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巴里坤营销策划的组织与实施

巴里坤营销策划的组织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07-23 11:35:37

『壹』 新疆巴里坤有什么特产

巴里坤的风味小吃
节日大饼色彩鲜艳
餐桌上还有一种似馍非馍的食品,切成一块一块的,中间有红、黄、绿色的图案,并有一股香味,非常诱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巴里坤蒸饼。
蒸饼直径有40-50厘米,厚8-10厘米,重有1-2公斤,可以说是饼中之王。这种饼的做法也十分有趣,和面时要放入牛奶、鸡蛋和花椒水。
面发酵后,擀成薄饼,抹上油,然后撒上一行红曲(红色),一行姜黄(黄色),一行香豆(绿色),然后卷起来。
用这种方法把十几个卷好的面卷盘绕起来,摆成椭圆的塔形,上面再蒙一块面饼,使下面的面卷不至于松散,成型后即可上笼蒸了。
吃时切成小块,每一块里就会出现红、黄、绿色的图案。蒸饼是巴里坤人的节日食品,只有中秋节和春节才做,平时还见不着哩!
面食品种花样繁多
巴里坤面食的品种多得很,蒸的、炸的、煮的,还有烤的。蒸的除了蒸饼之外,还有大卷子、白馒头、香豆子馍、油酥馍、巴里坤炉盔、小花卷和喜饼,每一个品种中还有不少花样。
其中喜饼是专门给新娘子做的,是陪嫁的嫁妆。喜饼很精致,花纹是用筷子夹成的。做好的喜饼要放在一个小碗里,这种碗叫“衣饭碗碗”,可随身带在新娘的身上。在婚礼中,新娘肚子饿了可随时吃,看娘家人为自己的姑娘想得多周到啊!
油炸的面食有油果、油饼、合子、油糕、油条、小麻花等。每一种油炸食品还有不同的花样和不同的做法,有甜的,也有咸的,有素的,有荤的,还有用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做的。
巴里坤的人都会做汤饭,品种也不少哩!常吃的有酸揪片、二截子、炮仗子、杏皮子(用面团挤压出的小面片,形似杏皮)等。
还有一种艾面,就是用艾蒿的汁和面,面呈绿色,出锅后用醋、熟油、辣椒拌面,和西红柿炒鸡蛋或黄瓜丝拌在一起,吃起来可够味了。
还有一种叫“冬至饭”,到了冬至才做。是把精致的小饺子和杏皮子一起下到羊肉汤里,再放上蘑菇、黄花、木耳、葱花等。
到了冬至这一天,巴里坤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这种饭,还要相互赠送,一是祝贺节日,二是相互展示自己的饭。小小一碗饭,不仅是切磋技艺的机会,同时还能促进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
巴里坤饮食概况
巴里坤是哈密地区的一个小县,位于新疆东部,汉族人口约占到70%,历史上这里就是汉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汉文化的底蕴深厚,其历史悠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林则徐曾在巴里坤写过一些诗篇,在《马莲井子》一首诗中,就有“闻香炊饼熟”的诗句。说明在160多年前,当地的饮食文化就已很发达了,并且传到了今天,而且保留得很完整,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巴里坤的美食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重地添上了一笔,成为巴里坤人的骄傲。
野生沙葱 株细而圆,味道鲜美,是食用野生菜的佳品,这种菜即可拌制凉菜,也可小炒或做成馅包胶子和包子,吃起来比韭菜味还鲜,并有帮助消化的功效,所以这些野菜便成为山里人肉食之外,换换口味,丰富餐饮佳肴的另一种美味了。
酸奶子 是一种发酵的乳制品,是巴里坤人的一种家常饮料。它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它所含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大米、白面、肉类都高。其作用也十分广泛,也很神奇。胃病患者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通气,消食。酸奶子对高血压、冠心病,可有防治之效。其中所含的乳清酶等能抑制胆固醇。饮食酸奶子,还可使皮肤变得白嫩、光洁,起到美容作用。酸奶子的神奇作用使美国医学界为之叹服,奉它为“世界最佳饮料”。
椒蒿 巴里坤的一种可食野菜,叶细长、翠绿,具有开胃、解毒、清热明目利胆的药用价值,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巴里坤县野生椒蒿被誉为草原“珍宝”,素有“森林蔬菜”之称,当地人有用它代替花椒的习俗。凉拌椒蒿,则突出个“麻”字,嚼在嘴里,起初觉得有些发苦、麻烈烈的,细嚼慢咽就觉得满口清香。
艾面 把一种叫“艾”的植物叶子剁碎与面和在一起擀制而成的面,色泽碧绿,味美爽口。艾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止痢,对妇科病也有很好的疗效:暖宫、止血。妇女经常食用有美容之功效。
“巴里坤蒸饼”是用面粉、香豆等制成的发面食品,通常一个饼直径约50厘米、厚约12厘米、重约5公斤。每逢端午,巴里坤很多人就用这种蒸饼来替代粽子。
烤羊排 烤羊肉串 将羊排切割成段,串上铁签,在“巴里坤第一炉”的炭火上徐徐烧烤,待半熟时撒放盐面、辣末、孜然,香气充盈半街,诱发食者食欲。羊排烤好后,色泽黄亮,肉味浓烈。尤以靠紧骨上的肉丝最好。巴里坤民谚云:“宁舍一块肉,不去一根骨”,就是因为带骨肉味儿最美。
其特点:正宗的烤羊排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
薄皮包子 维吾尔语叫“皮提尔曼塔”意思是死面包子。选用上好羊肉作馅制成。制作时,先将羊肉切成筷子头大的肉丁,再把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适量)拌均成馅。和面要用温水加盐和成硬面,切成面剂子后擀成几乎透亮的薄片,甩去面粉,包馅成鸡冠形(少带花褶),入笼屉用旺火蒸二十分钟即成。不论哪种吃法,吃时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适量胡椒粉,这样可以提味,增加人们的食欲。
其特点: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
笼蒸肉 将牛、羊肉切成大片、条形,或用骨肉相连的块状肉,加调料、葱丝等拌好,装盘上笼屉蒸一个半小时即熟,蒸肉采用传统的巴里坤独特的加工工艺烹饪而成。既为笼蒸肉。这是巴里坤常见的吃法。装盘上笼屉蒸熟,蒸肉的香气透笼而出。引得不少腹空人,在门前久站。
其特点:肉丝精、口感好、肉质酥软、味微辣。
粉汤饺子 俗名“皮条拉石头”。饺子馅可用牛、羊肉,配以白菜、萝卜和各种佐料,采用传统方法包成饺子。再选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久滚不糊。烹调时,先在翻滚的汤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粉坨,将另一锅里煮好的饺子和粉条,一齐倒入汤锅中,临出锅时,调放食盐、生葱、醋、油泼辣面子、味精等。
其特点:味酸辣可口,有发热去寒之效,颇适寒冷地区人们食用,成为巴里坤的传统风味之一。

