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民党政府为什么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
因为以汪精卫和褚民谊为首的国民党等人对中医素有恶感,认为中医只讲阴阳五行,不重人体解剖,在科学上毫无根据。
1929年2月27日,褚民谊主持中央卫生会议。会上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
由于中医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难以一下子禁绝,会上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规定有现之中医,由卫生部实行登记,除了年满50岁而且行医20年以上者,其他人都必须接受补充教育,不准诊治传染病,还禁止登报介绍中医及开设中医学校等等。
(1)民国卫生宣传扩展阅读
一、国民党废止中医案经过:
1928年(民国17年),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汪企张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
1929年(民国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由西医出身之卫生部次长刘瑞恒主持,参加者有中央执行委员褚民谊、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余云岫、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南京卫生局长胡定安等14人,均为西医界代表,且多主张废止中医。
中央卫生会议最后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该议案规定了废止中医之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这一提案除了“一个‘医学外行’次长和一两个参事抱怀疑态度外,其余是满场一致通过”。随后,该提案写入2月25日的会议记录。
二、国民党废止中医案:
通过与废止中医势力论战,中医药界更加认清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存在的不足,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加强了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促进了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发展。
同时也促使人们对中医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公允的评价,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理解和支持。而中医界谋自身科学化的同时,西医界也注重研究中医药,以发明中医新理,提高中国近代医学的水准。20世纪30年代之“科学中医化”运动,不仅仅是中医界单方面努力之结果,也与西医界之推动密切相关。
2. 民国卫生间有热水吗
民国时期卫生间有热水
3. 民国时期福建省卫生厅长
你好
网络贴吧
福建吧
发帖交流
谢谢采纳
4. 中国于世界各国建立了什么卫生健康体系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什么卫生健康体系,在当前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种就是说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
5. 谁有民国时期和日军占领时期的横幅标语内容!~
“大东亚共荣”和“武运长久”“效忠天皇”
“平和”、“幸福”是日军在占领区的宣传口号,意思是日军给日占区带来的将是和平、幸福;
“健康”、“卫生”,指的是日军的随军慰安妇、军妓,意思是……
日本对中国占领区的奴化宣传教育办法
日本进行宣传工作有一系列方法,最为典型者如下:
实行严厉的思想统制,颁布严格的治安维持法和警察治安出版法。
这些法律将任何有抗日思想或“足以引起抗日思想”的言论、出版和行动都列在绝对禁止之列。一切报章杂志书籍的出版都受特务机关最严格的审查,所有情报消息电讯都由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情报司统一供给,任何丝毫的违反都会受到最残酷的极刑。在日本的严密监督下,华北沦陷区的新闻论调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清一色”,侵略理论、汉奸理论、日本优越论、反共舆论是各种新闻媒体的基本承载内容。
改组学校,将教育改造成宣传日本侵略政策方针的得力工具。
日寇占领北平后便即刻“改组”各级学校,将北大、平大、师大合并为“北京大学”,任命汉奸汤尔和为校长。随着军事占领范围的扩大,铁蹄所到之处立即组织新民中学、新民小学,并创办新民学院作为高等汉奸培养所。这些学校的教师都曾受严格审查,并在特务机关监视下工作,稍有不遂立刻大祸临头。与此配套的教科书相继出台。以日文部省编修科科长藤本万治任主编的编委会对中国沦陷区的教科书进行了全面删改和重纂,并陆续编辑出版了侵略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教科书和配套参考书。据不完全统计,至1939年夏,已编辑、审定并出版二百五十余种中小学教科书,在沦陷区强行推广。教科书的编审方针据伪《新民报》载,是“扫除一切抗日思想,排除三民主义”,并“从历史来证明日满支共存共荣的连环关系”。教科书完全失去了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成了日本精神上灭亡中国的宣传品。
对民众大肆恫吓,威逼其屈服。
