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为“知青”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 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 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泽东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共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那个年代的宣传画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编辑本段]年代划分1)自一九五五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一九六零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 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本文称之为“早期知青”。”。“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组织的支边知青。
2)一九六四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一,六三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连同后来的六五届下乡知青,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
3)“老三届”(66-68),“新五届”(69-73),以及“后五届”(74-78)知青。
㈡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做,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地记录了北大荒农垦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
那个年代的宣传画
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泽东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㈢ 知青园的景点介绍
纪念馆
新建馆舍,环境优雅。是为了纪念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兴建的馆舍建筑。由主展厅、放映厅、接待室、购物厅、花区等组成。通过千幅图片、百件实物、雕塑、文字、声像等手法,记录了以全国知名知青:卢忠阳、薛喜梅、杜银娣、黄法娃等为代表的一代知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动人的故事将人带回那火红的年代,给人们以启迪,给年轻人以激励,给研究者以借鉴。
博物馆
广阔天地乡博物馆坐落在广阔天地乡毛主席像北50米,分迎宾厅、生活用品厅、农家风情苑三部分,占地总面积5600平方米,收集文物1000余件。馆内的狮子舞、龙灯舞、秧歌、铜器等民间文艺,充分展示了广天乡情民俗,生产器具厅使您了解生产工具的演变,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木匠铺、铁匠铺、油坊、炉坊、染坊等,让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会让您感慨万分。运输工具是载运、输送人和物体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它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运输工具的发明使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效率,增强了人们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农家风情苑集吃、住、玩为一体,让您亲自尝试一下磨豆腐、磨面、织布的乐趣。
毛主席塑像
毛主席塑像位于东方红广场中心,广阔大道与知青路交叉口,像高5米,总高10.6米。塑像面向东方,高挥巨手,指点江山,召唤人民,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人风范,是广阔天地对外形象展示及光荣历史的见证,众多的游人都慕名前来瞻仰。
毛主席批示手迹碑
毛主席批示手迹碑是广阔天地乡的标志。位于广阔天地乡政府大门正中。建于1970年,高4.8米,正文采用镏金阳文刻制而成。已申报国家级现代文物。35年来,以批示碑为背景的照片、图画,以歌颂批示为内容的诗歌、散文、歌曲作品,在当年知青中广为传颂,广阔天地乡因毛主席的批示而得名,闻名中国,响誉世界。
知青之家
知青之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下乡知青集中居住的地方,两层楼房,由男女宿舍、文化活动室、厕所、花坛、菜园组成。室内陈列有当年全国知青上山下乡情况表,本乡下乡知青名录,知青管理机构名单,各青年组照片、版面、生产、生活、娱乐、科研方面的图片、实物。院内有花区、蔬菜区,游客可在此参加劳动实践,体验农村生活。
知青旧居
知青旧居位于汝河北岸的板厂村,现存房屋6间。由男、女宿舍组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是知名知青薛喜梅(全国四届人大常委)、张干夫(原深圳出口商检局局长)、程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建英(省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处处长)等居住过的地方。豫剧《朝阳沟》剧组魏云、张月婷等在此体验生活。
知青坝
知青坝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为防治洪涝灾害而建起的防洪大坝。一条长1200米,一条长1800米,两坝之间300亩人造淤地林草丰茂。坝头、坝翼均为石头笼砌成,站在坝顶,眺望汝河蜿蜒东流,河边鹅卵石密布,坝东紧邻知青游乐园和8000亩森林公园,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游览和野餐的理想去处。
知青井
知青井是以知青为主力修建的一眼深水机井,因挖井时,井架倒塌,死伤2名社员,传曰“鬼井”。知青们不信邪,不气馁,二次挖井,历时2年挖成,现在水头最好,可浇地140亩,知青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改造自然的干劲在这里传为佳话。当年的知青组长陈民政现在是平顶山市人大秘书长,舒春霞现在是许昌市农机局党委书记、局长,田勇军是河南省畜牧局动检站站长。
知青桥
知青桥是1972年以知青为主力修建的桥梁。红条石拱圈结构,当时知青百余人分为采石队、运输队、工程队建桥,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用艰苦的劳动和智慧架起了桥梁,沟通了本乡与全县城的联系,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青游乐园
知青游乐园是综合性游乐服务场所,靠汝河北岸而建,占地20万平方米,由垂钓区、游泳区、饭店、日光温室、百亩果园、鸵鸟养殖厂、养牛、养鱼场组成。集休闲娱乐、劳动实践、采摘鲜果为一体的游乐项目。果树品种有:日本甜柿、美国油桃、栗子、大枣、黑梨等。
㈣ 炎陵湘山公园知青阁三副对联的图片或文字
醴陵知青卢力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
炎陵“知青阁”记事
2014-09-28 09:42:25 来源: 作者:黄春平
