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翻译: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营销,公司简介,公司定位,升级投资280万元
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营销。There is no bad market but marketing.
公司简介Company profile,集团规模Group size,公司定位Company positioning,企业文化Enterprise culture。升级投资280万元Upgrade investment 2.8 million RMB,引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理念Intro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cept,追求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Seek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staffs and the enterprise,关注环境保护Pay clos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承担企业社会责任Undertake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2012年工作业绩及2013年计划Business achievements 2012 and work plan 2013,售后服务Aftersales Services,面对市场变化Facing the market changes,主动调整心态Proactively adjust mental attitude.
我是做翻译工作的 希望这个可以帮助到你!
㈡ 市场地位和市场定位 怎么翻译 难不成都是Market Position。。。。
市场地位market status
市场定位Market Positioning
㈢ 大陆翻译市场的现状如何
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尤其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预计2005年翻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27亿美元。中国目前的翻译市场规模在110亿元人民币,2005年可望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此一数值将继续增加。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也在迅速增加,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近十年的发展,内地目前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家。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的本地化等等。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网) 然而,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内地翻译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虽然过百亿,而现在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15亿元,由于人才、技术的不足, 大量的外文信息并无翻译。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商业机会。业内专家指出,有以下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翻译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1、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而实际上,目前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资质证明,以至有些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如此低的入行门槛使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译文质量低劣。一些资深翻译专家曾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翻译界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业务水平有限、译德低下、唯利是图,从业状态混乱和非规范的经营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2、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服务抗衡。 3、缺乏整体质量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的,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举例来说,翻译的问题甚至影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认为,中国近百年无获奖者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4、翻译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翻译企业有3000多家,但据估计,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单位有数万家之多。依靠低成本的、无从业资质的人力资源,胡翻乱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压再压,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及正规企业的一半。不顾质量,不讲信誉,一味杀价的市场环境使不少经营规范、质量较好但经营成本比较高的正规翻译公司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盲目的价格之争使大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翻译产品充斥着这个行当。 5、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 6、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观念的尚未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附加值低的事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求省图快,反而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㈣ 翻译公司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因此翻译市场的竞争可想而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抢掠客户,许多翻译公司不惜压低价格,另一方面,翻译公司利润降低,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于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译审,可能首先被省略,由此造成的翻译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很多都成了一锤子买卖。米斯特翻译能在翻译市场具备持续赢利能力的最大保障就是“质量卖点”。用客户的话说,米斯特提供的每一篇译文都是上乘之作;的确如此,每一篇高级译文都凝结了米斯特中外籍译员的共同努力和智慧,优质的翻译带来了许多稳定的客户源,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公司具备持续赢利的能力。在市场大潮中,很多优秀的翻译公司正是因为秉承“质量第一”的原则才承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而脱颖而出。
㈤ 翻译公司的发展状况
翻译公司是一种从事为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提供各种语言翻译服务的商业机构。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经济合作愈来愈广泛,翻译的需求也愈来愈多。翻译公司也随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纵观国内外企业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们不难发现,所有成功的案例都不乏共同之处,那就是:一切为客户着想。我们也不难发现,打着这样旗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但是,在这样漂亮外套之下的企业中,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呢?对于翻译行业而言,尤为如此。翻译界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高价钱,不一定换来高质量的稿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份满目狼疮,面目全非的译稿对翻译公司,对委托企业带来的何止是经济上的损失,一些无形的难以弥补的声誉上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所以,在译员的选取上我们也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在蜂拥而上,浓妆艳抹的译员大军中,寻找到真正文品如人品的,长期合作的固定合作伙伴。因此而换来的必定是稳定的客户群体。
然而,为数众多的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翻译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这部分人集中在外事部门、科研高校以及书刊发行单位等,人数在四五万左右,他们主要也是为这些专业机构的工作提供服务。而随着市场对翻译需求的扩大,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已经达到上百万,出现如此庞大和良莠不齐的从业队伍就是缺乏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㈥ 翻译公司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呢
做网站,做网络优化,如果你直接本地的就优化“XXX地方 翻译”。如果全国网络也做就做“翻译”,“中英文翻译”,“翻译公司”之类
在淘宝开个店
另外还设有微博、微信营销等都可以考虑
㈦ 什么是公司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
市场定位是市场营销内学中一个非常重要容的概念,市场上常见主流商业管理课程如MBA、EMBA等均对“市场定位”有详细介绍。
市场定位是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㈧ 分析一下做翻译的前景
翻译这种金领职业,是挺让人羡慕的,这是国内的状况:
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预计2005年翻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27亿美元。中国目前的翻译市场规模在110亿元人民币,2005年可望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因特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此一数值将继续增加。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同时,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也在迅速增加,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近十年的发展,内地目前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家。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的本地化等等。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网)
然而,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内地翻译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虽然过百亿,而现在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15亿元,由于人才、技术的不足, 大量的外文信息并无翻译。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大量的商业机会。业内专家指出,有以下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翻译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1、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而实际上,目前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资质证明,以至有些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如此低的入行门槛使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译文质量低劣。一些资深翻译专家曾尖锐地指出目前中国翻译界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业务水平有限、译德低下、唯利是图,从业状态混乱和非规范的经营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2、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服务抗衡。
3、缺乏整体质量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的,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举例来说,翻译的问题甚至影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认为,中国近百年无获奖者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4、翻译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翻译企业有3000多家,但据估计,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单位有数万家之多。依靠低成本的、无从业资质的人力资源,胡翻乱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压再压,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及正规企业的一半。不顾质量,不讲信誉,一味杀价的市场环境使不少经营规范、质量较好但经营成本比较高的正规翻译公司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盲目的价格之争使大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翻译产品充斥着这个行当。
5、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