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德出太行精神
《出太行》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元帅于1940年5月写下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根据地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同时体现了诗人对于抗战必将取得胜利的乐观革命情怀。
出太行
一九四零年五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①。
两岸烽烟红似火②,
此行当可慰同仇。
作品注释
①天险:天然的险要之处。《魏书·崔浩传》:“函谷关号曰天险,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一望收:放眼远眺,所有景物皆尽收眼底。
②烽烟:原指边警。古代边境有外敌入侵,即夜举薪火,尽燔狼烟以报警。后来引申为战火、战争。这里指黄河两岸抗日军民所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
写作背景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三个军,在日本飞机的掩护下向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朱德遵照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的三个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
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之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1940年5月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渡过黄河,穿过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洛阳,朱德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了会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强调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军队团结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顽固分子对八路军的污蔑不实之词,揭露了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战的紧要关头蓄意制造反共磨擦的可耻行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了中立,从而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关系。之后,朱德继续赴重庆,但行至西安时,获悉日寇2万余人正大举围攻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这首诗正是朱德在此行途中于河南省济源县境的太行山峰所作。
作品鉴赏
在“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的国内形势和背景下,作者却以雄健的笔触描绘出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壮丽画卷,讴歌他们奋起抗战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抒发了他无所畏惧,敢于面对逆境,冲击逆境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情怀,表达了他对抗战前途所充满的必胜信心和决心。这首诗就像一只战斗的号角一样,给根据地军民平添了无穷的力量,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鼓舞人们坚持抗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群峰壁立太行头”作者以描写太行山的雄奇景观起兴,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在这里作者仅用“群峰壁立”四个字,便简洁而形象地勾画出了太行山群峰耸立、峰峰相联、重峦叠蟑、巍峨峻秀的雄姿,给人以凝重、庄严和大气磅礴之感。看到太行山,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自1937年底开始创建,到1940年5月,已经历了近三个春秋。在此期间,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条件下,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猖狂扫荡进攻,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使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之一。太行山根据地就像太行山一样,巍然屹立在华北大地上。朱德在这里描写太行山的高大雄伟,实际上正是象征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壮大,是作者对根据地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
“天险黄河一望收”,是写作者站在太行山之巅,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宛如一条巨龙,尽收眼底。一方面,此句是描写太行山的继续,若太行山不高不大,则黄河不能“一望收”,从而就进一步反衬出了太行山的高大雄伟。当然,这也体现了作者胸怀的宽广和博大,若非如此,则很难吟出这样的诗句。因此这里除了地理的因素以外,还包含了作者气质的因素。另一方面,此句通过“天险”二字,也勾画出了黄河的磅礴雄姿,并把人们的视线从太行山引向了黄河两岸,从而为后面描写黄河两岸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场面架起了桥梁。这就使诗在结构上顺序渐进,显得严谨流畅,并逐渐突出了主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在山东入海,全长5464公里,其间穿过无数高山峡谷,以势不可挡之势,日夜咆哮奔腾着。黄河的这种桀骜不驯、汹涌博大的气势,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作者在这里把黄河喻为“天险”,不仅是对黄河险要雄奇的概括描写,而且赋予了她全新的、深层的含义。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国民党中央军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前线节节败退,致使日军长驱南下,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在黄河两岸建立了陕甘宁、晋西北、晋东南、太行山、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并使这些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日寇西进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坚强屏蟑。如果说黄河是地理意义的天险,那么,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对于日本侵略者来说,也是一个大的“天险”。
朱德是诗人,但他更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因此,欣赏他的诗作,必须把这数重关系联系起来,熔为一炉,才能真正领略他诗中那种并非一般诗人所具有的气度、风采和神韵,才能真正体味到所包含的博大胸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从总体上来讲,这两句都是状景的,前句写近景,后句写远景;近景是静态的,远景是动态的,远近相映,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雄伟博大、气势磅礴的画卷,为全诗创造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遐想余地。由此,作者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抗日根据地所充满的豪壮情怀。
“两岸烽烟红似火”,作者以无比豪迈的笔调,描绘了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大好河山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游击战争。“两岸”这里指黄河两岸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一致对外,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在黄河两岸建立了诸如陕甘宁、太行山、晋绥、冀鲁豫等大片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动员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黄河两岸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好形势。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战,不断制造事端,搞军事磨擦,寻找借口进攻抗日根据地。朱德在这里描写黄河两岸抗日根据地的大好形势,实际上是把抗日军民的英勇抗战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国民党顽固派违背民族意愿,卖国投降可耻行径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从而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抗日军民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真诚愿望。