日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宣传纲要”第一条明文规定:宣传要“使人民信服皇军的威力。”显然,侵略军军事威力的显现,惟一的办法是疯狂显示其杀人放火方面的野蛮,故不惜为达到其宣传目的而恣意纵火焚烧,奸淫掳掠;特别在抗战初期大力推进占领地区和抗战中期的“扫荡”战中,对抗日根据地的“武力宣传”更为残酷,企图以其野蛮行为印证日本不可战胜的宣传口号之“真实”。如日军为保护铁路,在“爱护村”所张贴的石印大宣传布告中就有这样的公开恫吓:“……其各凛遵……以免祸及全村。”这就是说:要你“护路”,如不“护路”,就烧杀你一村。事实上敌寇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而且绝不只限于护路方面,其囚笼政策和蚕食鲸吞中,都以此为必用工具。
重视“行动宣传”,诱引中国人拥护伪政权,做敌寇忠实的奴隶。
特别是抗战进入中期阶段、日寇确定“以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后,其对政治手段的应用更形积极。除利用喉舌机关拼命宣传皇军及各地伪政权“德政”、造谣诬蔑抗日势力外,还煞费苦心采取攻心伎俩的“行动宣传”,如在沦陷区曾组织“敬老会”,见老人就敬礼,表示尊重;见了小孩就抱一下,还给糖果表示亲热;碰见老百姓婚丧大事也参加送贺礼、吊孝,表示关切;还将以前用大炮轰开的坟墓动手修好,表示“尊重”中国人的习惯。另外,敌寇还组织各种“新民合作社”专门廉价出卖掳掠物品,销售汉奸的新民生主义,意图树立口碑,使中国人民不自觉地沦为其宣传工具。
敌伪在华北的宣传活动在当时确实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果:它为无耻的汉奸文人和部分卖国知识分子提供了自己投敌叛国的理论,散布了其对中国的奴化思想;帮助了它的军事进攻与政治进攻,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中国的欺骗宣传活动、侵略理论直到现在仍阴魂不散,对其的注意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警戒意义。
为了巩固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当时有一句宣传口号是“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
6. 民国以前,中国历朝历代实行怎样的医疗体系
在古代是以“苦行者”和寺庙里的“行僧”,前者是一些以修行为主的人,大多数是真心为人治疗的,他们收取的费用极低。而后者则是有目的为人治疗,他们多以信仰说教为目的为人治疗。而太医院则只为官僚,士卒等治疗。其余的就只有花钱的药铺了!!在古代除了官僚,在职军旅、士卒外,还没有具体的医疗体系!!
7. 关于卫生方面的知识
1、卫生指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卫生和生产卫生的总称。一般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心理需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卫生措施,包括以除害灭病、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2、医学史研究认为“卫生”是个医学名词,意为“养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灵枢》中,《庄子.庚桑楚》里也有“卫生”一词:“南荣曰:殊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也有人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hygeian”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者“卫生学”。
3、“卫生”,从构成上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为动词,即“保卫”。
(7)民国卫生宣传扩展阅读
“卫生”一词典出《庄子·庚桑楚》。《庄子·庚桑楚》有“卫生之经”的记述: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8. 1940湖北疫情:7种疫病同时流行,次年又来旱蝗灾,是什么导致的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湖北襄阳。日军一等兵藤冈举起刺刀,将浑身浴血的一名军官刺倒,他事后才知道,这名军官名为张自忠,是中国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反复冲杀十次,弹尽粮绝最后死在战场上,就连日本军人也对其深感敬佩。
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他背后的湖北人民,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枣宜会战在不到一个月后结束,驻扎在武汉的日军第11军,终将铁蹄踏遍了湖北其余地区。
湖北人民此时仓皇无措,欲哭无泪。
因为在他们面前的敌人,不只有日军。
本文图片实际拍摄地多在上海
这段话能体现抗日战争期间到抗战胜利初,湖北省的公共卫生系统现状。一来经费紧缺,人员极少;二来普及度不高,有的县甚至卫生院都未曾拥有;三来遭到官僚主义的侵害较深。
在1940年湖北霍乱等疾病开始流行之后,各地确实纷纷成立了一些临时性的医院,进行了一些卫生宣传,但现有的人员、设施、物资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所以贫民百姓只能求助于巫术和土方,或者只能选择坐以待毙,造成了广泛的悲剧。
所以1940年湖北战疫,与其说是在“战”,不如说是在“熬”。
当时的人们,也没有喊出湖北加油、武汉加油这样的话来。只因当时湖北的疫病情况,只是1940年中华民族种种苦难中的一种罢了。
这并非当时的人们皆为冷血,皆麻木不仁。
而是当时的人们知道,时局如此,我们头号的敌人是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和国内落后的生产力。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伟大祖国,才能将这些无情的疫病,一个个的赶走。
虽然当时的湖北疫情并未受到广泛的援助,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时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