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红军的广播稿
广播稿:
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中国,伟大的红军、伟大的红军精神,让我们从曾经的旧时代走向今天奋勇高歌的新时代。
我们需要红军精神,继承红军精神,豪迈地踏起铿锵的步伐--前进--前进----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有勇气、我们要团结、我们要顽强---
我们,就是红军精神的未来!
B. 求诗歌朗诵稿关于歌颂红军的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 伯 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江 城 子
忆长征
李志民 一九八六年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
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身居京
华,常盼归鸿早。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七 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陈 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
碑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
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
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
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
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
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
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闭。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夏冬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夕阳如血。
《十六字令》
1934年到1935年 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澈。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清平月•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46304126.html?si=9
C. 中国红军长征的宣言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D. 红军长征的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红军长征记》——亲历者最初的记叙
《谢觉哉文集》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而闻名于世。这是最早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书。这本书很多素材取自《红军长征记》中的回忆文章。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着一本朱德签名的《红军长征记》,是埃德加·斯诺先生捐赠的。
1936年下半年,红军刚在陕北站稳脚跟,毛z东就号召写红军长征的回忆。8月5日,毛z东和军委总zz政zz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经三个月,到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恰著名左翼作家丁玲此时已到达陕北,她和另一个著名的左翼文化人,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一起参加了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zz政zz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由徐梦秋统稿,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共收有回忆文章100篇,歌曲10首以及附录等,朱德题写了书名,是为《红军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书中作者个个大名鼎鼎。有董必武的《出发前》?《从毛儿盖到班佑》?《夜行军》?《长征中的女英雄》;杨成武的《突破天险的腊子口》;张云逸的《聂都游击队的记述》;耿飚的《由临武至道州》;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谭政的《最后的一道封锁线》?《向赤水前进》;陆定一的《老山界》?《榜罗镇》;刘亚楼的《渡乌江》;彭雪枫的《娄山关前后》;舒同的《芦花运粮》?《遵义追击》;陈士榘的《三过遵义》;萧华的《南渡乌江》;邓华的《北盘江》;王首道的《长征中九军团支队的段片》;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黄镇的《长征中的红五军团》?《回占宝兴》、张爱萍的《从两河口到马蹄街》、以及曾三?艾平?陈明?郭滴人?张山震?李雪山?王辉球?廖智高?罗华生?熊伯涛?贾拓夫等44人的文章?歌曲有陆定一和贾拓夫的《长征歌》;陆定一和戈丽的《红军入川歌》;陆定一和黄镇的《打骑兵歌》;陆定一的《两大主力会合歌》;彭加伦的《渡金沙江胜利歌》等?
书中文章写于长征刚结束不久1936年,作者对刚过去的事记忆犹新。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编者和作者思想上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似后来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写作要求的影响,是迄今为止,所有有关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很真实,很质朴,主题就是革zz命的英雄主义。同时也留下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村镇等多种情况的首次记录?史料价值极高,后来对长征的歌颂描写大都取之于此。
《红军长征记》整理完毕后,一直未能正式刊行,直到1942年11月20日才作为“党zz内参考资料”,由总政治部少量印刷,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借他人,不准再行翻印。斯若捐赠的大概是这个版本,国内亦很希有。 1954年,中zz宣zz部党zz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zz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这一次的刊印,最重要的变化是删除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5篇
