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寺院宣传册

寺院宣传册

发布时间:2021-05-31 02:07:03

❶ 欧洲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哪一个

17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后,殖民当局鼓励对印度巴利语和梵语的研究。英国传教士克拉夫于1824年发表的《巴利语语法和语言》为其滥觞。随着法国东方学家鲍诺夫与拉森发表了《巴利语论集》
欧美佛教
(1826),英国传教士斯宾塞发表了《东方僧门》(1850)和从僧伽罗文译出《现代佛教手册》(1853),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学者最初对佛教的兴趣。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在尼泊尔收集了大量梵文贝叶经文献,分赠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鲍诺夫根据霍格森提供的资料整理出版了《鳊佛教史导论》(1845),在鲍诺夫门下的马克斯·缪勒受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托,编译出版了《东方圣书》49册,其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经典。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夫妇,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圣典协会,马浩瀚的巴利语三藏和注疏用罗马字刊出,并把其中一部分译成英语,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献在西谝有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举。由于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伟。亚诺尔特所写的《亚洲之光》(1879)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佛教传播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
欧美佛教
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佛教评论》。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学有举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这个会由于创建人相继逝世,不久即衰落。19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播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人,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位中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12个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教团组织。

❷ 驻寺干部工作总结

可以按照一下例文改:

一、基本情况:

1.管会基本情况
托林寺管委会于2011年xx月xx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正科级建制单位,管委会编制xx人,实有xx人,其中:驻寺干部xx人,民警xx人,行政级别:正科xx人(主任),副科xx人,委员 人,民警xx人,学历情况:本科学历xx人,大专学历xx人,性别分配:男xx人,女xx人,年龄阶段:20--30人,31--50岁xx人,平均年龄为xx岁。

2.寺庙基本情况
托林寺,位于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11世纪初(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仿桑耶寺修建,是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

托林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托林寺共有9名编内(持证)僧人,平均年龄37岁,均为札达县籍农业户口;其中在寺僧人8名,外出学习1名(在西藏佛学院学习)。托林寺作为全县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在信教群众和宗教领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二、工作开展和政策落实情况:

1.是扎实开展寺庙“六建”工作,在寺庙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管理机构及党组织,牢牢掌握寺庙的领导权,配齐配强寺管会班子,充实寺庙管理力量,完善寺庙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寺管会和特派员“管理、服务、教育”三项工作职能和寺庙管理主体,切实把寺庙管好、管稳定、管和谐;

2.是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一去僧人家走访,认真了解家里存在的实际困难,着力帮其解决;二和僧人交朋友,了解寺情僧愿;三来规范各类台账,制度完善上墙;四是建立了僧人个人档案,更新以往数据;五是过年过节去慰问,时常关心入细微;六是重点帮扶困难僧人,使其感受到党的政策好;

3.是落实寺庙“九加一”目标,强化寺庙公共服务,实现了寺庙有领袖像、有国旗、有寺庙书屋、有报纸、有电影,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和僧舍全覆盖;

4.是全面开展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及“两保一低”工作,定期进行僧尼体检,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使僧人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及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果;

5.是深入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僧尼的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增进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管理活动;

6.是切实加强寺庙维护稳定工作,严格执行僧尼“从下到上申请,从上到下审批”的请销假制度,及时掌握僧尼的动态和去向,实现了“三不出”的维稳目标,确保了札达宗教领域的绝对安全,确保寺庙持续稳定、全面稳定、全年稳定;

7.是深入落实“双联户”创建活动到寺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寺管会成员10人分2个联保单位;僧尼9人分3个联保单位,“双联户”工作落实寺管委员会成员和寺庙僧尼,建立起了联保户,形成网格化管理工作,确保“双联户”工作在我县开展取得成效;

8.是建立“以寺养寺”的工作机制。托林寺门票和旅馆收入一部分用于改善僧尼生活条件;一部分作为僧尼的养老金和公益金;一部分用于寺庙的小型维修以及寺庙文物的保护方面。

