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0米短跑一个月速提训练方案
与短跑成绩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步频、步幅、速度、速度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其中有三个因素与提高短跑成绩最相关。
(一)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
运动员能否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是今后能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短跑是一项周期性的运动,全程要反复跑几十步。一点微小的错误,反复出现,就变成了大问题。假如每一步的步幅能够加长5厘米,那么,50步就可以赢得2.5米的优势。因此,应花大力气去改进技术。技术动作的规范合理主要表现在跑的动作结构上要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使跑的技术更好地表现出节省化和效率化。具体在跑的技术形式上的表现是:跑的动作平衡、重心上下起伏较小;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上肢摆臂积极有力,下肢蹬摆结合、以摆促蹬;跑的向前性和直线性好,并且全程有良好的节奏感等。总之,能够使运动员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要领,我们在训练中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专项力量能力
力量是基础。几乎所有的竞技性体育项目都离不开基础力量的训练。在短跑运动的力量训练中,教员 要把一次性力量练习(爆发力)和多次性力量练习(专项力量能力)有机地结合好。以往我们在力量训练中,采用比较多的手段一般是大重量、重量次数少的绝对力量训练。这种方法对爆发力的发展比较好。但在短跑运动中,我们更应该看重专项力量能力的发展。因为一般的力量训练,重量次数不会超过10次。而根据项目的特点(短跑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如果跑100米,至少也需要用45步~48步左右(男子),200米就更多了。因此,我们在短跑的训练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力量持续作用于肌肉的能力,也就是专项力量能力。具体到训练的方法手段上可以采用的有:橡筋摆腿、负重高抬腿、100~200米段落的跨步跳等等。
(三)速度能力
速度能力是核心。就短跑而言,过去的观点一般都认为速度训练是核心。但我认为速度能力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紧紧抓住的核心。所谓速度能力,即是保持速度的能力,它跟通常所说的速度耐力是有区别的。具体到训练手段来讲,速度能力是指以最大强度或者是接近最大强度来完成的100~200米段落跑;它的特点是重复次数不多,间歇时间较长,强度很大。而速度耐力是指强度稍低(80%~90%)的250~500米段落跑;其特点是重复次数较多,要求跑平均强度,间歇时间相对要短一些。有些运动员的后程能力不好,其结果是专项成绩也不会很好,分析的结果是该运动员的步频能力不好。但实际上很有可能该运动员50米以内的短程节奏很好,强度也很高。那么,该运动员的绝对步频应该是不错的;只不过是相对的步频不好,也就是说他保持速度的能力不够好。如果该运动员通过针对性的系统训练,速度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他前半程依然能够保持他原有的步频和速度;那么他的专项成绩和全程的步频指标也肯定就相应地上去了。
Ⅱ 大学运动会策划书
2006~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系
首届大学生运动会策划书
前言
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应越来越注重自身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强健的身体对于大学生将来“健康”的迈入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武器。并且,为十二月的全校运动会选拔优秀人才。所以在全系范围内举办一次运动会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活动宗旨: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二)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让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大家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感,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
(三)活动时间:10月22号下午
(四)活动地点:校足球场
(五)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系团总支、学生会
(六)人员安排:
大会总负责人:庄辉
赛程组负责人:李国新
赛程组组长:梁文龙
1. 裁判组
组长:曹艳华
组员:高联邦、夏欢
任务:负责监督赛事的公平、公正、公开。
2. 记录组
组长:张燕妮
组员:刘明晶、秦丽丽
任务:配合裁判组,负责记录赛事成绩及活动计时。
3. 后勤组
组长:丁琴
组员:赖小艺、刘彦涛
任务:负责活动用桌,水、纸杯,奖状以及场地画线等。
4. 道具组
组长:刘艺琳
组员:李佳、王潇
任务:负责赛事使用的各种器具如记时器、接力棒、终点红绳等。
5. 礼仪组
组长:杜璇
组员:
任务:维持赛场纪律,引导选手入场登记。
6. 机动组
组长:李佳
组员:八个班班长
任务:处理赛场紧急事件。
(七)赛场事务安排
申请足球场 梁文龙 17号
音箱、广播 梁文龙 18号
接力棒8支、记时器4个、卷尺、麻绳2根、红绳2个 刘艺琳 18号
运动员签到表、工作人员签到表、成绩记录表 赖小艺 18号
