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薄利多销和厚利限销定价策略有什么区别
1.薄利多销定价策略
薄利多销定价策略是企业为增加利润总额,有意识地降低产品价格的一种定价策略。实施薄利多销策略的好处在于:
①虽然单位产品利润低于平均水平,但’由于销售价格降低,产品销量迅速增加,多销促进多产,多产推动单位商品成本的下降;②企业纳税后的销售收入增量大于成本费用增量,不仅弥补了单位商品利润量减少的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总利润;③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整体竞争力;④不仅可以使消费者以比较理想的价格买到产品,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薄利多销策略一般适用于社会需求量大、资源较丰富、生产技术和工艺易于掌握、生产有潜力、供给与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
2.厚利限销定价策略
厚利限销定价策略是指企业对资源稀缺、严重供不应求的商品实行厚利、限制销量、抑制需求、调节供给、获取高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厚利限销定价策略是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时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价策略。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凭借一定的资源、技术优势对市场进行垄断,控制供给,调节需求,谋求高额利润。但由于高利润必然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从长远来看,并不能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
厚利限销定价策略的适用范围是:
①使用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的非生活必需品,如金银首饰、珠宝玉器、手工刺绣等;②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又不能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硬性禁止和限制的消费品,如烟、烈性酒等;③具有较大心理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声望性商品,如字画、文物、古玩等。
⑵ 增加产品销售的方法有哪些
提高产品质量
拓展销售渠道
⑶ 适合“厚利少销”的经济商品有哪些
厚利少销,顾名思义就是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商品,即使销量减少,但因为利润的增加,仍能使总利润提高的方法。
厚利少销,是企业在市场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采用的特殊策略,它能使产品在一次销售中获得丰厚利润。
厚利少销应必备的条件:
一、企业有较强的实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稳坐钓鱼台。
二、企业有充裕的生产资金,足以弥补产销周期中时间差造成的一定量的经济负担。
三、企业产品必须具备独有的“专利市场”,而且在产销周期中的时间差内,不会有竞争对手。
四、掌握市场产品及其销售量、销售价的脉冲曲线,伺机而动,见机行事。在最佳时机高价推出产品,一次解决问题。
“厚利少销”策略一般情况下不足取。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拥有特殊的产品,可以应用之,从而一举取胜。
⑷ 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商品是厚利限销,那些是薄利多销
市场就是一个卖方市场,这时候,薄利不薄利对于多销而言根本就是毫无意义,再进一步,如果市场是卖方垄断而且市场规模是恒定的,那么薄利也不会有任何多销。极端的例子就是医院乃至火葬场。
⑸ “厚利”也可“多销”是什么意思
“薄利多销”是商海中的一句名言,但这句话并非对所有商品都适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一些特定商品而言,经营者采取高价策略,往往也能得到“多销”的结果。
美国一位叫米尔顿·雷诺兹的企业家就因善于灵活运用高价策略而获得了成功。一次,雷诺兹发现一家制造铅字印刷机的工厂破产待售。这种印刷机的用途之一,是能够供百货公司印制展销海报。雷诺兹看准这点,立即借钱买下工厂,然后把机器重新定名为“海报印刷机”,专门向百货公司推销。原来的印刷机,每部售价不过595美元,更名之后,雷诺兹把价钱一下子提高到2475美元。他认定,现在百货店都在大力推销产品,“海报印刷机”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而对某些独特产品来说,定价越高,越容易销售。果然,“海报印刷机”销路颇好,雷诺兹大赚了一笔。
雷诺兹并不满足,而是时刻寻找新的“摇钱树”。1945年6月,他到阿根廷商谈生意时,终于发现了目标,这就是今天的原子笔。雷诺兹看准原子笔具广阔的市场前途。他立即赶回国内,与人合作,昼夜不停地研究,只用了一个多月便拿出了自己的改进产品,抢在对手的前面,并利用当时人们原子的情绪,取名为“原子笔”。之后,他立即拿着仅有的一本样品来到纽约的金贝尔百货公司,向公司主管们展示这种“原子时代的奇妙笔”的不凡之处:可以在水中写字,也可以在高海拔地区写字。这些都是雷诺兹根据原子笔的特性和美国人追求新奇的性格,精心制订的促销策略。
