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禽流感的防治知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全文如下:
一、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二、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截止到2005年11月为止,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三、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四、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五、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 “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六、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7、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㈡ 禽流感的有关知识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
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约是60%,家禽鸡感染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无一幸免。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
另外,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
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那次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2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人感染,其中248人死亡,死亡率63%。中国从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1人死亡。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羽绒制品是否传播禽流感?
羽绒制品通常会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传播病毒的几率应当很小。
它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流感病毒有三个抗原性不同的型,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是A型。A型流感病毒也见于人、马、猪,偶可见于水貂、海豹和鲸等其他哺乳动物及多种禽类。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小,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
侵袭。首先,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而禽流感病毒没有;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福尔马林、β丙内酯、氧化剂、稀酸、乙醚、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没有超常的稳定性,因此对病毒本身的灭活并不困难。病毒可在加热、极端的pH、非等渗和干燥的条件下失活。
在野外条件下,禽流感病毒常从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了抗灭活能力。此外,禽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
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有研究提示,它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天,在羽毛中能存活18天。
(一)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动物防疫部门立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养殖和处理的所有相关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二)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当这些人员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
(四)要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呼吸道健康,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七)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药辨证施防。
(八)别去疫区旅游。
(九) 重视高温杀毒。
禽类防治: 1免疫接种 严格认真地做好禽流感疫苗的免疫,特别是在禽流感的高发季节每隔3~4个月要进行一次H5N1RE-5+RE-4和H9的免疫,这两种禽流感疫苗的防疫要间隔10天进行。
2切实搞好饲养管理
采取封闭式饲养,严防野鸟从门、窗进入禽舍;防止水源和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加强带鸡消毒,定期消灭养禽场内的有害昆虫及鼠类;死亡禽类必须焚烧或深埋。
作好禽类饲养管理,提高禽只的抵抗力,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注意秋冬、冬春之交季节的变化,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还可定期在鸡舍使用中药苍术、丁香酚、艾叶、茵陈、青蒿、红花等,熏蒸鸡舍,减少不良气体的刺激,从而达到减少呼吸道病和肠道病的发病率。
3对于出现死亡和产蛋率下降的鸡群可及时使用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配合敏感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肠炎和输卵管炎,如并发呼吸道症状,再配合多西环素或泰乐菌素等,出现产蛋率下降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2、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
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约为30%。
影响预后的因素除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外,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有关。
㈢ 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识宣传单
人感染H7N9禽流感科普性知识问答
1、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 H7N2、 H7N3、 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现为高热等呼吸道症状,往往很快发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3、什么是H7N9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4、我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现况?
截止目前我市未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
5、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目前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很有限,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疾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6、全球人感染甲型H7流感病毒情况?
1996年~2009年间,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曾报道人感染甲型H7流感病例,病毒亚型分别为H7N2、H7N3和H7N7,临床表现主要为结膜炎与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此前,我国从未发现过H7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
7、H7N9病毒与既往H1N1、H5N1和其他季节性流感病例相比其毒力和传染性如何?
由于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较少,对该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尚无法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做出准确判断。
8、本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例的感染来源?
此次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确诊病例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
9、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目前尚未证实该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
10、如何预防H7N9流感?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11、目前的治疗方法?
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12、公众如何保护自己?
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病死禽、畜。
13、公众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大吗?
目前,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数病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目前有限证据推测,公众感染该病毒的风险较低。
14、医务人员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大吗?
目前尚无H7N9人传人的确切证据,确诊病例接诊的医务人员中均未发现感染病例,但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接诊疑似或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时,应采取标准预防加飞沫传播预防和接触预防。
15、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采取的行动?
