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医圣祠宣传

医圣祠宣传

发布时间:2021-05-24 03:30:29

『壹』 作文医圣祠阅览100字

上九级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子母阙,下面雕刻着一对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进医圣祠,看见的是一个长3。5米的照壁。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帮中医黄竹斋老先生所著的《医圣张仲景传》。两侧分别刻着著名学者任应秋给《张仲景传》写的一幅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救人。照壁后面刻有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的续言。走过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庄重,深想苦思的张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张仲景为了如何编写好《伤寒杂病论》而思考吧!石像的两边有两条长廊,长廊的花岗石上刻着许多医学知识,还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有的和张仲景一样苦思;有的背着药筐准备上山采药;有的则是慈祥地站在那里,可能是在不厌其烦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吧?总之是形态各异。

走过一道朱红色拱形的门庭,就到了医圣祠的后祠,这里长眠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张仲景,我们轻轻地走过,怕要惊醒沉睡的他。张仲景就葬在那个俯斗形、四角用石斗雕成羊头的棺材中,这就是他的墓地。

『贰』 南阳医圣祠的定义是什么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我国名满世界的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医圣祠坐北朝南,后经明清多次扩建,医圣祠气势宏伟,金碧辉煌。

张仲景,名玑,河南南阳人,史称“医圣”,约生于150年,卒于219年。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医圣祠大门

张仲景塑像

张仲景为患者诊脉塑像

医圣祠的庭院

『叁』 医圣祠的概述

据《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医共同捐资在仲景墓畔修建了医圣祠。清代中期,南阳医圣祠达到最大规模,有祠田近700亩。
1929年,军阀石友三拆毁了祠园的大部分建筑。1935年,以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为首的99位当时中国文化界、中医界名人联合发起倡议,重修南阳医圣祠 。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肆』 观医圣祠有感作文范文

今天,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我们一家兴高采烈地去家珍公园游玩。
进了公园,一条小河展现在眼前,河边几棵大树郁郁葱葱,正在发新叶。树下,一片草地青翠碧绿,宛如一张多绒的地毯铺在地上。
再往里走,是一座祠堂,那就是彭大将军专祠。该祠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85年重建,历时两年,于1987年建成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主建筑除原有的纪念碑外,还新建了大门、纪念堂和碑廊。祠门上方是张群题写的“彭大将军专祠”横匾,门联为张秀熟撰,杨超书:“千载王纲壹雷灰烬,将军易水大地春城”。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走进祠堂大门,正中一座纪念碑直指蓝天,碑身四面镌刻“先烈彭大将军家珍殉国纪念碑”,左边有一座小石碑,上面刻着彭家珍的生平简历:彭家珍,1888年出生于四川金堂,18岁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参加同盟会。旋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先后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北伐蜀军副总司令。在辛亥革命紧急关头,配合孙中山6路北伐,参与决策诛锄袁世凯、良弼、载泽三大敌酋。于1912年1月26日深入虎穴,炸死清军统帅良弼,壮烈殉国。时年23岁。
绕过纪念碑,祠内遍植塔柏、雪松、香樟和梅花。四周有红墙围护,中间一条走廊,通往纪念堂。
纪念堂门匾是马万祺题写的“彭大将军纪念堂”,左右是曾宪梓题写的“客家之光”,冯玉祥的“民族英雄”,吴伯雄的“忠烈千秋”,于右任的“彭大将军”。
走进纪念堂,正中是彭家珍雕像,上方悬挂的是孙中山的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左右排列着几大历史将领的题词,分别是孔祥熙的“万古长青”,蒋中正的“英姿飒爽”,李宗仁的“浩然正气”,孙科的“丰功伟绩”以及陈立夫的“义烈千秋”。
通过介绍,我知道了碰彭将军的英雄事迹。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七日凌晨,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化妆前往宗社党首领良弼的住宅,炸死良弼,彭家珍也当场牺牲。良弼死后,清廷于二月十二日正式公布退位诏,从此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原来如此,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举起右手,庄严地向着彭大将军的雕像行了一个队礼。心里说:彭将军,我们要向你学习。
不知不觉,该回家了,我对着彭大将军的雕像说:将军,我还会来看你的。

『伍』 关于医圣祠的手抄报

南阳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坐落在豫西南的医圣祠。
走上九级台阶,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子母阙,下面雕刻着一对朱雀,代表方位和吉祥。走进医圣祠,看见的是一个长3.5米的照壁。照壁的正面刻有已帮中医黄竹斋老先生所著的《医圣张仲景传》。两侧分别刻着著名学者任应秋给《张仲景传》写的一幅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救人。照壁后面刻有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的续言。走过照壁就可以看到一座表情庄重,深想苦思的张仲景石像。我想可能是张仲景为了如何编写好《伤寒杂病论》而思考吧!石像的两边有两条长廊,长廊的花岗石上刻着许多医学知识,还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有的和张仲景一样苦思;有的背着药筐准备上山采药;有的则是慈祥地站在那里,可能是在不厌其烦地回答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吧?总之是形态各异。
走过一道朱红色拱形的门庭,就到了医圣祠的后祠,这里长眠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张仲景,我们轻轻地走过,怕要惊醒沉睡的他。张仲景就葬在那个俯斗形、四角用石斗雕成羊头的棺材中,这就是他的墓地。
如今医圣祠的名字,已经享誉中外了,许多外国游客都来游览医圣祠,这不都是托了张仲景的福吗?而医圣祠也正是我们南阳走向新时代的坚固桥梁。