场地安排画线 杜璇 21号
桌椅的借用及位置安排 秦莉莉 18号
布标、横幅 王潇 18号
各班文件通知及名单回收 张燕妮 17号
主持 杜璇
三级跳远组 曹艳华 18号
拔河组 梁文龙 18号
接力组 李佳 18号
各班班长及体育委员联系方式 刘彦涛 17号
三项活动所需的抽签条及记录 刘艺琳 18号
现场照相 赖晓艺 活动当天
签到指示牌的安放位置 丁琴
活动当天
(八)活动项目:三级跳 百米接力 拔河
三项目工作人员总负责人:高联邦
具体安排:
1. 三级跳
人数:共48人 男女各24人 04~06级八个班,每班6名同学,3男3女
男子组:24人 女子组:24人
要求:两组分别进行,队员按抽签先后顺序进行比赛,每组进行三轮,每名队员取最佳成绩作为最后成绩。(注:抽签号码为1号、2号、3号,男、女队员均需在比赛前向记录员登记号码,以免比赛过程中出现混淆。)
赛程:男子组:2:00—2:25
女子组:2:30—2:55
2.拔河
人数:共160人 男女各80人 04~06级八个班,每班20人,分10男10女
要求:每班按抽签顺序进行比赛,双方进行3次比赛,采用3局2胜制。
第一轮四场分ABCD四个大组进行淘汰赛,一个大组两个班。第二轮A组获胜队对C组获胜队、B组获胜队对D组获胜队进行复赛,获胜队争夺冠亚军,剩余两队争夺季军。
赛程:第一轮:A1VSA2 时间:3:00—3:10
B1VSB2
C1VSC2 时间:3:20—3:30
D1VSD2
第二轮:(复赛)
A胜VS C胜
B胜VS D胜 时间:3:40—3:50
决赛:由复赛的两支获胜队争夺冠亚军,剩余两队争夺季军。
决赛时间:4:00—4:10(注:冠亚军、季军争夺同时进行)
3.接力赛.
人数:共192人 男女各86 人 04~06级八个班,每班24人,分12男12女
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男女穿插进行,最先冲到终点且接力棒在手的为胜。两个班一轮。
赛程:
班级 时间
06法学VS 05法学(2)班
06汉语言VS05公管
04法学(1)班VS05法学(1)班
04法学(2)班VS06公管
备注:1、各班请在10月17日前上交参赛人员名单,在10月18日前上交后勤人员名单,由学生会派代表统一管理。
2、各班在22号前各自准备好参赛时用的号码布,号码为1、2、3、4,另加别针若干。
3、三个项目所需工作人员:
①三级跳远
记录员:3人
②拔河
记录员:2人
③接力赛
接棒区工作人员:4人
记时员:2人
成绩记录:2人
人文社会科学系团总支
二00六年十月二十日
Ⅲ 短跑周训练计划(详细)
周一:速度和专项能力练习
1、准备活动:慢跑1000米-1500米,各种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冲跑或弹性跑。
2、速度练习:30米、60米、80米、100米、150米。(100米跑段在中后期跑6-10个,主要是提高专项能力。400米专项跑150-200米6-10个)
3、快速力量、中力量练习练习
4、腰腹肌练习:悬垂举腿等
5、放松活动
周二:小力量、一般耐力练习
1、准备活动:慢跑1500米-2000米,各种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冲跑级弹性跑。
2、上肢力量+级跳(利用杠铃或壶铃/级跳为多级跳)
3、阻力练习(利用橡皮条)
4、一般耐力练习3000—5000米慢跑
5、放松活动
周三:速度耐力练习
1、准备活动:越野跑或球类活,各种拉长活动、协调练习。
2、沙袋摆腿。
3、100米、200米专项:200米、300米间歇跑或不同跑距的组合跑 4-8组,组合跑方案:(300米+200米+150米)×2-3组
400米专项:600米、400米、300米间歇跑或不同跑距的组合跑 4-8组。组合跑方案:(600米+400米+200米)×2-3组
4、上肢力量练习:卧推或抓举等。
5、放松活动。
周四:多项身体素质练习
1.准备活动:慢跑1500米-2000米,跑的专门练习、冲跑级弹性跑。
2、加速跑。
3、后抛铅球或抓举或高翻等。
4、跳栏架或跳箱。
5、阻力练习或跨跳或跨跑练习。
6、球类游戏。
星期五
早晨训练时间(6:30——7:30 )
1、一般性准备活动:(慢跑3×200米,稍微活动各关节。)
2、灵敏性练习。
(1)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2)站立式起跑30-40米;
(3)30米、60米计时跑,各三次。(100 200 400 ×400 200 100)
3、结束部分15分钟
(1)放松跑200米;
(2)垫上放松。
Ⅳ 本人体育生,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可是一百米成绩就是提不上去,求练习计划书。
您好,百米成绩很需要天赋,红色肌肉纤维占据优势的人速度更快,当然普通人通过科学规律的训练能提高到一定的水准,不知道您现在百米成绩是多少?短期内提高的办法是力量训练!!估计一般人都是力量训练上没有深挖潜力,以求快速提高爆发力,力量训练是很多人的训练短板,如果力量训练跟上,这个是王道和正解,另外频率训练跟上,配合速度耐力训练,这个是王道,这里练出的力量同时还要保证肌肉不能僵化,同时最后一个月主要都是速度耐力的训练和冲刺训练
您现在开始首先要做的是,找个训练器材,越全面越好,健身房的最好,能综合提升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背负杠铃深蹲起,列举个训练计划吧?第一计划,力量储备期
周一,跑步训练,慢跑八百米活动开,拉伸肌肉,韧带,这些柔韧训练同样重要,跑的专门练习,小步跑,高抬腿,后踢腿,交叉跑,4乘二十米反复四组,速度由慢到快 二 起跑练习,听口令,然后冲刺 50米乘四组,,必须在最好成绩的比如六秒五-----则七秒左右,两组最快速,两组七秒,中间休息两分钟,结束后,快速摆臂训练,两百次乘四组,放松慢跑,按摩肌肉,这个非常重要
周二-----器械训练 蹲负为主,慢跑四百米左右放松后,肌肉韧带活动,充分要把腰肌背肌活动拉伸开,二十公斤不知道起点高么?推荐从这个重量逐渐开始,以后这个重量要逐渐加码,能到六十公斤会很厉害,这个以后会描叙,二十公斤杠铃背负下蹲起---快速下蹲然后起,八乘八 次,做完一次快速轻松的跑三十米刺激肌肉,然后休息三分钟左右做下一组,完毕后,俯卧撑十次乘五组,结束训练,放松肌肉,重要
周三,慢跑四百米,跑的专门练习 韧带,肌肉,小高后交 六乘三十米乘六 ,三十米记时--五组 六十记时乘三, 都最高速,记录在案,中间休息三分钟到五分钟,背抛五公斤铅球,这个会吧? 二十次,别砸到人哦,这个练习背肌和突然抛出的爆发力,