果然,公司主管对此深感兴趣,一下子订购了2500支,并同意采取雷诺兹的促销口号作为广告。当时,这种原子笔生产成本仅0.8美元,但雷诺兹却果断地将售价抬高到12.5美元,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个价格才让人们觉得这种笔与众不同,配得上“原子笔”的名称。1945年10月29日,金贝尔百货公司首次推销雷诺兹原子笔,竟然出现了5000人争购“奇妙笔”的壮观场面。大量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雷诺兹公司。短短半年的时间,雷诺兹生产原子笔所投入的2.6万美元资金,竟然获得了1558608美元的税后利润。等到其他对手挤进这个市场,杀价竞争时,雷诺兹已赚足大钱,抽身而去。
要掌握高价的技巧,关键在于了解什么样的商品适用于高价策略。一般来说,当你经销的商品具有下列优势时,可以毫不犹豫地推出高价策略:经销商品具有独特性,即指一些尚无大规模制造的产品;该商品市场需求缺乏弹性,价位高低不会使需求量减少很多;能把该商品树立成为高级品的形象;尚不具备大量生产条件,但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新产品。
⑹ 如何瞄准富人的口袋厚利适销
众所周知,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也与一般消费者普遍心理特点相符的定价策略。但这种定价方法不一定都奏效。
在犹太商人的眼里,奇货可居,采取高额定价必须以此为基本原则。奇货包括新产品、稀有品,更包括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着重于名气。换句话说,名气就是本钱。而这些名气,都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就像皇帝有皇帝的气派,大臣有大臣的架子。单不说皇帝,大臣外出就需八抬大轿,鸣锣开道,后边还有一大批狗腿子前呼后拥,以示不同于一般人。
名牌产品在营销中一般以高额定价法为主,能够巩固名牌的高贵地位,保持特优的身价,维护其至高无上的优势和超额利润。
以下的故事可能会给人们一些启示: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沙漠中有一家麦当劳的分店,游人都对此很感兴趣,他们总喜欢在此解决饮食问题,其实这儿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地方麦当劳连锁店的价格,正如店家自认不讳的“本店价格最贵”,但人们似乎就根本不在乎,因为“贵”与“贵”是不一样的,其贵在有理,且店堂里有醒目的“诚告顾客”:
由于本地经常性缺水,所需用水是从60英里以外运来的,其费用要高出常规的25倍,为雇员紧缺考虑,我们需支付较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资,为了在旅游淡季也维持营业,本店还得随季节性亏损,又由于远离城市,地处偏僻,本店的原料运输昂贵,所有这些因素使本店的价格昂贵,但我们为的是向您提供服务,相信您会理解这一点。
话说到这个份上,理由再明白不过了。游人尽管吃着“最贵”的汉堡包、热咖啡、土豆条,但没人有被“宰”的感觉,反觉得钱花得“值”。
1996年美国十大商标中麦当劳超过了可口可乐得第一位。本来以麦当劳“世界各地一模一样”的宗旨它不应该在地理位置较差的地方提供同样服务时收取更高的价格,这个例外最根本之处是它本身的声誉,这也体现了美国人的精明之处,也是麦当劳之所以敢于宣称“有教堂的地方就有麦当劳”的原因。
威望声誉定价的另一种形式是有意把某些商品价格定高,目的并非销售这种商品,而是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如瑞士生产价格几十万美元的“劳力士”手表,其实销量很低。生产者并不关心此种手表的销售情况,而更感兴趣的是借这种昂贵手表的声望,增加其他手表的销量与信誉。
美国纽约的第四十二大街上,有个生产经营服装的犹太商人鲁尔开设的经销店,门面不大,生意也不怎么兴隆,鲁尔专门聘请的高级设计师,经过精心设计的世界最新流行款式的牛仔服首次上市销售。他对这一产品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企盼一举改变自己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为此,他投入了60000美元的资金,首批生产了1000件,成本为56美元,基于打开市场的需要,他采取了低额订价策略,把每件定为80美元,这在服装产品定价中算是比较低的了。鲁尔心想,凭着新颖的款式和低廉的价格,今天一定会开门大吉,发个利市。
王先生亲自出阵指挥,大张旗鼓地叫卖了半个月,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急昏了头的鲁尔铁下一条心来,每件下降10元销售,又呼天喊地叫卖了半个月,购买者却仍不见多。估摸着低价之下,必有勇夫,鲁尔又降低了10元钱价格,这可接近于跳楼价了,但销售状况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向来不服输的他,这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干脆大甩卖吧,每件50元,工本费都不要了。实行赔本清仓,可除了吸引了不少看客外,连原来还有几个顾客的情形也更加不如了,购买者“落花流水春去也”,不再光顾。
