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利在现在的营销中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想主要是在三级市场中宣传力度不大!
2. 伊利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2003年,伊利公司荣登乳业榜首,其市场营销策略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伊利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伊利是全国乳业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又通过增发股票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认为尽管资本是促进伊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产品质量一以贯之的关注,才是伊利保持惊人发展速度的关键。众所周知,还原奶存在着很大的利润诱惑,但伊利公司的秉承绝无还原奶的承诺,为消费者建立了健康和可信赖的企业形象。
“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这是伊利提出多年的口号。在伊利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乳品业市场生存发展,关键是控制好链条的两头——一头是奶源,一头是销售。内蒙古有着发展奶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经济优势。牧场、奶牛、加工、市场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要达到顶端的经济优势,必然要经过转化与整合。
伊利首先将重拳用在了加快奶源建设上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标准化挤奶站360个,建成奶牛饲养专业区15个,向农民发放购牛款1.3亿元,使呼市地区的奶牛养殖业达到了年40%的增长速度。伊利开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奶源发展新模式,与千万个奶户结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奶站与养殖小区相呼应、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格局。
纯奶与酸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伊利在区域、人员结构及通路建设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流液态奶还会有二三年较好的上升空间。海洋生物奶、高镁高钙高维奶等仍处于制造概念或树立形象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奶源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首先要认清乳业的发展趋势,确认主攻方向是常温奶还是保鲜奶。同时,着手开发差异化产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渠道策略
渠道变革正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就是减少分销环节、降低分销管理重心。这意味着厂方对零售终端开展直销,以及自己建立奶站。伊利目前还做不到这点,因为它还需要借助经销商的财力、销售网络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伊利在经销制基础上进行深度分销:就是淡化一批、加强二批,建立强大的二批分销体系,通常运作模式是片区分销商制。
液态奶的主导性零售终端是连锁超市、大卖场与社区奶站。超市与大卖场能为企业带来品牌的提升,扩大销量;社区奶站能锁定顾客,改善现金流量;就通路本身比较而言,社区奶站是企业的专用渠道,顾客很少受竞争品的干扰,因此能保证客源与产品价格的稳定性,然而要建立这样一条渠道需要较长时间。面对家庭销售逐渐形成直复营销模式,电话订购、送奶上户在不少地区已渐成气候。这一销售方式在当前阶段突出的是服务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瓶袋装牛奶的附加值;进一步的发展将会过渡到客户资料库营销,将突出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与服务。连锁超市与大卖场是一条公用的渠道,品牌之间相互干扰相当严重,顾客对品牌选择余地大,并且经常受促销影响而转换品牌,因此想稳定客源与保证正常售价往往比较困难。
因此伊利公司充分意识到竞争环境使牛奶的利润空间逐渐减少,已不适合走多级分销渠道。2003年,即加大对终端的投入:包括买断大卖场的堆头位置,加大伊利形象店的建设、投入大批促销人员等。2004年依然是持续对大卖场、连锁超市与社区奶店这些零售终端的掌控与建设,并且逐步重视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机制建设。
3.促销策略
2004年伊利的广告投放焦点仍然是央视。2亿元的广告投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很庞大的支出,没有强有力的销售收入作后盾,是绝对花不起这些钱的。但是相比乳业新军蒙牛,其以3.2亿勇夺央视标王的做法,是不是显得伊利在营销方面的保守?我们认为蒙牛的做法虽然突显了其欲在乳业大展拳脚的雄心,但其决策却不见得稳健,略显冲动。其可能凭借事件营销之势将品牌建设再上一层楼,但是否以缩减市场费用为代价?如果真如此,作为快速消费品,仅有品牌之名,而不能给予消费者以品牌之实,结果堪忧。
伊利“心灵的天然牧场”定位是相当成功的,给人以一种亲切而又迷人的感觉,不失活力、贴近消费者而又没有盛气凌人的霸气。天然牧场,突出了内蒙古奶源的优势,而通过心灵的沟通又对品牌形象进行了感性的升华。在推广过程中,辅之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逐渐建立起清新健康的品牌形象,这为伊利打下市场销售神话提供了强有力的感性支持。可以说,伊利成功的品牌定位使其在市场运作中事半功倍。
二、对伊利公司营销策略的分析与思考
1.形象策划缺乏连续性
2003年中国本土乳品企业之争很精彩,但竞争手法同质化严重,大多停留在策略和战术层面上,采取的促销手法基本上是降价和买赠,而且是没有间断地在执行,乳品业之争达到你死我活的阶段。这种竞争手法暴露了我国乳品行业暗藏的危机。当价格战进行到一定阶段,逼近行业的成本底线的时候,将会有众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对于胜出的企业说,实际上也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胜利,当降价价格被公众认为是正常价格时,利润已经全面损失。
