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观《安徽省博物院》有感800字作文
生命中必须有春天,才有萌芽时的欢欣;也必须有秋天,才有落叶时的惆怅.每当换季的时候,人们心中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微妙的心境,正如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有机变化,使我们听得见岁月流动的节奏和旋律,生命不会无声无息地流失,安徽省博物新馆的文物展示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添加了色彩.
㈡ 安徽省博物馆新老馆有何区别!哪个更好
安徽网上的内容,供参考
经省编办同意,安徽省博物馆将更名安徽博物院,展厅面积和展览数量都随之扩大。更名后的安徽博物院,将包括正在建设的省博新馆区和现存老馆区,面积由原来的2.1万平方米扩大到6.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新增展览8个。更名后,安徽博物院还将以博物馆的功能为主,但新馆和老馆的分工却不同。
省博新馆将从多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和四大特色陈列。其中,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将是重点,主要包括“史前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时期的安徽”和“元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单元,集中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亮点、特色及安徽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 老馆则是以陈列安徽近现代特色专题、安徽建设成就及潘玉良作品为主,以临时展览为辅。新老馆各有侧重和相互补充,将给市民带来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宴。
㈢ 合肥到底有多少博物馆,有哪些大馆,值得一去呢
众所周知,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聊博物馆。
那么,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有博物馆吗?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简单与大家聊聊!
其实,合肥作为一座新兴的科技城市,境内的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是,也不少,就看与谁比较了!
这里,既有儿童展区,也有科技感十足的声光电磁展区,有时间来转转,挺不错的!
㈣ 安徽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安徽博物院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 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 潜山安徽龟化石
1971年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地质时代为古新世晚期。该标本为古生物学家叶祥奎教授1979年确立安徽龟属(新属)、潜山安徽龟(新种)的正型标本,对于研究龟类的系统发生和地史分布,以及潜山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蚕形玉饰
年代:春秋
尺寸:长6.3厘米宽2.2厘米米
1955年5月在寿县城西门蔡侯墓出土蔡国玉质装饰品。形状弯曲似玉
璜,两面花纹一样,通身刻带形纹7道,带纹上有6道是斜线纹,1道是人字形纹,表现出蚕的动态。头部以穿孔做为蚕的眼睛。中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养蚕,并把蚕的形状雕刻在各种器物上,但用蚕做佩饰的却不多。 “宜子孙”钟形金饰
年代:东汉
尺寸:长2.3厘米,宽1.71厘米,厚0.55厘米,重1.8克
1955年在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出土梯形钮的中心穿一小孔,中部竖列“宜子孙”3篆书字,为汉代习用的吉语。边饰连珠纹,“子孙”两字外侧饰对称的瓣叶纹。和汉草叶纹镜的瓣叶纹相似,系用极细的金丝和金珠。作成花朵,与花茎瓣叶联为一体,联缀盘筑而成。金饰光彩夺目,显示了汉代的高度工艺水平。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年代:元
尺寸:高6厘米直径14.5厘米
此盒底部边缘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据记载,张成和杨茂都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艺人。“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经过磨光,即为成品。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斜面显露红黑线条。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此盒漆质坚密,光泽可鉴。 凤纹铜方鼎
尺寸:高22.8厘米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 唐三彩双系凤柄壶
年代:唐
尺寸:通高22.5厘米腹径10.8厘米
1958年安徽省芜湖市出土,直口,伞状盖,盖上附乳钉小纽龙形柄。球腹,圈足。肩上堆贴对称双系。颈饰凸弦纹,形同竹节。肩饰凹弦纹三道。口外壁堆贴模印的葡萄叶,腹部贴模印葡萄和小鸟。造型庄重,装饰生动别致。胎色微黄,釉色美观雅致,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兽面纹铜鬲
年代:商尺寸:高23.2厘米口径15.3厘米1944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兽面纹铜鬲(lì,音历),圆口外卷,直颈窄肩,分裆,锥形空足。口沿置对称的弓形耳,一耳与一足对应,应是沿袭商代早期的作法。颈饰变形夔纹。腹饰扉棱三道,与足对应。并以扉棱为中轴,构成三组兽面纹。 云纹铜五柱器
年代:西周尺寸:通高31厘米柱高16.5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白陶鬶
年代:新石器时代尺寸:通高19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42厘米1960年安徽萧县花家寺遗址出土。泥质白陶。敞口,细长颈。扁带形鋬,三袋状足。腹中部有锯齿形堆纹一周,陶胎薄而细腻。花家寺遗址系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镞、蚌镰、骨针、鹿角等遗物。属大汶口文化类型,该遗址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鬶是花家寺遗址中发现的较为精致的陶器。 原始青瓷尊
年代:周尺寸:高17.3厘米腹径13.4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西周墓葬出土。高岭土胎,胎色灰白,与著名的祁门瓷土近似。表里均施灰白色釉,有脱釉现象。器身刻划弦纹、斜方格纹和波纹等。口沿和肩部堆附卷云纹。器形端庄,纹饰简朴。 参考资料来源:
㈤ 安徽博物院的建筑布局
安徽博物院新馆位于合肥老城的西南面,省文博园位于新区中轴线的西侧,次景观轴的一端。安徽博物院从多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和四大特色陈列。新馆位于园区的用地中部,主入口朝东,东南、东北分别是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与美术馆,三个文化建筑成品字形布局。整体布局突出公共空间从内部的中庭空间向建筑外部延伸连通的空间效果。东北面有一座小山坡。安徽博物院陈列展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以大楼为主体的整个馆区平面布局呈“中”字型。大楼为砖混结构,面南背北,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展览面积7826平方米,正中主楼五层(第五层为塔楼),两侧副楼两层为展厅。造型呈U形,建筑简洁壮观、平面规矩,中轴对称,庄严肃穆。主楼高耸突出,回廊宽缓伸展,是合肥市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三大建筑之一。
