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吕剧跟五音戏一样吗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迷戏。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清末形成于山东广饶、博兴一带。因广饶县琴书艺人时殿元等把《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唱 ,形成了化装扬琴,1950年定名为吕剧。流布于山东、江苏等省。所唱腔调为四平、二板。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扬琴 、二胡、三弦。代表剧目有《 小姑贤 》、《 李二嫂改嫁 》 、《姊妹易嫁》、《逼婚记》等。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此后,新疆、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吕剧团。代表剧目《李二嫂改嫁》等也先后搬上银幕。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戏”。它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地区较广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等。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唱腔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咬字清楚,腔调旋律变化较多,用本嗓唱,女腔尾音长、旋律长,后尾用假嗓翻高(谓之撛普谠聪),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
『贰』 五音戏 拐磨子 的唱词
五音戏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
http://ke..com/view/96962.html?wtp=tt
一、简介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二、历史溯源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认为,"周姑子"为"肘鼓子"讹传)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人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肘鼓子"戏最初分东路、西路、北路三支。东路、北路因中国近代史上战乱荒旱,百姓生活极度困苦,民族艺术遭到严重摧残,缺少专业剧团沿袭,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又名"灯腔"或"腔")和东路肘鼓子在博兴县境内和桓台县乌河头村,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在演唱。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属于西路"肘鼓子",也是现在仅存的、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出院团。
五音戏的发生、发展、定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时期: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灏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相传,古时候章丘、历城一带,逢农间、节庆之际,农民便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或庆丰收,或祝颂太平,进行自娱自乐。这期间,便有许多文化人加入进来,或为其填词,或为其编故事。据说清朝中后期,有个叫车丹的退隐老臣,受其感染,便根据制作豆腐的过程,编写出《拐磨子》一剧。此剧通盘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两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拟劳动中的动作。这种保留着秧歌痕迹的剧目,在五音戏中还有一大批,如:《借》、《逢罗》、《下关东》、《王小赶脚》等。
"五人班"(肘鼓子)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肘鼓子戏的剧目逐渐丰富起来,有些不堪失去土地及天灾人祸重重压力的农民,便纷纷借助肘鼓子戏的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乞食讨饭或谋生的一种手段,即是"一人唱门子"去讨饭,二人三人"扒地摊",三人五人"盘凳子"。著名老艺人鲜樱桃,就是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至死他在身上还留有当年他"唱门子"时,被狗咬过的痕迹。
后来,逐渐出现了许多一二人打锣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戏班,他们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伙四、五人的演出帮伙,当地老百姓就习惯的把他们叫做"五人班",这一名称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夕。
二十世纪初,"五人班"开始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最初多是在简易的席棚内演,后来又进入茶馆内演出。如"风顺茶园"、"文举茶园"、"民乐茶园"、"鹊华居"等,都有他们的足迹。
最早在此唱红的是李德兴(艺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邓洪山也随父亲邓九星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单在"顺风茶园"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于他年轻,又唱、做俱佳,他的名声一时传扬四方,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鲜樱桃"这个名字。这一时期也是五音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受皮黄、梆子、落子、曲艺的影响,它的剧目逐渐向中型、大型戏发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复,他的表演也不再单一化,它的兴起使当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戏逐渐消亡下去。