羊肉焖饼 将少数民族最喜爱的肥美羊排投以鲜姜、葱红烧,再将手工撕制而成的薄如窗户纸的薄饼铺到羊排上加盖,靠蒸气焖熟,切条与羊排一起装盘。中原饮食文化与西域饮食文化相互浸润体现在巴里坤饮食的方方面面。这里特有的羊肉焖饼是极佳例证,巴里坤羊肉焖饼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新疆名小吃之一。
其特点:吃时羊排酥烂醇美,薄饼金黄鲜香。
铁板肉 将巴里坤独有的绿色环保“力坤”牌羊肉、牛肉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烧熟,要几成熟你作主。
其特点:伴着吱吱作响的烧烤声,吃着被烤得口感适中,味美鲜嫩、嚼头十足的肉片,喝着清凉甘醇的啤酒,这会成为你盛夏首选的解暑黄金搭配的佳味。

『贰』 巴里坤属于哪

属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大草原很美…

『叁』 巴里坤县柳条河由哪些河流汇入

某某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北依天山山脉,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某某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33″—96°23′00″,北纬40°52′47″—45°05′33″。全地区总面积15.3万,占全疆总面积的9%,辖某某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设有38

『肆』 巴里坤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巴里坤草原
推荐理由:巴里坤的“凉”与安西的“风”、吐鲁番的“热”并称“西域三绝”
2、巴里坤湖
3、巴里坤兰州湾子
4、怪石山
5、大河古城
6、巴里坤古民宅
7、巴里坤古城
8、西黑沟
9、哈密东天山冰雪游乐场
10、清代古粮仓

还有156条相关问答,更多巴里坤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伍』 新疆巴里坤景点精华游玩攻略

