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宣扬佛法的市场定位

宣扬佛法的市场定位

发布时间:2021-03-29 18:38:53

A. 到底该怎样向朋友宣扬佛法

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大愿叫恒顺众生。
有时候你宣扬佛法也需要看对方的状态,如果容易接受则可以,如果是难易接受,则最好不要过多的宣传佛法里一切他听不进去的理论,免得听了诽谤。
最好的宣传还是做好你自己,你通过学佛,改变了自己,通过修行,断恶修善,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更好,做人成功了,这时候不需要你去宣扬,他自然就会来问你。

B. 弘扬佛法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净空法师---什么是弘法利生?“净业三福”的第三个条件,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讲解给别人听、劝别人学,这就是弘法利生。

1 释迦牟尼佛,他修行,他来弘法利生,不是求荣华富贵,而是教我们舍荣华富贵。他示现这个样子,就是告诉你:人生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无过于弘法利生。

2 什么是弘法利生?“净业三福”的第三个条件,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讲解给别人听、劝别人学,这就是弘法利生。

3 由此可知,所谓弘法利生,就是以佛的教诲,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所以说世出世间第一善行,给一切众生共享的第一大福,无过于弘法利生。

4 我们弘法利生,决定没有丝毫为自己的念头,就得弥陀威神加持,可见弘法利生,依然是自利,决不是利他而已。

5 自己这一生能超越六道轮回,也能帮助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有意义,可是真正认识这一点的人不多!

6 我们佛门讲慈悲,帮助众生离开六道轮回就是悲心,帮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慈心。所以,我们弘法利生,主要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认识佛教、认识净土,帮助众生往生。

7 我们要报佛恩,唯有依教修行、弘扬佛法、弘扬净土。我们要利益众生,除了劝人念佛之外,这是真实的,其他都靠不住。

8 我们生在末法时期,只有专修念佛求生净土,才能证果。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决定要往生,决定要见佛,我们只有这个目标,其他的统统没有。

C. 弘扬佛法佛法经书流通的好处

好处就是让你种下三根让你给阴道让你将来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会让更多的人。去信阳佛法传弘扬佛法。做法光阳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投票。成单量自卑的人,让这个社会更和谐。

D. 为什么要宣扬佛教教义呀

什么叫佛教教义

E. 宣扬佛法的一个问题

当然,不是佛教,任何宗教其教导人的口吻都有各个层次的人,何况佛教的大师修行层次也有高有低,你可以看看象圣严法师高僧大德是如何鸿扬佛法的。千万不要以片面的思考看待完全的问题,也不要以一小部分代表了整个宗教。你也可以这样想,一些大德们的口吻虽然不好,但是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我能早日开悟,虽然说话不怎么圆融,但是他也是苦口婆心啊,不是吗?这样想你的内心会平和许多的。
学佛的理由
学佛的理由虽然当记者时所撰写的《长长的泳道》曾在1999年获得过人民日报纪实文学一等奖,但我以为,这篇《学佛的理由》才是今生今世写得最有意义的。眼下的佛教书籍虽然很多,但许多措词生涩、冷僻。至于经文,就更难懂了,结果使得无数人望而却步,从而失去了学佛良机。要说自称信佛的人,全国数都数不清,但许多人去烧香,却只认识笑嘻嘻的弥勒佛,他背后的韦驮菩萨就叫不出来了,多遗憾哪!而本文的特点是,一,既无看不懂的字,又无佛教专用词汇,句句明白清楚;二,有理论、实例和感悟,像讲故事一样,很有可读性,把学佛的理由和好处讲得你心悦诚服,看后有顿悟的感觉。许多人阅后只讲一句话:“从此开始信佛!”。三,我希望它像一本佛教基础知识的微型“网络全书”,想学佛、修行但又一直处在似懂非懂、不甚明白、不知如何去修行的你想了解的知识,它一般都能告诉你,让你看过之后从此心底亮堂,与人交流轻松圆融,进寺庙礼佛、敬佛时从容、明白。
“什么是色,什么是空?”“什么是禅定?”“为什么说佛教是超时空的真理?”“怎么理解地震、海难、空难这种群体性死亡?”“1997年普陀山观音菩萨开光时4万人同时亲眼目睹观音现世究竟有无此事?”“大雄宝殿的‘大雄’和‘宝’指什么?”“禅宗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怎样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佛祖是释迦牟尼,但千百年来人们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转世轮回和转世灵童是怎么回事?”“高僧为什么长寿?”“有的人生为什么并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生有多大意义?”“如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与不幸?
谈一个大前提,即佛究竟值不值得信。我们先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无数人崇拜、高喊过的口号、经典、圣旨、理论、思想,如今统统难觅踪影,而2550年来,经历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四次灭佛大事件之后,又在近代被舆论工具牢牢封杀了数十年,佛像、寺庙被破坏千千万的佛教如今依然佛光普照?不仅在中国、在亚洲,而且在文化高度发达的欧洲也日益兴盛,尤其是西欧,就连法国政府高官也成了佛教徒。没人见过佛陀一眼;没人听过佛陀一句,但大家都顶礼膜拜。拿杭州来讲,灵隐、净寺、上天竺、中天竺、三天竺等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杭州人行善、信佛蔚然成风。这充分说明佛教是任何朝代、任何力量都无法扑灭的真理,它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引领人类走向正途。“佛”是什么?就是智慧觉悟,“法”就是万事万物,“佛法”就是宇宙、人生、万物的真相。佛陀是生于公元前556年印度的释迦牟尼。让人惊讶和震惊的是,被称为“中兴时代”的这时期,这个星球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