五音戏时期:一九二五年,山东军阀张宗昌为其母祝寿时,从北京邀来了京剧名角梅兰芳和余叔岩,山东省唯一邀请了"鲜樱桃小戏班",他们同时在珍珠泉院内的戏楼子上同台演出。这次梅兰芳看过鲜樱桃的《王小赶脚》后,大为赞赏,并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往来,这些情况在《梅兰芳舞台艺术》一书中都有记述。
一九五一年,程砚秋在去徐州演出途中,到了济南,听说鲜樱桃在周村演出,便专程去了周村。在邓洪山不知情的情况下,观看了邓洪山在《樊江关》中饰演"薛金莲"的表演,对他深表佩服,二人相互切磋技艺,程砚秋向邓洪山学习小姑娘的表演动作,邓洪山向程砚秋学习了《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后来用在《王小赶脚》中"奔走阳"(哎哟哟)关"一句里,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此后,邓洪山与其他京剧名旦荀慧生、尚小云也成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鲜樱桃率班在北京城南游艺园的半年演出期间,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曾去看望过他们,并要去八张"五人班"戏的花脸脸谱。这些活动对五音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济南期间,经常与山东梆子、刚兴起的吕剧同台合演,称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经马彦祥(原齐鲁大学教授、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介绍,邓洪山带领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到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七个戏共计六张唱片,从此这个剧种被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它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一时间从济南到淄博、潍坊一带的广大农村地区,相继涌现出大批专业"五人班"演出队伍,仅在济南市区内就有五、六个戏班常年演出,广大农村地区据说有五、六个小戏班在活动。
红极一时的"五人班"没有个正规名称,邓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时"百代唱片公司"赠给自己的写有"五音泰斗"四个大字的锦旗上的前两个字,改"五人班"为"五音戏",从此这个名称变沿袭下来。
解放前夕,由于战乱不止,五音戏演职员纷纷逃出济南,进入鲁中南部山区,或帮人排戏,或重新"盘凳子",一时"五音戏"销声匿迹。邓洪山也逃进章丘县青野一带的山里以教戏为生。解放后,以邓洪山、明鸿钧、张方玉为首的三个戏班,重聚淄博,于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剧社,一九五四年邓洪山率领一个演出队,到上海市参加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他本人被评为"表演一等奖",并获金质奖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当地政府登记注册,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
"文革"期间,剧团再次被解散,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恢复了建制,于一九九八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延续到现在。
扑灰年
http://ke..com/view/4822.htm
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三十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民众喜爱。
山东潍坊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由于大笔纵横,自由挥洒,有抹的味道,艺人们称其为“抹画子”。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朗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家堂”等都是扑灰年 画的代表作品。清代中期,作品就销往烟台、临沂、徐州、内蒙古、东北等地。现在因其有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重视,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均有收藏。《中国美术大全》中介绍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作为临摹教材。1998年国家外事局、西安电影制厂选取高中主灰年画等五种画种制做的《中国年画》纪录影片,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大使馆展播。
扑灰年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结条豪放流畅,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在丰满圆润中不失隽秀感。扑灰年画挥豪放、推拙粗犷、古朴 、典雅,兼工重写是它的精髓。题材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仕女娃娃等,把年画与年 俗活动紧密结合,深受民间欢迎。
『叁』 五音戏的音乐唱腔是怎样的
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包括悠板、散板、鸡刨爪、二板等4个主要板式,有莲花、落豆歌、哭迷子、哭鳔黄、娃娃腔、太平年、茉莉花、锯大缸锣鼓秧歌等固定曲牌。
由于几代艺人的不断努力,五音戏的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板式及曲牌,极大地丰富了五音戏的表现力。五音戏的音乐唱腔在新编现代戏及改编名著方面尤为突出出,并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认可。
音乐唱腔中的悠板俗称“慢板”,是五音戏的基本板式之一,其基本的乐段结构有两个乐句组成,有较强的呼应关系。分为慢、中、快三种,以宫调式为主。
慢板,舒缓柔婉,长于抒情;中板,流畅轻快,适宜倾诉、颂扬;快板,快捷紧凑,多用于表白、明辨等场合。
中板、快板也称为“流水板”。一个完整的悠板唱腔都是起于板,落于板,如果句词落在尾腔的眼上,则必然是在唱词中增加了衬字的缘故。