病例出现后,当地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病人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送检、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并加强了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此次疫情高度重视,接到重症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报告后,立即向上海、安徽和江苏派出专家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患者的救治和调查工作,召开多部门会商会,对疫情性质进行分析研判,并安排部署了相关调查、防控和应对准备工作。
国家疾控中心接到病例报告和送检标本后,及时开展了疫情风险研判和实验室检测研究,在短时间内做出了病例的病原学诊断,在全球首次发现和确认了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类感染病例,并对新病毒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6.如何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
普通市民
1、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禽类及制品,并注意观察其外观、质量。在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间,尽量不买活禽,尤其是不要将活禽买回家后继续饲养。
2、烹调禽类制品,应加热至沸腾,蒸熟煮透后再食用。
3、禽类食物制作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容器分开,刀、案分开。
4、避免让孩子接触鸟类、禽类。
与禽类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
1、不要将禽类放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
2、在饲养、运输、销售和宰杀禽类的过程中,要穿戴好工作服装,口罩,在接触禽类后,要清洗手部。
3、定期清扫鸡舍、禽舍及外环境,清扫时应穿好工作服,带上帽子和口罩。
4、禽类的粪便和污物应统一消毒后处理。
5、一旦发现自己或者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并向医生说明自己与禽类的接触史。
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此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从家禽、鸽子中分离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与人体中分离到的病毒高度同源,此前在国内从未分离到。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H7N9禽流感的流行、传播与临床症状
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不排除通过候鸟迁徙传入国内的可能;该病毒可以感染鸡、鸽子等禽鸟,对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目前尚未发现猪感染该病毒。
对人的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人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三、H7N9禽流感的防控
(一)禽类的H7N9禽流感的预防
对H7N9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禽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物品应进行可靠地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区。按要求做好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二)人的H7N9禽流感的防治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对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烹饪的人员,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等高危人群,应注意保护自己,要采取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等措施,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若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4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静脉给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适用于治疗甲型流行性感冒。
(注: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ww.moh.gov.cn 和农业部网站官方信息)
㈣ 有关禽流感的知识和预防
一、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什么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二、h7n9禽流感防治常识
对于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专家建议,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接诊疑似或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即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 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 预防措施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
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三、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㈤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南的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编写,以宣传和普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特点、防治知识、有关政策法规为主,辅以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密切相关的候鸟迁徙知识,同时也介绍了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和防疫技术。使广大群众对某一公共卫生事件或健康问题有一个客观、科学、全面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害怕和误解。采用问答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读者查阅,也便于在社区中开展卫生宣传。 第一篇 基本知识
什么是流感?
流感有什么特征?
流感的传染源是什么?
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哪些人对流感易感?
得了流感后会有什么症状?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与流感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否列入一类传染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有什么区别?
流感、普通感冒及入感染禽流感三者如何区别?
需要与禽流感鉴别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
哪些人需要注射流感疫苗?
我国对禽流感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第二篇 认识病原
流感病毒会变异吗?
流感病毒变异会有何危害?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强吗?
禽流感病毒的H和N是什么意思?
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强吗?
人感染的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相同吗?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禽病毒感染有何区别?
如何正确认识禽流感?
哪些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与其他动物流感之间有何关系?
第三篇 了解传播
禽流感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禽流感会经蛋传播吗?
宠物鸟会传播禽流感吗?
羽绒制品会传播禽流感吗?
吃野禽会得禽流感吗?
哪些禽类容易感染禽流感?
禽流感是怎样传播给人的?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吗?
禽流感的潜伏期有多久?在潜伏期能传染吗?
妈妈得了禽流感后可不可以喂小孩母乳?
第四篇 关注候鸟
什么是候鸟?
候乌为什么要迁徙?
候鸟的迁徙规律如何?
候鸟主要有哪些迁徙路径?
陆地鸟和海鸟的迁徙有何不同?
我国候鸟有哪几个迁徙区?其迁徙路线如何?
气候对鸟类迁徙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我国的气候带特征与候鸟分布的关系如何?
候鸟会传播禽流感吗?
为防治禽流感,需要把侯乌都捕杀掉吗?
为什么要对候鸟进行疫情监测?
我国林业部门是如何开展候乌监控工作的?
第五篇 懂些政策
禽流感是否列入“病种目录”?是否确定为一类疫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何规定?
发生疫情地区的养殖户如何获得补偿?
一旦发生禽流感,相关部门应做好哪些工作?
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地区,农户应该如何配合政做好工作?
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相关的法律和行政规章有哪些?
各地有无防控禽流感的专门机构?
国家防控禽流感检疫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果发生禽流感,政府会如实通报吗?
当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
国家对禽流感防治工作有何补偿政策?
第六篇 流行病学
历史上流感流行的情况如何?
禽流感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当前我国禽流感流行趋势如何?
为什么冬春季节要警惕流感的发生?
禽流感会引起大流行吗?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禽流感为何难以预测?
哪些环境容易感染禽流感?
解除封锁的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禽流感防治脆弱性评价有何意义?
“超额死亡”人数的监测在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如何?
扑灭一次暴发疫情的标准是什么?
第七篇 诊断与治疗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如何确认?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如何判定?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如何处理?
家里有了感染禽流感的病人后怎么办?
如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有过接触,应该怎么办?
人感染禽流感的表现有哪些?
人感染禽流感以后,从发现、报告、诊断、公布是怎样一个流程?
诊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依据有哪些?
人感染禽流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人感染禽流感后有哪些并发症?
治疗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哪些药物可应用于人禽流感治疗的抗病毒治疗?
人感染禽流感后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严重人禽流感患者应当如何进行救治?
人感染禽流感后预后如何?
第八章 禽类管理
禽流感病禽禽舍、污染物及其环境应如何消毒?
养禽场如何做好选址及隔离消毒?
鸡鸭鹅与猪混养,会不会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
鸡鸭鹅患流感如何传染给人?
家禽的饲养方式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有没有关系?
农业部诊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标准是什么?
得了禽流感病的禽类能够自愈吗?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如何处理?