彻底绝望的鲁尔自认命该倒霉,索性也不再降低和叫卖了,他让人在店前挂出“本店销售世界最新款式牛仔服,每件40元”的广告牌,至于能否销售出去,只好听天由命了。在繁华的纽约大街上,有这么便宜的东西,也可真少见。希望顾客们可怜一把。谁知,广告牌一挂出,陆陆续续来了不少购买者,兴致盎然地挑选起来。站在一旁的鲁尔这回可傻了,呆若木鸡地立在一旁。
原来,他的店员一时粗心大意,在40元后多加了个0,这样每件40美元就变成了400美元了,价格一下子高出10倍,购买者反倒一拥而上,不一会的工夫,倒还真卖出了七八件,并且随后的销售状况是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意空前的兴隆。一个月过去了,虽然鲁尔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糊里糊涂地,他的1000件牛仔服已经全部销售一空。差点血本全无的鲁尔,转瞬之间发了横财,高兴得他不亦乐乎。
在采取低廉定价法让鲁尔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为什么意外导致的高价反而让鲁尔扭转乾坤,一举赚取了高出原来预期十倍的利润呢?在鲁尔想来,这或许是他暗中积了不少阴德,天可怜见之故。其实不然,这是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在起作用。鲁尔的世界最新款式的牛仔装,主要销售对象是那些爱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们的购买心理特点是讲究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和时髦新颖。
对服装的需求不仅讲求新,而且讲求派头,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爱美之心。虽然,鲁尔的牛仔服装款式新颖,但因为开始定价太低,他们便误以为价低则质次,穿到身上有失体面;当后来价格抬高10倍时,他们便以为价高而货真,因而踊跃购买。
当然,鲁尔的牛仔服在当地属于是“奇”货,属于地道的时新产品。因此,才能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假如鲁尔的牛仔服上司空见惯的大路货毫无两样,价标得再高,也难以销售,这些消费者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万一他们发现上了一个天大的当,铺子都得关闭。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经商过程中把‘簿利多销”作为商场的金科玉律,但犹太人认为进行薄利竞争是愚蠢之至,是奔向死亡的大竞赛。他们还认为,同行之间开展薄利多销的恶性竞争无疑是往自己的脖子上绞索。因为“薄利”就体现了卖主对自己商品的不自信,有“因为商品不好,所以才便宜卖”的意味。
犹太人对“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往往这样嘲弄道:“为什么要‘薄利多销’,为什么不‘厚利多销’呢?”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为什么不采取上策而采用下下策?卖3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等于卖出1件商品的利润,上策是经营出售1件商品。这样,既可省了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3件商品,市场饱和后,再想多销也无人问津了。“薄利多销”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是营销学中定价策略的一种。在营销学中一般有五种定价策略:
(1)撇开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以高于成本很多的定价投放新产品的策略。有些新产品由于率先推出,以奇货自居,一般采取这一策略。如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率先推出袖珍计算器,每个售价100多美元,其实际成本不足10美元。
(2)价格渗透策略。这是一种定价策略与撇油定价策略恰好相反,产品的价格过低,以此来排除竞争对手,迅速地占有市场。
(3)折扣或让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是通过变通办法给购买者以优惠并鼓励其积极购买和如期支付货款,它倾向于薄利多销。
(4)综合定价策略。这种经营方式是经营者根据市场竞争中的位置,采取部分产品价高部分产品价低;或者把产品销售的有关因素都包括进去,以此来产品的销售。
(5)心理定价策略。这种字价策略满足各类型消费心理。人们购买商品时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部分人出于实用性,部分人出于好奇心,部分人出于自尊心,部分人出于显示富贵。在不同的心理基础上定价,可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应用心理定价与撇油定价思想的策略,由于运用得当,所以其技巧独特。
犹太人在经营活动中除了坚持厚利适销做法外,为了避免其他人的“薄利多销”的冲击,他们宁愿经营昂贵的消费品,不经营低价的商品。为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等首饰的商人中,犹太人居多。犹太人选择这个行业为主,显然是避开那些以薄利多销的竞争者,因为这些竞争者一般没有资本或力量经营首饰类资本密集型商品。