后来,阿育王将佛舍利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87年西安法门寺地宫(我去敬拜过)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陀真身舍利。据央视报道,打开地宫时,里面紫气弥漫,五光十色。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2499件唐朝皇室珍宝让人叹为观止。更不可思议的是,置放在八重宝函中曾经“八帝六迎”的真身舍利(指骨)经历了那么多世纪后重见天日的当天是四月初八(阳历5月5日),恰恰是佛陀的生日,又一次体现了佛陀的神奇!且地宫千年石碑上的四句预言准确地指明了舍利显世的时代,甚至连当天下小雨都指明了。去过法门寺的人一定像我一样看到过那张照片:90年3月19日,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圣一法师在法门寺瞻礼舍利时,舍利又一次发光,法门寺澄观法师上方腾起黄、白、红的霞光,他和身边的静一法师的袈裟完全透明,身后的地砖清晰可见。现场所有人顶礼赞叹。佛陀的神奇让人震憾!
佛教的信念、观点非常坚定和明确,比如说“有求必应”、“心想事成”,这些话甚至成了一些人认为是迷信的理由,他们觉得怎么可能有求必应呢?然而是千真万确,我本人及女儿都有许多震撼的感受。这个世界上只有佛陀敢如此承诺!短短四个字显示出无限自信、愿力和慈悲。当然,有求必应并非纯粹的索取,并非人人都是求钱来钱,求物来物。佛教的承诺是一个“真”字,我们求佛也需一个“真”字。只有从心灵到实践彻底皈依佛教,即做到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并一心念佛,才能体验有求必应。有的人原本丝毫不信,甚至嘲笑说:“泥做的菩萨怎么可能保佑大活人?”但一旦体验之后,感觉不可思议,从此五体投地。

