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农政全书》中《蚕桑》四卷都摘自哪里
《蚕桑》四卷,有《养蚕》、《栽桑》各一卷,《蚕事图谱》二卷,亦是采自王祯《农书》,介绍养蚕植桑的注意事项和养蚕工具、缫丝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出了“连冷盆”的建议。
⑵ 关于参观桑蚕博物馆的作文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
地之一。
蚕桑生产历史悠久,
蚕业文化源远流长。
种桑养蚕是吴江地区的
农家传统,
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独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我们
开展《特色吴江》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江的蚕桑文化。
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
理论中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
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
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是啊,
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一下小小养蚕
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
化的魅力,
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⑶ 世界桑蚕业的发展源于哪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蚕业技术均由中国传去。早在秦汉之前,中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就传到朝鲜。日本的蚕桑技术除间接从朝鲜传去外,也直接从中国传去,史书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国学习蚕桑缫织技术的记载。近代日本的蚕桑技术比中国进步,离不开中国的蚕桑资源和缫织技术的传播。据日本史籍记载,公元3世纪时,有一个叫功满王的人,自称是秦始皇第11世孙,从朝鲜半岛的百济东渡日本,并带去了蚕种,日本之有蚕业就从这时开始。在公元283年功满王的儿子融通王带大批部属迁居日本,并定居下来缫丝织绸,使日本蚕桑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的丝织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时,沿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传至希腊、罗马等国,蚕种和蚕桑技术也随之由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据记载,7世纪时养蚕技术从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到西班牙,12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由意大利传到法国。向南传入越南、印度、缅甸、泰国、老挝。1936年,阮朝以中国蚕种分发越南北宁等地饲育,从而推进了越南蚕桑技术的发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亚仍保存有中国的桑树种质资源。所以世界蚕桑业的发展都源于中国桑蚕和丝绸技术的发明和传播。
⑷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厅分布
序厅:序厅的造型是一座高耸于大厅中央的宋代提花织机模型。这是所知最早的提花机型。序厅的左右两壁分别是丝绸年表和丝绸之路的展示图,后壁则直观地概括了中国丝绸性能和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的成绩。
历史文物厅:集中展示了五千年丝绸文物的精华,厅内恒温恒湿的环境,为娇贵的丝绸文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历史文物厅按时代分为两个厅:一厅主要介绍从新石器时代到宋辽元时期丝绸发展的历史;二厅则专门展示明清丝绸皇家传世珍品及考古出土实物。
蚕丝厅:主要展示蚕的自然属性,采用科普教育的半封闭式陈列,通过“神奇的变化”、“家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八个方面揭示从蚕到丝的奥秘。以桑、蚕、蛾标本与色泽艳丽图板为主要展陈手段,采用多媒体形式,安置了数台触摸屏来展示蚕选择桑、蚕结茧过程、蚕器官及蚕乡蚕俗。
染织厅:以丝绸的织造、染色工艺为主线,以织具模型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丝绸染织生产过程。展览分“工艺流程”、“丝线加工”、“机杼原理”、“织机脉络”、“染色体系”五部分。此厅还设立“学习园地”展区,观众可在此动手制作丝绸工艺品,切身感受丝绸手工制作。同时在多媒体上安装“ZIS素织物计算机设计系统”,观众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织物组织和织物图案的设计。
现代成就厅:展示了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在丝绸生产、科研和对外贸易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还有以丝绸为载体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和一些丝绸新品。
丝绸厅:陈列分“前言”、“丝绸的起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三部分讲述丝绸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织染绣品。即“丝绸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起源与初创——创新与成熟——融汇与发展”子单元的展品与图板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国丝绸五千年发展史的三个重要阶段;“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分“形形色色的丝织品种——五彩缤纷的印染织物——美轮美奂的丝绸绣品——寓意丰富的丝绸纹样”四部分,通过展示绫、罗、绸、缎、锦等历代织绣精品、明清官营织造匹料及丝绸品种的组织结构放大模型,并安置织物观察台和“绣房”场景,直观地向观众解答什么是绫、罗、绸、缎,什么是织、染、绣。
丝绸之路连廊:通过大型古代丝绸之路地图和丝路出土的汉唐织物珍品的展示,再现了草原陆路丝路、海上丝路等四条丝路的具体走向及新航路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和它们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为弥补丝绸之路内容在静态场景的不足,制作了丝绸之路DVD录像片,并在展区中开辟小放映室播放该片。
服饰厅:分“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三部分,以丝绸服饰与历代微缩服装人物模型、图板、象征性复原场景相结合的形式,诠释丝绸在古代社会的功用,展现战国至清代流行的袄裙袍服、补服、龙袍等宫廷华服和家常日用绣品。