巴里坤草原 巴里坤湖 怪石山 巴里坤兰州湾子 巴里坤是一个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自治县,大家在假期可以来这里游玩。这里不仅有广阔的大草原,还有古城墙的残垣断壁,都是让人值得留恋的景点,来新疆巴里坤游玩的伙伴可以好好看看这些景点!
巴里坤草原
巴里坤草原上牛羊成群,时值深秋的哈密天山段林海雪原,草甸牧场,金色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尽染层林,照拂于大地之毯,自然之美,在于不造作,非刻意,不经意,难相忘,刹那永恒,刻入心间。

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关键的气候超级好,清爽。跟欧洲差不多,避暑的好去处。天气变得十分凉爽,早晚温差大,注意增加衣物

巴里坤湖
沿湖风光不错,晚上住在湖面蒙古包,早起拍日出,湖边有很多水鸟。感觉这里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值得停留几日慢慢游览。不要门票,白看随便玩,在里面玩了一个多小时,恋恋不舍。

怪石山
神奇的怪石山空无几人,呜鸣阵阵,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怪异的山石给游人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不知有多少游人有多少探秘者,在怪石山寻觅着一个又一个不解答案。山峰壁上的蜂窝状地形成了羊肚纹理似的的线条,不同的形状形成了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受,像羊肚、像马板肠,像一幅幅巨型毕加索的抽象油画。

巴里坤兰州湾子
盛夏的季节这里漫山遍野开满野玫瑰,加上民宅炊烟袅袅,风光如画,古色古香的门楼、民宅和石头围墙形成一派天人合一的纯自然气息,是人们向往的室外桃园。

村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进入农家、品尝美食,在三千年前的大月氏王廷遗址所在地把酒听风、醉卧花海,人生之乐事不过如此。

记载着悠悠历史的岩画,更有它质朴的、不加任何雕琢的原生态,浓郁的纯自然气息。

安静的巴里坤小城集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为一体,感觉这里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值得停留几日慢慢游览。

