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广播村村响培训计划

广播村村响培训计划

发布时间:2021-07-02 11:46:04

A. 明达镇的地理环境

2014年,明达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2亿元,比2013年增长29.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比2013年增长33.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0368万元,比2013年增长20%;全镇财政总收入1666.43万元,比2013年增长38.93%;其中财政税收完成556万元(国税351万元、地税205万元),比2013年增长16.8%;人均纯收入8900元,比2013年增长27.8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亿元、3000万元。
2014年,明达镇财政总收入1666.43万元,比2013年增长38.93%;财政支出1664.93万元,比2013年增长39%,财政总支出1666.43万元。 2013年,明达镇共有稻藕鳅2500亩、塘鳅700亩,年产值超4500万元,计划用3—5年时间让泥鳅养殖规模达到10000亩,创建全国示范的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从江苏连云港选购优质黄板鳅10000斤,预计能产9千万尾鳅苗,产值约900万元,净收益可达600万元。邀请养殖专家来明达镇培训泥鳅养殖技术,共培训4次,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共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
2014年,明达镇粮食种植面积达31700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000亩,玉米种植面积3705亩,小麦种植面积3940亩。成功流转土地3860亩 。栽植梁山柚100亩、杉树130亩、寿竹200亩、桉树280亩、李子树200亩,全镇累计植树造林1000余亩 ;新增公益林补偿223.7亩;防治马尾松8052亩;组建森林防火应急队伍8支,152人,成立6个巡山护林督导组,共57人。完成机插秧面积1155.2亩;核实农用机具31台;签订农机安全目标责任书56份;共推广微耕机23台、收割机28台、拖拉机44台。申报完成2014年良种补贴,发放惠民资金37.6万元;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43次,指导科技示范户30户;编写发布农情信息、乡镇动态等30余条。存栏猪5920头、牛2382头、羊150只、鸡75243只、鸭54280只、鹅10212只注射相应疫苗,免疫率达100%;新增养殖大户2户,对745头能繁母猪和养殖大户751头生猪完成投保工作。
2014年,明达共有镇耕地面积35984.2亩,林地面积17000亩。新栽植梁平柚1000亩4万株、九叶青花椒苗2000亩20余万株、桉树、石榴5万余株、蜜本南瓜2万多窝,蔬菜种植4100亩;流转土地500亩成片养殖塘鳅,全镇养殖稻藕鳅3500亩,有3个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寄养”模式,共繁养肉牛10000余头;全镇养蚕130张,产值15万元;林下养殖2560户,产值700万元 。劳务输出400余人,开展培训28次,现场会4次,培养种养大户17户,科技示范户30户。,为896名村民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依靠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安排专兼职人员接受就业咨询、指导和登记500余次;建立58名成功人士台账,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明达镇推广稻鳅模式,实施生态稻鳅工程示范500余亩。新改扩建泥鳅繁殖场3个,培育鳅苗1.2亿尾以上,建成泥鳅深加工企业1个,注册泥鳅商标3个,实现繁殖、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成立明达镇泥鳅专业合作社联社和泥鳅养殖协会,发展协会会员15个。完成7公里供水管网铺设,确保了近3000亩塘鳅养殖用水需求;修筑水渠近3公里,完成了5公里园区供水渠道清淤工作;新建一条长3公里宽5米的产业大道,新建园区内道路2公里 。共引进养殖业主15个,建成塘鳅3000余亩,稻藕鳅2000余亩,专家大院3个,种苗繁育场3个。 场镇建设
2013年,明达镇修建提灌站1处,整治河道4公里,硬化鱼塘埂子20公里,拓宽道路及沟渠2公里,新挖鳅塘500亩。
2014年,明达镇全面实施场镇总规修编,已着手规划;投资21万元新建康居大道排污沟1200米,投资15万元安装给水管1200米,张贴人行道地板砖2000平方米 。投资12万元建立镇公共服务中心1个,11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中,重点打造村级示范点2个。投资3万元统一更新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及便民服务中心的标识标志。针对新益村3组由于地质结构变化导致水井干枯,100余高山村民吃水困难问题,出资3万元由水管站指导打造4X5米蓄水池,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其余7个村已安装自来水,2015年3月通水。成立了3个组,对2011年实施的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进行验收,兑付120户农户的项目补助资金7.2万元。
2015年,明达镇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共15个,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2块,印发《明达镇环境综合整治倡议书》5万份。栽植胸径10厘米以上的柳树200余株,绿化河床800余米,清除了河道及河床杂草1000余米。在低保户中聘请22名保洁员,确保公路沿线清洁、无垃圾,保洁服务费实行包干加奖励制度。
农民新村建设
2014年,明达镇规划集中居住点13个,明达村蒲河小区210户建设完工,天台村怡檬雅苑农民新村、长久村红星园农民新村入场实施;新扩改建房屋170户,新扩改竣工住宅38800平米,总投资2328万元;完成27户D级危房改造,清理历年违章建筑62241.37平方米 。推行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沼气池130口;整治山坪塘23口;修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1个;取缔渝巫路、安竹路路边垃圾堆放点2处,规范临时垃圾点1处,清运乡村道路路边集中垃圾堆放点5处。
广播电视
2014年,明达镇现有综合文化服务站1个,广播电视覆盖社区和10个村,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
水利设施
2014年,明达镇完成全镇10个村的水利普查工作;建设涉及7个村1.8万人的人饮工程,铺设主管道11.3公里,分支管道45.6公里,总投资760万元;复建青山提灌站,保证农田灌溉1500亩;启动建设占地16亩,日处理5000吨的大型水塔。 2014年,明达镇组织11名党政领导、21个部门单位、11个村(社区)两委成员及大学生村官参加 “双联双帮双促”活动,联系企业主、产业户44 户,联系老党员、困难户、留守儿童等101 户,并利用春节前后送去结对帮扶资金11万元。县卫生局、镇机关与7个村建立了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开展城乡低保入户调查,组织180个镇村组干部,成立11个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小组。