(当年在炎陵县“插队落户”的知青)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炎陵有资料记载:“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迁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队松山生产队。”刘时雨还清楚地记得,知青们带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推广新品种,改良冷浸田,并从湘钢引来资金和设备,办起了小水电,安装了碾米机、粉碎机、锯木机,办起了猪场、香菇场,两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把一个昔日“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的穷山窝变成了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队农民的拥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已成为市、区、县级的党政领导,有的已成为大企业、大工厂的厂长、经理,有的已成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刘时雨能历数值得他们骄傲的“才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县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的胡伯俊,现在是湖南省人社厅厅长;1971年从湘潭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的莫臻,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
为纪念知青那段难忘的日子,1996年炎陵县决定在湘山公园内修建“知青阁”,以鉴历史。消息传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当年赴炎陵的知青激动万分,“知青阁”建设工程共收到知青捐资17万多元,以及一批机械和物资。
站在位于炎陵县城西的湘山之巅,炎陵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知青阁就坐落在这座四季常青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它的左山峰是“酃县(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内矗立着千年古塔----湘山寺塔。
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知青卢力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据现有资料显示,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阁内一、二层楼墙壁的石碑上雕刻着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县上山下乡的7000多名知青名单。名单之前有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刻立的“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一九六三年始至一九七八年止,长沙市、湘潭市、醴陵市、炎陵县、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江南机器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锰矿等地,有七千知青上山下乡到炎陵县(酃县)17个乡镇场,现镌石记名于后。一九九六年九月三十日”。
三楼悬挂着知青们当年的生活、劳动、学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
难忘第二故乡行
1996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借知青阁的落成,炎陵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96金秋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活动”。来自深圳、广州、长潭株等地的1800多名知青,代表着当年7000多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激情满怀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炎陵,参加祭祀炎帝陵、知青阁落成典礼、重踏青春足迹等活动。
“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这是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副对联。
时任县委书记林良材在致词中说:“炎陵的父老乡亲,至今还难忘那与知青抵足而眠的日日夜夜,难忘那与知青荷锄而归的年年岁岁!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知青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似火的青春,拨动着大山里沉睡的灵魂。”
“知青阁……镌刻了曾下乡炎陵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字。它的建成,已远远超出了‘阁’本身的意义,它是炎陵人民与广大知青的情谊凝聚,是特殊历史年代痕迹的永久见证。它耸立在湘山之上,俯瞰着炎陵的山山水水,也目睹着炎陵今后的变化和发展,更作为一座知青与炎陵人民情感沟通的桥梁而存在。”
1996年9月30日上午,1800名知青代表聚集鹿原陂举行公祭炎帝陵典礼仪式。“昔为知青,扎根炎乡。神农故土,习农学桑……青春作歌,慨当以慷;七千英俊,一代风尚。”“殊途同聚,第二故乡;莘莘学子,共表衷肠……尽献绵薄,造福梓桑;同襄大计,兴邑振邦。”这篇特殊的《祭炎帝陵文》,字字句句表达了7000知青对故土的眷恋、对炎陵振兴发展的期待。随后,知青们返回炎陵湘山公园举行仪式,由36名知青代表为知青阁剪彩。
刘时雨登上知青阁的顶层极目眺望今非昔比的炎陵县城,不禁思绪万千:“知青阁将永远铭刻着整整一代城市青年的生命轨迹,永远铭记着我们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情谊!”
㈤ 炎陵知青阁三副对联的图片或文字
一楼对联:
上联:有缘此山曾添绿,
下联:留意斯水再涌泉
二楼对联实在是看不清楚。
三楼对联:
上联:爽借清风明借月
下联:动观流水静观山,
知青炎陵第二故乡行庆祝活动上的一副对联。
上联:当年无悔献热血丹心,恰意气驰骋,易褴褛山颜创青春伟业;
下联:今载有约温乡情旧谊,值金风送爽,祭巍峨圣陵染故土宏图。
有图片,不能发。一发就“违规”。
㈥ 那个干女知青的图是哪个电影里的
印象里只记得李小璐的《天浴》里有这个镜头~~
㈦ 与逸动一起畅游知青乐园,感受时代的进步
也许是许久没在家的缘故,偶然间才发现,再回家的路上,居然修建了一座知青乐园,年代感的气息,很有观赏性。也正好赶上了全国各地景区的开放。今天正好路过,随便感受一下知青的时代。时代在进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的70年,国产汽车从无到有,再到现在那外观时尚的家用轿车,合资的降价,就是对国产的认可。就拿长安汽车来说,全新的逸动,可谓是集百家之长,它不仅有着时尚霸气的外观,还有着精美的内饰。而且,丰富的配置,让二代逸动更具性价比。再加上可靠成熟的三大件(动力,底盘,变速箱),也让它在同级别车型中有些更多的可比性和选择性。
建国初期,影壁上的宣传画,都是图案,走进这座知青园,让人仿佛置身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