『陆』 新疆巴里坤风力资源分布图

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的哈密地区,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八景名胜古迹,是新疆的第二大草原。巴里坤大草原上牛羊肥硕,牧草丰美,空气清新,绿草如茵,是一处夏季避暑冬季休闲的好去处。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们称这种美丽景色为巴里坤草原“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编辑本段自然资源巴里坤是大草原。但巴里坤草原不象内蒙古的草原那样一望无际,可以看到草天相接的地平线。而巴里坤是盆地,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这些山都属于东天山。特别是南山尤为高大雄伟,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腰是四季常青的林带。山顶积雪融化以后,有的顺着山沟流了下来,不到山口就不见了踪影,全都钻到地下去了。而有的则就地渗入岩缝。俗话说,“山有多高,巴里坤草原水有多高”确实不假。因为在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泊泊的山泉。夏天,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草场则是牲畜避暑的绝好去处。为数不多的几条大沟里的水可以流出沟口,便成了山前冲击扇平原上农田的灌溉用水。在冲击扇平原的下面,就是地下水溢出带了。巴里坤盆地不大,南北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因此南北两山的地下水溢出带集中在盆地中间,有的地方也有十几公里宽,这里无数泉眼的泉水竟然汇聚出一条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这十几里宽的地方植被很好,形成了很好的草甸。古诗《疏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说就写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称这里是“甘露川”。现在人们干脆就叫“草湖”:草,牧草,湖,水也,既有草有水的地方。草湖与巴里坤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巴里坤草原有效使用面积近20万面。每年绿草如茵,野花竟放的季节,牧民纷至杏来,游牧湖畔,羊群像飘动看的朵朵浮云,点缀在绿茵上的毡房,炊烟袅绕,奶茶飘香。这里的牧民保留有纯正的哈萨克族传统,如若到哈萨克族毡房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捧出烫手的酥油茶。醇香的马奶酒和手抓内热情款待你,主人还会将悠扬悦耳的冬不拉和粗犷的歌声撒向草原。每年的草原盛会,这里都会举行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阿肯弹唱,夏日巴里坤草原的风格永远都是那么地热情奔放。巴里坤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十多个民族。大草原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但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则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变成了石头,哈萨克青年则扭住山魔同归于尽沉入湖底。姑娘和哈萨克青年用生命为后人换来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春天的巴里坤草原,冰雪随着温暖的阳光渐渐融化。五月中旬前后,风和日丽,小草儿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在微风细雨的抚慰中渐渐长高。六、七月份,蝶儿纷飞、鸟儿鸣叫、绿浪翻滚,那可真是风吹草低才能见到牛羊啊。这时,你可要当心了,你独自进入草原之中就会迷失方向,除非你的个头长的比草高。草原上最热闹的要数八、九月份了:村民们喂养的牲畜的口粮几乎要全部在大草原里收取,在八月初,你看那草原的四周,人欢马叫、机声隆隆,远远看去,一座座白毡房犹如雨后的蘑菇破土而出巴里坤草原上的冬天来的很早,到了10月底,草原已被冰雪覆盖,草原上没有行人,没有牲畜,逐渐恢复了平静。巴里坤草原冰雪情看完200余年历史的清代民宅,看遍3000年前古岩画的时空,在新疆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的残墙下,又可以畅游冰雕玉砌的冰雪世界,观赏松涛起伏的林海雪原。今年巴里坤将大力推广冬季冰雪旅游。此次冰雪旅游节将于2005年12月25日开幕,到来年的元宵节闭幕,历时两个多月。冰雕展大气磅礴此次巴里坤冰雪节的中心点是放在冰雕展上,在巴里坤县湖滨公园上万平方米的广场上,110余件冰雕作品晶莹夺目.有万人驼队的缩影、有中国三大名马之一的巴里坤马的俊美、还有神舟六号高耸入云刺破青云的雄姿。最为辉煌的是冰雕师们将巴里坤老汉城的西城门楼原样复制了下来,城门楼巍峨耸立,楼前站立着栩栩如生的任尚、岳仲琪等历代戍边将军的高大雕像。据了解,此次巴里坤县委专门从哈尔滨请来50余位专业冰雕师,创作了代表巴里坤浓厚文化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的古建筑、丝路风情、民俗风情、现代科技、历史人物及游乐等六大类110余件作品。这些冰雕作品与巴里坤已经颇有影响的北湖冰雕作品一起,构成游客第一道冬季大餐。