“此行当可慰同仇”作为结束语,此句照应了诗题,充分表达了朱德对此行与国民党谈判所满怀的信心。朱德是在日寇加紧侵略进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向抗日根据地反动进攻,全国人民都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的情况下,肩负重任,不畏艰险,前去与国民党谈判的。在洛阳,他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中立。此行虽未最终到达重庆,但朱德深感此行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团结抗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此句写来笔调轻快、欢畅,完全体现了朱德当时的心情。
这首诗由于主题鲜明突出,意境开阔辽远,比喻生动真切,用典十分恰切,加之语言凝炼生动而富有色彩,音节顿挫响亮,对仗工整等,因而有力地表达了朱德对于取得抗战胜利所充满的信心。[3]
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阶,四川仪陇县人,
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㈡ 谁知道朱德的小故事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规模的抗战爆发。7月14日,朱德写下了抗战誓词:“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同年八月蒋介石任命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下旬,朱德检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誓师出征。九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来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战事宜。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在雁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朱德亲自赶赴前线,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以便向自己的部队及友军宣传,激励同胞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提出了在晋冀之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见,坚持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我军战将中年龄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当益壮,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朱德豪迈地赋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此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抗日规模。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应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 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朱德参与制定了我军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终于爆发。我军因准备充分,在战略防御中歼敌七十一万,顶住了敌人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发表广播讲话,指出,1947年是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与彭德怀以正副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1月,我军取得了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朱德亲自总结攻城经验并全军推广。为了促进中原歼敌作战,朱德到处于前线位置的河南催阳参加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朱德参与决策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又部署了渡江战役,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朱德协助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终于挥师渡江,解放了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朱德已经六十四岁了,戎马一生,功绩卓著的朱老总,老骥伏枥,不顾年高,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工作。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后参与领导空军、海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组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了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他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非常关心,到88岁高龄时还亲自视察海军,并乘舰出海检阅。
1976年 7月 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㈢ 井冈山会师油画的资料介绍有吗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的一部分和湘南农军,历尽艰险,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这个题材作为油画表达,根据当时形式需要有好多版本,先有毛泽东和朱德握手会师,后来又有毛泽东和林彪会师,在后来又有毛泽东和朱德。
历史是人写的,人画的,怎么写怎么是,怎么画怎么是。
我发一个朱德的吧?其他的都在我的个人空间里。
㈣ 急需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说课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㈤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邓小平同志、陈云同志在一起的宣传画的价值
具体的价值还要看你的画是不是名家创作,画工是否精细,保存状况如何以及画的年代,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另画的价值发生大的波动,非一两言能尽也,而且,不见到原物粗略的判定肯定不是准确的,另外,买家也影响着画的价值,如果想出手的话,建议你先找行家鉴定一下,但是不要立即卖,行家也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存私心,所以要多问些人才比较保险。
如果你所言属实,这副画价值应该不低于5000,但是这只是本人的推断,毕竟没有见到事物,妄下结论是不对的。
㈥ 怎样才能找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的全身画像
历史照片翻拍冲印,网上有,书上也有,全身的应该不难找吧
㈦ 八荣八耻宣传画图片
主人,你好幽默!分不给我?我会 Only you 想听吗...
㈧ 朱德的资料
朱德: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1976)。形容他的只有一句话:“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朱德,原名代珍,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小名三娃子。属狗,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李家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起,还连续被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6年7月6日在北京以90岁高龄病逝。临终前,他嘱咐他的伴侣康克清,把二万多元的积蓄全部交给了党,不为子孙(有一子一女)留下分文。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建树,对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