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我国,为什么新闻报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这正如照相要选项好的景物一样,正面宣传可以赏心悦目嘛!
㈡ 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1.坚定正确的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舆论导向
对新闻主流媒体来说,要想很好地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就要坚定正确的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舆论引导社会群众。
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各种不良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例如通常所说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都有损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新闻主流媒体在事件报道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舆论方向的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并明确自己的立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效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此外,在宣传正面报道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正确把握宣传报道的量和度。所谓把握好宣传的量,要求主流媒体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报道任务而忽略了事件报道的数量和质量。有些正面报道的影响力不是靠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有些情况下,数量的泛滥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2]。重要的是,报道的内容要合乎真实,在报道先进人物事迹的过程中要有力的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性。而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报道的全面性,即不能为了一味的弘扬社会正气而忽略了其他问题性的报道;二是正面报道的内容要客观真实,这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三是注意选择新闻报道的内容。例如对一些新闻细节和事件的报道,主流媒体要结合当时的舆论环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做出取舍,以保障正面宣传效果的最佳性。
2.从读者的角度选题,坚持党的领导,以正面宣传为主要形式促进群众利益的实现
在此,主流媒体要想更好地做好正面宣传以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并促使正面宣传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从读者的角度选题,并最大程度地促进群众利益的实现。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媒体要坚定围绕一些重大的国家政策和问题进行,例如中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中央号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对各地在党中央精神引领下所做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研究以及这些措施是否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利益等。新闻媒体围绕这些政策、事件以及相关的原则等进行报道,可以有效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并且会使这些报道显得更为真实、不浮夸,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主流媒体有效的配合了党中央的工作,并丰富了报道内容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处在当前这种物质韵味浓厚的社会生活中,读者也想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主流媒体的这些正面宣传报道,读者也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些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都是以中央的要求为准并且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于广大百姓的利益,跳出会议的圈子写新闻,明确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价值,报道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真正将相关领导人的真实意图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以此来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3.转变文风,处理好导向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主流媒体在进行正面宣传的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报道的文风。具体阐述,就是要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对新时期社会群众的需求以及相应的心理变化作一个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科学把握新时期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最大程度地以谦和的姿态来面对广大的社会读者群体,并有力的转变以往那种以高高在上姿态来进行灌输的宣传方式,进而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将平等客观的原则落到实处。新闻工作者在文风的转变方面,要有效的做到以下几点:避免会议报道的概念化,克服政策宣传的浅显化,摒弃新闻报道的格式化,转变报道语言的文书化等[4]。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将报道的导向性和宣传的艺术性相统一,并以科学的导向为前提,进一步实现正面宣传的声势性和深度性,主流媒体宣传的全面性和活泼性,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刻性和特色性,报道形式的可视性和欣赏性。
4.有效开展重大的宣传报道活动,宣传强大的舆论声势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主流媒体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就是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广大的社会群体缔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借助舆论的力量来实现媒体正面宣传的目的。例如近年来从党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所做的一系列的宣传和部署工作,在此,新闻工作单位和党委宣传部门也有参与其中,并配合组织了很多重大主题的宣传和报道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科学人物的一些科研成果、对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的采访等。这些新闻宣传和报道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主流媒体缔造了舆论声势,并达到了想要的舆论宣传效果,从而促使这些新闻报道更加深入人心、扎实有力。不过在此过程中,需要引起新闻工作者注意的对重大宣传战役的策划和组织。对此,主流媒体要明确几个要点:一是本地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科学调研工作;二是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群众生活中的难点;三是现阶段下,党和政府正在致力于解决的一些重点;四是要确定新闻报道工作的着力点,具体要将其同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促使新闻的选题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鉴于以往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来看,他们要想让广大的社会读者群体更加认同自己的观点,就要切实投入到社会新闻的调研中,有效的掌握到社会的兴奋点,明确读者所热切关注的焦点,从而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㈢ 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就是直接说某某东西那里好,不说如果没有它会怎样。
㈣ 如何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 做好正面宣传
加强舆情监控十分重要
舆情数据的研究分为五个平台和三个舆论场。
五个平台分别为:新内闻网站、微博、微信容、论坛和新闻客户端;
三个舆论场为网络媒体舆论场(以新闻网站为主)、移动媒体网络舆论场(以新闻客户端为主)和自媒体舆论场(以微博和论坛为主)。
在研究对象上,可分为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四个方面,我们应当逐渐超越对新闻事件和话题的研究,达到对公众心态和观念的研究;在研究层次上,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微观方面所做的尝试逐渐增多,力图实现舆情数据的本地化和社区化。
㈤ 如何给自己品牌做正面宣传
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品牌越来越多,越来越出众的品牌,可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打造网络品牌的工具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多企业先是通过大规模的广告、促销及推广活动让更多消费者知晓品牌,然而缩小范围进行针对的推广。
品牌定位在刚开始创立品牌应当有明确定位,市场很大可不是所有人都像目标顾客,互联网时代打造品牌则恰好相反,首先定位品牌位置,择定品牌传播渠道,然而运用公关打造品牌知名度,直到全面覆盖受众。这可以细分为3个步骤。
总结:启动靠诊断,方案靠策划,结果靠死干,思路决定出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㈥ 如何处理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复1)正面宣传和新闻批制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社会生活中需要进行批评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来,批评性报道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一个时期内,批评性报道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引起负作用。
㈦ 如何理解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
做好正面宣传,要把抄正面宣传做成舆袭论热点、社会亮点、群众关注点,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吹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号角。要在正面宣传中把遵循宣传规律和尊重新闻规律结合起来,把宣传党的意志、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吸引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
㈧ “报喜不报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正面宣传”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来为这种说法从本源质上看是错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缺一不可的。谁也不可能永远的快乐,幸福着。在遇到烦恼的事情并不是做一个逃兵,不去想它就可以的,而是要面对,接受。喜与忧是对立关系怎能忽视其中一个的存在?
㈨ 为什么要坚持正面宣传
因为正抄面的新闻报道有利与人民的消防,而消极的报道会使人们对生活的环境和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怀疑,所以在报道中尽量的是产生正面的报道,这样在生活中才不会产生很大的恐慌,而这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和谐相处,
这样才有利于统治阶层的管理和统治
㈩ 为什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是因为团结稳定鼓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所在,也是衡量宣传思想工作有无成效和成效之大小的重要标准。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的必要手段。之所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常态,而假、恶、丑是社会的邪流、病态。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健康舆论环境极为重要。正面宣传的突出问题是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问题,要把握好时机、力度、效果三个环节,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需要我们坚持严肃权威与贴近群众并重,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芜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面的事例很多。因此,在宣传工作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确保导向正确,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党和政府所办的与群众所盼的统一起来,与解决群众的疑惑、矛盾和问题联系起来,多反映群众的工作生活,多表现普通百姓的崇高思想境界。要适应“分众化”趋势做好不同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利益多元化与价值多样化背景下,针对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搞好思想交流碰撞,努力“求取最大公约数”。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把群众创造的新鲜语言及时融入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把理论语言、文件语言、官方语言变成大众语言、百姓语言、口头语言,让群众觉得亲切,愿意听、听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