冰雕群的旁边,有一个巨型冰滑梯,从滑梯上滑下去,就是一个巨大的滑冰场,冰场冰面金光闪闪,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除了这里,值得一去的是松树塘高山滑冰滑雪场,该滑冰滑雪场举过多次国家滑冰运动会,这里积雪多,风力小,阳光充足,风和日丽,使这里成为一处著名的冬季冰雪运动场所。城门楼上思古幽情参观完冰雕展,游客可在现今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池内,体味“寒声一夜传刁斗”的思古幽情。县委宣传部赵副部长介绍,在巴里坤县西城门楼上,将战旗猎猎,峰遂冲天,游客可骑巴里坤马,体味戍边将士的生活。也可在高高的城楼上,极目“塞外”风光。一场大雪后,巴里坤那些古老的庙宇及民宅银装素裹,越发肃穆庄严。地藏庙、仙姑庙照壁森然、石碑林立,院内的老柳树枝条灿灿,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优美的历史传说。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到节日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有庙宇开光、巴里坤小曲子表演唱、文艺节目汇演等等。”人间仙境“黑沟藏春”当日,记者乘车不到20分钟,就来到著名的西黑沟“黑沟藏春”景点。西黑沟位于西天山脚下,山里白雪皑皑,但从山坡顶直到沟底,到处一大片一大片墨绿、青黄相间的松林,阳光撒下来,雾气沿着山脚向上爬,风起处松涛阵阵,恍若人间仙境。巴里坤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梅彩说:“巴里坤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遗存,目前巴里坤夏季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冬季旅游品牌,带动巴里坤旅游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本地的一项支柱产业。我们欢迎各地的游客来到巴里坤,巴里坤人民的热情和美丽的景色,会使您流连忘返。”民族风情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有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满、东乡、土家、撒拉、藏、壮、俄罗斯等16个民族,其中汉族、哈萨克族人数最多。各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繁荣进步,为开发建设巴里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巴里坤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中最浓重的一笔。汉族(一)源流巴里坤的汉族或随驻军进入,或因商旅频繁往来而入,或因大批遣犯、垦民的迁入而至,或因经济建设的发展支边而来,遍布县境各地。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汉族来源于24个省、市、自治区,绝大多数在农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二)宗教信仰巴里坤的汉族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1、佛教巴里坤民间对佛教的信奉颇笃,不少人家里都有神龛佛阁,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烧香拜佛,有的还忌口吃素,祈祷消灾降福。若信徒因多灾许下心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十六要到观音庙和地藏寺还愿,奉献面油供果和布施银金钱。巴里坤信佛人供奉的菩萨有佛祖如来和观音菩萨。传说观世音能给人间送子,所以善男信女颇多,特别是妇女,顶礼膜拜最虔诚。巴里坤城乡都有观音庙、观音阁、娘娘庙。城乡信佛教的凡生下男孩子若多病,大都将孩子拜许给大庙里的和尚,这叫"赦生",到十二岁时,又以鸡、羊或香资布施庙宇,算是把孩子赎回来,叫"赎僧"。有的信徒还把孩子的奶名叫"和尚",以求神佛保佑。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佛祖成道之日),大庙的和尚煮扁豆粥施舍信徒,放粥一日,算是佛门一桩善举。2、道教清代中期,道教随关内大批汉族迁来而传入。初时,民众中只是信奉,通过每年三清庙、老君庙等庙会寄托信徒们的虔诚,无职业传道者。至咸丰以后,关内职业道士不断往来。光绪二十七年(1910),驼商集银1200两,重修巴里坤与外蒙古接界处的老爷庙(关帝庙),并从关内请来两名道士住庙传道,一名叫黄兆基,另一姓名不详,他们频繁往来于三塘湖中湖庙。这两个道士属于"全真"教派,离家拜师受戒,静修养性,想苦炼得道成仙。巴里坤的道士多属于"正一"教派,这类道士不出家,可娶妻生儿育女,又叫"火居道"或"俗家道"。他们除了作道场、上表外,还给民间选择婚嫁吉日、看阴阳、诵经超度亡灵、书写符咒"驱邪役鬼"、续家谱等。3、基督教民国36年(1947),哈密中华基督教灵工团的传教士李道生、张俊到巴里坤县传教。当时,在县城东街租赁张彦和私宅数间,建立中华基督教镇西福音所,宣讲《圣经》,唱教歌,进行宣传。参加听讲和祈祷的有周凤琪、张彦和、聂隽礼、朱义、周老四、梁克昌和十几名妇女。后来在南街王恩海家开设讲坛,到民国38年(1949)已经发展男女信徒百余人。基督教镇西福音所曾计划筹资建立福音教堂,因地址一时不能成交而作罢。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4月,有一传教士还参加了镇西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来因为基督教在巴里坤信徒不多,活动逐渐停止。