B. 炎陵县脱贫攻坚中“七个一批”,“六大工程”指什么

炎陵县脱贫攻坚中“七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六大工程”:交通扶贫工程、水利扶贫工程、通信和电力、光伏扶贫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程、文化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2)广播村村响培训计划扩展阅读:

七个一批: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覆盖6861户、21889名贫困人口,群众稳定增收。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覆盖1481户4759名贫困人口,确保搬迁户既安居、又乐业。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对贫困户生态公益林在省级标准上提标40%(5.8元/亩)进行补偿;对贫困户实施的油茶垦复、笋竹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产业给予200-500元补助;对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建设的贫困户由县级资金提标25%(约375元/亩)进行补助。

对安排贫困人口临时性、季节性就业的农林经营主体、林工企业实施奖补;对贫困村林区生产道路建设进行补助;对19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1万元。

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辍学率为0,今年上半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081人,资助资金285.71万元。

5、兜底保障脱贫一批,覆盖795户1667人,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40元提高到280元。

6、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累计转移就业农村贫困劳动力5669人,今年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586人,举办2期121人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优先向贫困劳动力购买公益性岗位,其中乡村保洁员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202人。

7、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五重保障”:今年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贴263.8万元,就医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提高补偿70.46万元;参加家庭综合保险资助保费9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已补偿40人16万余元。

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安排资金200万元,对享受医疗保险和救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贫困户进行特殊医疗救助。

“六大工程”:

1、交通扶贫工程,投资6.3亿元,历时3年完成按省道标准建设的贯穿主要景区和7个乡镇103公里的旅游扶贫环线;2017年将全面完成涉及4个贫困村31公里的国省干线建设。

涉及4个贫困村36公里的重要县乡道路建设,涉及6个贫困村44公里的窄路加宽工程建设,涉及11个贫困村45公里的县乡道边界路“断头路”建设,涉及13个贫困村33公里的安防工程建设,1个贫困村的危桥改造。

2、水利扶贫工程,2017年贫困村退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2244万元,涉及10个乡镇37个贫困村,覆盖总人口56480人,其中贫困人口9477人;安排505万元着力改善贫困村水利设施条件。

3、通信和电力、光伏扶贫工程,54个贫困村实现宽带全覆盖、2G­-4G网络全覆盖;35个贫困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采取光伏企业代建、县水电投公司统建、村级自建等模式,为54个贫困村建设不低于60千瓦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4、农村危房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工程,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近两年已改造4829户,加快推进54个贫困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5、文化扶贫工程,建成58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施贫困村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