同时,佛教认为,念佛者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反之“竹篮打水一场空”。佛教讲布施,其中一条是“放下”,“放下”就是舍,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但凡处处斤斤计较的,有几个发财的?而慷慨大度、行善、捐款(即“财布施”)的人往往好运多多,进来的钱比施舍出去的不知多多少倍。有人对美国1000位富翁进行过调查,归纳出三种发家的类型,但勤劳型和机遇型加起来只占20%,而利人利己型(为他人也为自己)占了80%。所以“人在做,佛在看”,目光要远大,多做善事吃不了亏。同时“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的就是孝,如果连孝父母长辈都做不到,还有什么德可积?我年轻时做得不好。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奶奶和父母,肠都悔青!我甚至梦想:如果他们活着,一定让他们吃杭州最好的饭店,住杭州最好的宾馆,并带他们去国外旅游。因为他们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就连大导演谢添也曾在93年那次我对他的采访中讲过:“你家的故事太悲情、太典型了,如果谢晋导演早知道的话,就不会拍天云山传奇而拍你的父母了。”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另外,劝人学佛的功德极大。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向有机缘的亲友、同事弘法(包括网上)。一辈子这样做!
净土宗是佛教最大宗派,念佛修净土。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中“南无”指崇敬、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 (即无所不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崇敬、皈依无量光(空间)、无量寿(时间)、无量觉。
佛教中的“色”是什么?它是指所有能感触到的东西。而“空”则是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都虚幻不实(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包括你现在在看我的博客也是因缘)。佛认为,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是因果律,但因果之间需要有缘,就像种子需要土壤一样,因和缘合在一起是果报,所以我们要修缘。同理,“命”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造化“运”。佛教上讲“相随心转”“境随心转”,每个人都有佛性,就用禅定来净化心灵。当众生的心在佛道、禅心上时,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众生便是佛,佛就是众生,修行就是正道,福报好运自然来,甚至连人的相都会变端正。许多人知道一本书,叫《了凡四训》,写的是明朝的名人袁了凡当年被孔先生算了一命,讲他某某年当贡生、某某年做知县,寿命为53岁,不会有儿子。结果前几条丝毫不错。于是他相信后两条也绝无例外,但他遇到云谷禅师时,高僧告诉他命运是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的。从此袁了凡不仅诵持经咒,行善积德,还建“功过本”,每天纪录言行,结果他不仅有了儿子,还活到70多岁。所以,只要深信因果,止恶行善,运是可变的。

世人皆以为不可思议的禅定其实不虚。“禅”是参禅、打坐、修定,共有“四禅八定”。“四禅”中修到初禅的境界时,能离开我们众生的那种欢喜而到另一种境界。这时体外的呼吸停止,体内的呼吸继续;二禅时出现妙定,“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是人间没有的感觉,脉博停止了,但出定后会恢复;三禅时没有呼吸,没有脉博,没有意念,生起了妙乐;四禅时连念都没有了,达到“无念即菩提”。不过这些要做到很难,千百年来许多修行者蒲团坐烂好几个都没能解脱,在物质时代的今天就更难了。所以“净宗”提倡“念佛修净土”。

说到“禅宗”,就离不开“初祖达摩”。这个印度人来到他心目中的“东方佛国”弘法,曾在少林寺山洞里“面壁”九年。他的禅宗经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大力弘扬,终成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名偈“菩提本无树”就来自六祖慧能。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养母。他不识字,有一次听《金刚经》而悟,于是出家赴湖北黄梅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慧能被安排舂米,因个子小身体太轻,他舂米踏石时腰间还得挂一块石头。慧能虽天天舂米,但时时静虑修禅,内绝妄念,外息诸缘。八个月后,弘忍命每人呈上一偈,这实际上是他希望通过考试选择继承人。神秀是上座和尚,三更时分他掌灯在南廊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不识字的慧能听到小和尚们在念此偈,于是他也让别人写下一揭,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时语惊四座。五祖弘忍知道,只有深明般若真空,悟彻一心本源,才能颂出这首远尘离垢、绝相超宗的偈子。弘忍相信自己找到接班人了。他把慧能叫去,将世代相传的禅宗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此后慧能在南方匿名15年。公元676年他来到广州法胜寺。次年春,慧能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37年。武则天请他入宫讲法,他又说道:“皇上不悟,我去了也白去;皇上悟了,我又何必去?”其间,韶州刺史韦璩邀请他讲经,慧能的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教讲的“无常”是指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生灭不息,物质在不停地“成、住、坏、空”;人生在不停地“生、老、病、死”;心理在不停地“生、住、异、灭”。所以“无常”是不可消灭、不可战胜的。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时间的长河中,企图和“无常”对抗的人都被“无常”吞噬了。如果没有“无常”,我们就不会存在,无法呼吸,甚至无法抬手,因为一切都“常”了。电视新闻中的地震、洪水、滑坡,矿陷,车祸、癌症都像“天使”,在不断告诉我们“无常”、“无我”,不断地劝导我们抓紧修行。只可惜我们缺少“正见”,将佛教当作“迷信”,读不懂这本“无字天书”,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因缘,不愿意为生命去修行,临危时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根草死死不放一样,想抓住自己的生命。来得及吗?

