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亮剑》是一部什么背景下的电视剧
故事内容是讲述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
真是一部永恒的好剧!
❷ 如何评价电视剧《亮剑》
《亮剑》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的一部战争类电视连续剧。由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这部剧可以说没看过的人很少,没听过的更是几乎没有,可以说是近年来唯一一部经久不衰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
我只是平凡的一个人,但我会坚持努力,希望可以创造不凡。
❸ 电视剧亮剑的收益
李云龙:“同志们,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亮剑。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直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十六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竟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乌德飞行中队,产生了21名夺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同志们,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前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❹ 电视剧亮剑
就和北京的区长比你下边的市长都牛B是一个道理。段鹏本身是李云龙在解放战争到文革时期的一个特种大队的队长,电视没演文革,所以提前出场了。要按特种大队队长来说就更牛了!
❺ 电视剧“亮剑”有真实背景吗
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以宏伟的战斗场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演技精湛的明星阵容,吸引了不少的电视观众,特别是独具个性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亮剑》的基本素材来自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或者说,是作者以新四旅的战斗历程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剧中李云龙所在的独立团,源自1927年的黄麻起义,参加过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然后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抗日战争时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这些恰恰就是新四旅七七一团的历史(见《农六师简史》第11页),只不过电视剧里叫“三八六旅独立团”,而新四旅的前身是三八六旅七七一团。电视剧里多次提到过的独立团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就是新四旅十六团的韩略村伏击战。
从《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身上,不难看出作为生活原型的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的性格特征。
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王近山被称为“王疯子”,是一个有奇谋、打硬仗、敢冒险的指挥员。
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王近山在指挥作战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以至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
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李云龙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形象,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
“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是王近山和李云龙共同的性格特征。李云龙指挥独立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县城那场战斗,就是一场没有上级命令的战斗。
电视里的这场攻城战斗打得惊心动魄,异常残酷。由于没有与上级指挥系统取得联系,李云龙把整个晋东南“搅成了一锅粥”。最后,当日军的驰援部队在兄弟部队和国民党友军的阻击下,独立团终于攻下县城时,才让观众松了一口气。
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到《农六师简史》上记载的、《亮剑》中作为背景交代的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的那场战斗。正是王近山在战场的“疯劲”,为塑造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提供了营养。
1943年10月,党中央调王近山率十六团(后来的农六师五十团、现在的农四师六十六团的前身)赴延安组建新四旅,担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部队行至临汾地区的韩略村时,从当地情报得知,每天都有数十辆满载物资的汽车从临汾开出来,去支援进行扫荡的日军。
王近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战机。他问部队:“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向延安开进,不是打仗,可是现在敌人的胸膛就在你的刺刀前面。你们说,我们是把刺刀捅到敌人的胸膛里去呢?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