❸ 亚洲第一佛教寺庙驻马店,堪比故宫为何鲜为人知

因为这座寺庙在建成之后,不断的受到破坏,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将这座寺庙当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全部摧毁,所以这个原因可能导致这座寺庙虽然规模比较大,但是却不太出名,但是现在这座寺庙已经重新修缮,是台北的观音禅寺主持花费了3亿元才修缮成功,现在这座寺庙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比较大的佛教寺院,14年的时间才让这座寺庙成为了最大的寺庙,被称为中原佛国。


其实这座寺庙非常的有特色,而且很多人去过这座寺庙之后,赞誉非常的高,所以说这座寺庙虽然说在河南驻马店,但是值得大家到这个地方去参观祭拜,虽然说寺庙每个地方都有,但是像这座寺庙规模这么大,里面的建筑非常的有特色,肯定和其他寺庙有很大的区别。

❹ 五台山来源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清泉碧池,满山镶嵌,历史上誉为有灵气者二十余处。其中跃鱼石窟,位在山崖,径有尺许。每年清明节前后,窟中有鱼随流水拥挤而出,甚至于破身暴鳃,五六月后方止。鱼大者过斤,小尾数两,多为鲤鱼和鲫鱼,味道特美。清人张绅描述其为“不许鹰鹤渡,谁知鲸鲤来。冲风疑破壁,激水自生雷”。

佛洞妙石,得名者三十余处。其中牛心石,状如牛肝。传说牛魔王归依佛教,修成正果。其妻罗刹女情丝难断,追赶到此。牛魔王剖腹自杀,以明心迹。后化作此石,刮削石粉食后可疗心疾。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丛臣竞请凿取。康熙皇帝御笔“岁月”二字,意谓石头虽大,岁月无情,任意凿取,必然毁了名胜。

《清凉山志》是这样描述五台山的:“清凉山者,乃文殊大士之化字也。……雄据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障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蓄泄云龙。萦纡盘据,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在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五台山的奇秀风光,可谓千古传诵。

五台山最奇妙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圆光”射游人之影。一般的彩虹,多发生在降雨以后,呈弧形。五台山天不下雨,也会出现彩虹,呈圆环状,有时圆环可达到内外两圈。更为奇特的是七彩圆环中,会出现各种景观,或飞禽、或跑兽、或殿堂、或佛像、甚至是观察者自己。这种由物理、地理、气象等诸条件综合巧汇成的自然景观,壮丽神秘,历来被宗教界视为“镇山之宝”。

五台山,植物品种多达600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400余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导致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 200多种。唐代武则天探家回并,闻听佛地花异,曾从五台山移植了许多名贵花草,栽种在御花园内。药用植物 150余种,其中台参、黄茂、黄苓等药材质量上乘,名闻中外。菌类植物台顶香蘑,既是珍贵药品,又是食用佳肴。历史上被钦定为贡品,今天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礼物。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而在山阴古洞中,又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五台山,最早称五峰山,是说重山复岭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动在山内盛行以后,发现“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依据中国历史上“台”的发展演变过程,改称为五台山。另外,五台山还有清凉山、紫府山、圆光山、白云山、雁门山、灵鹫山、五顶山、五龙山等别名。或据史实,或依经籍,或源传说,无不情趣盎然。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来命名。分别称为东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五台具指,东台望海峰、西合挂月峰始终如此。其余三台历史上曾发生过变化。北台,最早定为大黄尖山,后改为叶斗峰;中台,最早定为叶(读胁)斗峰,后改为翠岩峰;南台,最早定为翠岩峰,继改为古南台,最后定为锦绣峰。五台具指的变迁,应是历史上宗教活动中。必由北向南发展的客观反映。

今五台山五座主峰,东台、北台、西台、中台为一列山脉,南台独立为峰。山石多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强度较大,不易剥蚀。形成了山顶平缓,可降飞机;沟谷纵深,状如U形的特殊风貌。五座台顶,又各具景观。东有离岳火珠,北有玉涧琼脂,西有丽农瑶室,南有洞光珠树,中峰则有自明之金,环光之壁。一代诗宗元好问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顶端若鳌脊,环周三里,建有望海寺。伫立台项,可见云雾在群山中弥漫,露出点点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云海时而平静,轻柔如绢;时而上下翻腾,云浪滚滚。云海上的峰尖时隐时现,象是在急浪中飘游。登顶观日出,能见一轮红日跃出云海,海天一片通红,犹如红绫,煞是壮观。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顶端若覆盂,环周一里,建有普济寺。《清凉山志》称:“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顶平广,周二里,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时远望,有如悬镜而得名。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为“华北第一峰”,其顶平广,周四里,建有灵应寺。民间有“躺在北台顶,伸手摸星星”的说法。《清凉山志》载:“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