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乡村旅游道路30公里。

C. 北碚广播电视台的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组织实施台党委、行政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做好综合协调及后勤服务工作;负责目标管理和全台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负责文秘、信息、保密、档案工作;负责全台党群工作、纪检监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负责全台干部人事、劳动管理、绩效考核评估工作;负责会务接待和来信来访处理;负责有关后勤物资的采购、保管;负责车辆管理;负责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二)财务室
负责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计核算、统计及经济合同审核等相关工作;按照采购计划实施全台设施设备的采购;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总编室
在台编委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台宣传业务工作的综合协调;负责组织各种业务研讨和宣传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负责组织本台节目“创优”评比及日常节目评议工作;负责节目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负责全台各类新闻,专题声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负责监督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负责审查向网站传送的新闻图文资料;定期开展广播电视收听收视调查;负责广播电视年鉴的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负责电视节目编审、监看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四)电视新闻中心
主要承担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方面职责,负责制定日常宣传报道计划和阶段性选题规划;承担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采访、拍摄、编辑工作;负责电视节目质量评比及考核,广播电视重大宣传、对外宣传、节目联办、节目创优、新闻类专题等工作;负责通联管理工作;负责提供台网站新闻节目内容;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五)广播节目中心
负责广播频率运营管理,具体负责广播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编排、广告宣传等工作;负责广播新闻、节目创优工作;负责“村村响”节目编排工作;负责台网站广播节目更新;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六)频道运营中心
负责电视频道、节目形象设计、包装制作;负责电视专题节目摄制,电视各类形象片摄制;负责电视广告经营管理;负责电视专题、广告创优工作;负责大型活动策划、实施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实况电视转播、录制、编辑工作;负责台网站电视节目更新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七)技术播出中心
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节目播出信号的监测工作;编制全台设施设备的采购计划,并对采购的设施设备进行质量验收;负责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领用制度,进行设备统一管理;负责各类及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设备调试和技术保障;负责台网站的统一维护和管理;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D. 如何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城市形象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做到协调配合。要建立跨部门的交通秩序协调管理中心。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的道路规划、建设、管护、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理顺工作关系,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同时,要加强交通流量、流向的调查分析和有关问题的专门研究,提高交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进一步加大交通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村村响响、发放宣传单、培训、处罚教育和深入到机关、 企业、 社区、乡镇、学校等形式,加大对驾驶人员和居民的交通法规、交通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文明出行,引导市民支持和参与交通文明建设,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杜绝交通违法行为。并邀请新闻媒体随警作战,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交通违规行为曝光台和提升公安干警正能量及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市民和驾驶员表扬台,以加大舆论监督范围和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不断提高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貌驾驶、维护良好交通秩序活动中,要走在全社会的前面,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要注意发挥城市镇政府、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按照“各扫门前雪”的办法,建立依法交通、文明行使监督岗。
三是有效整治摩托车非法营运违反交规行为。要对摩托车非法营运,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进行坚决有效的整治,允许符合条件的摩托车在服从管理、强制保险的情况下,可在城区部分交通不便的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营运。对无牌照营运的摩托车、以及摩托车乱停乱放、闯红灯、超速行驶、超载搭人等违反交通法规行为,要在广泛教育基础上严管重罚,坚决纠正。
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创良好交通环境。要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遵守交通管理秩序,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来。使遵章守法、文明交通成为奉节的时尚,化为群众自觉的行为。
五是进一步加大城区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力度。要加快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强警步伐,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车、客车、出租车驾驶员和电瓶三轮车主的管理,教育这部分人员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维护文明城市形象。公安交警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化管理,进一步整治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继续加强对出租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电瓶电动车的管理,加大对违反交通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要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安全管理高科技装备,努力提高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六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科学化管理,推进正规化建设,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切实抓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教育培训,提高执法队伍业务素质。要创新方式,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

E. 勐养镇的社会事业

截至2014年,勐养镇镇区有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450立方米,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推进完成了勐养河河道治理建设项目;完成农田水利沟渠建设5件,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1件,修缮水库3座,建设“爱心水窖”100口,实现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500亩,解决饮水安全3387人。
勐养镇电话装机总量为2652户,移动电话机站覆盖全镇,小灵通机站覆盖镇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3%,农村电话覆盖率100%。
勐养镇有综合农贸市场2个,超市2个,水果批发市场2个,村级蔬菜零售市场3个 。全镇有变电站1座,变压器141台,装机容量4000千伏安,2014年拥有供电户数4242户,全镇55个村小组已全部通电,通电率为100%。
2014年,勐养镇完成了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指挥部前期工作,引进了德懋堂、方园石斛、森林故事、野象谷服务区、曼么耐水库综合旅游度假区等开发项目,野象谷服务区建设征地工作已全面启动;象树湾一期、二期,财富中心旧城改造、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七彩国际、供销社“二次创业”、西双版纳泛亚无公害农产品批发示范基地等项目同步建设。 截至2014年,勐养镇镇有中学1所(含高中),即景洪市三中,占地56449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074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2万元。中心小学1所,含13个教学点(其中有6个村完小),占地157094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976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64.9万元。初中在校生1286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教师142人。小学在校学生2002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教师153人。
1986年建立镇文化站,设专职人员 3人;村级文化室24个;篮球场19个。2014年,勐养镇现有村级业余文化队 211个,设立了5个老年协会。社会文化市场有网吧3个,电脑200余套,电脑培训机构1个,音像制品出售出租店4个,书报刊店2个,复印店4个。村级文化广场12个,建成农家书屋7个,配套图书1.5万册;实现了广播“村村响”,电视、电话“户户通”;广场健身队18支、篮球队97支、陀螺协会1个。 昆格人自称“忽”,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的传统节日有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支系,无论是服饰、舞蹈、歌曲、农耕、婚礼都拥有自己本民族的独特习俗 ,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腰部的彩带层层束腰,并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缨穗、银铃而被称为“花腰傣”。
花腰傣人自称为“傣雅洛”,意思是“迁徙中的落伍者”。花腰傣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都是靠口传心授或传统习俗代代流传。他们依然保留着染齿和文身的古老习惯,从十来岁开始就染齿和纹身,以黑为美,牙齿染得越黑就越漂亮。纹身身主要是为了避邪,花腰傣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世上是有鬼魂的,文身可以驱鬼,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回家。 象树公园因园中有一棵高约40米的大榕树与大象极为相象的大榕树而得名。