有的人说:我只管这世,下世还没轮到呢!我问:那你希望今世好吗?当你看到电视上每天出现的各种车祸、变故以及不治之症时,联想一下自己会怕吗?回答:当然。我就说:那就好,为了减少或消灭这些灾难,你不愿意做一点完全能做到的善事吗?如果不在今世多积功德,到下世后悔都来不及。更何况修行同样能改变今世的运。千万不要怀疑因果与轮回。有人觉得走三步拜一拜,一拜就拜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藏人看上去那么脏、那么穷。殊不知他转世后远胜于你。如果你今生福禄双全的话,很可能前世就是一位三步一拜的人。其实我们汉地学佛者与藏区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那为什么有人作恶没恶报呢?一是他前生培植的善根深厚,未消完,消完之后仍会报应(除非他回头是岸,改恶行善);二是因果报应有的是现世,有的是后世,甚至累世。

业力有轻有重,有个业也有共业。万事皆因果,每个人寿命都与他的业力丝丝相扣。如果许多业障重的人聚在一起,那在某个时段某种条件下会形成共业,就会出现飞机失事、海啸、地震等群体性死亡的事件或灾难。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人生无常,积极修行。

讲到修行,有人就会在庙里花大钱烧高香,大错了!佛经如烟海,哪句讲烧高香的?!敬佛一支或三支香足矣,佛、菩萨不吃、喝,没有肉眼、肉耳看与听,烧那么贵的香怎么不是浪费?当然,我们去寺里拜佛、烧香或在家中敬佛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能表达一个“信”字和我们的虔诚。有钱的话,就按佛的要求,把它用来扶贫济困,救灾救难,放生才是正途,才会获得好的报应。有的人对放生不甚理解,其实放生的功德殊胜啊!佛最喜欢。

爱迪生说:“我相信生命有如物质,是不能毁灭的,世界上一直有定量的生命存在,而这个量是永远不变的。”而佛陀早在2550多年前就指出,人死只是肉身死,灵魂不死,即“神识不灭”(亲友好友不应哭泣、喧闹)。人离世后凭他(她)生前的善恶会有六种归宿,即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道最好,地狱道最差,但天道仍可能轮回到其他道中去,所以应通过学佛行善跳出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近年来已经成为覆盖面遍及全球的国际性宗教。它以庞大的思想体系、精深的文理底蕴、独特的修持方式、崇高的境界取向、丰富的文化内涵博得了西欧、北美的广大民众认可与喜爱,许多名士、名人皈依佛教,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如今,藏传佛教中的哲学、天文、地理、医学、历算、工艺、美术、语言学、伦理学等已成为取之不尽的宝藏。许多高僧既是佛学家,又是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

为什么高僧大德都长寿呢?因为在印证因果面前,他们放下执著,心态平和,善待众生,随缘吃素,“禅悦为食”,这样心态光明的人怎么会不长寿?有人讲吃肉营养好,为什么农民得重病远没城里人多?为什么住院的人中极少吃素的?再看看僧侣,只吃清淡素食的他们每天3、4点钟起床,念经、打坐、出坡,晚上做功课到9、10点钟,但我们极少听到重病住院的。再看看大象、骆驼、河马、犀牛,力气如此大,有哪个是吃荤的?人能一生吃全素,但如果让你光吃荤的,你能坚持几天?

素食为什么好呢?因为动物被杀时极度恐怖,产生的毒素充满全身,人吃了无益健康。再一个众生皆有佛性,人与动物之间有感应、气场,僧侣长年不杀生,动物对他们没有仇恨,当然有益健康。可见学佛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殊胜的大好事。如果做不到吃素,那可以吃那些不是为你而杀的动物肉,例如超市里的冷冻肉或海产品,即“三净肉”。
为什么放生“功德第一”?因为念“放生仪规”后的放生,不仅救了众生(动物)的命,放生者同时也在皈依三宝,既忏悔,又念佛,又回向,消了众多业障。经常放生能治病、消灾,甚至能改变命运,保佑全家。因为疾病是恶因带来的恶果,放生就是还债、造善因,善因当然获善果。可以说,所有善事中没有一件比放生更直接了,它效果好,随时可以进行,钱多多放,钱少少放。经常放生,慈悲心增长了,与佛心近了,敬佛更易感应,学佛更易成功。

