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为题,谈谈你对其发展的认识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单香布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来成,分量很重;品虽然轻点但价格品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西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要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司马迁在《史记》,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东汉本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货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法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口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传播得很快。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于生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影响。
❷ 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两汉文化是在众多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以秦始皇、汉高祖两次“大一统”为基础和萌芽,经过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数代帝王的继续锤炼,从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颂盛世,因而产生了一种以词藻华丽、气势恢宏为特点,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样式——辞赋。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汉初的赋是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在行文上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故而又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汉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这种文体来抒情志、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汉务实,魏晋务虚。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自在超然,心与天地精神独往来,风度翩然若神仙中人,为后世所景仰、赞叹。
❸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史实有哪些急!!!!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http://..com/question/17046392.html?fr=qrl3
❹ 简述文化产业市场的定位策略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制定市场策略服务,市场细分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准确市场定版位的依据。文化权企业策划者在进行文化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应充分了解市场资源、正确评估市场容量、辨明市场方向、从而确立市场定位。也就是选择有足够利润吸引力或市场潜力的特定消费群,将其聚合为企业的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营销策划。具体而言其市场定位策略包括:
1、确立目标市场
2、确立市场切入点
3、整合优势资源
4、把握发展势头
❺ 两汉时期的文化
汉朝文化又称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
❻ 两汉时期文化的总体风格和特点
气势磅礴,文采恢弘,主要是以赋为主。为了表现汉朝大一统海内生平的盛世景象
❼ 中国两汉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有哪些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就是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❽ 两汉文化显著特点
两汉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黄河涛涛,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从丰邑中阳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汉祖刘邦,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一、文化的承袭基础及特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❾ 简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
1、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总结了自西汉以来民间用丝麻纤维造纸的方法,改进造纸技术,采用树皮、麻、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造纸原料,制造了既轻便又实用的植物纤维纸,把造纸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中提出的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3、西汉时期炒钢技术的应用:考古发现,巩义铁生沟西汉治铁作坊遗址有各式炼炉16室,其中有炒钢炉1座。同样的炒钢炉在南阳、方城等地也有发现。证明汉代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机一一水排,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在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地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
5、汉朝华佗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
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
1、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 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2、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
3、《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 。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
4、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
5、汉武帝之后,统治者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9)两汉文化市场定位扩展阅读
汉朝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
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
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1、“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2、“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3、“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❿ 两汉文化的显著特点
两汉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
黄河涛涛,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从丰邑中阳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汉祖刘邦,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一、文化的承袭基础及特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