F. 哪位请介绍一下绍兴县的情况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绍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基本完成,钱清原料市场改造一期进展顺利,富丽华大酒店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设,全县已开设农村放心店318家,学校放心店86家,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标。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实现商品成交总额16.78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化纤布成交量27.34亿米,比上年增长6.8%;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自营出口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进口总额11.7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呈现产品、市场、主体、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趋势,非纺产品出口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2.1%,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3.76亿美元、美国2.63亿美元、伊朗2.29亿美元。全年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83家,增资调整43家,合同利用外资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滨海工业区和柯桥经济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80.0%和82.0%。利用外资呈现出跨国合作意识增强、结构调整型、资源集约型项目增多等特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设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78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货运周转量692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交通建设总投资6.4亿元,城乡公交候车亭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候车亭1119只,公交线路布局进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连接线提前通车,县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③。
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经济政策,通过举办“鉴湖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稽山鉴水”旅游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境外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国人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3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年财政支出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49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11亿元;科教文卫支出5.38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455.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6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3.81亿元,比年初增加41.7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明显进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县”称号。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市级7家,累计拥有厂办科研机构142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9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1661人。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2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00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全年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9项,其中16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2家。
创牌工作成效显著。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6只,省名牌产品6只,市名牌产品11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市著名商标40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32只,绍兴名牌产品56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著名商标106件。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纺织品国标制定实现零突破,全市首只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719家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登记,全年共完成省级定期监督检查145批次,合格率为88.3%,对9596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历时两年的高中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1万人,专任教师3022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70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2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0万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点、示范、文明学校和示范专业94个,2005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5%,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6个。全省首创村完小教师“三单制”免费培训模式,全面培训村完小教师近1200名,“三大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共培训农民2.45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5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491万册,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13万册。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新创建81个文化村、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个市级文化示范镇。实施“文化五进”工程,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7场,组织演出205余场次,送电影下乡1895余场次,新编越剧大戏《越王句践》。情景歌舞剧《在那紫薇盛开的地方》、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阅报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加强。绍兴莲花落、王星记扇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实有床位2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526张,卫生技术人员3673人,其中医生1458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58.59万人,覆盖率达90.3%。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并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6个、社区1个、单位1个,市级卫生镇2个、村13个、社区5个、单位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拥有各类体育场馆数23个,全年共获亚洲级金牌2枚、全国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14枚、市级金牌100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一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成为全市唯一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柯桥杯”桥牌邀请赛、县龙舟赛和中老年文体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共开展体育活动2296场次。柯桥街道湖滨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齐贤镇获得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复查,齐贤镇成为我县第三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示范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3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4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0个。其中百福园社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夏履镇中心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绿色认证取得重大进展,ISO14001认证企业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绍兴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环卫设施、环境景观、河道整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全县已有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万平方米,新增村庄道路面积79.24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1.8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145只。累计建成移民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安置落实下山移民191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和展会。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198盏,灯箱广告457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89.0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长度183公里,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0.95万吨,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50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长率为2.22‰,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长14.4%。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2%,分别比上年降低0.5、3.4个百分点,年未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14辆。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965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95人次,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8%。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828人,参加技能鉴定10022人,核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8262本。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8.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58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养老待遇。有13.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2.1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为3.24万人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助费7339万元。有12.80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334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519万元;0.91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166名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5.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69.60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8619万元;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989人次;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为7461名参保对象发放养老金44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80人,比上年减少345人,723人得到国家抚恤、补助,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年末拥有各类福利院20个,床位1348张,收养751人。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390万元。

注:①“五个年”是指“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城市功能建设年”“全面改革推进年”、“基层党建深化年”。
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级道路、城市道路及两个开发区内道路,为县公路管理段统计数据。
③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未经绍兴市统计局核定,今后均以《绍兴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④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徐建江 发布日期:2006-04-21 15:50 浏览次数:93
【文章来源】:

一季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全县外贸、外资、投资回落态势尚未扭转,横向比较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长% 去年同期增长% 计划完成进度%
生产总值 亿元 - - 14.0 -
财政收入 亿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32 31.8 25.4 30.8
自营出口 亿美元 7.29 -4.9 27.7 19.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9.72 -18.4 1.3 16.9
#工业性投资 亿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 亿元 6.35 -34.5 -9.3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 319.64 21.1 20.2 -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润总额 亿元 8.83 10.2 -26.5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产销衔接良好。全县1-3月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19.64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6.1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56亿元,同比增长20.6%,产销率达95.2%。非纺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3月份,全县非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40亿元,同比增长58.0%,增幅高出大纺织业(7.7%)50.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6%。非纺行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PTA制造、铜铝材加工、金属制品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客车制造等五类企业,除PTA制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长1263.8%)外,其他行业增长均在32%-78%之间。大纺织业由于受化纤行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增速为7.7%,增速比全县平均低13.4个百分点。
效益回升明显。工业经济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来,一季度继续呈现加速回升的势头。1-3月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高。纺织业和非纺业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实现利润3.06亿元、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一季度相差2.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缩小7.61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涤纶树脂(切片)平均每吨由去年同期的10425万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价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其中纺织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扬2.1%。
运行质量提高。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65亿元,同比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11.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电耗492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8.4%。
2、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春耕生产开局良好,全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25万亩左右,春粮面积达到2.8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小麦2.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经济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积增长影响,虽然蔬菜面积有所减少, 但经济作物面积仍增长1.8%,达15.61万亩,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0.50万亩、4.15万亩、7.40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6%、5.1%、-3.3%。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低迷。受畜产品价格走低、家禽饲养连续滑坡影响,一季度生猪饲养量27.42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存栏头数15.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1%;出栏头数11.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2%;家禽饲养量263.16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0.2%。
3、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业性投资23.37亿元,同比下降12.5%,非工业性投资6.4亿元,同比下降34.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05亿元,同比增

G.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做到协调配合。要建立跨部门的交通秩序协调管理中心。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的道路规划、建设、管护、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理顺工作关系,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同时,要加强交通流量、流向的调查分析和有关问题的专门研究,提高交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进一步加大交通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村村响响、发放宣传单、培训、处罚教育和深入到机关、 企业、 社区、乡镇、学校等形式,加大对驾驶人员和居民的交通法规、交通道德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文明出行,引导市民支持和参与交通文明建设,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杜绝交通违法行为。并邀请新闻媒体随警作战,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交通违规行为曝光台和提升公安干警正能量及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市民和驾驶员表扬台,以加大舆论监督范围和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不断提高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貌驾驶、维护良好交通秩序活动中,要走在全社会的前面,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要注意发挥城市镇政府、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按照“各扫门前雪”的办法,建立依法交通、文明行使监督岗。 三是有效整治摩托车非法营运违反交规行为。要对摩托车非法营运,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进行坚决有效的整治,允许符合条件的摩托车在服从管理、强制保险的情况下,可在城区部分交通不便的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营运。对无牌照营运的摩托车、以及摩托车乱停乱放、闯红灯、超速行驶、超载搭人等违反交通法规行为,要在广泛教育基础上严管重罚,坚决纠正。

H. 绍兴市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承接过哪些项目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绍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基本完成,钱清原料市场改造一期进展顺利,富丽华大酒店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设,全县已开设农村放心店318家,学校放心店86家,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标。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实现商品成交总额16.78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化纤布成交量27.34亿米,比上年增长6.8%;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自营出口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进口总额11.7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呈现产品、市场、主体、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趋势,非纺产品出口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2.1%,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3.76亿美元、美国2.63亿美元、伊朗2.29亿美元。全年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83家,增资调整43家,合同利用外资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滨海工业区和柯桥经济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80.0%和82.0%。利用外资呈现出跨国合作意识增强、结构调整型、资源集约型项目增多等特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设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78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货运周转量692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交通建设总投资6.4亿元,城乡公交候车亭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候车亭1119只,公交线路布局进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连接线提前通车,县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③。
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经济政策,通过举办“鉴湖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稽山鉴水”旅游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境外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国人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3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年财政支出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49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11亿元;科教文卫支出5.38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455.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6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3.81亿元,比年初增加41.7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明显进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县”称号。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市级7家,累计拥有厂办科研机构142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9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1661人。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2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00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全年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9项,其中16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2家。
创牌工作成效显著。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6只,省名牌产品6只,市名牌产品11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市著名商标40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32只,绍兴名牌产品56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著名商标106件。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纺织品国标制定实现零突破,全市首只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719家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登记,全年共完成省级定期监督检查145批次,合格率为88.3%,对9596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历时两年的高中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1万人,专任教师3022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70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2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0万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点、示范、文明学校和示范专业94个,2005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5%,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6个。全省首创村完小教师“三单制”免费培训模式,全面培训村完小教师近1200名,“三大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共培训农民2.45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5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491万册,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13万册。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新创建81个文化村、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个市级文化示范镇。实施“文化五进”工程,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7场,组织演出205余场次,送电影下乡1895余场次,新编越剧大戏《越王句践》。情景歌舞剧《在那紫薇盛开的地方》、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阅报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加强。绍兴莲花落、王星记扇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实有床位2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526张,卫生技术人员3673人,其中医生1458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58.59万人,覆盖率达90.3%。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并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6个、社区1个、单位1个,市级卫生镇2个、村13个、社区5个、单位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拥有各类体育场馆数23个,全年共获亚洲级金牌2枚、全国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14枚、市级金牌100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一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成为全市唯一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柯桥杯”桥牌邀请赛、县龙舟赛和中老年文体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共开展体育活动2296场次。柯桥街道湖滨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齐贤镇获得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复查,齐贤镇成为我县第三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示范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3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4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0个。其中百福园社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夏履镇中心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绿色认证取得重大进展,ISO14001认证企业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绍兴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环卫设施、环境景观、河道整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全县已有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万平方米,新增村庄道路面积79.24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1.8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145只。累计建成移民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安置落实下山移民191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和展会。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198盏,灯箱广告457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89.0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长度183公里,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0.95万吨,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50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长率为2.22‰,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长14.4%。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2%,分别比上年降低0.5、3.4个百分点,年未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14辆。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965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95人次,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8%。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828人,参加技能鉴定10022人,核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8262本。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8.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58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养老待遇。有13.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2.1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为3.24万人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助费7339万元。有12.80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334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519万元;0.91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166名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5.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69.60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8619万元;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989人次;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为7461名参保对象发放养老金44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80人,比上年减少345人,723人得到国家抚恤、补助,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年末拥有各类福利院20个,床位1348张,收养751人。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390万元。

