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遥古城的资料!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B. 概括一下平遥古城的特点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2)平遥古城市场调查报告扩展阅读:
地理位置:
晋中市平遥县(东经112.19°,北纬37.21°)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东达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广州海岸2390公里。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
平遥古城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中7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这4个月。
C. 平遥古城的介绍
名称:平遥古城
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原为夯土城垣,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为今天的砖石城墙。
平遥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然生成。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同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 十西座,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 的实物资料。位于太原市西南的平遥县是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该景点完整无损,并于墙内建筑浑于一体,具有旅游和鉴赏价值。古城南与介休市 接壤,北于祁县相邻,是大运公路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内各种服务齐备,各种名吃、店铺独具特色,城外宾馆、酒家、商场一应具全。 平遥牛肉以其纯、真、鲜美名扬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报告以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去平遥一般在明清街、西大街(日晟昌)一带,这里比较商业化,旅游的痕迹重。其实古城的东门附近更为安静,也更接近古城里平遥人自己的生活,一路走过去,有在自家门口下象棋的,有拉着煤车的,东门登上古城墙也没什么人,从上面的视野非常好,可以俯瞰城里东北部分,院子里的人啊、狗啊,大杨树啊,零星的话语声,杂声蔓延到城墙上来,如此地象我们曾经有过的生活。东门往南一点平行的城隍庙街街头,是平遥中学,中学门口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天主堂,星期天的早晨可以看人们在那里弥撒,一个典型的中国城墙脚下,一群虔诚的天主教徒,如此大的文化反差,在这里却又如此的和谐。平遥古城,不可不去的宁静的一隅。
平遥古城 游览票价:120元/人
双 林 寺 游览票价: 25元/人
镇 国 寺 游览票价: 20元/人
学生、残疾人可购半价优惠票;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免票优惠
D.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2000字左右、
交通
其实去凤凰有很多种路线,最方便的就是坐火车到吉首市,在坐70-80分钟的中巴到凤凰县城,下车后坐1路公交车到南华门下车,投币一元。
你可以查一下火车,推荐K267(北京西—怀化),郑州的话应该有卧铺票。
到吉首市火车站出站后左手边100米,就有吉首到凤凰的车(不变的话是绿色),票价20元,上车买票,人满发车。上车后就有人兜售凤凰古城的手绘地图,5元一份,建议买!
到凤凰县城后,1路公交就在你下车的旁边,这时就有许多的哥以公交车太颠簸会颠坏老人为由拉你坐车,千万不要坐,凤凰县的出租车特别黑,听你说的普通话就要高价。
南华门对着凤凰大桥,就是凤凰古城的入口。
游玩
凤凰古城主要是湘西苗人,本来应该是恬淡、静谧的小镇风情,现在有些过度开发,加上游人如织,原生态的景象保留的不多,不过清晨和黄昏沱江上的景致还是很美的。
古城游玩一天,再加上吃饭前吃饭后的散步就差不多了,可以腾出一天参加一日游的路线。有苗寨,小三峡,漂流,天龙峡等等可以选择,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在南华门一下车就有许多小型旅行社,可以在那里看看做个了解,不要在那里报名,原因在后面。
其实最好的游玩方式就是随便走走,逛逛商铺,买买小纪念品。
现在凤凰的夜景最美,很讽刺吧。
有许多很有情调的酒吧,冰吧,奶茶吧,自己逛吧。
住宿
古城的住宿有正规宾馆和农家改装的宾馆之分,正规宾馆几乎都在古城外,像有一个“天下凤凰”的准四星级酒店;不过还是推荐古城内的农家宾馆。古城内的住宿分为临江宾馆与不临江宾馆,临江宾馆中的房间又分为临江观景房与普通房间,价格当然不一样。我们住的就是临江房标间,带独立卫生间,数字电视,电脑(免费上网),阳台,180一晚。因为空调费要另算,一天20。(宾馆名叫悦江佳居)
我们去的时候还不算旺季,房价没有暴涨,像我们的房间到了旺季,房价就在230以上。
还有许多不临江的农家宾馆,淡季同样的条件可能只要100左右。
许多宾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多看几家,记得一定要先看房。还有这边的房间一般不提供洗漱用品和毛巾浴巾,要自带。
推荐住临江房,早上和夜晚的景色特别好。
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左右,边逛边找的宾馆。但是到了你们要去的时候,如果想住临江观景房还是要先在网上预订。
要一日游的话就在宾馆老板那儿报名,一般可以免费开空调。
小吃
吃饭就不要再吉首市吃了,火车站旁边的几家小餐馆实在难吃,要把肚子腾空去古城吃。
古城吃的东西不太贵,特色挺多的,像米粉,血粑鸭,酸汤鱼,姜糖,还有当地的野菜等等等。我和我妈下馆子一般是三菜一汤,一桶米(随便吃,相信你吃不完)。
街边还有现场制作姜糖,土家擂茶的,可以免费品尝。
购物
买东西一定要讲价!!!!!