得到的回答是:“咱们用刺刀捅敌人!”
第二天上午9时,日军3辆小汽车、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进韩略村西南公路。
公路两侧是两丈高的陡壁,一位挑着柴禾的农民站在公路上,望着远远开来的日军军车微笑。突然农民不见了,柴禾着火。两侧悬崖上的玉米秸、高粱杆全都变成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愤怒的枪弹、手榴弹和炸药包。
日本鬼子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心脏地区遭到伏击,更没有想到刚才朝他们微笑的挑柴禾的农民,就是指挥这次伏击战斗的王近山。
这一仗除了3名日军钻山洞逃跑外,120多名敌人全部被歼。事后从缴获的敌文件中查明,这次伏击仗歼灭的敌人,原来就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地参观团”。其成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第5、6两个中队及其他军官,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1名、大佐联队长6名,其余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被邀来观摩扫荡八路军的“参观团”,被八路军出奇不意地歼灭了。冈村宁次闻讯暴跳如雷,立即从进行扫荡的各路日军中,抽调3000多人,在飞机的配合下,火速赶到韩略村反击。但此时,王近山早已率部队迅速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王近山把冈村宁次的战斗部署也“搅成了一锅粥”。
毛泽东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他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这就是历史对新四旅(农六师前身)旅长王近山的评价,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对《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评价。
亮剑精神,应该是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❻ 电视剧亮剑的宗旨是什么
敢于亮剑的精神
❼ 亮剑全集李云龙版前16集从营销策划角度主要讲的什么
度娘一搜不就全出来了吗
❽ 《亮剑》电视剧告诉我们什么精神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
❾ 亮剑观后感有关销售方面的500字
从亮剑连续剧看销售哲学
1. 营销团队需要“亮剑”精神。做营销工作,首先是要有野心,有“狼性”,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营销就像比赛,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需要有勇有谋,需要善于利用资源,充分利用有力条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在一点突破。对于一支有血性的营销队伍,“突围”这个词被“进攻”所替代,要相信事在人为,敢于挑战“天下第一剑客”。
2.企业要发展,团队是关键。《亮剑》中有一段,讲将队伍分散到各个乡镇去发展队伍。结果不到一年时间,队伍的人数翻了好几倍。企业要发展,团队建设是关键。每一个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发展一直有能力、有信心,有凝聚力,敢打硬仗的队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人力资源,就是搭班子、建队伍。管理者一定要珍惜人才,把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 3.管理者要有“亮剑”的气质。李云龙身上,有一种领袖的气质,心胸宽广大气,有大局观,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处事当机立断,善于把握关键。因此,他的团队对他就是服气,团队就是有战斗力。这种“亮剑”的气质,是值得管理者学习的。 4.管理团队要强调优势互补。李云龙与赵刚,个性差别很大,但互补性很强。一个胆大,一个心细;一个抓战略,一个搞战术;一个抓业务,一个搞管理。这样互补性的管理团队,对于企业的成功,是十分关键的。携程网的团队也是高度互补的,有擅长管理的,擅长财务的,擅长融资的,以及擅长技术的。这样的高手组合,是携程网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5.企业发展要强调竞合。在抗战期间,李云龙在对待与楚云飞的态度上,总的来说,采取的是竞合策略,换句话说就是建立统一战线。在战场上必须明确主要的敌人,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分清主要对手。很多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可以成为合作伙伴的,关键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
http://wenku..com/link?url=-
网络文库,观后感写作
❿ 电视剧亮剑里体现出的销售人员十大特点是什么
营销战略是企业营销的总方向,也是向前推进的动力.营销战略的制定,是基于企业和市场的总体情况.然儿,市场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使得统一制定的战略计划成为镜花水月,这就需要将总部战略根据市场细化,从局部到全局进行激发,从基层到高层进行管理,因地制宜.正如<亮剑>中,李云龙也是在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局部基层战略优化,最终获得全局战争的胜利——
《亮剑》的局部战略与基层战略给我们的启迪
商场和战场的谋略、思想、乃至战术都有着天然的互通性、共享性、借鉴性。