注:①“五个年”是指“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城市功能建设年”“全面改革推进年”、“基层党建深化年”。
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级道路、城市道路及两个开发区内道路,为县公路管理段统计数据。
③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未经绍兴市统计局核定,今后均以《绍兴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④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徐建江 发布日期:2006-04-21 15:50 浏览次数:93
:

一季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全县外贸、外资、投资回落态势尚未扭转,横向比较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长% 去年同期增长% 计划完成进度%
生产总值 亿元 - - 14.0 -
财政收入 亿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32 31.8 25.4 30.8
自营出口 亿美元 7.29 -4.9 27.7 19.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9.72 -18.4 1.3 16.9
#工业性投资 亿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 亿元 6.35 -34.5 -9.3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 319.64 21.1 20.2 -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润总额 亿元 8.83 10.2 -26.5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产销衔接良好。全县1-3月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19.64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6.1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56亿元,同比增长20.6%,产销率达95.2%。非纺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3月份,全县非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40亿元,同比增长58.0%,增幅高出大纺织业(7.7%)50.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6%。非纺行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PTA制造、铜铝材加工、金属制品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客车制造等五类企业,除PTA制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长1263.8%)外,其他行业增长均在32%-78%之间。大纺织业由于受化纤行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增速为7.7%,增速比全县平均低13.4个百分点。
效益回升明显。工业经济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来,一季度继续呈现加速回升的势头。1-3月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高。纺织业和非纺业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实现利润3.06亿元、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一季度相差2.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缩小7.61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涤纶树脂(切片)平均每吨由去年同期的10425万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价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其中纺织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扬2.1%。
运行质量提高。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65亿元,同比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11.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电耗492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8.4%。
2、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春耕生产开局良好,全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25万亩左右,春粮面积达到2.8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小麦2.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经济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积增长影响,虽然蔬菜面积有所减少, 但经济作物面积仍增长1.8%,达15.61万亩,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0.50万亩、4.15万亩、7.40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6%、5.1%、-3.3%。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低迷。受畜产品价格走低、家禽饲养连续滑坡影响,一季度生猪饲养量27.42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存栏头数15.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1%;出栏头数11.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2%;家禽饲养量263.16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0.2%。
3、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业性投资23.37亿元,同比下降12.5%,非工业性投资6.4亿元,同比下降34.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05亿元,同比增

