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识别好的端砚
如果你是想收藏,在商店里买的肯定比不上古玩市场的真货。
但只是用于实用,就可以按以下方法看看砚好不好用
一
:好的的端砚要看细腻度、密度与砚石的石品。
二:看砚台的墨锈,端砚的墨锈是一种不规则的麻点,而作伪的麻点是用锐器敲打砚面出来的,是有规律的;
三
:看包浆
四
:
看它是否发墨。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
五
: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六
:听石声:优质砚材根据砚坑不同有的“无声”,有的有“木声”,而也有如同“泥声”的石材。
手感:用手抚摸砚堂,慢慢抚摸到砚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
七
:
欣赏雕刻: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但通过雕刻能掩藏砚石瑕疵,或者凸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云绕朗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
以上均是比较专业的角度来鉴别端砚。你在新华书店买的商品,当然有许多地方不能满足以上的要求。因为它毕竟不是用于收藏,而主要是实用价值。只要你的砚不掉漆,不吸水、储墨时间长,且不干墨,不臭墨。那么这个砚台就很实用了。
Ⅱ 端砚、盒砚、洮砚、澄泥砚被誉为中国四大明砚。 为四大明砚之首。
端砚
一定知道文房四宝吧。
文房四宝之首为 端砚 湖笔 徽墨 宣纸
PS:这4样东西的产地还挺有意思 古代地名分别是端州 湖州 徽州 宣州……
Ⅲ 宋坑端砚非常有名,不知买一个端砚市场价多少怎样去辨别它
宋坑是很多坑口的总称。其石质也相差较大。好的宋坑不但下墨快,而且石质润泽。差的可能非常燥,即使下墨,但既不好看,手感也不好。注意在水里或上了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有些所谓处理、促销的,一是机雕,二是上了腊,看起来不错,8寸的百把元淘宝上不少。现在主要人工贵,如果不在乎机雕,几百元就有很多选择。注意水和腊的掩盖,一般不开砚不知道。本人没这眼光。
Ⅳ 端砚的识别
端砚的真假辨认
端砚以秀丽多姿的石质和匠心独运的雕工扬名海内外,它一直是收藏家们追逐的热点,所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端石赝品,特别是清代端砚的赝品最多。一般来说,用其它砚石来仿制端砚的比较少,也容易辨认。市场出现最多的是铭文和砚盒上作伪,因此,在识别端砚的真伪,一般从古砚的墨锈、砚面的包浆、砚盒的风格、古砚的款识和铭文加以识别。
在目前的古砚市场上,由于端砚石质的特殊性,用其它类似于端石的砚石来作伪,在市场出现较少,因为这种作伪我们容易辨认,只要哈一口气看它能不能成水就能鉴别出来。市场出现的赝品主要是以新砚仿古砚,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认:一是看砚台的墨锈,端砚的墨锈是一种不规则的麻点,而作伪的麻点是用锐器敲打砚面出来的,是有规律的;二是看包浆,赝品的包浆是用油、墨、胶、污垢涂抹上去的,只要放在水里,我们就发现,真品前后是没有变化的;三是看原盒,盒与砚是否配套,风格是否一致,谨防作伪者老瓶装新酒的把戏;四是看款识和铭文。如有名款,要查名人的笔迹,审字酌句,看字口有没有包浆。此外,雕工的艺术风格也是判断端砚真伪的重要依据。
肇庆古称端州,其出产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珍爱。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端砚在中国文房四宝中所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它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名列名砚前茅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其砚石石料属泥盆系泥质硅质云母板岩。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铁矿,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匀,质地细腻而易于发墨。岩石中绢云母使砚石细密柔润,溜而不损毫。泥质与硅质并存,使砚石柔中有刚。板岩的致密性,又使砚石贮墨不涸。端砚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声誉海外。端砚砚石,尤以老坑石最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歙砚因产于安徽省歙县而得名,其现石石料属元古界震旦系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岩。矿物成份为绢云母、石英、微晶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褐铁矿和泥质等,矿物颗粒细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间。石质致密而细腻,因而用之不损毫,砚石中普遍含绢云母,使发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匀分布.使歙砚具有“细中有锋,柔中有刚”的特点。砚石中的黄铁矿、白铁矿微晶呈现点点金星和银星,称之为“金星砚”或“银星砚”。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歙砚评价很高:“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者不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不留笔,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苏东坡眼里,歙砚是天下之宝,砚苑之冠。