1982年秋天,奎苏乡阎家渠村农民姜月娥又从哈密介绍来耶稣教,并发展当农民20余人入教。教徒每星期活动两次,主要念诵《新约全书》、《旧约全书》、祈祷主。(三)语言、文字巴里坤的汉族的语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由于巴里坤的汉族大多由甘肃迁来,所以巴里坤话与兰银官话的甘肃话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巴里坤方言以甘肃方言为基础。与普通话比较而言,巴里坤方言有声调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个。1986年绘制的新疆汉语方言分区图,巴里坤话属于新疆汉语方言兰银官话北疆片。由于巴里坤县地方偏僻,受外来影响较小,所以方言变化小,动荡不大,几代之间无大差异。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眼界开了,思想也开通了许多,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交际的需要,再加上国家大力提倡讲普通话,讲普通话的人多了起来,而且从人们的内心深处来讲,也认为讲普通话很有必要。1、生活习惯(1)服饰:巴里坤世居汉族人多来自西北各省,服饰比较俭朴。旧社会,贫富之间差别很大,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土布对襟上衣和带腰大裆裤,自制纳帮牛鼻子布鞋,冬季穿白板老羊皮大衣(不挂布面),脚蹬毡筒或短腰毡窝。贫穷农民夏季穿布单衣,头扎一块白色或蓝色布包巾,冬季穿白板皮大衣、皮裤,脚穿"皮窝子",不穿袜子,裹羊毛线织成的裹脚,头戴羊皮或狗皮双耳帽。地主、富人则着绸缎、"洋布",冬季穿挂布面的羊羔子皮大衣,脚穿厚底镶云加工毡鞋。女装多是襟小袄,城镇中多旗袍。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亦不断讲究。进入80年代后,衣服的颜色、款式、质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穿着方面不仅越来越时尚,而且开始追求个性化。(2)饮食:终年食小麦,日常主食有拉条子、揪片子、面条、炮丈子、包子、饺子、馒头、花卷、烙饼、稀饭、拌汤、糊糊等。食肉多以牛、羊、猪肉为主,间有驼、马、驴等肉。食用油以菜籽油为主。以前,大米和其它杂粮很少,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和其它杂粮的供应非常充足,人们饭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食肉除了以前的那几种以外,鱼、虾等海产品和鸡、鸭等肉类也成了人们的日常肉食品。巴里坤汉民族独特的风味食品有:蒸饼、羊肉盖饼子、腊羊排骨等。巴里坤牧民(3)住、行:新中国建立前,城乡居民喜住四合院,上房拔廊起脊,两侧厢房亦拔廊,但为一面出水,立木架,石头起基。建房时要请"阴阳先生"或道士看"风水",择吉日动工,立木上梁时要庆贺,房屋竣工后,要请道士诵经谢土(土地神)。屋内盘烧炕或煨炕,冬季用木柴烧炕或用牛羊粪煨炕。新中国建立后,四合院拆除,改建北房,不再修廊,利于采光。无论城乡,修建房屋时都按国家的统一规划修建,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巴里坤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解放前,近路以步代车,远程多骑马、骑骆驼、骑驴、乘大轮牛车和马车。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工具不断改善,70年代,自行车是城乡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汽车和拖拉机大量增加,但在农村毛驴车仍然起着主要作用。进入九十年代后,交通飞速发展,公路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的增加和提高,交通工具的数量和样式很多,性能越来越好。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随着哈-巴-乌公路等公路的贯通,人们外出越来越便捷,从巴里坤出发去乌鲁木齐,在这之前人们需要十几个小时,而现在乘坐"依维克"只需五、六个小时即可。2、社会风俗(1)婚嫁:新中国建立前,巴里坤的男娶女嫁均为父母包,婚配年龄小,男十七八岁,女十六七岁。农村还有"童养媳"(儿子很小就把媳妇领进家,长大以后再成家)、"招女婿"(入赘,亦称倒插门)等婚姻。结婚一般要经过合婚定亲、纳彩礼、嫁娶、回门等过程。嫁娶时需三天。新中国建立后,婚嫁礼俗有了很大的改进,男女双方一般均系自由婚姻,结婚年龄也推迟了一些。(2)丧葬:在旧社会,巴里坤县的丧葬迷信色彩很浓,男性老人去世称"寿终正寝",女性老人去世称"寿终内寝"。丧事的程序很繁杂,有"停尸"、"报丧"、"入殓"、"守夜"、"吊奠"、"出殡"、"攒三"等。操丧事均请道士、和尚设坛做道场,超度亡灵,子孙披麻戴孝。安葬后,三天为"攒三"(圆坟),七天后上坟谓"头期",四十九天为"尽期",以后百日、周年都要上坟祭奠。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葬礼逐渐改革,不循旧俗,出殡前开追悼会,寄托哀思。送殡后,丧家便设宴招待亲友,以示谢意。(3)节庆:巴里坤县的汉族乡俗四季有节,以农历计算,主要节日有:春节、初五、初七、元宵节、正月二十、二月二、清明、端阳(又称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初一、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有迷信色彩的节日已被摒弃,城乡群众又增加了公历纪念性节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元旦等,每逢节日都要打扫卫生,搞庆祝活动。