音乐唱腔中的二不应也称“二板”,为一板一眼。用较快的节奏演唱,实际只有一板,有时又称之为“流水板”。是老生、小生、老旦、花脸、娃娃生、丑行、花旦所常用,其节奏明快,近于吟诵,叙事性强,调式有“宫”、“徽”两种,以宫调式为主,有时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分解成紧与快两种唱腔形式。
一段完整的二板应唱腔,都遵循着起于眼而落于板的演唱规律,像似于流水板的快二板应则多变为闪板起眼上落的板式规律。
音乐唱腔中的鸡刨爪是属于有板无眼的快节奏唱法,起住板灵活多变,善于表现激昂、爽朗的情绪,与其他板腔易于配伍,是五音戏的常用板腔之一。这一唱法与悠板、二板应有着十分相近的关系,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已不少于4个乐句的结构规模组成一段唱腔。
板式规律以一板为一个节奏单元,每句唱腔不少于4板,唱词是10字句的,唱腔所占板数都在10板以上。特点为板起板落,闪板起腔,落音也必须在板上结束。其唱腔结构的另一个特点上下两句基本对称,前后两番基本对称。
音乐唱腔中的散板,在表达人物感情时具有特出的功能。它的曲调可以是一个较长的乐句,具备导板的性质,之后,通常要与后边的上板唱腔紧密连接,可以很自然的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首,为散起而后上板,也可以出现在有板眼的唱腔之尾,成为板住腔收,还有的出现在唱腔中间。
这一种功能必须是紧接新板,使整段唱腔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散板作为一种独立的板式,可以单成唱腔,发挥特有的表现作用。
散板虽然节奏自由,却也分为有板和无板两种,即所谓的“散板”“有板”和“散板无板”,如紧拉慢唱,伴奏就必须要服从演唱,无板的散板唱腔,主要是依靠演员来掌握节奏。
唱词是戏曲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与戏曲中的道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剧中人物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工具。当唱词和音乐结合形成唱腔以后,就用来代替剧中人物说话。人物可以通过唱直接地向观众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起到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戏曲唱词都有着自己的结构规律,在戏曲界泛称为“辙口”,在京剧上则系统的分为“十三辙”,即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13个韵部,这是戏曲唱词的共性。在戏曲当中,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的唱词,都是遵循这种韵律规则来进行创作的。
唱词的发展。五音戏是流行在胶济铁路线两侧的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其流行范围在济南以东,青岛以西,惠民以南和临朐以北的范围内。从当初的秧歌腔发展到现在的五音戏,历经近300年的不断完善,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板腔体的戏曲剧种。
从存留下来的剧本来分析,萌芽时期的五音戏的唱词是以民歌体和俚句的形式出现的。就民歌体和俚句的文学价值来讲,是流行于民间的、基层的顺口溜,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后来,由于受流行区域范围的制约,加之演员们用方言口语演唱,所以,五音戏的唱词结构在保持唱词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掺入了以淄博、济南、潍坊、滨州等地的地区方言,形成了五音戏的语言特色。这就是五音戏之所以能够受到鲁中地区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欢迎,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初的五音戏的演唱,没有一定的剧目,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哼唱形式,是周姑子的一种倾诉哀怨的发泄方法。由于它的旋律优美,行腔简便而又哀怨动听,便于接受,逐渐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在广大农村,村民每逢耕作打晒之际或农忙之余,一边劳动一边哼唱,还编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曲调,并随时又加入一些即兴创造的简单的生活故事,使得表演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只不过当时的唱词多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
后来随着唱腔的不断完善,许多穷苦艺人便以此谋生,唱门子、唱地摊、盘凳子为当时主要的求食要钱的谋生手段,从而形成了五人班的演唱形式。
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号称五人班的周姑子戏在剧目、唱腔、表演、服装道具以及演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已由原来的民歌小调,发展成为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表演方式,逐渐脱离盘凳子而向舞台表演的形式发展,剧目也随之丰富。
在此时的五音戏,为了迎合基层观众的需要,唱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家庭伦理道德,尤其是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命运为主题。唱腔念白以演员的乡土语言为主,使得群众语言丰富,口头文学性强,地方色彩强烈,深受群众喜爱。
唱词的特点。五音戏剧词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主要以反映乡村风貌和儿女情长。这些剧词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唱词主要特点还有一嘟噜一穗、吊胃口、边唱边说或者边说边唱,以及唱词不固定等多种形式。
『肆』 五音戏唱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五音戏的剧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土”,这种土又是一种最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情趣。
如五音戏传统小戏《拐磨子》中男女主角的对白:
女:“当家的!”
男:“做呢嗨?”
女:“我待说。”
男:“你说不咋。”
女:“你听见了吗?”
男:“俺听见了!”