在人们的认知印象中,长征的红军战士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果腹,吃草根、啃树皮。但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也是有的。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zzz命宣传,又有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遵义日记》还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减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反而对决定红军和革zz命前途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何涤宙的文章一字没写。其实这很自然,因为作为红军的中下层干部,当时完全不知中zzcz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最艰苦的阶段。到达哈达铺,红三军团只剩两千多人,彭德怀在对原三军团干部战士讲话时,流下了眼泪;此时,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整编的陕甘支队只有14000人,而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下7200人。
长征结束后,毛z东发话,凡不是党zz员者,一律入zz党。抗战爆发后,老红军成为革zz命的种子,是党和军队的精华,最受重用。解放后党zzz政zz军领导干部的主要是他们。参加过长征被打成右派的,只有冯雪峰等极个别文职干部。1969年4月,毛z在zzz共九大上还说:张闻天、博古、王稼祥是吃过苦的,和当时在国外的王明是不一样的。
《红军长征记》,如今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的书名,已由中zzz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54年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已全部补上
E. 关于红军精神的文章,800字左右
革命理想高于天——伟大的长征精神永存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悲歌?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友的热血?往事令我时时萦怀,我常自问,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九师到达我的老家四川省苍溪县。当时我在苍溪中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和23名同乡小伙伴一起加入了红军的行列。正好赶上了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的尾声,接着参加了广昭战役、陕南战役。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踏上了长征征途。这一去就是18年,当年苍溪曾输送了3万多优秀青年参军,待1952年我重返故里时,幸存者不过几百人。同我一起参军的23名小伙伴只剩下3个人。他们大部分都牺牲在长征途中。记得当年红军驻扎在大金川时,我任武工队队长。一次与少年先锋队指挥部的熊作方同志一起去联络被敌人围困在崇化县照壁山一座喇嘛寺中的妇女独立连,当我们到达喇嘛寺时,只见残垣破壁余烬未熄,我30余名红军女战士全部被敌人枪杀。其中有一个我认识的达县籍女战士高丽生,是一个中学生,年仅16岁,临牺牲前仍紧握手榴弹,怒目圆睁,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征途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我西路军指战员在与马匪的浴血奋战中,更是演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活剧,两万多红军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仅存400多人。在这之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会师后,西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曾传六曾要调我到西路军任抗日少年先锋团组织股长,而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决定我留在红军总部政治处,我才幸免于难。西路军的抗日少年先锋团几乎全军覆灭,西路军抗日少年先锋团政治处主任莫异明同志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才死里逃生,1938年返回延安,脸上仍留着被敌人马刀砍下的伤疤。可以说,我是那一场场腥风血雨的幸存者,也是那一幕幕悲壮历程的见证人。
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在长征的行列里,有年过半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稚气未尽的红小鬼,有男同志,也有女同志,还有少数民族同志。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扶老携幼,生死相助,汇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革命洪流。当时,我刚满16岁,长途跋涉使我疲惫不堪,有时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一次在草地暂时休息后,我懵里懵懂地跟着部队出发了。走到半路才发觉枪丢了,我吓出了一身凉汗。正要回身去找,忽然看见干部大队指导员傅崇碧同志帮我扛着枪,他严肃而又和蔼地对我说:“罗青长,死人也要守着四块板板么!你这个当兵的,怎么敢把家伙丢了?”当时,我又羞愧又感激,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我们红四方面军3次过雪山草地,每一次我们都有一些红军战士长眠在那里,而每一次我们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闯过了这些生命禁区。1942年我在延安看到四川大学几个青年学生写的重访雪山草地路的调查报道,标题是“白骨嶙峋……”,使我感慨万端,不禁潸然泪下!记得过岷山时,大雪弥漫,寒风怒号,有些红军战士被冻死在那里。与我同班的姜钟同志由于年小体弱,又得了雪盲症,行动十分困难。班里的战友们发誓,“决不让一个人掉队,就是背也要把姜钟背出雪山。”高山缺氧,空气稀薄,一个人行走都气喘吁吁,再搀扶一个人,困难可想而知。但我们就是凭着阶级友爱,共同战胜了困难。藏族同志天宝(桑吉悦希)也是这样相互扶携挣扎着过了草地。直到后来见面时,他仍称呼我为“老班长”,可见战友感情之深。还记得1936年夏,我率武工队完成筹粮任务寻找部队,在丹巴县的两河口发现渡河的桥梁被敌人烧毁,桥下水深湍急,我们会游泳的人不过半数,而敌人追兵将至,子弹横扫,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我急中生智,令大家解下绑腿,连结成绳,然后会游泳的人和不会游泳的人交叉抓住绳索,一起下到水中,顺流而下,终于在敌人赶到之前到达了东岸的红九十一师师部。