犹太人的“厚利适销”营销策略是从有钱人作为着眼点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一掷千金,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相反,如果商品定价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犹太人抓住富裕者“价低无好货”的消费心理,开展厚利策略经营,即使经营非珠宝、非钻石首饰商品,也是以高价厚利策略营销,如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梅西百货公司,它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它的生意仍比别人要好。
犹太人的高价厚利营销策略,表面上从富有者着眼,事实上是一种巧妙的生意经。讲究身份、崇尚富有的心理在整个社会乃比比皆是。在富贵阶层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据统计和分析,在富有阶层流行的商品,一般在2年左右时间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开来。道理很简单,介于富裕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等收人者,他们总想进入富裕阶层,由于虚荣心理的驱使,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或其他原因,总要向富裕者看齐。
为此,富裕者购买高贵的新商品。而下层社会的人士,往往力不从心,价格贵昂的商品消费不起,但崇尚心理作用总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行动,他们也不惜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昂贵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可见,犹太人的“厚利适销”策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样是盯着全社会的大市场。
此外,犹太人的“厚利适销”定价策略对顾客的购买欲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有机会敢冒险
犹太人能够获利的关键在于决策正确,这就要求生意人应当有相应的素质。
一是知彼知己,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把握市场的动向、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地对竞争对手进行判断,知其力,料其行,先发制人,抢占市场。
二是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充分扬己之长,从长处谋利,因利动止,并注意用自己的优势,在时间速度上要奇,在产品设计上要奇,在经营销售上要奇,使竞争对手难,以意料或难以仿效,从而迅速收回投资并赚回期望的目标值。
三是见机行事,善于操纵商机。紧瞅市场上一切有“利”可图的机会,主动出击。在具体做法上,或施小利诱对手而动,或放弃眼前的小利,使竞争对手进入误区,从而使自己有大利可图。
“投机家”是犹太商人的别名。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都不明不白地带有某种贬义色彩。现在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给“投机”换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雅称,名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由原来的“投机家”变成了“风险管理家”。
确实,犹太商人长时期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们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不能干坐着等“驱逐令”之类的厄运到来,也不能毫无准备地到时候措手不及。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需要准确把握“山雨”到底会不会来,来了会有多大。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
除此之外,也许同犹太裔人经商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民族历经劫难,但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趋势时,却常抱乐观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事实是,无论经商还是做什么,乐观者总要多点机会,投中的次数也更多些。
纽约一个大美术商劳埃德则极具冒险精神。
1938年3月,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境,劳埃德赶在希特勒到达维也纳之前,带着10美元辗转到伦敦,并于1948年创立了“马尔伯勒高雅艺术陈列室”。主要为英国许多显赫的家族出售其收藏的艺术珍品,后来经营现代派的绘画作品。短短的6年就成为现代派美术作品最大的出口代理商,他的买主中,包括教皇保罗六世。