这些台词用当地方言呈现在舞台上,听来特别新鲜可爱。虽然这出小戏的演出时间不长,但能使观众们感觉它的旋律特别优美,情节有似曾相识之感。剧中小两口在劳动中相互打情骂俏,语言通俗热闹红火,特别是女角的台词,既“土”又“酸”,别有一番情致。
第二,五音戏演唱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并有带板、旱地拔葱等唱法。当地百姓形容这种唱法为一嘟噜一穗,而戏文里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更是喜得人掉泪。
“一嘟噜一穗”是指五音戏的唱词很注意词义的完整性,能够把要描写的事与物、人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透彻到家,加之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所产生的感人效果能高兴地使人掉眼泪。
这种唱词在五音戏传统剧本中大量存在,它是使这个剧种长期屹立于剧坛,且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如五音戏名剧《孟姜女》中的一段唱词:
红杏新晴悬泉边,乳鸠巧唱梨花天。
绿柳缠黄枝泛青,桃蕊欲绽朵朵鲜。
更有那,
嫩霞摇情满山树,牧笛婉转牛羊欢……
这些句子都讲的是乡间的美景,它非常形象地将这些景色唱了出来,就如同把观众带到了这些景色中去了一样。
接下来,孟姜女又将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的伤心事,她唱道:“人家都说这是春,我看和那秋一般。”
孟姜女刚开始还说的是景色很美,为什么她现在有说“和那秋一般”呢?于是,她又立即向观众交代原因:“夫君去修长城杳无音信,怎不叫至亲人魂萦情牵。”
听到这里,观众自然知道了孟姜女为什么说这个景色在她眼里的“一般”,接着,她又进一步陈述原因,唱道:
更可怜婆母她愁的染病,
食无欲饭不香长夜难眠。
早也盼晚也盼两眼望穿,
梦里呼醒来唤悲泪潸潸。
可是她为了我强打精神,
藏起忧咽下愁故作笑颜。
婆母亲婆母贤慈爱无边,
犹如那三春晖温馨绵绵。
我这里,采来山珍药中掺,
添瓢水续把柴温火熬煎。
放一支人参果替夫尽孝,
加一棵灵芝草表我心愿。
但愿那老乡医妙手回春,
期盼着药神奇变为灵丹。
让婆母这沉疴早日痊愈,
再等着夫君归团圆平安。
在这时,孟姜女又继续讲述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所以,最后她又表明心迹唱道:
想此刻,往前看,还有路漫漫。
我尚须、磨砺信念、步履矫健,
走过风雨彩虹嫣。
做一个,能纺织,能种田、
又会写、又会算,穷压不倒,
苦摧不垮,勤俭持家,孝敬为先,
顶天立地,胜过男人的女婵娟。
这段唱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继而触景生情,转化为对丈夫的思念,对婆婆的惦念,显得朴实易懂,感人至深。
听着这样的唱段,观众们脑子里立即就会出现一个为了生活不屈不挠的贤惠村妇的形象,这些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清香的词句,使得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懂,这就是五音戏的群众性和大众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五音戏的念白和唱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有时为了吸引观众,它还经常使用潜台词,来吊观众的胃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埋下伏笔的词句。
如五音戏名剧《王小赶脚》中二姑娘的唱词,二姑娘唱: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俺倒是为了一个什么事……
这里的前句是向观众交代自己的去向,后两句则是给观众一个猜想的空间。观众就会想:这小两口子刚结婚,一个要走娘家,一个不舍得,拉到床跟前干什么呢?于是就吸引了观众听下去的兴趣。
第四,五音戏唱腔的另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以字行腔,以情带声,先吐字,再行腔,边唱边说,唱中夹说或说中起唱,五音戏的唱词中有多处存在这种现象。
如五音戏名剧《亲家婆顶嘴》中妈妈的唱段多是唱中夹说,大段唱腔中夹杂着一段数板的念白:
越过了一片黄豆地,
有两个姑娘拾棉花,
唧唧唧,喳喳喳,
叽叽嘎嘎的把呱啦。
这个说,
俺那个女婿当木匠,
俺那个女婿把铁打,
俺那个女婿才十九,
上面的这些念白是妈妈看到了,当她听到后几句时,她又用了唱,也就是接下来的:
俺那个女婿整十八,
紧跟着这下一句,妈妈又用了念白:
过年一同做媳妇,
下一句,妈妈又了唱,
咱看谁先抱娃娃,
在这里,很明显妈妈听到了两个还没有出嫁的姑娘就说起了谁先抱娃娃的事,觉得大闺女说话也不嫌害羞,于是便不禁唱了出来。因此随后她又唱道:
偷听此言俺抿嘴笑,
哎吆吆嗨,俺的娘哎!
