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有哪些
抄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指导文件为1999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八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B. 口才新教师培训哪些内容
1、训练思维C. 教师业务培训有哪些
一:教师培训内容
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创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采用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以此谋求各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有五种类型:
一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
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训;
三是区域民俗文化、历史遗产的培训;
四是学科事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五是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
三:培训课程建构有五大模块:
(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
(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四:拓展资料: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骨干,作出示范,并开发和提供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主要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引导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2010年起实施的高校一共有9所,即2+7高校。2指两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大学,7指七所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
五 具体请参考网络: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D. 教师通识培训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通识培训的内容主要就是加强式的培养,也就是以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这句话进行开展教师通识培训的内容。
而且是会在里面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如果能学好这两个规章的话,也算是完成了通知教育的小部分内容。
然后就是新课程的理念研究,也就是需要把学习、实践以及验证新课程理念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学习。教师通识培训主要就是培训好教学方式。在以前,刻板式的教学方法是在现代的教学里面是不再适用的,也就是在学习、实践、验证等三个方面是需要去做到创新的。
E. 教师业务培训内容是什么
教师业务培训内容有:
1、新知识与理论:老师正处于新知识、新教学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尤其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近期可解决任教问题,远期甚至可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因此,新知识与理论的更新与补充显得非常必要。
2、学校理念与特色:作为校内工作的一份子,理解办学理念和特色等于企业灌输给员工“文化观”一样,是每个教职员工必须加强学习与掌握的重要内容。
3、优秀案例分享:以典型教师代表或典型案例做切入点,用鲜活示例向教师们展示优秀教职员工应有的风范,是为大家参考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4、专项内训:比如针对电子科技白板的使用、各种现代化通讯技能的学习等,掌握这些内容会让自己执教过程“如虎添翼”。针对某个专项问题做内训、研究和学习的培训模式也是老师通过培训会加强技能值的关键手段。
基本做法与要求:
1、对新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业务两手抓,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新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
2、为新教师配备一名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具体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新教师在培训期听指导教师示范课不少于15节,并写出听课感想;指导教师听新教师课不少于5节,并要对所听的课给予点评指导。
F. 教师岗前培训什么内容
一、初识期:认识企业(角色转变) 初识期的培训目标在于让新员工认识所在企业,此阶段根据公司发展需要,遵照公司人才培训规划,新员工初识期的培训目标在于帮助新员工初步了解企业概况和文化等,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提升新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培养遵章守纪、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帮助新员工初步了解所在企业的特点和工作环境,尽快适应组织文化氛围,加快职业心理转变。 二、热恋期:认识岗位 热恋期的培训目标在于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岗位要求,知晓工作内容,熟悉相关制度、工作业务流程等。 三、结合期:胜任工作 结合期的培训目标是提升新员工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使得新员工能够胜任岗位要求,并初步形成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取向。转变期培训由新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力资源部门主导、培训部门参与培训。 总之,新员工培训对于员工个人和企业都非常重要,新员工培训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细节的精心筹划。
G.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都有什么内容
引言:以此谋求各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理论研究主要采取专家专题教授、学员交流研讨、辅导教师集中点评、特色学校实地考察等的形式。专题讲授主要是由专家、教授及“一线”知名校长承担。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从概念的涵义上讲,“教师教育”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二是“关于教师的教育”。前者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后培训或教师继续教育,后者包括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根据教育内容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教育的形式和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教师真正能够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理性行动。从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反思性的教师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H. 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包括哪些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应成为在座的每一位骨干教师的一种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师自身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骨干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I. 教师培训指导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创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采用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以此谋求各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校本培训有五种类型:
一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训;三是区域民俗文化、历史遗产的培训;四是学科事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五是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
培训课程建构有五大模块:
(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
(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9)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扩展阅读:
教师培训主要的方式是采取理论研究与跟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理论研究主要采取专家专题教授、学员交流研讨、辅导教师集中点评、特色学校实地考察等的形式。专题讲授主要是由专家、教授及“一线”知名校长承担。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从概念的涵义上讲,“教师教育”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二是“关于教师的教育”。前者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后培训或教师继续教育,后者包括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
根据教育内容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教育的形式和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教师真正能够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理性行动。从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反思性的教师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专题讲座。即通过集体讲座方式,让受教教师掌握一定的知识,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本体性知识,主要是了解学科的前沿和进展,知识的拓宽与应用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了解来获得学科的最新知识。
条件性知识,主要是使受教教师掌握有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思想和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升华为主,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以及操作性实践和指导等。
(2)专题研讨。针对中小学教学中某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如“差生转化方法探讨”,“教材新内容教学研究”等。
这种专题研讨可让指导教师先陈述问题,以及有关此类问题的信息综合,然后让受教教师展开讨论。它侧重于施教教师和受教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是一种集体提高的教育方式。
(3)问题研修。问题研修是受教教师个体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受教教师在面对一个实际的教育问题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育形式既可以在教育机构中进行,也可以在中小学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修应提出书面研究报告。
(4)观摩实践。观摩是受教教师对其他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参与,在观摩的过程中获得启发,有所收获,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观摩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录像观摩和现场观摩。
实践是受教教师自己参与教育实践,以自己在教育中获得的知识、理论,通过反思来检验、修正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教师教育形式的教育实践,教育机构应当提供适应性指导,或施教教师在旁听课,或请优秀教师在旁听课,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5)教育调查。影响教育问题解决的因素非常复杂。开展教育调查,就是通过实证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把握影响某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在调查过程中,形成教师的理性思维能力。教育调查的问题可以是学校层面的,可以是班级层面的,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教育对象。
(6)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基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需要,与教育机构的施教教师、专家或其他教师共同合作,进行系统的研究。
它要求施教教师(行动者)参与研究,专业研究者(指导教师或专家)参与教育实践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形成改进教育现状的计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教育中引入行动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研究技巧,强化专业精神,是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