电视连续剧《亮剑》及其剧中的李云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其中李云龙的骁勇善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风格以及他立下的赫赫战功,无不让人记忆深刻。他能打仗、打硬仗、忠诚、爱才、善于训练团队、善于根据具体的战场情况灵活的制定作战策略,有勇有谋,他歼敌无数、占领了大片“市场”、为共产党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云龙对上级战略的消化、理解与翻译能力,根据区域敌人情况制定区域战略战术的能力,以及对战机的把握能力,在《亮剑》里凸显无疑。比如歼灭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山本特工队,特别是在淮海战役(即徐蚌会战)中,几十万大军乱了套,建制全部被打乱,甚至营一级的建制都不复存在了,团长找不到营长,营长找不到连长,许多师团部成了空架子,部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李云龙灵活调整作战策略和战斗指挥能力在这场战争中体现无疑。
电视剧热播后,许多企业便将亮剑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报道:在美军高级智囊团的眼里,《亮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国防大学林东教授在《美国智库常给美军支招》的文章中称,美国智库(高级智囊团)在研究《亮剑》,在斯坦福大学,林东发现美军高级智囊团的研究员通过观看《亮剑》这类的军事电视剧来研究中国军队。
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是一个著名的美军高级智囊团,这里的研究员既有前政府要员,如前国防部部长佩里,也有长期埋在文字堆里的教授、研究员们,还有来自亚太各国的访问学者。
美军高级智囊团一名研究员告诉林东教授,《亮剑》从头到尾看了整整3遍。从研究军事的角度看,《亮剑》中中国军队的灵活性让人生畏,“它足以让世界上所有强大的军队不再敢小视中国军队”。他很欣赏《亮剑》中的男主角李云龙,他觉得“李云龙代表了中国军队指挥官的特点”。认为,《亮剑》里反映出的中国军队那种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不讲常规的作战方式,是西方军队所不具备的,也是西方军队难以招架的。
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亮剑》意味着一种勇气。“古代剑客狭路相逢,勇者胜,哪怕对方是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勇气可佳,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我们也能勇往直前,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坚苦卓绝的战争中,正是这种亮剑精神指引着我们整个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亮剑精神讲的就是大无畏的胆略。这也是小说与电视剧中反复强调的。
但,亮剑精神真的只是这样吗?在美伊战争中,被美军打得一塌糊涂的伊军,其实在战争爆发以前完全是按照美军建置与训练的。可是战争爆发后,伊军在被美军切断通讯与指系统后几乎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完全没有战斗力可言了。成千上万原本“训练有素”的“类美军”士兵一下子变成了战场上的“散沙”。原来同样是用美式军事思维训练出来的伊军却如此地不堪一击。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前国防部长鲍威尔认为,问题不仅仅出在美伊战争,从朝鲜到越南美军一直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美军为什么屡次败在中国军队的手下。鲍威尔在深刻反思后认为从朝鲜到越南美军,美国一直在进行一个没有目标的战争!其战略思想没有能够落地!美国的军队绝不缺乏大的战略思考,可一旦遇到挫折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面前缺乏小部队的局部战略意识、基层战略意识。而中国军队则可以在与总部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化整为零,并且每一支力量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战略战术。无畏与誓死搏杀的精神固然是亮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亮剑》中凸显出的基层战略力量威力显然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核心武器。
《亮剑》里反映出的中国军队那种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不讲常规的作战方式,是西方军队所不具备的,也是西方军队难以招架的。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和发扬,制定与管理基层战略、区域战略、局部战略、以及灵活机智的战术手段等等,因为这也是西方企业所不具备和难以招架的。
商场和战场的谋略、思想、乃至战术都有着天然的互通性、共享性、借鉴性。奇迹往往产生于最朴素的道理,亮剑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战略力量的管理,是业务战略与基层战略力量的正确激发。我们可以从华龙日清企业的案例来进一步理解战略落地,区域战略与基层战略力量的激发和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威力。
区域(局部)战略、基层营销战略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案例:
华龙方便面在2002年,在中国大陆市场,康师傅销售方便面62亿包、华龙销售55亿包,而统一销售25亿包。华龙方便面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2位,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前 50位的最大方便面厂家,与“康师傅”、“统一”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同时,华龙也由一个地方方便面品牌转变为全国性品牌。华龙的品牌战略是“少做全国品牌,多做区域品牌”,作为一个后起挑战者,华龙选择了在中低端大众市场少做没有针对性的全国品牌,大做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华龙考虑到中国市场营销环境的差异性很大,地域不同,则市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形态也大不同。因此,华龙想最大限度挖掘区域市场,采取了集中优势,因地制宜,各个击破,最大程度地分割当地市场的策略。如华龙针对中原河南大省开发出“六丁目”,针对东三省有“东三福”、“可劲造”,针对山东大省有“金华龙”等等。沿着这样的思路,华龙创建了一条研究区域市场、了解区域文化、推行区域营销、运作区域品牌、创作区域广告的思路,在当地市场不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电视广告方面也是不同区域采用不同诉求。华龙在夯实企业基础,继区域品牌坚实地分割当地大众化市场后,遂以高档面品牌“今麦郎”从央视广告开始向康师傅、统一等强势品牌挑战,成功分割了高端市场。