中台名翠岩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顶平广,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该峰与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晋阳平川,北俯雁门雄关。巅峦伟峙,翠霭浮空,故名翠岩峰。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胜数,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纷至沓来,朝山礼佛和参观游览。

五峰巍然,顶皆平广,千峰环开,钟灵毓秀,佛家以此为佛山灵区。《大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宝藏陀罗尼经》也称:“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前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震那,或震旦国,都是指中国。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语音译,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有时称文殊大士,有时称文殊童子,都是指种种应化。《华严经》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同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菩萨侍左方,其塑像多骑狮子。一般的佛教经典都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教之区。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公元前七——六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过后称为佛陀,略称为佛,意思就是觉悟者。因他的家系属释迦族,一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圣者。释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后出家苦修,成道后旅行古印度各地,宣传他的教义,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经典所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释迦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于中说法,因此,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也名扬海内外。

究竟在什么时代,五台山开始创建寺院呢?

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端坐祥云,从西天飘然而来,知是有佛感应,随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巧遇正在当地传教的天竺国(今印度)高增摄摩腾和竺法兰,即相邀同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汉明帝一见释迦牟尼佛像,果然和梦中所见一样,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阳白马寺,并着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分不出两样,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骛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灵鹫,指东土五台山腹地与西域灵鹫山相仿佛。这样,洛阳白马寺与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大孚灵骛寺就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

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名气越传越远,地位越来越高,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间又有佛法的起落兴衰,各个时期的情况亦不大相同。自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周武灭法,五台山和其它地方一样,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兴。在佛教极盛的唐代,五台山寺院多达三百六十多处。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随入中落,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到了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清代以来,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有的青庙改为黄庙,并新建黄庙,出现了青黄二庙各具特色,汉、藏、蒙、满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佛地风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正确贯彻宗教政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拨出大量资金维修和翻修寺庙。僧人也以庙养庙,用布施钱币补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饬寺宇。“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台山,高齐时为北方地区研习《华严经》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观将华严字发展到巅峰,曾为七帝之师,被敕封为“教授和尚”、“清凉国师”等等,尊为华严宗四祖。华严宗的真正兴旺光大,是在澄观时期。《华严经》中叙述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五台山不仅位于唐都长安的东北方,也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东北方。山内气候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与《华严经》所说吻合。凡此种种,五台山佛教便请文殊菩萨东来定居,改称五台山为清凉山,尊为中华大地上文殊菩萨携带家眷、游行居住、演教说法的道场。其后,又对文殊菩萨展开详尽的研讨,使文殊菩萨的形象不断高大丰满,最后上升为“七佛之师”、“三世诸佛以为母”。成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台山也被尊为“金色世界”、“清凉净地”。五台山佛教在学习、继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萨信仰,并从佛学理论与佛教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对四大名山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鼎足轻重的影响力。

五台山地处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来受到封建王室的极端重视。从北魏孝文帝在山内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礼扎五台山者,更是从未间断,数不胜数。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书写着“敕建”二字。达官显贵,纷纷效仿。文人墨客,挥笔吐情。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就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与功效,于北方地区民族团结融合问题上一直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则五台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