为什么要扑杀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内所有家禽?
如何处理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家禽?
为什么要将扑杀的家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禽类如何进行严格免疫接种?
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养殖户可以自行处理吗?
农民自家小规模饲养的鸡、鸭如何预防禽流感?
农户如何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禽类饲养管理对预防禽流感有用吗?
第九篇 防控对策
禽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包括哪些?
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为什么要追踪疫源?
如何有效地预防禽流感?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禽流感?
公共场所如何预防禽流感?
经常接触禽类的人员怎样预防禽流感?
养殖户如何防止禽流感?
孵化厂和育雏室如何预防禽流感?
销售家禽的人员如何防止禽流感?
学校如何预防禽流感?
新闻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预防禽流感感染的措施?
航空公司可以采取哪些预防禽流感措施?
接触过疫区的禽类怎么办?
为什么要对禽流感进行监测?
如何对禽流感进行监测?
对接触感染动物的人员如何进行监测?
病禽扑杀人员如何做好防护?
WHO推荐的经常接触禽类人员防护方案的内容有哪些?
口罩一定要N95吗?一般棉布制成的口罩是否能防范?
我国预防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程序有哪些?
医生治疗的时候要不要穿防护衣?
第十篇 健康教育
我国已发生疫情的地区有哪些?出游怎样预防禽流感?
食用注射禽流感疫苗家禽会不会影响健康?
禽流感的健康教育在农村如何开展?
学校如何就禽流感防治进行健康教育?
怎样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疫能力?
预防人感染禽流感宣教提要有哪些?
常用预防人感染禽流感宣传标语、警句有哪些?
防控人感染禽流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是什么?
预防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五要十不”原则是什么?
专家对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何高见?如何正确洗手?
附录1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
附录2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
附录3 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附录4 广东省防控人感染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㈥ 禽流感知识知多少
禽流感小常识
简介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
发现文献中记录的最早发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
潜伏期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注射流感疫苗降低病毒变异几率
周军主任指出,禽流感病毒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所以一旦流行,将很难控制。
禽流感病毒不仅具有高致病性,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基因片段还可以发生重组,进行迅速变异。如果病毒与受体不匹配,禽流感病毒的人体感染只是一种“误行寄生”,那么这种病毒并不具备侵害人的细胞接受体的特性,也就不会在人之间传播。
但如果不加控制,任由其与人的机体相互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促使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甚至与人类流感病毒重组而产生新的病毒。这样产生的新病毒就可能具备人体间相互感染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人体进一步传播。
为此,严格捕杀疫区的禽类是必然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切断传染源。另外,建议体质不佳、容易被病毒感染的人群选择适当的时机接种流感疫苗,这样至少可以在体内产生一部分病毒的抗体,降低被病毒感染的几率,同时更能降低病毒在体内变异的几率,降低患病风险。
㈦ 禽流感基础知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定义
人禽流感是指人感染在禽类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通常只感染禽类,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7N9、H5N1、H5N6、H9N2、H7N2、H7N7、H5N2、H10N7、H10N8等,感染后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目前发现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间传播能力。患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三、高危人群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不尽相同。其中H7N9禽流感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在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四、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及其污染物。禽、肉、蛋食用时要充分煮熟。
3、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洗净、烧熟、煮透,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当手部有创伤时,处理肉类必须戴手套。
4、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
5、处理活鸡、冷藏和解冻生鸡或鸡蛋后,要用肥皂或清洁液彻底洗净双手。
五、症状、体征
潜伏期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性休克和MODS。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六、治疗
1、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对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4、中医药辨证论治。
5、加强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继发感染。
6、重症病例的治疗。采取抗病毒、抗休克、纠正低氧血症、防治MODS和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措施。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
七、H5N6与H7N9比较
二者同属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感染来源、传播途径相似,人感染H5N6禽流感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措施基本一致。主要区别是目前,H5N6病毒感染人类的能力远低于H7N9病毒,禽类感染H5N6病毒感染可以造成禽类大面积死亡,H7N9病毒感染后禽类不发病;既往监测显示,我市监测区县活禽市场存在H5亚型病毒广泛污染,H7亚型病毒今年在我市合川区、潼南区部分养鸡场、外环境首次发现。
望采纳,十分感谢。
㈧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
一要完善各级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健全突发疫情应急机制,落实各项应急保障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务必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置,坚决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二要强化疫情监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切实加大免疫力度,加强养殖环节防疫管理和检疫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大中城市及其郊区、边境地区、候鸟栖息地、发生过疫情地区、养殖大省、大型养殖场和育种繁种基地等重点地区的免疫和监测。
三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和有关防治方案,加强医学监测和预防工作,坚决防止疫病向人群传播。
四要加强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的储备研究,重点做好诊断试剂、新型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制和推广工作,加强流行病学规律研究。
五要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施动物防疫工程,大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