喜欢什么买什么喽,有空可以去江天广场转转,那边人少是批发小玩意的,东西很全。
回程
建议在郑州就把回程票买了。
离开古城的时候同样是坐1路车,这辆车是绕圈的,就一个站牌,到城北汽车站下车,进站直接找到吉首的绿色中巴,上车买票。
PS:张家界和凤凰是一条线的,可以规划下顺路玩两个地方,呵呵。
E. 关于平遥古城的艺术考察报告
关于平遥古城的艺术考察报告可以到山西旅游门户网站上看看
应该是有的!
F. 平遥古城的资料(传说,景色,导游词)
古城历史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782年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平遥古城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县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在这座古城的珍贵文物中,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
日升昌票号
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城墙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一宝古城墙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镇国寺山门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三宝双林寺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筑为“龟城”。明清两代先后有25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平遥城墙建有重门瓮城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宽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阳,龟前戏水”。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瓮城
建在城门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角台与角楼角台是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瞭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马面与敌楼“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墙体与关城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东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释古人“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之说,便是出自科学的建筑构思:除了圆形之外,最短的周边能围合成最大面积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为尊,但县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东15°偏向,正好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每日沐浴着充裕的阳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远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机盎然。平遥城墙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东墙1478.48米,南墙1713.80米(东西两墙南端的直线间距也不过1500米),西墙1494.35米,北墙1476.05米,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顿缩逶移如龟状。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遥城三华里见方,显然是古代最低一级(即县城)中最大的城了。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从城内一户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么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九里十八步”的说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扩建重筑,奠定了现存城墙的基本形制,墙高“三丈二尺”,底宽8米-12米,顶宽3米-6米。早期的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遗留的夯土层中有直径6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夯土墙外侧有条石作基,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挡土墙。挡土墙内侧每隔5米-6米筑有58厘米*80厘米的砖砌内垛,与夯土墙联接。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墙体收分为9%。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外檐墙头,砖砌垛口墙,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53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具有3000个垛口的垛口墙在平遥城头虚实相间,从造型上消除了高墙厚垣的刻板,在易学上满足了阴阳平衡的追求,战时的守城兵马则足以遮挡矢石,因而,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城墙顶以青砖海墁,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砖砌水槽,排往城马道。
城门与城墙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平遥城南高北低,四方开门,民间以朝向和地势相区别,将六道城门分别叫南门、北门、上东门、上西门、下东门、下西门。其实,原本各有其名。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载:“隆庆三年知县岳维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以壮伟观。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今存。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隆庆六年知县孟一脉城以砖,按察使梁明翰为之记。万历二十二年增筑,瓮圈拆废,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至清代,城墙在道光三十年后的一次大修中,知县刘叙将六门重新命名,并亲收匾额,分别为:迎薰、拱极、太和、永定、亲翰、凤仪。城池既面南而偏东,南门迎纳着东南方的和薰之风,是为“迎熏门”;古人以北极星作为北方的标志,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门称“拱极门”,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门”;上西门命名“永定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门匾书“亲翰”二字,意在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下西门之取名“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惠民,国运隆昌。
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里外门之间的围合空间犹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谓之“瓮城”。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在六道古城门中,东西四道,两两相对,上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的重门均向南而开,面对远方的山河,使之“纳气”;下东门的重门中轴线则与里门中轴线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对朝廷的尊敬。南门的重门虽与里门相错,但因势利导,仍然面南。北门的重门与里门呈90°而向东开,沐浴着东方的曙光。
城楼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平遥的城楼,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瞭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然了。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历史地位: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化价值: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文化遗存: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文化遗存独特而丰富。
文化特色: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平遥古城在19世纪的中后期,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时期。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平遥古城在票号兴盛的100多年时间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10]
编辑本段民俗风情民间社火旱船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有《打渔杀家》《许仙游湖》、《秋江》等。
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据记载,平遥制作推光漆器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现在,平遥推光漆器远销世界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平遥推光漆器,先后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和金杯奖。世界博览会优质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
