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谈谈你对儿童戏剧教育的感受
儿童戏剧教育。其实还是应该给稍大一些的孩子表演机会。因为太小的孩子他根本不懂得也体会不到表演的意义。太小的孩子肯定不行。
B. 中国新时期儿童戏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儿童戏剧的题材大幅度拓宽;
2、是在儿童戏剧的题材、风格、样式等方面,艺术家也各显身手,走出单一的现实生活的模式,尽可能地继承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和丰富的假定性,同时又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多种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赏心悦目的,各具特色的舞台风格和戏剧造型。从而大大加强了儿童戏剧的观赏性,游戏性以及便于小观众投入的参与性。
by 聚有戏
C. 戏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呢
教育戏剧,着眼点主要并不在于培养戏剧家。如果能在中小学就开设教育戏剧课程,让学生扮演各种戏剧角色,演绎人生百态,弘扬正义,鞭挞丑恶,正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同时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通过戏剧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中面对观众进行艺术活动,籍以感悟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教育戏剧对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人格成长的各个面向,与戏剧学习的各个面向刚好相同,这些学习面向包括:专注、直觉、想象、外表自我、说话、情绪、智能等七个方面。因此,戏剧学习的应用,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部分。
戏剧作为人格学习的成长目标来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其专注、想象与感知方面的成长,便显得十分重要。
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都因人们智能的提升,不断追求成长,使个人之认同、情感、道德间皆能符合理想,以建立起完美的人格。因此,戏剧的教学在认知成长的理论基础上,就是全人发展的教学,亦是掌握了阶段教学的特性,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皆给予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期达到理想的能力指标。
D. 儿童戏剧教育定位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朗诵,嗓音语调清楚响亮。其次是形体,端庄大气,没有小动作。最重要的是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阅读积累,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学习,筑城功底。
E. 简述儿童戏剧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儿童戏剧:
儿童戏剧是指用语言、肢体、表情、等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表演形式,设计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表演。
现在国内的儿童戏剧普遍是童话、寓言故事或木偶剧,采用理财的故事情节表演的儿童戏剧事由百特教育公益引进推广的神探贝妮,该戏剧跳出固定传统模式,以理性消费、财务规划、金融知识等方面切入,新颖出挑。
F. 儿童戏剧教育要注意什么
首先儿童戏剧教育是为了均衡发展儿童的各项素质,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的。
那么从戏剧基础做起,声台行表都是要注意的问题,基本功做扎实了才能往后面谈。
然后就是实际演出了,这和排练不同,没有实际演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G. 儿童消费如何成为文化消费市场新增长点
2018年8月23日报道,暑假里,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儿童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其背后,儿童作品的精品不足、市场的不规范、家长的攀比心理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专家指出,随着国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和“80后”“90后”父母对孩子培养的不断重视,儿童消费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一个孩子往往会带动两个甚至多个大人一起消费,“一拖二”“一拖三”的市场消费行为,促使着儿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张。除了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儿童的消费需求也处于攀升阶段。
据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调查,80%的家庭儿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50%。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支出1.7万元,家庭夫妻2人,则为3.4万元,儿童支出占比30%,则每年支出为1万元,对应儿童大消费市场规模为1万亿元。
假设全国居民人均支出按9%增长,儿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则到2020年,幼儿大消费市场规模为1.45万亿。
H. 求 话剧商业演出 市场调查(报告)的范例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屈原》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张瑞芳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隆重上演。……在以后的15天里,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在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时刻可以听到‘爆炸了吧!……’的吼声。这一轮的首轮公演,观看人数即达30万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著名的“雾季大公演”的高潮。无论从哪方面看,“雾季大公演”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谓的“雾季”,原本是重庆特殊的气候现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庆云雾笼罩。抗日时期,这个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网,日军空袭减少。张瑞芳回忆说,刚到重庆时,大家不知道日军空袭的规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断。焦晃看到过的那出戏,名字的确是《国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国家至上》时候,就遇上了空袭,剧院化妆间被锁上,演员们只好跑到剧院卖点心的柜台前,用点心上的奶油卸妆。后来发现了“雾季”的规律,就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由于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在张瑞芳的记忆中,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就包括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央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复旦剧社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郑君里、王为一、孙坚白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舒绣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雾季,重庆“100多出中外剧目轮流上演,不带重样的”。重庆也是当时剧作家的丰产地。如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就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阳翰笙则创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历史剧。“雾季大公演”还直接带动了当时戏剧界的理论发展,当时导演史东山在创作期间写出了学术论文《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瓦赫坦戈夫演剧方法的比较论》,提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要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一年后,斯氏《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出版了全译本。一时间,这两本书成了戏剧界争相一读的热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