桃花旅游节,今年的桃花旅游节截止到4月20日就结束了哦。
岱崮的古村落文化也是十分有魅力的!眺望群山,一座座崮上人家和村落民居,给人以万物和谐之美。不过岱崮的许多乡村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维持了千百年的村居村落和山寨文化,迫切需要进行保护。
这是一个有山有花有村落的地方,这里是齐鲁名镇,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镇”,你来过吗?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约5万人口,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
凤凰古城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 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凤凰古城以回龙阁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的石板小巷,沟通全城。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璧辉门”,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曾是出城的唯一通道。
村寨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纯木结构的居脚楼。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有很多还会刻上蝙蝠的图案,意思是幸福。房屋顶上一般都有凭桩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伍』 征集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标语,采用的有奖励哦。
保护文物,珍惜祖先留下精神财富!
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守望自已家园。
『陆』 征集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标语,采用的有奖励哦。
保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努力
『柒』 2020年四川教育厅公开遴选公务员体什么时候
体检由各单位负责组织,在我省确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医疗机构进行。
体检按照《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有关内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40号)执行。公告发布后至本次遴选和选调体检实施时,如国家出台体检新规定,按照新规定执行。
各单位或考生对非当日、非当场复检的体检项目结果有疑问的,可在接到体检结论通知之日起7日内提出复检要求。复检只进行一次,只复检对体检结论有影响的项目。体检结论以复检结果为准。因体检不合格形成的缺额,可依次递补。
具体的时间还未出,需要关注一下相关公告。
『捌』 洛龙镇的村镇建设
【四在农家和谐新大塘】大塘村位于洛龙镇东北部边陲,平均海拔1300米,是黔渝两省(市)的交通喉舌,与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毗邻,距道真县城67公里,武隆县城34公里,升级改造的三级油路道武公路横贯其中,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48.6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458户1832人,仡佬族居民占800%,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境内原始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是重庆人休闲度假的好地方,2004年来,在上级的领导下,村支两委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拼搏,排难争先,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依托道真遵义贵阳,对接武隆重庆长江,发挥省际边界优势,发展民族边贸经济,把洛龙建成省际周边区域经济强镇”的发展思路和傅传耀书记“把大塘建成黔渝两省(市)交界地的一个休闲和边贸点”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发挥边关优势,发展边贸经济,打造大塘新村”的工作思路。实施了“擦亮红色遵义北门,打造绿色神奇大塘”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村文明的和谐发展。2005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示范带”建设,并多次获省市级表彰。
2004年-2006年,投资220万元,建成仡佬民居50套,总面积7880平方米形成了仡佬民聚一条街,迁入安置67户;投资60.7万元,完成了长300米、宽20米的街道的新建和油化任务;投资5万元,硬化人行道1800平方米并实施了沿街绿化;投资21.8万元,建成244立方米蓄水池一座,投资35万元建成了902立方米的烟水工程,改建水管网3800米,200余户农户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资50万元建成了大塘移动机站;投资11万元安装了路灯;投资25万元建成了休闲娱乐运动场,投资45万元完成了“四在农家”建设,硬化了228户农户院坝17830.26平方米、硬化连户路3000平方米、建花坛花台60个300平方米、改灶40间、改厕55间、美化屋脊6700米、美化砖墙3555.35平方米、木房外墙刷漆3100平方米、浆切堡坎650立方米、建排水沟1107.2米、建宣传栏5块、添置篮球架2副、硬化羽毛球场地1块,购置民族体育运动设施10套,投资13万元完成了大塘至田坝里程1.3公里的环寨公路,2007年10月启动了“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座崭新的边贸集镇正向重庆人展示贵州人民的风采。
2004年-2006年,改建了大塘小学,提前两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并顺利通过验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落实了“控辍保学”措施,提高了教育质量。计划生育以争创省优质服务先进村为契机,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深入贯彻。兑现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15户,三结合帮扶18户,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8人,2007年度全村计生率达99.2%。利用大塘洛党鸡、人参果炖仙人帽、竹芽鸡等仡家乡土美食特色资源,组织新村妇女发展“大塘土鸡”、“农家乐”特色餐饮业,活跃了大塘经济;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了餐饮业、烤烟生产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业科技等技能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新村人民的致富途径,增强新村人民的法律意识;
加大了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推行了村务、警务公开。牢固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加强了政法综治工作,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广泛开展了“平安大塘”的创建活动,妥善处理了群众来信来访,按月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纠纷。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狠抓安全生产措施,五年来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着眼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年来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民族体育比赛、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青少年绿色示范带植树活动等,使干部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受到教育。积极开展“卫生与秩序”整治活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积极广泛开展了“安全文明村寨”、“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开展了“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引导群众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增收措施;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了各种农业适用技术及非农技能培训,群众自觉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学在农家蔚然成风;手机、电视、摩托车、洗衣机、DVD、机动车等现代化设施进了农家门,农民劳动之余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看看电视,文体活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了,农民成了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乐在农家其乐融融;在示范带动下农户自觉治理脏、乱、差,新建、改建住房200多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家物放有序了,卫生条件逐渐改善,贫困农民住进移民房,贫困户搬进了富有门,美在农家让人羡慕。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大塘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思想建设上,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努力发挥表率作用,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提高了干部、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了“保持先进促发展、服务群众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立说立行,认真整改,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在组织建设上,全面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干部群众300余人次。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开展了农村党员“十户代言人”活动,评选“代言人”37人,充分发挥了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了村干部“双最”评选活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名,发展党员9名,加强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按月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促进了干部勤政、廉政。认真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持了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大塘村民俗新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大塘村支两委一定会抢抓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以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工作,把大塘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一村农业综合开发】五一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0172亩,耕地15086亩,其中稻田8995亩,旱地6091亩,涉及18个村民组3554人,新建渠道72公里,机耕道25公里,农耕步道30公里,改良土壤6000亩,科技培训6千余人次,示范推广450亩,购土壤化验设备和防虫设备15台套等。项目总投资1753万元(其中申请财政农发资金1215万元,自筹资金585万元),06年已投资480万元,在12个村民组综合治理了6000余亩旱坡地,因地制宜构筑了“一横五纵”及支渠与阡陌相通的18.8公里堰渠,修建了7条10.7公里的机耕道,10条10公里的农耕步道。2007年第二期工程土地治理已实施,总投资880万元,涉及16个村民组564户,治理土地面积4670亩,新修公路18.48公里,堰渠26公里,安装杀虫灯100盏,杀虫面积1300亩。第三期工程国家投资489万(二期346万),主要是结合一、二工程进行生态建设,2010年后的五一村又是洛龙一大农业观光的旅游景点。
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洛龙镇边贸小城镇地位,不断丰富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全面实现小康任务目标,2007年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洛龙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在五一村实施了“示范带”创建工作。五一村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历年来一直是洛龙镇优质烤烟的主产区域。加之近年来,在县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烟水配套工程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相继在此实施,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环境, 2007年投资41万元在五一村竹林弯、枣子坪完成了98户农户9500平方米的院坝硬化,硬化连户路1200平方米,建花坛550平方米,美化屋脊2500米,建排水沟745米,美化砖墙4300平方米,木房外墙刷漆750平方米,建宣传栏4块,改厕60间,添置篮球架1副,硬化羽毛球场4块,修建环寨公路2.2公里,安装路灯20盏,建设沼气池145口。通过示范带动,确立群众在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了群众“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的思想,现在的五一村已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旅游观光农业村寨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