哈萨克族巴里坤的哈萨克族大都从阿勒泰迁入,自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起,或成批或零星陆陆续续迁入,截止民国24年(1935)10月,巴里坤县境内共有哈萨克牧民4600余户、20000多人。30年代,因盛世才搞独裁统治,镇压哈萨克牧民,使巴里坤的哈萨克族大规模东迁,遭遇很悲惨。新中国成立前,巴里哈萨克族的生产活动,习惯上都以"耶利"为单位行动。他们在政治上实行着清政府所建立的王公制度,其头人为王、贝子、公、昂布、台吉、乌库尔台、扎椤、藏根等,这些职务都是世袭的。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人统属克烈、乃蛮、瓦克三大部落。这三大部落和各个氏族都以自己的祖宗或本部落英雄的名字作为本部落、本氏族的口号,标志本部落、本氏族的威武和力量。小氏族没有专用口号的,就用其大部落的口号。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代宗教意识,尤其崇拜天、地、日、月、星、水、火等。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文文字。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交往,不少人通晓汉语,并将一部分汉语词汇借到了哈萨克语中。由于长期从事牧业生产,巴里坤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也都保留着游牧生活的特点。(1)服饰:为了便于乘骑,衣服一般比较宽大、结实。衣服多用牲畜皮毛制作,使用最广的是羊皮,夏季布料衣服。哈萨克男子冬季多数人头戴色彩鲜艳的绸面三叶狐狸皮或黑色羔羊皮帽,四棱尖顶上喜插猫头鹰羽毛为盔缨;夏季多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或黑布和蓝色布制的"库拉帕热"(尖尖帽)。喜扎牛皮腰带。内穿白布衬衣和长裤,衣领较高且绣花边。妇女喜欢色彩鲜艳的绸缎、棉布料衣服,多穿连衣裙,套坎肩,衣袖和前胸绣各种花纹。姑娘和少妇喜欢将银元、珊瑚宝石和彩珠佩在胸前。女子婚前多戴小圆帽,顶端插美丽的羽毛,婚后披大头巾。成年妇女的盖头大而宽,前后垂到膝下,为前后两件头巾组成,前面的盖头叫"克买切克",后面的盖头叫"齐老饰",冬夏佩戴,不露头发。男女都喜欢脚登长腰皮靴。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随着改革开入放的深入,哈萨克的衣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姑娘少妇的衣着日趋现代化。(2)饮食:哈萨克用奶和肉制做各种食品。饮食可分为肉食、奶食、面食和茶。(3)居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创造出了一种轻便坚固、拆卸安装简单的毡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门、房毡五部分。还有一种叫一撮毛的的毡房,无房墙,面积很少,多用于野牧骆驼或打猎用。新中国建立后,牧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但毡房宽大洁白,而且在定居点建成了新牧村,新牧村的房屋是土木结构,窗明屋亮,不少牧村已经安装了电灯、电话。(4)交通:哈萨克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他们把马比作自己的"翅膀"。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风俗。(1)节庆:哈萨克的节庆多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每年有两个传统的大节,即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此外,还有"那吾热孜"节,近似于汉族的春节。除上述节日外,还有许多庆典礼仪,如降生礼、满月礼、骑马礼、割礼、猎礼、婚礼、葬礼等。(2)婚姻:新中国建立前,在哈萨克族中流行着封建买卖婚姻,主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富人则可以多次娶妻。哈萨克的婚姻是终身的,一般不许离婚。建国前,其兄弟有婚姻的继承权。(3)丧葬:哈萨克人的丧葬习俗,是按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的。尸体土葬,直接放进坟洞,头朝西,脚朝东,面朝麦加方向。丧事要唱丧事习俗歌,在一年内,死者全家的人不娶、不嫁、不摆宴。妇女四十天不出门,男子外出不参加对歌等活动。(4)姓氏:古时,哈萨克人只有名而无姓,现在在本名之外,加父名、祖名,以表示自己的血缘和分辩与自己同名的人,连名的顺序是:本名后面加父名。(5)禁忌:饮食方面禁食猪肉、驴肉、狗肉和死亡牲畜的肉,不食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的肉;在待人接物方面,客人在毡房内不得坐主人的床。吃食物时不能用鼻子闻。吃饭要戴帽子。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不能乱甩手上的水。忌讳用脚踢牲畜。拴羊的绳子不能用脚踩。忌讳别人当面数自己的牲畜。忌讳黄色。不能骑骒马远行。星期二不宴请、不宰牛羊。星期五不嫁娶和搞娱乐活动。在牧区,忌讳客人在门口下马。(6)日常礼俗:殷勤好客。哈萨克以好客闻名,凡是来客,不论是哪个民族,也不论认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团结互助。