Ⅳ 端砚的收藏价值
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钟创荣谈端砚的收藏价值
端砚收藏价值要分六部分来谈一)端砚形成、二)端砚的历史评价、三)端砚坑种材质、四)石品花纹、五)历史价值、六)艺术价值。
一)端砚的形成
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二)端砚的历史评价,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端砚的珍罕石品大都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端石石品花纹的丰富,可谓"文斑绚丽、玉德金声"。
其三是雕刻工艺精湛。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三)、坑种材质。端砚产于古称端州的今广东肇庆市,始于唐初兴盛于宋,地下稳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代坑种皆有兴废。清嘉道时期,坑种“不下七十种”(清何传瑶《宝砚堂砚辨》)。但迄今尚存和有遗址可考,可供采集石样标本以作鉴别的,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典水梅花坑、北岭梅花坑、端溪绿端、北岭绿端、古塔岩、朝天岩、(音:嵌)罗蕉、宣德岩、白线岩、小湘坑、旧苏坑、七星岩白端等,这与出土和传世遗留下来的古端砚坑种材质基本吻合。尽管清道光何传瑶说当时坑种达七十之多,然其《宝砚堂砚辨》记载也只32种。能够留传下来的都是珍贵的名坑,但其间的品位与价格亦有差距。如开采于唐代中后期的最著名的老坑,石质特别高洁细润,却量少难采,极其艰巨,且属官方皇岩,有记载的明清五百多年间开采不足20次。又因坑洞深延河底终年积水,古人采石只能旱冬汲水两月余,采石也只得三月余。河水春汛一至,洞中水满再无法汲干无法采凿,所获极有限。其所成“去尽包络精美者仅掌许,欲求盈尺完璧之品绝不可得,即五六寸者亦千百片中一二片耳。”(清孙森《砚辨》)故古端砚中的老坑实属凤毛麟角,历代价格也只升不降居高不下,一般都是10倍以上坑仔岩与麻子坑。而坑仔岩与麻子坑又5倍以上于其他各坑。但已绝产的坑种也价格不菲,如绝产于清初的明代宣德年间开坑的宣德岩坑,等同于坑仔岩与麻子坑,有时甚至略高一点。例如笔者所见一方清早期太极图端砚,虽然块头上宋坑大砚是宣德岩小砚的数倍,但价格上宣德岩小砚却是宋坑大砚的数倍。
四)、石品花纹。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多姿多彩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我国第一首赞美端砚的诗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罕石品“青花”。有趣的是,端砚的珍罕石品几乎全部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除青花之外,还有鸲鹆眼、冰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金银线等。其中青花又分微尘青花、鹅毛绒青花、雨淋墙青花等等,鸲鹆眼之外也有鹦歌眼、雄鸡眼、象牙眼等等,在此仅略说其贵。青花以微细如尘若隐若现为贵,鸲鹆眼以形圆色碧晕多瞳清为贵,冰纹如春天冰河化解融线似蛛丝为贵,鱼脑冻如白色云团或如水中月影为贵,蕉叶白如蕉叶沾霜一片娇白为贵,天青如秋雨乍晴之蔚蓝天幕为贵,金银线以色泽鲜活姿态优美为贵。另还有见于较多坑种的火捺,以紫红形如古铜钱为贵;翡翠斑,以翠绿浓艳如真玉为贵。以及玉带、黄龙、麻雀斑、朱砂斑、虫蛀、玉点等等。古人所说的许多石疵,今人已逐渐视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的石品,其出现均可带来不同程度的增值。而名坑的珍罕石品的出现,其增值更以原砚价的倍数计。
五)、历史价值。古端砚作为文物古董,亦遵循着历史年代长短与经济价值大小成正比的,这个古玩市场一般性的价值规律。也就是说,历史年代越久远的越具经济价值,其价格也越高,反之亦然。但古今端砚皆重石质坑种与天然的石品花纹。石质与石品的介入,使得古端砚价格的评估变得比较复杂和灵活。例如一方清末的老坑大西洞端砚,要比明代甚至元代一方普通坑种端砚价高;如果该方老坑大西洞端砚上有鸲鹆眼青花冰纹鱼脑冻等,更要比有“周鼎宋砚”之誉的宋代普通坑种端砚值钱。一方绝产与琢制于明末清初,至今坑洞尚存有史迹可查的宣德岩端砚,也比一方琢制于元末明初或元初,但难断坑种无法采集标准石样进行鉴别的杂坑端砚,价格也高出许多。如此等等,表现出古端砚只能在坑种石质、石品花纹,甚至雕工铭刻等处于同档次水平,其历史价值的对比才有意义。
六)、艺术价值。古今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即一方砚台的整体砚雕技艺。技艺精绝的,可以化石材上的瑕疵为妙品,弥补石质石品的先天不足。故也有其越精妙价越高的普遍价值规律。不但是同一历史年代同一档次坑种石材如此,在三大名坑以下的诸档群坑中,就是年代稍逊一些,坑种石材档次稍低一些,只要是匠心独运,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立意高远曼妙,题材新颖独到,各种刀法巧夺天工,其经济价值也随艺术价值遥遥领先。但端砚毕竟有其特殊性。当遇到一方清代不作任何雕饰的、仅为平板一块的老坑大西洞平板端砚,砚中珍罕石品花纹十分优美,则其经济价值要比同样是清代的、任何坑种的最精雕细琢的端砚都要高。也如明清遗传下来的,石色皎洁如白玉的白端砚,其硬度比紫石端砚大(古人用以磨朱砂等故也称朱砚),多见工艺简单粗疏。但因产自端州北郊著名的风景区七星岩,历代禁采岩石,故存世比较稀少。特别是其中玉屏岩所产上品白端,与老坑古端一样凤毛麟角,其价格也仅比老坑略低一点。而普通白端古砚,则等同坑仔岩与麻子坑古砚价。