五台山,一直是名僧汇粹的地方。东晋高僧慧远,就诞生在五台山东麓的原平县。北魏时期的昙鸾、灵辩、令休、法聪、嘉福;北齐时的刘谦之;隋代的惠龙、解脱;唐代的道宣、窥基、慧祥、澄观、法照、鉴真;宋代的慧悟、成觉、善慧;金代的苏陀室利、慧洪、法冲;元代的八思巴、胆巴、真觉、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宝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镇澄、释达也失、如馨律师等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师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内居住多年,或终身修持山寺,皆对五台山佛教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中的显赫位置,使得不少国外佛教信徒慕名而来。盛唐时期,五台山成了国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学府。唐以后,国外高僧仍然不断朝拜巡礼五台山。五台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外扩散着影响。唐贞观年间,新罗王国的高僧慈藏来五台山参学。回国后,在朝鲜半岛开辟了五台山。以中台的真如院为中心,积极宣扬文殊信仰,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鲜半岛开花结果。日本国从奈良时代就受到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圣武天皇仿效中国武则天赐额五台山大华严寺的圣举,也曾将大华严寺的匾额挂在日本国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日本国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打记》,其中对五台山佛教有着详细的描述,在日本国内影响很大。中国宋太平兴国年间,日本国南部东大寺的高僧来到中国,朝拜了五台山。回国以后,计划将爱岩山改称五台山,仿照中国五台山中最古老的大清凉寺,创建日本国大清凉寺。可惜宏愿来现,人先圆寂。其弟子请求朝廷恩准,将原来栖霞寺内的释迦堂改称为清凉寺,后成为集天下信仰的名刹。中国五台山古刹被移到日本,可以说五台山信仰已经普及到了东亚地区。今天,五台山佛教,又吸引着众多的东南亚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

五台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为青教与黄教两大系统。青教是汉传佛教的总称,先后有过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及其属下的临济宗、临济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摩腾法兰宗,历史上,显通寺僧人认为该寺创建于摩腾法兰之手,便将该寺宗派自诩为摩腾法兰宗。其教义为禅宗与净土宗的揉合,时代不应早过明。黄教,是藏传佛教的总称。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清代达到顶峰。清初,朝廷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从此,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五台山黄教,在清代分菩萨顶札萨克与镇海寿章嘉两大系统。僧人有汉、满、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圣洁之地。

五台山寺院组织,分子孙与十方两种。子孙庙接受小沙弥,按师祖、师父、徒弟、徒孙序列排位。一个寺庙内分成多个家族。寺庙除共有财产外,每个家族还可以有私产,像房舍、金银等等。师付圆寂后,徒弟要分遗产。子孙庙严格规定,本寺职事必须由本寺僧人担任。家族拍卖私产,必须售给本寺其它家族。五台山大部分寺庙,属子孙庙,他是保持五台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组织形式。十方庙,不准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辈称呼。云游僧人进寺,挂了挡,就是寺庙中的当然一员。只要遵守戒规,具有相当能力,即可担任重要职事。五台山出名的十方庙,有狮子窝、清凉桥、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响最大。

五台山寺庙,北齐时号称 200余座。唐大中年间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间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O3)碑刻90座,分四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 104座,其中五座台顶以内的寺庙称台内寺庙,有68座;五座台项以外的寺庙称台外寺庙,有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计有青庙 3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 2座,为菩萨顶、罗候寺。公元1956年调查,发现有寺庙 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现存寺庙四十三处,其中台内三十七处,台外六处。

今天,五台山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

我国保存下来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则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鼻祖与典范。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在五台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物。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扩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寺庙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规模宏伟,细部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国绝无仅有。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国古代寺庙木结构建筑史。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佛塔宝刹。从使用材料上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从建筑形制上看,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性质上看,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增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从时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从全国现存佛塔价值角度考虑,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稀世珍品,皆可独领风骚。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所罕见的。
五台山的佛像,有关部门仅对37座寺庙调查,数字就达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会成倍于这一数字。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至今,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

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的文物。

五台山又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农历六、七月,三伏骄阳炎炎,燥热难耐,然而五台山却气候清凉,爽快宜人。这里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时有清风徐徐,拂人面颊,蓝天上白云从头上飘过,洒一阵碎雨,复又阳光灿烂,满目清新。盛夏白昼,气温适中,早晚还略显些凉意。在这清凉圣境避暑调养,确实是一件称心惬意的快事。