劳埃德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只关心通过作品的买卖赚大钱。所以,他采取了纯商业式交易和职业化的处理,其作品大部分都是代销的,美术馆只在生意结束后收取佣金。但美术馆除了场地以外,还提供广告、推销、邮寄、保险和运输等全套服务。所以美术家对劳埃德的服务是满意的,他们的作品在这里不仅可以卖到最高价,而且不管销售情况如何,美术馆都给予他们稳定的生活津贴,乃至于各国的画家都愿意同他们来往。
目前,美术馆已成为一个世界美术界的超级大国,它在苏黎士、罗马、东京、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都设有分馆,每年的销售总额为2500万美元,占世界美术品市场的5%到10%。
1963年,俄国著名画家抽象印象派大师罗斯科卖给马尔伯勒美术馆15幅作品,价格14.76万美元,全部画款在4年内结清。到1969年,罗斯科的作品上涨到每幅2.1万美元,这时,劳埃德又同罗斯科签订了一个协议,商定以10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7幅作品,后又把价款总额提高到144.6万美元,议定出售108幅作品。同时商定,在以后的14年中,不管劳埃德或美术馆的经营状况如何,都由罗斯柴尔德银行每年向罗斯科支付10万美元,为此美术馆向该银行抵押了数量可观的财产。作为回报,美术馆取得了今后8年中罗斯科的独家代理商资格。
这种不顾艺术潮流和美术家创作状态变化的“赌注”,无疑是极具风险的,而实际情况是协议执行不到1年,罗斯科就抹颈自杀,劳埃德被罗斯科子女的诉讼送上了法庭。
但只要抛开别的,仅仅从劳埃德这种无所顾忌地将风险带到美术品市场的行为上,足以看出犹太美术商独具一格的眼光和魄力。
时代的进步,使犹太人的这种风险观愈发光辉夺目。现在,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面临着预测问题,每一件商业品的新问世,都是一次风险与机会的抉择。要生产就要冒风险,而不冒风险就难以抓住机会。但是,承担风险不是盲目蛮干,在果敢的行动背后应该有深谋远虑的计划,应该有细心的筹划和安排。只有智勇双全,精于计算,因利而动,才能获取最大利益。
⑺ 厚利适销什么意思
他的对应词就是薄利多销
中国传统的倾销思维就是这个,可是犹太人喜欢后者
厚利适销
做生意,传统观念都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法招来更多的顾客,但是犹太商人觉得进行薄利竞争,就好比将脖子套上绞索,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这又如“死亡赛跑”,是从被暴力政府压制下,商人被迫无奈以低价把自己的东西出售出去而演变出来的。他们还认为,同行之间开展薄利多销的战争,对方总是渴望以比其他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多售出产品,这样的心情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还没有考虑以低价销售之前,为什么不想办法多赚取一些利润呢?假如大家都相互低价促销,那么商业世界可以维持多久呢?再说了,市场商业界也有一定的限制,只要消费者把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买够了,就是出售的价钱再低,也不会有人要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份,再买一份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浪费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瞅便宜买它。
这就是犹太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经商招数,绝不做薄利多销的买卖,却做厚利适销的生意。犹太商人对“薄利多销”的策略持相反的态度,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为什么不采取别的上策而采用了下下策?卖出去三件商品所获得的利润只相当于卖一件商品的利润,上策是经营出售一件商品。这样,既可省了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以很好地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三件商品,市场已饱和了,你再想多销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的商品已经无人问津了。利润起码比高价出卖者少了很多,并把市场的后劲也一并毁掉了。
在经商活动中,犹太商人除了坚持厚利适销做法外,为了避免其他商人的“薄利多销”的冲击,他们宁愿经营昂贵的消费品,不经营低价的商品。为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等首饰的商人中,犹太人占大多数。犹太商人选择这个行业为主,显然是避开那些以薄利多销的竞争者,因为这些竞争者即使想经营首饰类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他们也没有资本或力量。
在一些犹太公司,上司会经常给自己的职工一大堆厚厚的资料,对他说:“请用我们的资料去说服消费者吧,我们的商品是最棒的,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者的”。拿到资料后,如果你看看资料下方的假钱,你肯定会很惊讶的:“怎么这么贵呀,谁会来买呢?”可是,犹太老板会很有信心地对你说出一大堆的道理,说出高价出售是如何如何的正确,而且还会向你讲一大堆的道理,以此让你来信任他。于是,各种各样印刷精美的统计资料、小手册、卡片就飞到各地经营者的办公室里,他们在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能够收到犹太人寄来的各种各样的资料。他们是这样想的:“价钱压低,这一举动就表明了你对自己的商品没有坚决的信心。我们的商品绝对不能廉价出售”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信条之一。