织造坊:全开放式陈列厅,以织机的现场操作表演为主,展示仍在生产的民族、民间织机及复原的古代织机。按复原织机、江南染织、少数民族织机为主题来安排13台种类各异的织机。
新猷资料馆:新猷资料馆是以蚕桑丝绸界前辈朱新予和蒋猷龙两位先生命名的纺织信息中心,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本、珍贵纺织人物档案和蚕桑丝绸史、染织服装史、纺织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有历史价值的中外报刊书籍、音像资料,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记录、整理,为纺织科研提供图情信息服务。
⑸ 古代蚕桑丝织业是怎样发展的
自从古人发明了植桑养蚕之后,我国古代丝织业开始出现并有了最初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蚕桑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蚕桑业和丝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蚕桑和丝织的发展状况,黄河中下游地区蚕桑业已相当普遍。同时,长江流域的蜀国、楚国和吴国、越国都有蚕桑和丝织之业。
至秦汉时期,全国各地蚕桑和丝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形成了齐鲁地区、河南地区、楚国旧地和成都平原等几个主要丝绸产区。
自魏晋开始,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驱动桑树种植地域的扩大。东晋末年,平州刺史慕容嵬向朝廷要求种桑,于是在辽河流域开始种植桑树。北魏时期,在延水河谷和银川平原的黄河沙洲上都有桑林分布。延水就是后来的洋河,是桑乾河上游的两大支流之一,属于海河流域。
东汉以后种植桑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粮,但主要还是育蚕。例如河北地区种植大批桑树,蚕丝业也十分发达。
唐代丝织品主要产区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大体上为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淮河流域苏、皖地区。另外,定州以产绫为主,越州临城以产纩为主。扬州以锦袍、锦被为贡品,越州以产绫、纱等丝织物著称。
唐代后期南方丝织业的逐渐兴起,与北方的先进技术南传有关。先秦以来蚕桑业一直比较发达的关中、河东地区,从唐代开始渐趋衰落。宋代以后,长江流域蚕桑业逐渐兴起。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河北、河南、山东养蚕业仍很发达。但就整个黄河流域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元代,黄河流域缫丝业和织造业已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从元初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元代农学家王祯的《王祯农书》记载来看,元代南方的育蚕、栽桑的饲养、培植技术都比北方先进,所产丝的质量也高。
至明代,明洪武年间朝廷规定,黄河流域数省的夏税绢数共7.4万余匹,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21.4万余匹少了很多,这正是反映了元末北方蚕桑和丝织业衰落的情况。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一带,植桑育蚕几乎是所有农户的副业。蚕桑业以浙江湖州为全国之首。各地商人均来湖州收购蚕丝,获利甚高,甚至当地农村出现以蚕桑为主的现象。在苏州、杭州、嘉兴等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城镇居民皆习机业,并出现了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如吴江震泽、盛泽及桐乡濮院等。长江上游成都蜀锦的地位渐被下游地区的产品所替代。
明清时期,就黄河流域丝织业总体水平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产地。如山西潞安府所产的潞绸,名闻海内。其他如河北饶阳的饶绸、关中的秦缎、河南的汴绸和汴绫,均曾享誉一时。
明清及其以后,对蚕桑业、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棉植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所以一部分丝绵为棉花所替代,一部分丝织品为棉布所替代。
⑹ 苏州丝绸博物馆的馆内布置
沿丝路右侧,一组沙漠驼队的浮雕,形象生动,古朴浑厚,与半墙有机结合,显示了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风光特色。“古代馆”的丝绸陈列,以其珍贵的丝绸文物及模型、图片,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丝绸的起源,直到明清时期丝绸生产的沿革,它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古代丝绸史。丝绸离不开蚕桑,“蚕桑居”是根据近代农家养蚕载桑的真实情景和桑园再造。跨进“织造坊”,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古代织机和传统工艺的手工操作表演,犹如身临明清时期苏州丝绸业“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繁荣境地。织女们身着古装作现场表演。天鹅绒织机、漳缎织机、云锦织机、脚踏缫丝机、缂丝机,都在进行运转操作,古代云锦、彩经绒、缂丝等著名丝绸品种的织造过程,在这里都得到充分演示。有一种工艺独具特色,让人看后舍不得离开,一块巨大的石元宝下的凹槽里,放着缠有丝织品的木棍,一位艺人将两脚踏在石元宝下的两个突出部,然后晃动石元宝,通过碾压,使丝绸变得柔软平挺。光泽可鉴。这就是江南丝织工艺一绝的丝绸砑光处理。
穿过一个象征性的古丝路城关——嘉峪关,进入了中厅,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只模型和序厅中的驼群遥相呼应,将古国文明带向世界。在近代、现代馆内,展示了苏州丝绸的精湛技艺、服饰变异、国际获奖产品、能工巧匠、丝绸名人介绍及苏州丝绸业发展的历程、苏州丝绸的国际地位、丝路延伸等。在主馆东北面建有绸庄,坐落在一条仿古街上,参观者可将人民币兑换成专用的仿古钱币,到店铺内可选购各式绸缎。这种参与性旅游,将欣赏参观与选购物品相结合,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丝绸精品的宝库,知识荟萃的海洋,还是丝绸科研开发的实体,不仅为姑苏增添一景,而且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⑺ 清朝出现了哪些养蚕的专著
清朝养蚕的专著大批涌现,不下50余种。如深蒲松龄《农蚕经》(1705)、李拔《蚕桑说》(1751)、陈克任《蚕桑志》(1738年后)、王紫绪《蚕说》(1757年后)、杨艸《蚕证摘要》(1756)、韩梦周《东省养蚕法》(1757年后)、陈斌《蚕桑杂记》(1796年后)李聿术《桑志》(1796年前后)、周春溶《蚕桑宝要》(1818)、黄思彤《蚕桑录要》(1826年后)、杨名飚《蚕桑简编》(1829)、高其垣《试行蚕桑说》(约1820)、高铨《蚕桑辑要》(1845)、陆献《山左蚕桑考》(1835)、程岱弇《西吴蚕略》(1845)、邹祖堂《蚕桑事宜》(1846)、沈练《蚕桑说》(广蚕桑说》和《广蚕桑说辑补》(1875)等等,几乎每年都有专书刊行,形式多样,洋洋大观,对桑树的栽培、接条整枝、管理,蚕的选种饲养等都有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