当有人家遇到意外灾害时,可向部落申请资助。在转场中,先到的要欢迎新来的人家;讲礼貌。讲礼貌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德,部落里每个成员从小就养成尊重长者的习惯。蒙古族元代,蒙古族是在巴里坤生活的主要民族。清初开始西迁,至乾隆中期,已经所留无几。清末,随驼商一批蒙古族由内蒙古迁入巴里坤,不久,又从乌里雅苏台迁入一批。民国二年(1913),喀尔克见拜部落的一批蒙古族迁入巴里坤。1949年,县境内有蒙古族281人,1964年增到480人。1985年,蒙古族达927人。建国前,蒙古族以牧主,建国后,大部分兼营农业。蒙古族信仰喇嘛教,由于此教后随蒙古族迁出而在巴里坤消失,所以蒙古族在丧葬时,就请会念经文的老人,祈祷死者去乐土。巴里坤的蒙古族语言为阿勒泰语系蒙古语组,属于卫拉特方言,文字自右向左上下连写。不少蒙古族还精通汉语和哈萨克语。巴里坤县居住的蒙古族,大多着汉族式衣装,少数老年妇女穿蓝色蒙古族大襟长袍和戴蓝头巾。蒙古族长期和汉族交往,彼此通婚比较多。蒙古族取汉族姓氏的比较普遍,据统计,1985年全县200多户蒙古人中,取李、邵、于、吴、陈等姓氏的占80%以上。在饮食方面以面为主,辅以肉和奶。普遍嗜饮砖茶,喜食炒面。他们用鲜奶晒曲拉、制奶饼,用马奶子酿造的酒是招待宾客的佳品。蒙古族牧民居住传统的蒙古包,制作方法和用料与哈萨克族的毡房相似,但一般比哈萨克族的毡房小。建国后,大部分蒙古族人兼营农业,都能定居或者半定居,普通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并备有毡房。蒙古族人也把春节当作最隆重的节日,称为大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称小年。蒙古人十分重视农历五月十三的"鄂博"节,不分贫富,都要盛装云集祭敖包,之后,一般都要举行赛马、摔跤、歌舞等活动,青年男女借此互相交往。蒙古人一生有三个大的喜庆日子。第一是出生后七天的洗头礼;第二是三岁时的剃头礼;第三是婚礼日。蒙古族葬礼简单朴素,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请喇嘛诵经即可。葬式有天葬、土葬、火葬三种。建国后,天葬和火葬废除,只实行土葬,多是装棺木土葬,也有个别用蓝布裹身土葬。蒙古人热情好客。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迁入巴里坤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艾西里甫、阿吾孜兄弟俩携眷从喀仁什来巴里坤经商。后陆续迁入。他们大部分从事商业、小手工业、饮食业和屠宰业。因维吾尔族长期与汉族杂居交往,多数人通汉语。民国七年(1918),维吾尔族居民集资在汉城北街建起了一座清真寺,民国23年(1934)迁址东街。"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以"封、资、修"的产物被毁,"文化大革命"之后,落实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复建清真寺。清真寺先后有伊玛目7人、买曾3人。回族清乾隆二十年(1775),从甘肃敦煌迁来一批回民。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甘肃固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的30多户迁入巴里坤。此后,随着大兴屯田,回民陆续迁入。后经同治年间的变乱和民国时期马仲英在巴里坤的战乱,大批回民惨遭杀害或外迁,至1949年,县境内仅有回民22人。建国后,又有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回民又陆续迁入巴里坤。1985年,全县有回民405人,主要居住在大红柳峡乡、萨尔乔克区从事农业。最早将伊斯兰教传入巴里坤的是回民。清乾隆时,在巴里坤有职业传教阿訇,后死于三县户,并建有"拱拜寺"。满族巴里坤是满族在新疆聚居最早最多的县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西满营千余名满族官兵携眷来巴里坤满城住守,经数十年的繁衍生息和不断迁入,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驻巴里坤的满族官兵和居民达7234人。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满营调防奇台,巴里坤仅留下若干满族居民。建国后,又有几户迁走。1985年,仅有满族1户5人。自己慢慢看,里面资料和传说都有。

阅读全文

与巴里坤营销策划的组织与实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剧电影合集完整版 浏览:860
法国啄木鸟十大经典电影在线播放 浏览:970
教育培训的策划方案 浏览:746
韩国片儿子的妻子李彩谭 浏览:422
wu在线免费 浏览:761
战狼3免费完整电影 浏览:88
免费鬼片大全50部 浏览:849
《不言路遥》 作者:南柯 浏览:186
工藤瞳还演过什么电影 浏览:401
儿女传奇双姝血案 浏览:231
苹果可以看的网站有什么 浏览:429
日本欧美推理片电影 浏览:979
主角叫周杨的重生小说 浏览:66
鬼片大全500部国语 浏览:323
吴越电影 浏览:541
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薪酬 浏览:647
弟弟不在家哥哥对弟媳不敬日剧 浏览:313
日本后妈伦理电影 浏览:667
加多宝促销方案ppt 浏览:154
代找小说微信号 浏览: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