在经过一年的血拼,同时面临乳品行业的另一头蒙牛咄咄逼人的攻势,伊利并没有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广告诉求,前期成功为其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但伊利的行销人员们并未就这一宝贵财富进行挖掘与深化,反而是弃之不顾,离之越来越远。2003年,伊利推出了以“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为诉求的呼啦圈牛为代表的系列广告,并在全国务大中城市进行巡回路演推广,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是缺乏品牌推广的延续性和品牌诉求的闪亮点。在营销策略方面也是采取了跟随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和创新,在蒙牛强大的事件(借“神五”推广其“航天员专用牛奶”)行销之下,伊利显得措手无策,2004年,乳业最闪亮的主角可能是蒙牛而非伊利。
伊利2004年的广告路线,在我们看来并不明朗,建立在感性层面上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与建立在理性层面上的“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看起来并无关联,前者有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感,而后者却显得苍白无力,停留在纯粹的口号上,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它实质性的内容和依托。我们认为:对前者进行挖掘与深化,是伊利的品牌建设之道。伊利提出要做中国乳业的第一品牌,这就意味着它必须维护好消费者对乳制品恒久的心理期望,那就是绝对的绿色、天然,至鲜至纯。为此,伊利必须把自己的经营理念定位在为消费者营造“心灵的天然牧场”,并将这一概念融会到产品和企业文化中。
2.主力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对产品线的管理
产品线管理策略将对企业提出挑战,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确立核心产品线与非核心产品线;其二是如何确定不同产品线的战略目标。对产品线的管理策略不仅限于产品线本身,它还折射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与素养,因为这涉及到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深刻分析与把握,对企业自身资源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战略定位等等。在应对第一方面的挑战时,企业必须了解与把握行业及当地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有的优势及可得性资源,进而界定自己有哪些比较性优势、容易培养哪种核心竞争力,然后才能够确立自己的核心产品线。应对第二方面的挑战时,一个多产品线的企业必须对低中高档产品线作出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反映出不同产品线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以及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效益。一般而言,低档产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一个铺货率,中高档产品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品牌以及为企业创造赢利。因此,伊利公司采取正确的产品线管理策略不仅能达到产品铺货率与赢利的双重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在确定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3.对经销商过分依赖,未能适应未来渠道发展的趋势
在1997年之前,伊利采用的经销商模式,即产品从企业到一批,一批到二批,然后到终端的营销模式,这在当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是一种有效、经济、快捷的模式。但当市场规模扩大后,经销商的模式就使伊利的发展受到遏制,销售上不去,利益得不到保证。1997年伊利将经销商模式转变为控制两端(即一端为奶源,一端为销售),带动中间(即批发渠道)的营销模式。随着现代KA的快速发展,伊利对渠道在迅速地做出调整:首先对经销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伊利与经销商的关系从依赖发展到相互依赖,2003年伊利坐上行业的头把交椅,在位置上也体现了绝对的优势,对经销商的控制也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经销商也承担着不断适应伊利的压力:担任着开拓商、配送商、策划商、营运商的全方位的专业公司的角色,从伊利对经销商的态度来看,这是降低自身营运成本和提高市场操作能力的两全之策。
但面对白热化的竞争环境,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许多经销商一年辛辛苦苦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其意义在于:厂家承担一切经营风险,保证合作伙伴的既得利益。作为配送商,每配送一件产品就获取一份配送费。虽然配送费比经销制下每件货加价收入低,但是除车辆外不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冷库费,没有经营风险,实质是无风险回报。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厂家具有绝对的市场操控权,但同时必须付出巨大的机构营运费用及人员费用。
目前伊利还未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因此其市场建设也极大地依赖经销商的合作态度与市场营销能力。将自己的产品交付于另外人运作,当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但处于目前阶段,这却是一个还须持续的模式。和零售商打交道时,要注意技巧,时时提防。
4.对产品的差异化和消费者忠诚度的培育重视不够
因为竞争激烈,使得乳品行业促销此起彼伏,而且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乳品企业已习惯采用长期特价、长期买赠促销的方式进行竞争,在大品牌掀起价格战的时候,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同时行业的利润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也许是大品牌所始料未及的。牛奶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乳品企业如果单一地用促销来增加销量,而忽视了去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那只会让自己的品牌力越来越弱。疲劳的、频繁的促销战术会让消费者习已为常,感觉不到品牌带来的优惠,更可能会失去其潜在的优越性。