其实,犹太商人这种“厚利适销”的营销策略是从有钱人的作为为着眼点的。这是一种巧妙的生意经。讲究身份、崇尚富有的心理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都比比皆是。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一掷千金,只有富有者才买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就不会对价格太过计较。相反,如果商品定价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俗话说“价贱无好货”,这句话在富有者心中印象最深。犹太商人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使厚利策略得到很好的应用。
美国纽约的第42大街,有一家经销店专门生产经营服装生意,店主是一个犹太人,名叫鲁尔,那家店的门面不大,生意也不太好。为了改变现状,鲁尔专门聘请高级设计师精心设计了世界最新流行款式的牛仔服,首先在自己的店里销售。他对这一产品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企盼一举改变自己经营不景气的状况。为此,他投入了6万美元的资金,首批生产了1000件,其成本每件为56美元。基于打开市场的需要,他采取了低额定价策略,把每件衣服定为80美元,在服装产品中,这种定价已经是非常低的了。鲁尔想,就凭着店里衣服的新颖款式和低廉的价格,开业的那一天一定会开门大吉,发个利市。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美,事实正好与他想象的相反。
为了他的新产品,鲁尔大张旗鼓地叫卖了两周,但前去购买者并不多。鲁尔的头都快气爆了,他铁下心来,把每件衣服的价格再下降10元出售,又呼天喊地叫卖了两个礼拜,但是购买者仍不见增多。估摸着低价之下,必有勇夫,鲁尔又降低了10元钱价格,这次的价格可以说是接近跳楼价了,但销售状况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干脆大甩卖吧,每件50元,工本费都不要了,实行赔本清仓。可除了吸引不少看客外,并没有几个真正购买的顾客,大部分购买者都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看过热闹之后就不会再光顾他的店了。
这下,鲁尔绝望了,他再也想不出任何办法,他只好自认倒霉,因此他也不再降低叫卖了,他让店里的人在店前挂出“本店销售世界最新款式牛仔服,每件40美元”的广告牌,至于能否销售出去,只好听天由命了。没想到广告牌刚挂出去,倒陆续地来了不少购买者,他们兴致盎然地挑选起来。站在一旁的鲁尔这回可傻了,呆若木鸡地立在一旁。原来是他的店员一时粗心大意,在40的后多加了个O,这样一来每件从40美元就变成了400美元了,价格一下子提升了10倍之多,但是购买者反倒大大地增多了,广告牌刚挂出一会儿,就卖出了几件衣服,并且随后的销售状况是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意变得越来越火爆。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虽然鲁尔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地,但他的1000件牛仔服已经全部销售一空。差点血本全无的鲁尔,转而发了笔横财,高兴得不得了。只是他一直不明白,采取低廉定价法衣服一件卖不出去,为什么意外导致的高价反而扭转乾坤,一举赚取了高出原来预期10倍的利润呢?鲁尔想,也许是自己上辈子积了不少德,天可怜之故。其实不然,这正是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在起作用。鲁尔的世界最新款式的牛仔装,主要销售对象是那些爱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们的购买心理特点是讲究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和时髦新颖。对自己服装的要求很高,不仅讲求时新,而且讲求派头,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与爱美之心。虽然鲁尔的牛仔服装款式新颖,但因为一开始他把价钱定得太低了,消费者都认为低价买不到好东西,穿到身上也会有失体面;当他无意中把价格抬高10倍的时候,购买者都以为价高而货真,所以大家都蜂拥而至。
还有一点是值得一提,鲁尔店里的牛仔服可以称得上是“奇”货,是地地道道的新产品,因此才能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如果鲁尔店里的牛仔服是司空见惯的服装,毫无特色可言,他把价钱标得再高也销不掉,因为这类消费者主要看的是价格和衣服的款式。如果将来他们发现自己上了一个天大的当,那么,鲁尔的铺子非得被他们拆了不可。
人们都知道,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竞争手法,而这也正是符合一般消费者心理特点的定价策略。但是,这种销售方法并不是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起作用的。