这后一句的“哎吆吆嗨”唱出了妈妈稀奇的内心,将人物刻画得更加形象。
第五,五音戏演员,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读过书,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的缘故,艺人们在最初传授戏剧唱词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传,许多唱词只是以韵而记,对概念化的东西不熟悉,许多唱词以讹传讹,得不到具体的纠正。
如五音戏名剧《赵美容观灯》中赵美容的唱段:
有一个人呵,是武生,
骑着马,拉着弓,
要问这是哪一个,
咬脐郎打围就下了那山东。
在这里,戏词中的“咬脐郎”其实指的是“杨七郎”,但是,由于,五音戏艺人们以讹传讹唱词传播,使后人们的情景台词不能得到最准确的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的五音戏只能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没有能够进入宫廷等上层社会。
早期的五音戏没有弦乐伴奏,只是使用逐渐丰富起来的一套锣鼓经作为伴奏,完成剧情和人物需要的一系列唱、做、念、打。
随着五音戏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通过五音戏几代人的努力,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已经成为全国几百个地方戏曲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剧种。曾有一个演奏水准较高的民管乐队,配置齐全,并荣获得过多次伴奏奖。
五音戏的音乐腔调朴实简约,擅用平甩腔和高甩腔,在略显平直的运腔基础上,时有优美婉转的腔型出现。唱词风格独特,半说半唱,少用韵白,质朴无华,易懂易记,唱中加说,情趣盎然。
另外,它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程式化,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五音戏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及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多等艺术特色,使这一生长在齐鲁大地的地方戏曲历经两百余年,仍在民间广泛传唱。
演唱五音戏的著名艺人们,就是使这些艺术特点得以充分表现的佼佼者。
『伍』 章丘五音戏金镯玉环记剧情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
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
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陆』 大染坊经典语录
1、博山风干肉,八陡豆腐箱。——“刘家饭铺”黑底黄字匾额,两边木质的黑底绿字对子
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皇上轮流坐,今天到咱家。——小叫花子陈六子坚毅的看着锁子叔
3、得了屁想屎吃?——六子自言自语重复着让他在炉子里睡的水铺掌柜八叔的话
4、吃得慢,吃得长,吃得快,吃得香。——六子坐在石台上慢慢吃着锁子叔给的半块饼,自得其乐。
5、不怨爹,不怨娘,刘邦是个看街的,樊哙是个杀猪的,比我也强不到哪里去。——六子自勉
6、天呀天,你快亮,出来了——太阳暖洋洋,俺好——骑着那青鬃马——上沙场——仓呆仓!马——离了西凉界——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五月里哪——热嘈嘈!俺关公——上阵手提着刀!要问俺关公哪——哪里去?(白)哈哈!华容道上——等着那曹操哪——六子街心上演《红鬃烈马》
7、这朱元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史书说他初为丐,后为僧,就是和尚,终为帝,最后当上了皇上。这“初为丐,后为僧,终为帝”几个字,便是洪武皇帝的一生。这人哪,要成就大事,就是要本着两个字,一是要善,该发善心的时侯一定要发善心;再一个字就是狠,该狠心的时侯就一定要狠。朱元璋就有这两下子。他善的时侯可以自已不吃饭,把饭让给那些当兵的吃;但他发起狠来比谁都狠!那么多名将跟着他出生入死,可是坐了江山之后呢——哪一个也别想活!为什么?他不是恨这些人,他不但不恨,而且还喜欢他们。那为什么还杀他们?常遇春,徐达,个个都有盖世的奇功。不杀他——朱元璋想了——哟!这些人功劳这么大,将来我那孩子能镇住他们吗?不行,好嘛!来吧!当断不断,不是好汉;当决不决,不是豪杰。我先办了他们吧,先为我朱家的江山拔了这蒺藜!——寿亭和刘师傅听书
8、写好灰飞家,走遍天下有人夸。.这个“家”字是不好写。——周掌柜写“忠厚传家”
9、寿比南山,人间好戏不散,天上祈福延年。——大户人家做寿扎的戏台子横批和两边对联
10、王小呀,咱可到了济南府了。是呢!咱逛济南吧?好!说话间——来到那堂堂大济南呀——嗯——城北是湖来呀,嗯——城南是山,嗯——济南有那趵突泉,嗯——(白)那三股水呀——(唱)咕嘟咕嘟地处外蹿!嗯——(白)再看看——那大明湖——(唱)白汪汪的一大片,嗯——那大明湖里能划船,嗯——千杆的芦苇成朵那莲,嗯——哪!王小,咱进城去!好!——六子带采芹看“肘姑子”(五音戏)《王小赶脚》