『陆』 张仲景逝世后的医圣祠会怎样

285年,张仲景去世了,遗体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后来,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人们在河南南阳城东温凉河畔的仲景墓处修建了医圣祠。

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后经明清多次扩建,博大雄浑,巍峨壮观。

医圣祠坐北朝南,占地约17亩,位于中轴线的建筑有大门、照壁、仲景雕像、纪念碑亭、山门、冢墓、过殿、正殿。两则有双阙,古代医学家塑像群,东碑碣廊、西画像廊、春台亭、秋风阁、仁术馆、仲圣堂、智圆斋、寿膳堂和东西偏殿等。

在医圣祠大门前,有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耸立在大门的左右,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彩绘的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

大门为仿汉建筑,在朱漆大门的正上方镶嵌着笔法苍劲,雄浑有力的“医圣祠”3个大字,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更显庄严肃穆。

大门上装饰着重约300斤的青铜“辅首衔环”,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我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

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

门庭内是一块巨大的大理石照壁,长宽各3.5米,极为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在门庭两侧有一副对联:

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

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

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后照映,浑然一体,使人在肃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照壁之后的前祠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建筑,是医圣祠的正殿及东西偏殿,雕梁画栋,崇楼高阁,绿树翠竹,清雅密静。整个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高雅。大殿两侧有一副格外醒目、令人深思的对联: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

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心灵和行为,更因高超的医术而被后人称颂;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

正殿有三间,中间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张仲景塑像,睿智刚毅,坚韧恬淡,凝眉深思,表现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权利,忧百姓之忧,劳百姓之劳,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

左右两间分别耸立着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岐伯、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西晋医学家王叔和、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的塑像。他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独具风貌,表现了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

东西偏殿各有三间,过殿三间。西院有医圣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个建筑。亭台轩榭,玲珑俊秀,绿树有巢,风韵萧然,风光魄丽。在塑像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座名为“百寿亭”的六角碑亭。

百寿亭内的石刻,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字又“长”又“瘦”,号称“长寿”。

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

在院内两侧的东西长廊,各长约百米,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和《历代名医画像》等石刻200余幅。

东长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石刻百余幅,以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再现了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万世医宗”的辉煌一生。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神医”华佗,称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称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特有神功”;

西长廊为医圣林,镌刻着自上古时期的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画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

在长廊后面,是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山门东侧建有春台亭,西侧建有秋风阁,为张仲景探讨医术和著书立说之处。

在医圣祠山门后的后祠是医圣张仲景长眠的墓地,墓前建有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拜殿和墓亭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仲景墓亭东西两侧建有行方斋、智圆斋、仁术馆和广济馆等。

在张仲景墓前有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张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呈俯斗形,汉砖砌成,四角镶嵌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的莲花座,象征张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张仲景墓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

在医圣祠的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东西偏殿内珍藏着修复医圣祠时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医圣祠的“三宝:东汉针灸陶人、东晋墓碑和绝版书籍《伤寒杂病论》。

东汉针灸陶人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陶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针灸穴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主持设计的针灸铜人要早将近1000年,其艺术价值也很高。

东晋张仲景墓碑立于330年,距医圣张仲景去世有111年,碑文雄伟潇洒,线条流畅细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第四十六代孙张绍神所珍藏,几经辗转,才得以保存。后代医学家称这套木刻版为善版、珍版、绝版。

医圣祠正门

张仲景的雕像

医圣祠内建筑

『柒』 医圣传承第2294章

还有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武侯祠、医圣祠(张仲景)、张衡、汉墓。周边县有宝天曼、龙潭沟、漂流很好玩 风俗习惯嘛 都是汉族 没有 宣传歌:青春南阳欢迎你you。

『捌』 医圣祠是纪念谁的作品是什么

答案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可以的话,请及时采纳满意答案哈^O^

『玖』 南阳名胜古迹 医圣祠和武侯祠作文

南阳武侯祠在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修建的一所祠院
武侯祠的主要景点有“千古人龙”石坊、三顾堂、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宁远楼、澹宁读书台等。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正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据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是诸葛亮会友的地方。右边是一个古柏亭。前面的半月台,是诸葛亮在此隐居时夜观星象的地方。而宁远楼,是整个祠庙的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三顾祠祠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

阅读全文

与医圣祠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营口家装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103
东北财经电子商务 浏览:484
2018小学寒假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816
义务教育法培训方案 浏览:243
统战部制度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445
服装公司国际商务会议策划方案 浏览:529
餐厅年夜饭推广方案 浏览:624
微课设计与创作培训方案免费下载 浏览:51
一个医院卫生人员培训方案 浏览:380
上海领秀电子商务 浏览:347
饮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文 浏览:657
超市促销活动抽奖活动 浏览:411
体检中心策划方案 浏览:952
实验小学师德校本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949
2017环境保护培训方案 浏览:571
超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书 浏览:988
电子商务专业一本大学排名 浏览:787
电子商务法txt 浏览:85
国产大豆营销方案 浏览:970
关于举行歌唱比赛通知策划方案 浏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