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已经意识到“差异化抢市场”的重要性,益力多挟“活性乳酸菌”横扫乳品市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乳品企业也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感及消费者的认同度:高钙奶中的天然乳钙、小型包装相继出现早餐奶、学生强化奶等等,种种企业行为表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乳品行业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不可置疑地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找出更多的差异,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5.对营销管理重视不够
作为国企,伊利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先天俱来的官僚作风。表现在对于市场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去解决而纠缠在无意义的争论中;制订了管理制度和流程,却没有关心执行它们所需要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和完备;最了解市场的人就是业务人员,他们提出的策略往往更有效和更具有杀伤力,但他们的意见不被重视,因而对工作常有不满。
3. 有人能提供一份乳制品的SWOT分析案例吗
2007年中国软饮料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2007-09-10
关键词:咨询 报告 研究 行业 饮料 年中国 图表 统计 2006年 产量
【出版日期】 2007年5月 【报告页码】 429页 【图表数量】 158个
【印刷版价】 5600元 【电子版价】 6100元 【两版合价】 6600元
【英文版价】 12000元 【英文电子】 13000元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内容简介
中国软饮料业具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潜在消费市场,目前,软饮料行业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软饮料市场上果汁饮料、茶饮料再加上纯净水和碳酸饮料占据了85%以上的份额,品牌集中度高,且战事频繁。
2007年夏,果蔬汁、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将成为消费者主要购买的三种类饮品,低糖或无糖饮料将是主流趋势,也成为厂家开发高端产品的契机。预计到2020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增至730亿升,那时,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产品品质及创新是饮料企业获利的关键因素,只有那些拥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生产特色产品,且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达到规模效益的企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
在追逐产销量的扩张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企业仍需兼顾效率、研发能力以及内部管理的规范等长远发展,注重内涵增长。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不容忽视的是,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软饮料行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形下,软饮料行业的成本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在市场准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软饮料市场,国外品牌对中国本土饮料的冲击力度将会加大;与此同时中国饮料企业走出国门的阻力将会减小。起步晚、基础薄的中国软饮料业如何面对新型条件下的竞争挑战?谁能够认准行业发展脉络、把握市场先机、掌握产品营销策略,谁就能够在这个充满无限商机、风险与利益共存的大市场上成为真正的赢家。
软饮料潜在消费市场也正在逐步向现实消费市场转变,一个庞大的饮料市场正悄然形成。国外品牌对中国本土饮料的冲击力度将会怎样?中国饮料走出国门有哪些阻力?基础薄弱的中国软饮料业如何面对新型条件下的竞争挑战并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新产品该如何创造个性?如何把尝试型消费者转变为忠实消费者?不同规模的饮料企业在今后该如何展开竞争呢?
本研究咨询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经济信息中心、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饮料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对国际软饮料行业市场发展状况、我国软饮料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了分析;对软饮料地区市场发展状况、软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软饮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审慎的判断,为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亮点。本报告阐明了行业的投资环境,指明了投资方向,提出了投资方式,以供投资决策者参考,是软饮料生产企业、销售单位、科研单位等准确了解目前中国软饮料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软饮料行业现状与趋势,制定市场策略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目 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章 软饮料行业概况 1
第一节 软饮料行业介绍 1
一、软饮料定义 1
二、软饮料组成 1
三、软饮料分类 1
四、软饮料工艺 10
第二节 2006年软饮料行业市场回顾 16
一、我国软饮料市场特征与格局 17
二、软饮料行业消费形态 18
三、各软饮料企业情况 19
四、软饮料行业十大指数分析 20
五、软饮料行业市场消费情况 22
第二部分 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我国软饮料行业现状分析 31
第一节 我国软饮料行业市场分析 31
一、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31