11、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六子劝周掌柜辞退刘师傅
12、筹来天南海北色,嘉惠街坊四邻人。——周家通和染坊装修后门两边黑底绿字的对子
13、翻新开张,惠顾四方。染三搭一,天天新浆。——通和染坊门口黄纸黑字的广告牌
14、任凭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王掌柜家挂在中堂的冯梦龙的对子
『柒』 霍俊萍的艺术特色
霍俊萍是继五音戏创始人“鲜樱桃”之后五音戏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她获得了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第一名,成为山东省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她的表演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所塑造的角色大都情感饱满,刚劲简洁。她先后主演了《半把剪刀》、《窦女》、《豆花飘香》、《石臼泉》、《腊八姐》等多出剧目,获得了许多大奖:1984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优秀演员奖第一名;1986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首设唯一的最佳主角奖;200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第一名…… 五音戏是淄博的地方戏,属全国稀有剧种,要使五音戏这个优秀的地方剧种得以存活并发扬光大,霍俊萍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她一直潜心致力于五音戏的挖掘整理、创作和编排工作。1979年她主演清朝四大悲剧之一的《半把剪刀》在济南连续公演三十多场,场场客满,引起轰动。聊斋戏《窦女》从1983年至今,公演了近二十年,成为剧院保留剧目。现代戏《豆花飘香》,公演了四百多场,豆花成了淄博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面对地方戏的发展困境,霍俊萍对五音戏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她认真研读中外文艺理论,积极探索戏剧发展的规律。她在五音戏的剧本、音乐、化妆、灯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这一古老的剧种更贴近时代,符合现代观众的要求。例如,在化妆方面,她改用淡妆。在《腊八姐》中,她以《沂蒙小调》为基础,重新设计了背景音乐和《淄博是个好地方》的小歌谣,以此歌颂和宣传自己的家乡。这支曲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始终,不但突出了主题,也突出了淄博地方特色,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她使用交响乐伴奏五音戏,她吸收剪纸、木版年画、雕塑、舞蹈等造型来丰富自己的表演,使人物更加优美,更具生活气息。在2000年《腊八姐》专家座谈会上,前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评论家李振玉说:“这个戏最成功的就是腊八姐这个形象的塑造。霍俊萍塑造的豆花、鲁丫等农村妇女形象都很成功,这个戏如果离开了她出色的表演,将会大打折扣。”《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美国华侨日报》、《世界日报》等二十几家报刊均发表了对霍俊萍的艺术专题、评论文章,中国国际电视台也播放了霍俊萍主演的剧目。周恩来总理曾说,一曲《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霍俊萍使淄博的五音戏走向了全国,并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捌』 五音戏是什么
五音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 五音戏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五音戏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玖』 五音戏为什么被称为北方越剧
五音戏是独有剧种,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作为地方独有的剧种,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不落俗套,因而又有北方越剧之称。
五音戏
『拾』 五音戏窦女的词是什么
这个要求处理的话就是你使用这个词语,因为每个词语我来形容方法都不一样,你可以形容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