华龙、娃哈哈、纳爱斯是快消品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可以和外资品牌抗衡、过招的本土企业与品牌之一,他们在战略管理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营销管理中,经常有人谈营销战略,品牌规划,却较少有人去谈怎么定位区域市场、怎么设计区域市场战略等问题。其实区域市场更需要战略。特别是中国市场地域广阔,各个区域市场特征、消费情况、竞争情况、区域文化、人文风情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其市场透明度和行业集中度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在消化吸收总部的战略思想和目标后,针对局部市场环境与特征制定区域战略与业务单位的基层战略,如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方能落地,企业战略才不会变成表面文章。正如李云龙根据自己的区域和局部情况制定具体的战略战术而克敌制胜一样。
很多没有区域战略的企业的观点是,区域市场瞬息万变,市场要素千差万别,计划赶不上变化,你的战略能解决什么?其实,战略不是解决市场计划问题,更不是解决随机应变问题。战略要解决的是区域市场怎么赚钱和持续赚钱的问题。需要回答我们希望在这个区域中的目标客户群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这些人为什么需要买我的品牌?如何才能让他们放弃原来的品牌?跟这个区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竞争优势和主要手段是什么?靠什么达成目标?第一步从哪里开始?怎么做这个市场更加有效(资源分配及策略组合)?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挑战(预警系统)?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战术或创意)?能否探索出保持优势的模式(提炼核心竞争力)?正如李云龙在《亮剑》里一样,他都有自己的区域作战战略与行动策略,从不干赔本的买卖。李云龙在他的“市场”作战时,每次都是深入地研究和利用敌人的弱点和机会(市场分析及能力评估),深入地研究山地资源情况。比如在太行山八路军腹地的李家坡一役中,损失惨重的陈庚最后派出了李云龙的独立团,精于局部战略策略制定(特别是战场环境和对手研究分析)的李云龙采用土工作业与火力聚焦打击策略,采用挖土壕向前运动推进,5分钟内集中所有的手榴弹、炮弹同时扔向敌阵,只用了较小的代价换来了山崎大队的全军覆灭。战争结束后陈庚感慨:要是早让李云龙上,或许伤亡要小得多。
回答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明白了产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区域市场的要求是不同的,而且区域市场的透明度和集中度的不同对战略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这就是区域战略与基层战略管理的价值与意义。如现在的卫生巾产品在一级城市透明度很高,行业集中度也高,所以,若想打这个市场,必须把产品的独特利益点和创新差异化向消费者说透,并要准备高额的推广预算,还比如要在营销模式、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如软文营销传播与会员制忠诚营销等;而在二三级以及农村市场,其透明度很低、集中度也低,于是你要做的是,在他们能够接受的价格前提下做好传播工作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影响到战略设计。
区域(局部)、基层营销战略制定的关键点
区域(局部)战略、基层营销战略制定是总部战略落地的关键点。那么,在区域市场战略和基层战略制定中,我们到底应怎么做呢?有两大关键点需要把握:
一、重点研究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
很多企业和营销人对区域市场研究分析往往停留在这个区域的总人口是多少、有多少地、县级市、去年的GDP是多少等等。这些数据实际上对企业区域基层营销战略的作用是不直接的,是一些无关紧要与无关痛痒的,或者说在这些事情上去费心思,去研究这些数据是在做表面文章,可以说是徒劳的。区域战略策略要研究的是竞争,研究竞争环境和竞争者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和总部的营销战略对接起来,企业战略才能落地。如果《亮剑》中的李云龙不是去研究对手和区域战场环境,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研究该类产品在该区域处于什么样的竞争状态,是无序竞争还是有序竞争,直接竞争对手有哪些,消费者对他们有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他们的市场地位如何,还有什么替代品或潜在的市场进入者,他们在什么地方造成最大威胁等。
竞争者研究就需要更具体了,你最直接的第一竞争对手在干什么?在产品、价格、渠道和宣传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我们如何打击它才能赢得主动权?打正规战还是游击战?打到什么程度成本和效率最佳?等等。正如李云龙在太行山李家坡一役中一样。
研究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竞争的制高点,从而避免产品“哪儿都有,哪儿都不强”现象。
二、资源分配的合适度