长征精神就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途中,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无论党内斗争多么严峻,也无论自然条件多么恶劣,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对革命前途充满着信心。一次战斗中,我和于桑同志同在大金川崇化县的独松渡口的一条战壕里,敌人一阵子弹扫来,把我们埋在尘土里,两人脸上沾满鲜血,也不知谁负伤了,我们抢着为对方包扎,擦掉脸上的血迹,于桑抹了一把脸,朝我微微一笑。这一笑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充满了对死神的蔑视,也充满了对革命的信心。这种微笑我在廖承志同志的脸上也见到过,那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1934年11月7日,我在巴中县川陕省第四次党代表会上,亲眼看到廖承志(何柳华)同志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起来,我以为他被害了,不知下落。后来才知道只是慑于他父母的声望和党中央知道他在红四方面军中,才没有对他下毒手。长征途经北川县的石崖下,正在躲雨,我惊奇地与他相遇,乘卫兵不备,我想询问他的情况,安慰他几句。谁知他毫无沮丧之意,风趣地向我吐了吐舌头,然后是他那特有的微微一笑。红军指战员就是以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嬉笑斗逆境,迎接并战胜长征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可以听到指战员们的歌声、笑声。李伯钊同志率领的红星剧社在战斗间隙给红军将士们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1935年6月,在黑水芦花庆祝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晚会上还演出了苏联红军的踢踏舞等。过草地时,不知由谁作曲的《打骑兵歌》不胫而走,在红军中广泛流传,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歌词其中有:“无敌的红军是我们,打败过蒋贼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又百胜。”
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自然让我想起那些长眠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们。和我同班的一个小伙伴,生性活泼,平时总爱张着嘴乐,我们叫他“叉口”。过草地时,由于饥寒交迫,他倒下去了,临牺牲前,他拉着我的手说:“罗青长同志,我不行了,你们去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吧!”几十年来,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一直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更使我想念尚健在的红军老首长和老战友。我们现在年事已高,聚会的机会不多了,借此短文转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和问候,祝他们在新的长征中,健康长寿,再立新功!
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我更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永记长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年红军长征时,指战员绝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名扬世界,永载史册!我也相信当代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让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罗青长 来源:人民日报 1996年10月21日
F.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美文
感悟“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G. 红军长征的稿子怎么写
艰难的道路
——纪念 红军长征80周年征文
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的开始,不是我们红军愿意走的,是被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很惨重.红军在长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面对着前后的围攻,使我们的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
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
“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衙门在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的局面,给中共中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可是红军八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人.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告诉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红军长征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重险阻,我们要学习红军的勇敢精神,敢同敌人作斗争.红军的种种英雄事迹,将会在我们的历史上永放光芒.
信念永存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留下了《忆秦娥》: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
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昔日中国的女排姑娘们是何等的神勇,“五连冠”不知使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然而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在郎平等一些老队员相继退役后,中国的女排是何处境?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畅及则衰”在饱尝了胜利和辉煌之后,中国女排开始了它从未有过的失败.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间败下阵来.顷刻间,举国上下焦虑万分,人们不禁怀疑起那支曾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强队,究竟能走多远?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国女排,在议论和怀疑声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又一次拿回了她们期待已久的“世界冠军”.当五星红旗在雅典的奥运会馆开起时,中国的女排姑娘们含泪唱完了国歌.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着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在感动中,我们听到了桑兰,这位正值年青的美丽女孩,这位曾被国人和体操界认可的明日之星却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正当国人对她的未来倍感担忧之时,她却用笑容感动了周遭的所有人,坚持着、努力着,顽强地生活着.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