看到庙中密密麻麻祈祷的信众,有人会疑问:全世界这么多人求佛,佛菩萨怎么管得过来啊!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他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想像不出佛菩萨的愿力和能量有多大。佛经讲的“无量”类似于无限且比无限还广泛。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佛菩萨就像是世界上信号最强烈的电台发射器,即使有十亿台收音机,而且置放在世界上任何角落,只要一对准频率,每台都能接收到清晰、准确的信息。

佛教的宇宙和时空概念极其宏大,即使再有千万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比不上佛陀,这不是我在讲大话,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的预言即便准确一万次,也不能保证下一个是准确的,但“佛陀全知定律”能!因为它远远超越了科学。下面自然科学的例子中,人类千幸万苦研究出来科学成果,其实只是在证明释迦牟尼2550年前的结论:

一,佛陀说人体内的虫大约八十种。如今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等等确有那么多。他还指出了这些虫所在的具体位置(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二,佛陀详述了胎儿由受精卵到出生的详细发展过程,这在现代科学中全部得到印证(详见“修行道地经”)。
三, 佛陀早就讲过:物质微观世界不可穷尽。但直至60年代,世界物理学家还在断言:物质微观结构到了“夸克”就无法细分了。然而,10年后就发现了新的粒子。

四,释迦牟尼曾指着一杯水说“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表示非常多),说明他看见了微生物。但人类直至100年前,细菌学先驱仍被谩骂、打击,直到显微镜发明后,才证明佛陀的话没错。
洞察整个宇宙的佛陀知晓的何止自然科学,就像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所说:“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的人,愈能解释佛经中一般人不能解的真义。”

你知道有多少历史名人、智者信佛吗?李白、苏东坡、白居易、欧阳修、李清照、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章太炎、瞿秋白等等等等。顺便提一下,毛泽东、蒋介石的母亲终生信佛。恩格斯说:“到了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佛教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爱因斯坦说:“如果有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尼赫鲁说:“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梁启超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佛教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对人生的许多难以解答的疑问,他早已明示了,真是大哲。”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说:“佛教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和人生的洞察有独到和深刻的发现。”不信佛的名人也有,就是孙中山,但恰恰是他在游普陀山时亲眼见到了“仙葩组锦,宝幡舞风”的大士“现金身”情境。目前珍藏在普陀山普济寺中由孙中山亲笔所写的“游普陀志奇”中,他写出了当时看到之后的震惊:“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是是何灵境。”

说到普陀山,就不能不说那个数万人同时目睹的观音菩萨显灵天象。1997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将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活动,包括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龙安定在内的4万人。但此前岛上一直下雨,直至开光日上午依旧乌云密布,倾盆大雨随时会降下来。戒忍大师紧急通知备雨衣4000件,预定8点钟进行的开光仪式也延迟了15分钟。到了8点15分,戒忍大师高声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瞬间将乌云拨开了一个洞,一束阳光直直地射在观音像的头部!见此奇异天象,在场的4万,无论游客还是专程前来的佛子全部双膝落地,顶礼膜拜。当时诸多瑞像同时显现,戒忍大师说,他看到一个云洞,观音菩萨在里面自上而下俯视着法会上的众佛子……。我杭州日报的同事原是舟山晚报的记者,他那天正好在现场采访。回到报社后,同事们将他身上的“幸运”衬衣撕成一条条“请”回家。我一位不信佛的杭州朋友俞居士宁波籍,是吃海鲜长大的,那次是特地到普陀山“吃海鲜”的,她看到海天之间的云幕慢慢拉开,长达十五分钟,又慢慢合上,然后又慢慢拉开,还看到空中落下金色的珠子甚至看到因此溅起的水花,光芒亮得她睁不开眼。4万信徒全体下跪、全体磕头,全体热泪盈眶,全体念颂“南无观世音菩萨!”俞居士和亲友当即放弃晚上已预订的丰盛海鲜,决定从此吃素信佛,直至今天,直至终生!(她在此后的12年间与其他居士一起下福建上安微,到处礼佛、弘法,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万分赞叹,但实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讲述。)
合十。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
我推荐你信奉佛教!