❺ 白马寺和普彤塔哪一个是第一座寺院

坐落在南宫市北旧城村北的普彤塔。

中国佛教第一塔在哪里?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在河南洛阳白马寺。近年来,随着不少有识之士的研究、考证和相关媒体的披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第一佛塔当为河北省南宫市普彤寺内的普彤塔。
普彤寺位于南宫市区西北约1.5公里处的北旧城村东北,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2005年3月19日,笔者来到普彤寺,寻访这座极其珍贵的历史遗迹。在南宫市政协常委巩修山、普彤寺住持果清法师的陪同、引领下,笔者详细观看了这座已历1930余个春秋仍巍然耸立的佛教名塔,以及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报恩堂、祖堂等建筑。

中国最早的塔

据史料记载,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成两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界有许多知名人士将南宫视为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内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师摄摩腾和印度天竺学者之师竺法兰二人主持建造的。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寻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笔者注)遇摄摩腾、竺法兰,邀二人来中国……”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城内,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幸起大风得以躲避,在南宫驻跸,并在大风亭(“大风亭”座落于南宫市北旧城村内,原为南宫十景之冠,现已毁坏,尚存亭基)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为风水宝地。明、清、民国各版本《南宫县志》对此均有记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回洛阳途中,明帝刘庄命其在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井之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该塔在建筑风格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即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称“彤庭”。此塔后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后寺称“普彤寺”。普彤寺后毁于战火之中,现今寺院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风侵雨袭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先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修葺。分别在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台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损坏,塔顶震掉铜佛三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时所铸。观音菩萨安祥地坐于“海天佛国”(东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经,口念经语,身挂佛珠,一足蹬岸,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莲,足、莲、水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将观音菩萨善良恬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铭文:“汉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摄摩腾竺法兰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铭文对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92年,弘川法师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发现了清光绪十一年《重修普彤塔庙碑记》,碑文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贞观四年,大耳禅师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为本邑十景之一,由来旧矣……”

弘川法师与普彤寺的修复

说到普彤寺的修复与兴隆,不能不提及一个在中国佛教界声名远播的人——弘川法师。
弘川法师,俗名王金城,1927年农历六月初九出生在河南省偃师市岳滩乡后堤村一个贫苦人家。幼时父母早亡,因生活所迫,1949年初碾转到台湾,后皈依佛门,授法名圣嵩,字弘川。1984年8月,弘川法师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从台湾经香港乘飞机回到祖国大陆,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中国第一爱国僧人”。1992年,经南宫市政府批准,同意按照省佛协的意见修复普彤寺。省政府民族宗教厅推荐弘川法师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师和3名弟子住进维修佛塔时留下的两间简陋工棚,开始了艰难的筹建活动。为筹措资金,弘川法师周游四方募化,边筹集资金边建设,先后投入人民币100万元。在普彤寺修复的紧张施工中,他拖着病体日夜操劳,常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普彤寺于1996年9月基本竣工,并于9月26日举行了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王树森、省统战部副部长韩瑞改、省民族宗教厅厅长鞠志强、中国佛协副会长、河北省佛协会长、柏林寺住持净慧法师和邢台市、南宫市有关党政领导参加了开光大典。净慧法师在庆典致辞中特别指出:“我想强调一点,这个寺应该说是佛教东来的第一寺,因为这个寺比白马寺还早一年。这么多年我们没有宣传这个历史事实,因为规模还没有起来。现在这个地方规模已具,四众云集,管理正常,在这里我们可以郑重地向各界宣布:中国真正的第一寺是在河北省南宫市,也就是我们的普彤寺。”
弘川法师学识渊博,佛学著述甚多,亦常有捐资济困之义举。他曾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河北省佛协副会长、邢台市佛协会长、河北省政协常委等职,于2004年11月13日圆寂于南宫普彤寺。
如今的普彤寺,管理有序,寺院整洁,常住僧人有30余人,殿内香烟缭绕,院中松柏林立。笔者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到佛教圣地的庄严、静穆与神圣。