二、软饮料行业市场分布状况 32
第二节 软饮料行业消费分析 32
一、消费市场规模分析 32
二、消费主流分析 32
第三节 软饮料行业新生力量分析 34
一、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 35
二、糖价上涨挡不住进军的步伐 36
三、追求暂时的暴利 38
第三章 国外软饮料行业分析 40
第一节 意大利软饮料行业概况 40
一、饮料标签规定 40
二、行业展望 40
第二节 美国软饮料行业概况 42
一、牛奶饮料兴起 42
二、功能饮料抢占市场 43
三、碳酸饮料销量下降 43
第三节 日本软饮料行业概况 44
一、发展历程分析 44
二、发展与变化分析 46
第四节 英国软饮料行业概况 47
一、利用新技术提高利润 47
二、部分软饮料含苯过高 47
三、销量保持增长 48
第四章 软饮料相关行业分析 50
第一节 水果行业分析 50
一、我国水果生产与价格变化情况 50
二、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情况 51
第二节 蔬菜市场形势分析 55
一、蔬菜生产和价格分析 55
二、蔬菜出口分析 57
三、销售措施及建议 59
第三节 茶叶生产及市场情况分析 61
一、我国茶叶分类及产区 61
二、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64
三、我国茶叶面临的问题 65
四、我国茶叶发展趋势 66
第四节 我国奶业市场分析 68
一、奶类行业概述 68
二、奶类行业市场分析 69
三、亚太奶业状况分析 77
四、我国奶业发展分析 85
第五节 食糖行业市场分析 97
一、全球食糖供应压力增加 97
二、国内食糖情况分析 98
第六节 饮料包装行业分析 101
一、国内饮料包装市场发展现状 101
二、国内饮料包装市场发展前景 105
三、未来饮料包装行业的趋势 107
第三部分 行业市场分析
第五章 我国软饮料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111
第一节 碳酸饮料 111
一、定义、成分及对人体影响 111
二、碳酸饮料营销战解析 113
三、碳酸饮料产量分析 116
第二节 饮用水 120
一、定义及分类 120
二、饮用水的发展趋势 121
三、矿泉水的种类 127
四、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 128
五、饮用水产量分析 137
第三节 茶饮料 142
一、茶饮料行业的特点 142
二、茶饮料行业新概念 143
三、凉茶行业三大焦点 144
四、茶饮料的发展趋势 148
第四节 果汁饮料 151
一、行业概况 151
二、我国果汁饮料品牌发展历程 152
三、果汁饮料前景分析 153
四、果汁饮料产量分析 155
第五节 含乳饮料 160
一、含乳饮料现状分析 160
二、含乳饮料市场格局 162
三、含乳饮料创新分析 162
第六节 功能饮料 164
一、功能饮料概况 164
二、营销模式 165
三、发展趋势 172
四、营销策略 172
五、影响因素 175
六、前景与机会 177
第七节 固体饮料 178
一、定义及配料 178
二、发展方向 180
第六章 软饮料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183
第一节 软饮料产量统计 183
一、软饮料全国产量统计 183
二、软饮料地区产量统计 184
三、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2
第二节 2006-2007年软饮料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196
一、软饮料行业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96
二、软饮料行业地区经济指标分析 199
第七章 2007年软饮料行业营销分析 242
第一节 2007年软饮料营销策略分析 242
一、软饮料行业推广策略分析 242
二、百事可乐草根营销分析 245
三、可口可乐营销策略分析 247
四、王老吉营销策略分析 252
第二节 2007年软饮料营销渠道分析 257
一、软饮料渠道拓展策略分析 257
二、软饮料渠道整合分析 263
第三节 2007年软饮料行业营销新模式分析 265
一、饮料、网吧双赢模式 265
二、饮料、网游模式 266
第四部分 行业竞争分析
第八章 2007年软饮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69
第一节 2007年软饮料竞争环境分析 269
一、软饮料行业竞争分析 269
二、软饮料竞争动态分析 272
三、软饮料市场格局分析 273
四、加拿大饮料进军中国市场 276
五、日本饮料将进入中国市场 276
第二节 碳酸饮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77
一、碳酸饮料市场竞争状况 277
二、碳酸饮料企业品牌竞争情况 280
第三节 饮用水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84
一、饮用水新格局 284
二、饮用水新生力量介绍 288
三、饮用水新标出台 289
第四节 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92
一、果汁饮料品牌竞争格局 292
二、果汁饮料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295
三、果汁饮料品牌定位分析 296
四、对果汁企业的建议 298
第五节 茶饮料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00
一、茶饮料市场发展分析 300
二、茶饮料主要品牌分析 302
三、茶饮料新品市场分析 304
四、茶饮料市场展望 307
第六节 功能型饮料竞争格局分析 309
一、格局现状 309
二、市场趋势 314
第九章 著名软饮料企业经营分析 316
第一节 可口可乐公司 316
一、公司简介 316
二、公司SWOT分析 317
三、公司业绩状况 319
四、公司经营模式 321
第二节 百事可乐公司 332
一、百事可乐历史 332
二、百事可乐旗下品牌 334
三、百事可乐在世界上概况 334
四、百事可乐在中国概况 335
五、百事可乐的经营模式 337
第三节 台湾统一企业集团 344
一、成长历程 344
二、经营理念 345
三、投资策略 346
第四节 康师傅(台湾顶新集团) 346
一、公司简介 346
二、公司品牌策略 347
三、公司西南市场策略分析 349
第五节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有限公司 356
一、公司简介 356
二、企业文化 356
三、财务数据 357
第六节 娃哈哈集团 358
一、公司简介 358
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361
三、公司发展目标 368
第七节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 368
一、公司简介 368
二、公司培训战略 371
三、公司市场策略 373
第八节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76