市场竞争的实质实际上是资源的竞争,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资源分配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资源过于分散,同时也要避免过于集中,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在战略确定的时候,集中力量和资源是不可忽略的原则。但集中和分散同样需要尺度的把握,这样才能实战实效。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分配资源。
比如,年初总预算是多少?如何分解预算,重点市场分多少?非重点市场分多少?依据是什么?这就需要算账,而且要算好账。经常造成区域经理认为“给我的预算多,但任务也增长得更多”;有的区域经理认为“预算还是这么少,看看情况,实在不行老子就不干了”。所以,企业一定要按照战略原则来配置资源,并把战略意图向销售人员说透说明白。很多企业区域销售人员及基层单位不知道企业战略,更别说区域战略的制定和区域资源按边际效应贡献来进行再次配备了。最后导致该打的没打下来,不该打的却打得一塌糊涂,形成企业资源极大浪费。企业高层是愚人又愚己。
局部战略与基层营销战略管理的核心点——保持执行的一致性
总部战略落地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局部战略与基层营销战略激发和管理的核心点,是要保持战略在执行过程中的一致性,持久性。这一点在《亮剑》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八路军无论是从彭德怀还是到独立团李云龙,都在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在灵活中始终保持了战略力的一致性。其中最具参考意义的是李云龙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小范围局部领先。无论是李云龙钻到小鬼子腹部骚扰还是多次成功的伏击战,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还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方弱势部位、重击敌人要害等。可以说,都是李云龙在“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指挥下,将八路军“游击战”的战略思想灵活地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和资源条件,将区域优势战略贯穿了始终,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点。
《亮剑》中所凸显之战略力的一致性,在现在市场竞争的“商业战争”中,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的。
企业应该更好地坚持营销战略的一致性。因为企业竞争的本质最终是产品能不能够适合消费者的需要,能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能不能把目标顾客群体真正地抓住,特别是你能否形成一个稳定忠实的消费群体,企业在这个基础上来很好地发展品牌,踏踏实实地营销,才能够建立起一定的持久的竞争优势。所以,更好地坚持营销战略的一致性,说到底就是国内企业需要回归到营销的根本点上来。
国内手机市场上发展得最好的品牌是诺基亚,这么多年以来,诺基亚一直坚持着直板机的产品策略,其他的机型做得很少。我记得国内市场在5年前是最流行翻盖折叠机的时期,记得当时主导翻盖手机流行的是摩托罗拉V998、TCL宝石手机等。那个时候很多人(包括渠道的经销商)都在置疑诺基亚,为什么他们不做折叠机呢?我一直喜欢和使用着诺基亚品牌,因为他的质量。作为消费者的我也曾期望着诺基亚出翻盖折叠手机来,让我们能享受翻盖手机感觉时同样能拥有诺基亚的质量效果。后来从营销战略的角度我才理解诺基亚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策略。那么大的市场他为什么放弃?国内企业推出的产品非常多,层出不穷,而诺基亚一直坚持直板机,坚持它的风格。诺基亚的手机其实不打上NOKIA的LOGO,消费者也很容易知道那是诺基亚的产品。在街上摔地上的手机合起来还能用的手机,你不用问都知道那肯定是诺基亚手机。我认为这就是诺基亚品牌和营销战略所想要的结果和效果。
从理解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其实手机最基本的功能还是通话,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通话的可靠性,这是消费者首先要被满足的最基本的需求,诺基亚这一点坚持得最充分,不会为其他配置功能与设置来影响这一点,数年来矢志不渝。所以,消费者也就一直信任并相传诺基亚的质量好,单这一点就拉去了无数的主流消费者。特别是在消费者沟通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年来诺基亚营销战略中的沟通策略和形象基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时尚,它一直在不断变着法子去完成这样一个诉求点,并且不断重复着。即坚持了营销战略的一致性又有效地避免了品牌老化的问题。
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可口可乐,百年的品牌沉淀与积累,他们有着超强的营销能力和经济实力。但百十年来,可口可乐一直坚持围绕年轻人而进行年轻人的激情营销、情感营销、感觉营销、运动元素营销等等。无论是采用文化、还是体育为载体,但他们的营销战略和品牌策略及其核心价值的主线一直没有变过。
赢在区域(局部)战略与基层战略,赢在战略落地
在许多公司里,我们常听老板抱怨说,他的员工总是做不到他的要求,他很孤独、自负、失望、无奈,恨不能把自己像孙悟空拔毛一样,变出一大堆自己去战斗,事实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蒋介石总是喜欢坐着专机亲临战场一线直接指挥,御驾亲征,然而每次却是败得更彻底。而毛泽东恰好相反,从不御驾亲征。只是彻底的收集一线信息情报,认真的拟订战略思路和战略方针。而由朱德、彭德怀到李云龙,以及各级军政首长完整彻底的消化吸收、翻译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后,制定出自己所辖战斗单元的“业务战略”与灵活机动地实施。所以,中共无论是八路军、志愿军赢就赢在他们从不忽略对各级战斗单元“基层战略力量”的培养和管理上。这是我们企业家、营销老总和区域小老总们需要学习领悟的《亮剑》精髓,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关键。
本文原载于《销售与市场》杂志战略版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