一名政协委员的“佛塔情结”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并配发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内外佛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文章的作者巩修山,现任南宫市政协常委、政协提案委委员,是一位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佛学研究和普彤塔考察、考证与宣传工作的有识之士。
普彤塔建成于东汉明帝永平15年,比洛阳白马寺佛塔还早两年,当属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佛塔。但由于此塔所处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传不够等原因,使这一历史事实鲜为人知。为了考证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为家乡的文化历史资源正名,巩修山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困境下,挤出有限的资金,先后购买了数千册有关历史与佛教的图书资料。他曾自费专程前往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文物部门,寻找普彤塔为汉朝建筑的关键实物证据御碑。他撰写的《普彤塔—中国第一佛塔》、《中国佛教第一寺应是我省南宫普彤寺》等文章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乡音》、《民族与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报》等中央及省、市媒体发表,并被国内30余家报刊转载,引起强烈反响。《普彤塔——中国第一佛塔》被译成英、日、法、德等七种文字收入美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资料库。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协会和美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视与关注。巩修山对普彤塔情有独钟,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华书店购书,发现1999年版的《辞海》在“南宫”词条的注释中提到“古迹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书却找不到“普彤塔”的单独词条。回家后,他立即致函上海辞书出版社,提出普彤塔为中国第一佛塔,建议新版《辞海》中增加其单独词条。他的信引起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重视,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请其赴上海商洽将“普彤塔”词条入编《辞海》事宜。
一个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得好,其意义和影响不仅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将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协委员,巩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向党政领导建言献策。2001年10月,他执笔撰写、与弘川法师联名提出的《关于普彤寺普彤塔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赵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视。2004年,他与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写的提案《应重视中国第一佛塔普彤塔旅游招商资源的开发》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被采纳,作为重要提案转交到承办单位。
当笔者欲告别这座千年古刹时,已是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将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笔者心中暗暗祈祷:但愿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❻ 英国有没有佛教寺庙

佛学研究 17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后,殖民当局鼓励对印度巴利语和梵语的研究。英国传教士克拉夫于1824年发表的《巴利语语法和语言》为其滥觞。随着法国东方学家鲍诺夫与拉森发表了《巴利语论集》(1826年),英国传教士斯宾塞发表了《东方僧门》(1850年)和从僧伽罗文译出《现代佛教手册》(1853年),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学者最初对佛教的兴趣。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在尼泊尔收集了大量梵文贝叶经文献,分赠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鲍诺夫根据霍格森提供的资料整理出版了《印度佛教史导论》(1845年),在鲍诺夫门下的马克斯·缪勒受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托,编译出版了《东方圣书》49册,其中包括了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经典。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夫妇,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圣典协会,把浩瀚的巴利语三藏和注疏用罗马字刊出,并把其中一部分译成英语,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献在西方展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兴趣。由于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传。亚诺尔特所写的《亚洲之光》(1879年)和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年),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佛教传播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授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人,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部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12个主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教团组织。

❼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白马寺
在河南省洛阳县东 东汉时建造的。

❽ 各大寺院天王殿的幕捐宣传册

县政府,市政府有

❾ 佛教什么时期传入中国所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做佛教寺庙是什么在那里

中国佛教第一塔在哪里?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在河南洛阳白马寺。近年来,随着不少有识之士的研究、考证和相关媒体的披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第一佛塔当为河北省南宫市普彤寺内的普彤塔。
普彤寺位于南宫市区西北约1.5公里处的北旧城村东北,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2005年3月19日,笔者来到普彤寺,寻访这座极其珍贵的历史遗迹。在南宫市政协常委巩修山、普彤寺住持果清法师的陪同、引领下,笔者详细观看了这座已历1930余个春秋仍巍然耸立的佛教名塔,以及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报恩堂、祖堂等建筑。

中国最早的塔

据史料记载,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成两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界有许多知名人士将南宫视为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内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师摄摩腾和印度天竺学者之师竺法兰二人主持建造的。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寻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笔者注)遇摄摩腾、竺法兰,邀二人来中国……”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城内,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幸起大风得以躲避,在南宫驻跸,并在大风亭(“大风亭”座落于南宫市北旧城村内,原为南宫十景之冠,现已毁坏,尚存亭基)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为风水宝地。明、清、民国各版本《南宫县志》对此均有记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回洛阳途中,明帝刘庄命其在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井之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该塔在建筑风格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即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称“彤庭”。此塔后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后寺称“普彤寺”。普彤寺后毁于战火之中,现今寺院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风侵雨袭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先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修葺。分别在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台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损坏,塔顶震掉铜佛三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时所铸。观音菩萨安祥地坐于“海天佛国”(东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经,口念经语,身挂佛珠,一足蹬岸,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莲,足、莲、水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将观音菩萨善良恬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铭文:“汉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摄摩腾竺法兰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铭文对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92年,弘川法师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发现了清光绪十一年《重修普彤塔庙碑记》,碑文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贞观四年,大耳禅师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为本邑十景之一,由来旧矣……”