周四休息,安心休息!!!放松肌肉,按摩 很重要
周五无氧耐力储备------慢跑四百米 肌肉韧带,跑的专门练习,小交后高,快速四乘三十米乘五----一百五米快跑,前五十百分之八十速度,后一百逐渐冲刺,要求,二十一秒内完成一组,要求不高吧?五乘一百五十米,中间慢慢走回,休息不超过八分钟,放松按摩
周六健身房间-----综合的训练,所有能练习各种肌肉的项目,里面很多,好好干吧,一个半小时,别贪婪多,肌肉放松 也要包含负重,五十公斤下蹲起,做六个乘三组,------最后收班项目,脚踏车,阻力调高,快速蹬踏三百乘四组
周日------好好休息吧,放松!!重要,
以上八周为第一储备期,这个计划下雨室内都可进行不受干扰,一定要休息,让肌肉充分恢复,不疲劳不能加练!!切记切记放松肌肉 多练有时候是害
Ⅳ 八百米的训练方案
一、变速跑、间歇跑是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种有氧无氧跑的典型项目。对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训练既要改善心脏和循环系统功能,增强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强无氧供能的能力。
变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间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过度酸化”,为了消除“过度酸化”对肌肉工作能力的影响,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碱储备,发挥中和作用。运动员有了更好地抵抗较长时间“过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无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匀速跑(或定时跑)也有变速跑同样的生理效果,经常采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不适宜体育考生的800米训练。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 第一阶段多采用变速跑训练;第二阶段变速跑和间歇跑训练交替采用;第三阶段多采用间歇跑的训练。
二、周训练计划中,800米训练的合理安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训练计划时,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根据学生现有的训练水平,周密地考虑训练的运动负荷量,兼顾各专项训练。周训练计划中的800米训练安排:在第一、第二阶段,每周一般要有两次,第三阶段每周不得少于一次,训练间隔不得少于两天;必须与力量素质训练(特别是杠铃负重练习)叉开,一般安排在大强度力量素质训练前一到两天,或者周末,通过星期天的调整,以求达到超量恢复。
三、一次训练课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体育考生800米训练,第一阶段逐渐增加运动负荷量,第二阶段在增加运动负荷量的同时加大运动负荷强度,第三阶段只上强度而不增加运动量(或适量减小运动量)。下面是第二阶段800米训练运动量及强度的课计划安排:
1. 变速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4倍左右,如采用150米、200米快速跑,中间用100米慢跑作为调整,训练量为:跑12~14个快跑150米+慢跑100米;或者跑10~12个快跑200米+慢跑100米。快跑段的强度不低于70%,慢跑段的时间不超过快跑段时间的三倍。
2. 间歇跑的运动量及强度安排
每次训练课的跑量是800米专项距离的3倍左右,如采用200米、300米、400米的间歇跑,训练量为:10~12个200米跑;或者6~8个300米跑;或者5~6个400米跑。跑的强度不低于自己最高速度的80%为最佳。如果跑的强度在70%以下,对人的机体就没有足够刺激,对提高成绩意义不大。
一、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上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天赋,运动员以自我练习为主,量和强度都很小,其特点是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过比赛的距离和时间,且用速为匀速,地点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进:上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这种训练方法作了改进,主要做法是把速度训练和耐力
训练结合起来,跑的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并且对全年的训练时期作了一定的划分。各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有明显区别。准备阶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比赛时期的速度训练内容有较大增加。“接近或达到比赛距离的强度跑”这一训练手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芬兰人为代表。30年代后,以美国教统员米·黑非为代表的美国、英国、芬兰的中长跑界在使用郊外长时间匀速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田径场地圳练,主要是一些速度训练。
2、理论依据:训练时间长于30分钟的不间断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对于发展运动
员心脏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显。