此外,古端砚价格的评估,还要受到名人铭刻、佳人芳泽、完整程度、同档次体积的大小等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进行投资收藏,勿忘其价格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从上面六点就可以看到端砚的价值在那。从而知道怎么样去收藏端砚。让端砚爱好者买的安心。
Ⅵ 如何鉴别真正的端砚
端砚的真假辨认
端砚以秀丽多姿的石质和匠心独运的雕工扬名海内外,它一直是收藏家们追逐的热点,所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端石赝品,特别是清代端砚的赝品最多。一般来说,用其它砚石来仿制端砚的比较少,也容易辨认。市场出现最多的是铭文和砚盒上作伪,因此,在识别端砚的真伪,一般从古砚的墨锈、砚面的包浆、砚盒的风格、古砚的款识和铭文加以识别。
在目前的古砚市场上,由于端砚石质的特殊性,用其它类似于端石的砚石来作伪,在市场出现较少,因为这种作伪我们容易辨认,只要哈一口气看它能不能成水就能鉴别出来。市场出现的赝品主要是以新砚仿古砚,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认:一是看砚台的墨锈,端砚的墨锈是一种不规则的麻点,而作伪的麻点是用锐器敲打砚面出来的,是有规律的;二是看包浆,赝品的包浆是用油、墨、胶、污垢涂抹上去的,只要放在水里,就发现,真品前后是没有变化的;三是看原盒,盒与砚是否配套,风格是否一致,谨防作伪者老瓶装新酒的把戏;四是看款识和铭文。如有名款,要查名人的笔迹,审字酌句,看字口有没有包浆。此外,雕工的艺术风格也是判断端砚真伪的重要依据。
Ⅶ 端砚的价值
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所有名坑都已逐渐“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砚还现存少量老坑石。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绿端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而今流入市场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砚资源日渐减少,故老坑石所做砚台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民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即为废品。令人怜惜不己,虽爱其石,却实难收藏使用。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Ⅷ 端砚是什么如何鉴定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引自网络
端砚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采石。选料、雕刻、配盒是必备环节。其中还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注意,只有经过时间沉淀的老手艺人才能打造出上等端砚,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个地方材质特殊,素来盛产端砚,贮水不_,呵气研墨,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想要得到的砚台,一块上好的端砚可以买好几套房产,小小端砚蕴藏着大大的能量。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砚的墨锈、砚面的包浆等方面可以辨别真假,端砚的墨锈是一种不规则的麻点,这是加工过程中出现自然现象,麻点分布没有任何的规律,但是人工伪造的麻点看上去十分整齐,而且有规律可找,用锐器敲打砚面有人工痕迹。
赝品的包浆是用油、墨等包装起来。外表看上去和正品一样颜色。但是放在水里就会发生颜色变化,正品放在水里没有任何褪色,洁净的水能够保持干净如初,雕工的艺术风格也是判断端砚真伪的重要依据。
Ⅸ 端砚产自哪里
端砚在广东肇庆的端州区生产,那里有很多家生产厂商。在那里的旅游景点都有端砚卖。端砚有个比较有名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有政绩,治理水患,为民办实事。宋时西江水患频繁,出三榕峡后,分成三支倾泻:一支经城南出羚羊峡;一支经南岸、金渡沿宋隆出金利、高明;一支从睦岗经七星岩出水基、鼎湖。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分别在府治内、西岳庙旁、学前街内、分司巷口、丰济仓右、城北门左、主帅堂前,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积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储粮备荒,兴文办学。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曾写诗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在鹄奔亭(今阅江楼西侧),建嵩台驿站,以利便端州与外地的文书和商业往来。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宋史·包拯传》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方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传说包拯在端州3年期满离任时,有人暗中送端砚1件。船到羚羊峡,波涛汹涌,几乎沉没,后经包拯查出,掷砚于西江,风浪霎时平息,掷砚处后来升起一岛,即今之广利镇砚洲。附近的黄布沙,则为包裹端砚的黄布所化云。 端砚的产地就只有一个。就是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