F. 佛教主要宣扬的内容是什么

1、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2、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
3、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G. 佛教给人的几条人生忠告 值得借鉴

关键词: 佛教;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问题主要包括人生态度、人生生死、人生苦乐、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等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始终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作为其关注的核心。
一、人生态度
注重修行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态度。佛教认为修行要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态度面对人生。谈到人生态度, 就不得不说佛教的“出世”与“入世”。佛教既有“出世”的一面, 也有“入世”的一面。“出世”则远离社会现实,“入世”则服务社会。佛教主张以“出世的精神 , 作入世的事业”。佛教提倡的“自利利他, 普渡众生”, 就很好的回答了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太虚大师于1933作“学佛先从做人起”的演讲说:“ 要对父母孝顺恭敬奉养要服务社会; 要替社会谋利益; 要报答国家恩,要以爱国心为前提;要进德修道, 走学佛的道路。”这些都充分表明佛教利益社会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生死观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何看待生死,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既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又是是无常的, 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所以, 佛教特别提醒和告诫我们, 一定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生, 千万不要浪费、虚度这短暂而珍贵的一生, 要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早做准备。
佛教将生死看为一体, 认为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真实的存在;死并不是结果, 而只是过程。要人们真诚的面对、冷静的思考。这样可以让我们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认真真的过好每一天, 以免留下失去了才感到可贵的感慨与遗憾。因此,对死的关注, 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更有价值。而现实生活中, 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对死视而不见, 回避这一话题。其实, 对死亡的淡漠与掩蔽恰恰说明了人们对死的无奈与恐惧,是懦弱和无知的表现。
三、苦乐观
佛教将人生做了空幻苦的定位,认为人生在根本上是痛苦的。佛教“四圣谛”说中的第一个就是“ 苦谛 ”, 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无常的, 人生是痛苦的。佛教宣扬三苦、八苦说。三苦, 指三类基本的苦恼: 一是苦苦, 即在受痛苦时的苦恼 :二是坏苦, 指快乐享受结束时的苦恼; 三是行苦 , 指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苦恼, 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除生、老、病、死之外, 再加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总之, 在佛教看来, 人生有生理、情感和精神多层次的痛苦 ,人世间苦海无边, 应当回头信佛, 解脱苦难。但是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 只是提醒我们, 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 是变化无常的。
说到苦乐, 就不能不谈欲望。佛教既反对纵欲,又不主张绝对的禁欲, 而是提倡少欲、节欲。“多欲为苦、少欲知足”是佛教对我们的人生忠告。这既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和要求, 也是修行解脱的必须和保障。欲望往往意昧着占有和竞争, 如果不加以适当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任其膨胀、泛滥, 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揭示, 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 诱导人们从内心反省自己, 认识自己, 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 要人人得心地光明彻悟自身心宗佛性, 如此才能转痛苦为安乐, 变烦恼为菩提, 以得自在。
四、人生目的
佛教关于人生目的论述很多, 根本观点是:“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八个字。在如何实现人生目的上, 佛教提出的主要途径是“扬善抑恶”,并将“ 扬善抑恶”作为其信徒根本的义务和人生追求。释迦牟尼说:“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真禅大和尚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 对佛教教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 对佛法的目的作了更具时代意义的阐释。他说“佛法最根本的目的, 就是广度众生, 利益人群”。他认为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国家, 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这些都明确表明了佛教的人生目的。如何实现人生目的?佛教认为根本是要净化白己的心灵,通过严守“五戒十律”从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完善个人修行以达到心灵的净化。“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从肯定的方面对“五戒”作进一步展开。佛教不仅要自身修成正果, 更要普渡众生, 让天下人都修得正果, 都得到解脱。这种人生目的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人生价值
佛教认为, 人生是痛苦的, 苦是人的命运, 安于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是每个人的义务, 也是人的价值。佛教要人们承认并正视人间苦难现实, 并认为世间的苦难由人类自身的罪与恶所造成, 苦难源于人类,伴随人类始终。而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总是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存在矛盾冲突。并提出了三个命题, 即“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对待“苦”的问题上, 佛教提倡于已要消灭欲望, 于他要“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因此, 人生的意义在于修行。所以, 在对待人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问题上, 佛教有其自身的理解和作为。如佛教认为, 人生是“业报的人生”,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的。
六、人生理想
佛教从人生是痛苦的价值判断出发,主张个人出家修行,以便成佛,进入涅槃境界。“涅槃寂静”中“涅槃”意为“灭”、“灭度”、“、寂灭”、“圆寂”。“涅槃”是佛教思想中最高的理想, 到了这个阶段也就真正的断除了欲望, 超越了生死。
达到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是“戒、定、慧”三个方面, 称为“三学”。戒学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戒律;定学:即禅定之学,是修行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情欲。慧学是能使修行者根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的智慧或真理。三者的关系是“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法真理。” 通过严格的“三学”修持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 专心致志观悟佛理 ,专心探求佛理, 以获得佛教的最高智慧, 获得最终的解脱, 达到涅槃理想境界。虽然佛教人生理想中的有些具体内容不可取,但是这种追求精神境界净化的思想和方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应该值得提倡的。