I. 现在扶贫政策

2017中国扶贫政策如下(以重庆市为例。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同小异)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市及渝东南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全县扶贫开发水平,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现提出如下计划。
一、充分认识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民生工程。
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石”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扶贫开发经历了 “二六越温达标”、“八七扶贫攻坚”、稳定解决温饱等阶段,目前已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全面攻坚新阶段。
但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够。
按照人均纯收入 2300元/年的贫困线标准,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7万人,其中建档贫困户4.8万人、低保户1.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2.41%,较全市平均高 3.91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县仍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县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二、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县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要求,围绕打造“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总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一区三片”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为路径,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二)基本原则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首要任务;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
——点面结合、合力攻坚。
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整合多方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把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落实好到人到户措施,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立足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区域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引领。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年,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的扶贫标准,实现4.8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完成 1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建设任务,全面建成“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重点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将集中解决相对贫困、区域贫困、发展差距等突出问题。
各级各部门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切实解决好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坚持“两个瞄准”,实行精准识别
1.瞄准贫困户,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
结合国家扶贫标准,瞄准贫困户,严格按照“七步四公示”(“七步”即自愿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案,“四公示”即县、乡、村、村民小组四级四次公示)要求,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行为,彻底改变“穷人帽子富人戴”现象,科学合理确定扶贫开发对象。
建立“重庆石柱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每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要求,对信息系统中的贫困对象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识别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2.瞄准贫困村,找准制约发展突出问题。
按照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要求及“七有四通三解决”基本标准,找准群众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难题。
对已经验收的贫困村跟踪问效,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对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不脱贫不验收达标。
(二)着眼突出困难,实施精准扶持
1.着力改善贫困农村环境。
把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启动西沱长江大桥、万黔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梁黔高速公路。
完成国省道改造116公里。
建设农村通畅公路530公里、撤并村通达公路145公里,解决33个撤并村群众出行问题。
新增和调整农村客运线路12条,增加农村客运车辆18台。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贫困村通畅工程每公里达到40万元。
加快推进万胜坝渠系、东方红、曹家湾等3 座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扎实开展10条中小河流治理,解决9.3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补助标准提高到729元/人。
充分利用“五小水利”重点县资金集中整治山坪塘859口,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8.5万亩。
加大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力度,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完成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乡镇片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实施62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争取将我县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畴,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
充分利用二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中央造林补贴等国家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实施生态造林15.5万亩,石漠化面积1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41.5平方公里,增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到20**年,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100%,乡镇客运和符合客运条件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安全饮用水率达到85%,森林覆盖率达到57.2%,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大力扶持特色支柱产业。
以产业扶贫为主线,加快建设武陵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县。
坚持将财政扶贫资金的70%用于产业发展,以“三百”工程 (百村百园百企)为载体,围绕“3+7”特色效益产业,在每个贫困村培育1—2个主导产业。
完善县乡农产品市场体系,打造黄连、莼菜、辣椒等电子交易平台,加快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
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抱团经营,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
依托“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优势,围绕建成“中国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目标,积极打造“大黄水”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围绕“一县两极四区多点”布局,整合旅游、扶贫、民族发展等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带动旅游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开展辣椒、莼菜、优质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加工,建设渝东南地区农林产品加工基地,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创业就业。
完善县校合作机制,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进“重庆辣椒产业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实现辣椒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质量安全化;深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巩固好辣椒、黄连6个专家大院,新建1个冷水鱼专家大院,加快“石柱黄连中兽药试验示范工程”、“石柱莼菜良种扩繁”建设;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帮助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到20**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项目,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步入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3.全力推进连片整村扶贫。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加速打造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县。
立足县域优势,借助政策“洼地”,加快实施《石柱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用好用足国家对连片特困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围绕“基础设施改善、骨干产业培育、社会服务保障、到户政策落实”等内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集中打造“大黄水”片区和方斗山、七曜山、西沱沿江三大片,培育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村、乡村旅游示范片等一批示范亮点工程。
到20**年,“大黄水”片区财政专项投入达到 1200万元,全面建成全市连片扶贫试验区。
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引导发改、交通、水务、民族发展等政策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在52个整村脱贫村中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工程,力争“建设一片、脱贫一片、带动一片”。
到20**年,实现10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基本完成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
4.扎实开展生态扶贫搬迁。
切实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
坚持群众自愿、贫困户优先原则,瞄准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生态修复保护区等地的贫困群众,坚持农户自愿、梯度搬迁、房屋自建为主,适度集中搬迁、统建为辅的迁建模式,努力降低搬迁成本,坚决杜绝“搬近不搬远、搬富不搬穷”和“小产权房”现象。
争取市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山东省淄博市帮扶资金的70%、江津区帮扶资金的60%精准用于特困户搬迁补助及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好普通搬迁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每人0.6万元、0.8万元、1万元的补助政策。
对有意愿搬迁但无力搬迁的特别困难群众,采取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帮助筹资搬迁。
整合水利、交通、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重点支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路、电、气、通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安置区因地制宜打造辣椒、黄连、莼菜、中蜂、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特色效益农业资金、乡村旅游资金等向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或务工创业。
到20**年,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2万人,迁出区生态修复 1.49万亩,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5.稳步推进教育就业扶贫。