㈥ 安徽省博物院新院和渡江战役纪念馆是不是在一起
摘要 很荣幸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它们两个不在一起。
㈦ 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的区别
安徽省博物馆是老馆,在市里三孝口;安徽博物院是新馆,在政务新区怀宁路。新馆建立后,许多以前老馆的文物都搬到这边了,建议你去安徽博物院,能不停歇地看2个小时,去参观时最好穿运动鞋,不然走路脚疼,呵呵。
㈧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981年草创该馆。
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2005年安徽博物院与香港文化博物馆合作推出《世外桃源——徽州民居建筑》展览,安徽博物院从馆中挑选十几件藏品参加展览,其中包括“宝婺星辉”、“崇善堂”等匾额、木雕老宅构件、砖雕等。
2006年4月20日中央电视二套专访“源泉保护徽文化”节目播出后,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我国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为之称道并欣然亲笔题写馆名。
2007年5月2日,该馆入驻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并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4月4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副省长田维谦、省公安厅副厅长陈小平一行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源泉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
2008年4月26日,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一行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源泉徽文化博物馆视察指导工作。
2009年4月27日,参加第四届中博会香港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领导亲临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参观。
2009年5月1日正式接待观众。
2010年10月29日,该馆二期工程正式开建。此次工程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两座整体搬迁的古宅两座,以及光裕堂议事厅一座。
2012年1月18日,合肥市物价局[2012]1号文件批准该馆正式施行门票制度。
2012年2月17日,该馆被纳入“合肥一日游”旅游景点名录。并于2012年3月8 日迎来首批“一日游”观众。
2012年4月6日,源泉博物馆迎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华府骏苑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计300余名小学生集体参观,并借由此次参观活动正式推出“体验式博物馆”和“好玩的博物馆”的概念。
2012年5月13日,源泉博物馆借“体验式博物馆”东风,将体验古徽州婚嫁民俗活动推向高峰,成功为普通市民举办一场“穿越式”求婚,激起强烈社会反响。
2012年5月22日,源泉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基本竣工,正式形成“十馆一群落”的展览格局。
㈨ 安徽博物院的学术研究
李则纲,男,1956年1月14日至1958年5月出任安徽博物院首任馆长。
组织机构
马数鸣,男,1958年5月至1979年期间出任、复任安徽博物院馆长。
祁超,男,1979年4月至1983年任安徽博物院馆长。
赵春鸣,男 ,1984年7月至1987年5月任安徽博物院党总书记兼副馆长,1987年5月至1989年任馆长。
朱世力,男,1989年至1994年期间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
邓朝源,男,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博物院馆长。
胡欣民,男,1995年调任安徽博物院,历任馆长助理、副馆长,2000年9月任安徽博物院长,2009年9月转任党总支书记。
㈩ 合肥市安徽博物院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安徽省博物馆分老馆和新馆,两者相距约10公里。老馆位于合肥市中心老城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除了本身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交通便利的优点,里边的展品看点不多,大部分展品都已经搬去了新馆。新馆虽然远在市区西南边,但更值得一去,非常气派,众多展品里春秋战国时的楚地铜器最具价值。老馆外观仿苏联风格,当年毛泽东参观博物馆时曾作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的指示。馆内有两个基本陈列“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和“安徽古生物陈列”,善于赤裸描绘女性人体的潘玉良倒是给陈旧的老馆带来一道传奇色彩,小孩子对各种古生物化石会更感兴趣。新馆外观融入了许多徽派元素,但依然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设计感,明亮的光线透过屋顶的木头格子窗射入馆内。新馆的一楼为餐厅,二楼到三楼设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四楼设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五楼设专题陈列“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江淮撷珍”。“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出的文物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八大镇馆之宝里有六件在这里,所以最值得一看。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厅里能看到博物馆引以为傲的青铜器,楚大鼎为所有镇馆之宝之首,非常庞大;两根写着金色文字的铜铸竹节——鄂君启金节、“古代冰箱”吴王光鉴、青铜龙虎大建鼓座也是镇馆之宝。第六件镇馆之宝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在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展厅里。“徽州古建筑”展出精美的建筑构件,还拉风地搬入了一整栋徽派古民居,按原状陈列。“安徽文房四宝”展出古徽州特产宣纸、徽墨、宣笔、歙砚。“新安画派”是看书画作品的展厅。“江淮撷珍”展出的那些金灿灿、雕刻细腻的文物也许更受普通游客的青睐,即使不懂历史价值也能玩味一二,最后两件镇馆之宝南宋的镶金边玛瑙碗、元代的“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便在这里,都相当华丽。新馆和老馆都有临时展览,具体展览内容、举办日期、地点可关注官网:。新馆东北边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可与新馆一并游览。馆内采用高科技多媒体与游客互动,陈列的岩石标本、古生物化石令人感到震撼。1.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门口可租借语音导览机,租金30元,押金100元,且需提供有效证件;请导游讲解100元/小时,每个讲解团队不超过30人,30人以上需拆分成多个团队。志愿者免费讲解时间:10:00、15:00,不是每天都有,以新馆实际情况为准。 2. 安徽省博物馆老馆没有语音导览机租借,也没有导游讲解、志愿者讲解。 3. 进入新馆后有服务台可以免费寄包;老馆没有正式寄包的地方,可以把包免费寄放在开放管理部办公室。 4. 博物馆内部分展厅可以拍照,拍照时不能打闪光灯;部分展厅不能拍照,请注意禁止拍照的标识牌。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安徽博物院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