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学忠的介绍
李学忠,男,1932年5月出生,一级书法师,中共党员。山西省洪洞县城关镇东冯堡村人,1950年省立洪中肄业。1976年开始在《陕西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香港大公报》《陕西画报》、《摄影世界》、《大众摄影》、《光与影》、《三秦都市报》、《中国煤炭报》、《陕西工人报》、《黄金时代》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幅,200余幅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省、市展览。拍摄的《山》作品获陕西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中国摄影报优秀奖》,作品《偷闲》获中国农村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细语》获大众摄影三等奖,人民摄影报优秀奖,作品《妈!再看女儿一眼吧!》获陕西新闻三等奖,作品《夜耕》入选首届可爱的中华摄影大赛,作品《社火进城》曾在日本东京展出,大型摄影画册《铜川》、《三秦风采》、《铜川四十年》、《铜川风光挂历》等刊物公开发表作品达400余幅。曾举办各种影展15次,培养摄影学员600余名。
B. 黑社火有几种表演形式
黑社火有多种表演形式:一是跑圆场。如《三战吕奉先》,一个马童先出场,然后吕布上来在前面跑,刘备、关羽、张飞在后面追,在锣鼓配合下,挽出许多花子,舞出许多动作。还有《黑三宵搬兵》、《赵匡胤送亲娘》等节目。
二是唱曲子。多为两生两旦,边舞边唱,像《亲家母打架》、《李彦贵卖水》等,即所谓的对对戏。
三是笑谈。上场的人物多是两老旦,一小旦,她们各有各的唱词和曲调,有背弓调和月调两类大调,唱腔乡土气味浓郁,原汁原味,古朴动听。
四是快书。即溜干场,犹如马戏团的丑角演员,专门在换场时填空使用,表演时有说有笑,有哭有闹,干脆利落,逗人发笑,使场面轻松愉快;内容多为劝善,形式有如说快板等。
C. 将庙会,社火,白水四圣,写成一篇说明文介绍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
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的表现,也不同于私家园林喧闹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
D. 农村过年社火喝议程词句段
走了一家又一家,走了一家富汗家。手里拿的是万元卡,门口停的是宝马。
E. 如何拓展民俗摄影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时间和社会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民间流行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文化的统称,这些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因此,摄影人在拍摄记录民俗活动时,更应关注与关照的是这些活动背后体现的生活积淀与文化传承,而非简单的外在形式。
民俗摄影,首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多方位、多角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目。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这倡导摄影者沿着某一民族题材深入发掘和完整剖析。同时,便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完整素材,系统完整地去表现民俗事像。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民俗摄影专题都是一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的文化工程,看似平、低、小,实则高、大、上,所以,每个主题的专项分类就显得十分重要。民俗事项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划分,得到三类民俗摄影的类别:
一、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二、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等方面);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三、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学是一个综合学科,它包括了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通俗的来说,民俗时一种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约定俗成,来自百姓却又无形中规范着百姓的活动。在这种跨界的学术范畴中,民俗摄影者更不能盲目的去拍摄,用一种猎奇的心里去看待、拍摄民俗,停留表面,就不免隔靴搔痒,不得其要了。现在很多地方还出现了专门迎合这类影友和旅游者的表演团体,按需收费进行所谓的“民俗表演”。这种脱离了生产与生活的所谓“民间文化”,充斥着对老旧形式的机械模仿与拙劣的再现,乔痴扮娇之态令人啼笑皆非。这些“乱弹琴”的民俗活动,不仅颠覆了历史文化,而且还引着众多摄影者前来误拍,拍摄的作品价值可想而知。再者,有些摄影者在拍摄民俗照片时只注重光影效果,缺少对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了解,对前因后果的过程、关键的节点,记录是不完整或是不准确的。当我们依据这些照片认识某种文化现象时候,也是不完整的。还有很多摄影者在后期编辑上严重缺欠。在表现民俗事像的时候,没有站在历史性、文献性的角度来思考,拍完就走,缺少文字记录和信息呈现,难以使照片产生价值。
民俗摄影师要找到真正的民俗摄影题材,做深、做大、做强。在现状情况下,民俗摄影师应该做到三化:第一专业化,就是懂事;第二学术化,是方法;第三知识化,是结果。
民俗寓于生活,涵化在日常的活动在。想要真正拍摄民俗,自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摄影家庄学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深入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四川、云南、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拍摄了万余幅摄影作品。从生、老、病、死、劳作、节庆等多维度进行切入,对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进行了详实的精彩记录,留下了一份至为珍贵的影响财富。十余年的拍摄过程中,庄学本先生在少数民族贫苦之地与当地人民同吃同睡。可谓是感乡民之感,乐村民所乐。如此包含切身体会而拍摄所得的作品,自然会比时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民俗”拍摄要厚重、有力许多。