一名政协委员的“佛塔情结”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并配发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内外佛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文章的作者巩修山,现任南宫市政协常委、政协提案委委员,是一位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佛学研究和普彤塔考察、考证与宣传工作的有识之士。
普彤塔建成于东汉明帝永平15年,比洛阳白马寺佛塔还早两年,当属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佛塔。但由于此塔所处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传不够等原因,使这一历史事实鲜为人知。为了考证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为家乡的文化历史资源正名,巩修山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困境下,挤出有限的资金,先后购买了数千册有关历史与佛教的图书资料。他曾自费专程前往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文物部门,寻找普彤塔为汉朝建筑的关键实物证据御碑。他撰写的《普彤塔—中国第一佛塔》、《中国佛教第一寺应是我省南宫普彤寺》等文章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乡音》、《民族与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报》等中央及省、市媒体发表,并被国内30余家报刊转载,引起强烈反响。《普彤塔——中国第一佛塔》被译成英、日、法、德等七种文字收入美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资料库。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协会和美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视与关注。巩修山对普彤塔情有独钟,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华书店购书,发现1999年版的《辞海》在“南宫”词条的注释中提到“古迹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书却找不到“普彤塔”的单独词条。回家后,他立即致函上海辞书出版社,提出普彤塔为中国第一佛塔,建议新版《辞海》中增加其单独词条。他的信引起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重视,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请其赴上海商洽将“普彤塔”词条入编《辞海》事宜。
一个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得好,其意义和影响不仅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将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协委员,巩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向党政领导建言献策。2001年10月,他执笔撰写、与弘川法师联名提出的《关于普彤寺普彤塔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赵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视。2004年,他与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写的提案《应重视中国第一佛塔普彤塔旅游招商资源的开发》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被采纳,作为重要提案转交到承办单位。
当笔者欲告别这座千年古刹时,已是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将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笔者心中暗暗祈祷:但愿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❿ 为何中国历史上杀和尚、烧寺庙的先例很多,而烧道观的却很少

古诗中提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眼中,有很多寺庙,也就是宣传佛家文化思想的地方,是非常勤劳的地方。这里不问俗事,也根本不问物质生活。在这里生活的和尚或者尼姑们,过得都非常的世外桃源。吃的都是自己耕种的蔬菜,也不杀生也不讲脏话,实在是让人羡慕。

唐朝时期最喜欢修建寺庙的皇帝,又不得不推选武则天。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去世于公元705年,在公元690年又成为被唯一登记载于史册的女皇帝。武则天期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罗黄铜,而且由政府出面拿出了很多黄金,专门来打造佛像。从这一点当中就可以看出,唐朝之后佛教文化场所每一个地方都是充满了铜臭味,自然就容易贼人惦记。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老人经常把“财不外露”放在嘴边呢?因为树大容易招风。

阅读全文

与寺院宣传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深圳宥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03
成达电子商务 浏览:881
培训班3月份招生方案 浏览:47
教务处外出培训方案 浏览:404
活动游戏策划方案 浏览:836
华平电子商务招聘 浏览:993
电子商务最全面的定义 浏览:455
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版本 浏览:96
厦门网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79
2015年广州跨境电子商务规模 浏览:453
电子商务专项培训方案 浏览:564
生财有道节目策划方案 浏览:271
电子商务改变世界 浏览:784
京东才奥电子商务 浏览:128
速食产品营销方案 浏览:81
youer运动会方案策划 浏览:700
银行与学校的营销活动方案 浏览:976
元旦网络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47
国庆药店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388
提升保安服务质量培训方案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