平遥牛肉是平遥久负盛名的特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中期就开始四方驰名。它选用优质的小牛腿肉煮熟后腌制而成,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酥可口。历史上,平遥城加工五香酱牛肉的著名作坊有“隆胜旺”、“兴胜雷”、“自立成”等老字号。
平遥碗托是平遥由来以久的一种风味面食小吃,最早是由清代厨师董宣发明,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具有面质筋道、滑爽可口的特点。
G. 有关平遥古城的考察报告
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宣王姬静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时驻兵于此并修筑夯土城墙,周长九里十八步 ,城墙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开门,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
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 ,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北城墙在今窑场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 ,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由原周长“九里十八步”扩为“ 十二里八分四厘”
现存古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城墙周长6162.68米,东城墙长1478.48米,南城墙长1713.80米,西城墙长1494.35米,北城墙长1476.05米,城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墙身素土夯实,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
外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挡土墙。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 ,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
城墙顶以青砖海墁,外檐墙头砖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了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
城墙马面顶筑堞楼72座,堞楼深宽各3米,高近7米,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军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了望敌情的堞楼,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城门楼:是“城池”的标志建筑,修筑于城门顶,古时亦称“谯楼”,平遥城墙共有六座城门楼,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 10.04 米。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砖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绘,楼顶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朴、典雅 ,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在城墙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了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平遥城墙四座角楼分别是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魁星楼:在平遥城墙的东南角上,创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来命名。另外它也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楼楼身通高24米,上下双层,底层砖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设砖台阶盘曲而上,顶层建八角攒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层顶满布琉璃瓦,色泽亮丽,光彩夺目。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点将台为古时王者点将出征的地方,相传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城墙:平遥城墙外侧墙有条石作基,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散水于女儿墙下的水口,通过城墙内侧砖砌的77个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传统,将城墙上的雨水排于城内马道"。
城门:平遥城墙设有城门六道,直鹞
H. 又见平遥的项目情况
《又见平遥》是又见团队致力创新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独创性项目,又见团队作为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创始者、引领者,对《又见平遥》实现了新创意、新突破、新跨越,由室外实景演出走向室内情境体验,《又见平遥》不仅仅是又见团队在北方打造的第一台节目,而且将成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情境体验演出项目。
《又见平遥》文化旅游产业区,总占地面积350亩。产业区共分三大板块,一是以《又见平遥》剧场为主的演出区,二是以停车场为主的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区,三是以主题步行街为主的文化旅游展示区。项目分三期完成。 《又见平遥》从筹划到演出,共有五个阶段:
1、从2011年3月开始到10月为洽谈签约阶段。在省、市的重视支持下,历时半年多的努力,于2011年10月13日正式签约。
2、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为改制、拆迁,前期筹备和《又见平遥》的创意策划阶段。面对时间紧、改制难、拆迁大、手续繁等诸多难题,平遥县委、县政府咬定目标不动摇,直面问题不退缩,一周一例会,一天一通报,背水作战,攻坚克难。1个月完成了13个单位的腾迁工作,2个月完成了150人的单位改制,2个月完成了3.8 万平米的拆迁,完成项目前期手续筹备。面对北方淡旺季旅游反差大,平遥旅游消费低等诸多难题,又见团队细调查,深研究,以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历时半年多,于在2011年12月25日完成《又见平遥》的概念创意策划;3月7日,创作成果正式敲定。
3、从2012年3月10日到7月31日为剧场主体工程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县委政府提出了一流速度、一流质量、一流形象、一流业绩的标准要求,我们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5亿元资金投入。10天完成了20万方的土方工程,会战决战仅仅用60天就完成了3个月才能完成的古建工程,可以说,《又见平遥》创造了平遥速度,展示了平遥精神。
4、2012年8月1日到10月15日为剧场声、光、电安装阶段,同时从8月份开始,项目运营宣传将成为工作的重点。
5、从2012年10月16日到12月31日为进场排练合成阶段;2013年2月18日正式演出。
这一工程项目从2011年10月13日在平遥古城签约以来,各施工单位本着只争朝夕,为平遥古城争光的信念,日以继夜,艰苦奋战,已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作为演艺项目主体工程的仿古建筑部分,是全面反映平遥古城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平遥古城现存历史建筑精华的集中展示,为使这一工程项目高标准、全方位的反应平遥古城在最鼎盛时期的建筑风貌,晋中市委市政府、平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又见平遥”工程项目部选用了平遥古城最具有实力的四家古建筑施工单位,严格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手法,抽调精兵强将,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认真细致组织建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仿古建筑部分全部完成。
《又见平遥》演出项目建设创造了平遥速度,展示了平遥精神。工程项目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强力推进。县委政府召开誓师大会,决战会战,3个月任务2个月完;得益于认真组织,细致工作。县委政府一周一例会,一日一通报,以有效的组织措施推进工程建设;得益于专家参与,技术保障。组织全县的古建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组,指导监督古建的建设情况,保证质量,保证进度;得益于队伍专业,精心施工。
本剧总导演王潮歌认为,在这次创作中,创新、出奇、作品的成熟度与观众的接受能力是她面临的巨大考验。王潮歌在与媒体见面会上说:“我们在穿越。使用大量的艺术语汇,戏剧、舞蹈、音响、音乐制造奇特空间,希望观众能产生幻觉,穿越回一百年前。”
2013年1月16日,《又见平遥》完成内部动线测试,测试满意度达到百分之九十。2013年1月20日,《又见平遥》剧场迎来揭幕仪式。2013年2月1日,进行产品发布会。2013年2月18日(正月初九)正式公演亮相。
时下,“情境体验剧”是一个全新的剧种,表演方式显得奇特。王潮歌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这样去看一个演出,这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我们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据欣赏过此剧人们称,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剧场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一起互动。人们置身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会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感受。犹如时下流行“穿越”的小说、影视剧一般,让观众亲身体验“穿越”感觉,来到数百年前清朝街头,感受清代人们的生活,体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