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是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使得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
如果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不被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伤的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生活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民俗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民俗自然也不例外。摄影人热衷拍摄民俗,不应始终将目光投向过往,更应当关注当下。民俗源于我们的生活与劳作,当生活与劳作发生变化时,很多民俗便也随之消失或改变。而这种变化与更替,恰是我们摄影人记录时代、展现生活的绝佳素材。
民俗之俗,绝非庸俗之俗,而恰恰是经历时间积淀过滤后流传下的文化精粹。摄影人以与时俱进之视野、身体力行之精神,自当记录下不俗的民俗。
民俗摄影需要文字说明,如果没有文字可能就说不明白,尤其是外国人在看中国民俗题材的时候。另外,从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中也能体现民俗摄影的重要性,某种文化一旦消失,民俗摄影将成为恢复的依据,这点非常有意义。
研究民俗历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是专门的学问。他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民俗意识。一定要有立场,一定要有态度,一定要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立场,有了立场才能生态度,才能更好地运用摄影语音,用独到的方法去捕捉和呈现民俗事像。
留住历史记忆是摄影人的责任,这个责任就要求我们做文化摄影人。摄影师客观的去记录民俗事项,关键问题是对民俗的态度和观点,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和手段去表现民俗,并把握好纪实摄影与民俗摄影之间产生的多种关联,朝着专家型去努力培养,形成尽职尽收的态度。强化民俗摄影的真实性,拓展民俗影像的多样性。一个真正的民俗摄影的工作者,既是利用摄影来做学问的学者,又是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家,做一名学者和专家。
F. 通渭社火割韭菜百度
通渭社火是汉民族传统的年俗文化。 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尚书·尧典》《周书·洛诰》中就记有有关迎新年辞旧岁祭祀社稷的活动,宋书称民间艺人合伙演唱为“杂场”,合伙为戏称作“社火”。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的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显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现了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传统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场子、纸马舞、蜡花舞、杂耍、小曲、旱船舞、狮子舞、高台、高跷、马社火等。作为当地汉族民间艺术瑰宝的通渭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旱船纸马宜呈春,通渭民风千古秀。
从大年初四开始,通渭各乡村社的群众都自发组织社火队,耍闹在庄头村尾,正月十四、十五两天,他们纷纷涌进县城进行汇演,共闹元宵佳节,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结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队多数以自然村为主开展活动,也有几个村联合活动的,乡村社火大都在晚间活动,走村串户,耍到谁家主人都以饭菜烟酒款待。也有通过提前商讨集中在一处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麦场摆一大桌,全村所有农户,自愿送来各样饭菜,款待演出人员,在县城,只有十四,十五两天,人民扶老携幼观邓赏化,观看社火,社火队耍闹在商铺,单位门前,俗称“过街社火”。
G. 社火议程词
月调:祥云霭霭,南天门开,众先下凡把宝带,在吉庆堂前赐福来。
背宫:南极仙老祖坐云端,带来了海外众八仙,东方朔蟠桃宴上讲道传,猛然间抬头看,天官爷站面前,。
五更:白猿把桃献,送子张大仙,吾如斗牛名曰张謇,又来了赐福增寿二神仙。九莲灯挂厅前,金炉里冒青烟,太白下宴美味可餐,又来了活合延寿二大仙;一杯酒答谢苍天,二杯酒福寿双全,三杯酒连中三元,四杯酒四季发财保平安。
扭丝:汉朝钟离离了终南山,唐朝吕洞宾紧相连,还有曹国舅,张果老在后边,蓝采和手执余香案,何仙姑手执鸳鸯扇,铁李拐葫芦里冒青烟,湘子本姓韩,手掌玉笛杆,王母面前赴过蟠桃宴。
连相子:吾在九重做天官,常在玉帝宝殿前,世人积得阴功满,天官赐福到人间;刘海本是赤脚仙,石佛洞中造金钱,金钱洒在福寿地,荣华富贵万万年;四大菩萨都来到,还有十二真大仙,寿星老祖把手展,手执金笔点状元;边关金喜门前站,金童玉女站两边,魁斗七星把元点,手抓金笔点三元。
五更:一见福寿全,金银堆成山,众仙赐福万宝齐带全,好有个荣华富贵万万年。一株好松柏,松柏何人哉,根根端正梢子也不歪,把松柏栽在八宝台。
刚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出门见喜哈哈笑,五福堂前闹逍遥;福寿三星来高照,天官赐福在今朝,香在炉里蜡在台,花在瓶中四季开。
紧述:从今莫过这样喜,喜罢今年喜来年,喜的国正天心顺,喜的官清民自安,喜的妻贤夫祸少,喜的子孝父心宽,喜的金童把宝献,喜的玉女奉金莲,喜的白猿把桃献,喜的贵子跪堂前,喜的一夜连双岁,喜的五更分二年,喜的多福多寿多吉祥,喜的四季发财保平安。
后月调:众仙赐福散了宴,玉帝敕指往下传,善男信女跪堂前,心喜欢,喜的是余粮万石四季平安大发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