3、取得的成绩:芬兰运动员帕·努尔米于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中长跑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其后10年间13次打破5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受益于这种训练方法的还有美国运动员比采恩伦,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绩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
这种训练方法是瑞典中长跑被教练员古斯塔·赫迈尔创造发明的,“法特莱克”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沙地等进行走、慢跑、快跑的练习、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及游戏使运动员的心理比较放松,很好。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600——2000米。
1、理论依据:“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取得的成绩:在“法特莱克”法的训练下,瑞典运动员黑格和安德森创造了20年不败的神话。
(三)间歇训练法
此方法是德国中长跑教练员波·格施勒和生理学家莱因德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训练中将间歇训练分为三种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1、理论依据: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肌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取得的成绩:通过间歇训练的应用,使德国运动员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后3次打破世界纪录。
(四)重复训练法
训练中多次重复几个固定的段落,段落可以短、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段落,休息间歇时间较长,心率恢复到110——100次/分时继续训练。重复训练法的核心是五大结构(段落长度、跑的速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休息方式)和三种类型,即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小于30秒,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30秒——2分钟,强度次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2——5分钟,强度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
1、理论依据:通过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发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2、取得的成绩:重复训练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运动员罗·莫恩斯,在1955年打破了保持16年
之久的800米1分45秒7的世界纪录。
(五)马拉松训练法
60年代新西兰的里迪亚德推崇“公里数创造冠军”的理论,创造了马拉松训练法。运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两个奥运会冠军并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从而使世界中长跑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匀速和任意变速的训练方法与跑道上间歇训练方法两大训练体系。
(六)高原训练法
受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启示,中长跑又创造了强化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
促进了世界中长跑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要求
(一)准备期:训练重点放在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一般专项能力,方法主要以不间断长跑训练法和“法特莱克”训练法,结合速度和一般力量练习,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水平,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
(二)竞赛期:以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重点,方法可以选择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对运动员的跑量和强度通过心率加以控制,逐步形成竞技状态,并将最佳竞技状态保持到比赛。
(三)恢复期:以慢跑、带有游戏特点的“法特莱克”跑、球类活动以及医学和心理学措施进行身体恢复和心理疲劳的消除。
三、应用
(一)磷酸原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以6——10秒的爆发力练习为主,练习采用30——60米的重复跑
和行进间跑、10秒左右的跳跃、越野中30——50米的冲刺跑等。糖原无氧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采用10——120秒的间歇训练法。
(二)采用持续训练法,中等强度用长时间持续跑40——100分钟,无氧阈强度持续跑15——30钟,心率160次/分左右。
(三)采用间歇训练法,短段落间歇次数多,心率150——160次/分左右(200米快/100米慢14——16次,400米快/100米慢10——12次),长段落间歇次数少,心率160——170次/分左右(例如1000米快/200米慢8——10次、2000米快/200米慢4——6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