坚持扶贫先扶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23所、农村教师周转房480套1.68万平方米,实施4.1万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完成贫困乡镇中小学食堂、运动场、厕所、浴室等改扩建,逐步提高营养标准,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对贫困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按每年保教费1500元、生活费600元标准进行资助;对贫困家庭寄宿生就读小学和初中分别给予每年1000元和1250元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给予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同时对低保家庭就读高中给予每年800元学费补助。
开展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畅通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不让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打造电子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4个骨干专业,创建4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把县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市级示范学校;对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学校实现学费全免,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特殊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500元、住宿费 500元。
优先保障农村学校人员编制配备,大力培养全科教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对偏远地区教师提高生活补助。
每年选派城区教师 30名到贫困乡镇学校开展一年以上的支教,并对支教教师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支教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
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库,开展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设立贫困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自主创业。
到20**年,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6.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鼓励贫困户子女报考医护类院校,引导其毕业后回乡行医;用两年时间完成80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为每个贫困村配备村医和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新招聘医护人员对有执业资格的放宽到中专学历,村医每人每月专项补助不低于400元。
开展县级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年从县级医院选派专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从乡镇卫生院选派医师到村卫生室开展一年期支医,对支医人员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支医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
深入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2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入户和安装工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消除 “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
开展以“幸福山寨”为载体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五送”活动,丰富贫困群众业余生活。
实现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建成3—5户文化中心户,形成“农村30分钟文化圈”网络。
深入挖掘土家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
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消费支出为认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市政策规定适时提高低保标准。
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
探索扶贫小额保险,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残疾以及医药费用提供保险保障。
到20**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5%,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户户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行精准管理
1.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资产。
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延伸。
积极探索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贫困互助资金组织合作模式,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信贷投入力度。
规范互助资金的管理,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重点扶持对贫困户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2.深化结对帮扶机制。
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干部驻村结对工作制度,确保贫困村每年都有干部帮扶工作组,做到每位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深化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制度,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逐步实现结对帮扶长效化、制度化。
3.强化资金整合机制。
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平台,按照财政扶贫资金为牵引、行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资金整合原则,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将相关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基本、最急需问题,实行年初集中规划、阶段定期检查、年终实绩评比,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优化。
4.完善资金监管机制。
按照“整合、集中、统一、严管”要求,把资金分配与工作实绩、使用效益、评价结果相结合,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村级义务员监督制,鼓励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决策、项目监督和效果评估。
审计、监察、财政、扶贫等部门推行偶数年全面审计、奇数年重点抽查制度,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力度。
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5.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村、贫困对象,深入查找和分析贫困原因,因村施策、因人而异,制定帮扶规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
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主要指标,加大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行业部门、各乡镇履行扶贫职能职责情况的实绩考核。
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县为主体、工作到村、责任到人”要求,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及时调整和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指挥职能,落实好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机制,抓好扶贫开发各项任务的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的难题。
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首要的民生来抓,按照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要求,共同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仗。
(二)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渠道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将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构建“大扶贫”格局。
县扶贫办要认真开展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提升等工作,侧重落实好到人到户政策。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职能职责,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行路、饮水、上学、就医、就业等工作,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联系帮扶贫困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发挥本部门信息、项目、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
各乡镇要组织好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泛动员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三)营造良好环境。
准确把握扶贫宣传导向,大力宣传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展示全县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和宣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石柱报》、中国·石柱网、石柱手机报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工作动态。
各乡镇要做好进村入户宣传工作,对重点项目要有明显标志标识,客观反映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关心关爱。
(四)强化队伍建设。
以培养吃苦耐劳、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为目标,大力开展联系贫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群众观念,增进与贫困群众的血肉感情。
对县、乡镇扶贫干部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培训,提高扶贫系统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素质。
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驻村扶贫特派员选派工作,每个乡镇配备1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有1名大学生村官,鼓励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增强村级领导班子带领脱贫致富的能力。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督促扶贫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努力建设有理想、懂政策、熟业务的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

J. 乡镇广电中心在分类改革后是公益性岗位吗如果是,是公益的哪一类

不是公益性岗位。乡镇广电中心应该是事业单位性质的,主要工作人员占人事、财政编制,福利待遇按国家规定发放。公益性岗位是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为公共服务的管理岗位,不占人事、财政编制,其工资一般都比较低,政府给予用人单位部分岗位补贴,提供社保补贴。

阅读全文

与广播村村响培训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酒店夏季送清凉活动促销 浏览:999
策划方案中演示bd 浏览:931
市场营销讲师招聘 浏览:682
南通毕业那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01
单位学习培训方案 浏览:728
互联网医疗试点推广方案 浏览:218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655
金通达电子商务 浏览:439
三八节家电商场策划方案 浏览:648
培训机构周年庆报名方案 浏览:167
酒店业务系统网络营销订房 浏览:172
银行吸引客户营销方案 浏览:858
新产品上市策划方案剃须刀 浏览:71
端午节小区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40
幼儿园园本保育员培训方案 浏览:210
徐丽雯市场营销 浏览:611
国美市场营销中的伦理问题 浏览:851
16年4月市场营销真题 浏览:367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前景2016 浏览:167
学校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方案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