犹太商人认为,“奇货可居”是经商者采取高额定价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奇货,不仅包括新产品、稀有产品,也包括名牌产品。对名牌产品,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名气。换句话说,名气是它们的本钱。而名气哪里来,是靠高价格培养出来的。名牌产品在营销中采用高额定价法,能够巩固名牌的高贵地位,保持特优的身价,维护其至高无上的优势,赚取的利润也就相当高了。
现代人普遍讲究身份,爱慕虚荣者比比皆是,犹太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在上流社会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根据犹太商人的统计分析,上流社会的商品,一般在两年左右,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并且这种方法屡试不爽。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介于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产阶级,他们总想进入富人的阶层,由于虚荣心的驱使,为了满足心理需求或为了面子,他们也会去购买富人阶级的时髦商品。
而一些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人士,他们则往往力不从心,价格昂贵的商品消费不起,但崇尚富有的心理作用,总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行动,也不惜付出与其身份不符的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会使昂贵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如金银珠宝首饰,现在不是已成为各阶层妇女的宠物吗?彩电、音响等原来被认为是昂贵的商品,现在也进入了平民百姓家庭,连一些高级轿车似乎也成了大众的生活所需品。
由此可见,犹太商人的“厚利长销”策略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他们采取这种做法是为了以后远大的市场着想。
⑻ 如何做到“厚利多销”
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唯一性,仅此一家。而且有是必不缺少的商品。这样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⑼ 薄利多销与厚利少卖两个思路哪个更正确
“薄利多销”与“厚利少销”是企业经营者经常应用的两大法宝,各有利弊,如运用得当将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效益。
“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宜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它既能使产品轻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薄利多销”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下列几个方面:
一、产品有生命力,但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除尘器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三、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据率的提高。
四、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散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五、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及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六、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产品-商品-资金-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基础与发展实力。
与“薄利多销”相对应的“厚利少销”,是企业在市场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采用的特殊策略,它能使产品在一次销售中获得丰厚利润。但它所承担的风险与必备条件是:
一、企业有较强的实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稳坐钓鱼台。
二、企业有充裕的生产资金,足以弥补产销周期中时间差造成的一定量的经济负担。
三、企业产品必须具备独有的“专利市场”,而且在产销周期中的时间差内,不会有竞争对手。
四、掌握市场产品及其销售量、销售价的脉冲曲线,伺机而动,见机行事。在最佳时机高价推出产品,一次解决问题。
“厚利少销”策略一般情况下不足取。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拥有特殊的产品,可以应用之,从而一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