H. 佛教宣扬佛法感觉就是用这方面的未知的东西来批驳另一方面未知的东西。对不对全凭他自己。

这个倒不是。你有这样的感觉,那是不了解佛教也没有深入佛教的原因。
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是禅定,也就是通过禅定的方式让心进入极静极细微的境界,类似于你用一放大镜对一个地方不断放大,你就会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别人不相信,因为那是别人没有做到的缘故,但你若按照佛说的方法去做的话,那就一定能够看到,这个过程叫“信解行证”,也就是一个信(信仰)、解(解析)、行(实践)、证(验证)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一旦达到某种境界就会坚定不移的去信仰的缘故呢!同样,你若不相信,我也能慢慢带着你去了解并建立信心。
此外,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样东西是真是假,必须要经过500年时空的检验,“时”,过去可以,现在可以,未来同样也可以,所以这个时间至少要500年;“空”也就是不同的地域和国家,中国可以,其他的国家也可以,至少5-10个国家。——那么以这个标准,你就可以看得出,哪些东西是经得起考验的:佛教2058年;儒家2566年;基督教2015年,等等。

I. 佛教宣扬什么思想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西元前6世纪以前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或者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教育,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此又可分为三大传承。(详细的分类请参考佛教宗派。)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大众部佛教,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各传乘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基本上没有分别,在修行特色上与一些理论上则略有分别,以菩萨行理论的分别为最显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30%)、台湾 (28%)、日本(71%)、韩国(23%)、蒙古(93%)等东亚地区以及泰国(94%)、柬埔寨(93%)、缅甸(90%)、越南(50%)、斯里兰卡(70%)等东南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徒人数有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1%。

J. 阿育王为什么要大范围的宣扬佛法

阿育王在进行了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的整理之后,就派大批僧侣到全国各地去宣扬佛法,除了在国内发起大规模的传教活动外,阿育王还广派僧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弘法,向人们灌输佛教教义,以便于他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统治。

阅读全文

与宣扬佛法的市场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举办财务培训班实施方案 浏览:790
上海禾建时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36
和银行合作推广产品方案 浏览:556
公交公司职业素养培训方案 浏览:534
社区志愿者培训年度方案 浏览:352
厦门电子商务招聘 浏览:506
马云是怎么想到电子商务 浏览:519
小学学校电教培训方案 浏览:196
传统文化培训班实施方案 浏览:616
南京行狐电子商务怎么样 浏览:318
展会的策划方案 浏览:474
爱过主题团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93
幼儿园教师技能钢琴培训方案 浏览:932
幼儿敬老院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2
奥运主题暖场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12
营养包实施方案培训总结 浏览:664
2016电子商务份额 浏览:45
优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78
亲子活动生态农场策划方案 浏览:190
辰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