一、公司简介 376
二、公司文化 378
三、公司发展规划 383
第九节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84
一、公司简介 384
二、公司文化 385
三、公司经营策略 389
第十节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2
一、公司简介 392
二、公司文化 395
三、公司营销策略 397
第五部分 行业投资分析
第十章 软饮料行业发展趋势 401
第一节 2007年我国软饮料行业变化分析 401
一、软饮料产品竞争更加激励 401
二、软饮料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 401
第二节 世界软饮料行业发展趋势 403
一、软饮料行业发展特点 403
二、软饮料行业市场趋势 404
第三节 我国软饮料行业发展趋势 406
一、企业动态驱动品牌态势 406
二、市场品牌格局变动趋势 409
三、市场营销新走向 411
第十一章 软饮料行业投资分析 417
第一节 我国软饮料行业SWOT分析 417
一、劣势/威胁点 417
二、优势/机会点 422
第二节 我国软饮料行业投资要点 427
一、软饮料行业投资竞争者分析 427
二、软饮料行业投资规模分析 427
第三节 我国软饮料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428
一、投资法律法规分析 428
二、投资方式分析 428
图表目录
图表:汽水生产流程图 12
图表:软饮料的分类 15
图表:甘美饮料生产流程 16
图表:2005年与2006年消费者喜欢饮料对比表 26
图表:2006年夏季消费饮料类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表 26
图表:2006年男女消费者最常购买饮料类型 27
图表:消费者购买饮料最重视的因素 27
图表:消费者最常购买饮料的地方 27
图表:最吸引消费者的饮料概念 28
图表:2006年消费者对不同饮料的三大需求 28
图表: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十大品牌 28
图表:2007年夏季饮料消费预测 29
图表:2007年消费者对不同饮料的三大潜在需求 29
图表:2007年男女消费者需求的饮料类型 29
图表:2007年各软饮料的市场对比 33
图表:2002-2006年我国水果产量和果园面积 50
图表: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水果批发价格(全国平均价) 51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水果出口情况统计 52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水果进出口各省份统计 52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水果出口分国别统计 53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水果进口各省份统计 53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水果进口分国别统计 54
图表:2003-2006年我国广柚、蜜桔、甜橙、鸭梨、苹果批发价格 54
图表:2003-2006年我国香蕉、菠萝批发价格 55
图表:2003-2006年我国龙眼、芒果批发价格 55
图表:1996-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统计 56
图表:2001-2006年我国蔬菜批发价格(季度)指数 56
图表: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蔬菜批发价格(全国平均价) 57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蔬菜出口分品种统计 58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蔬菜出口分省统计 58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蔬菜出口分地区统计 59
图表:2003-2006年我国主要蔬菜品种批发价格趋势图 60
图表:茶叶的分类 61
图表: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消费乳品量情况 70
图表:2006年我国直辖市人均乳品消费变动情况 70
图表:2005年-2006年我国部分牛奶生产大省城镇居民鲜乳品消费量 71
图表:2005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情况 71
图表:2005年-2006年我国各省区鲜乳品市场平均价格 72
图表:2000-2006年我国鲜乳品零售市场季度平均价格 73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乳品进出口情况 74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与上年同期相比乳品进口情况 74
图表:2006年我国主要省份乳品进出口情况 75
图表:2006年1-12月我国乳品出口情况 76
图表:2006年2-12月全国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6
图表:2006年2-12月北京市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6
图表:2006年2-12月天津市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6
图表:2006年2-12月河北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7
图表:2006年2-12月山西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7
图表:2006年2-12月辽宁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8
图表:2006年2-12月吉林省碳酸料产量统计 118
图表:2006年2-12月黑龙江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8
图表:2006年2-12月上海市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9
图表:2006年2-12月江苏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19
图表:2006年2-12月浙江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20
图表:2006年2-12月安徽省碳酸饮料产量统计 120
图表:2006年2-12月年全国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7
图表:2006年2-12月北京市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7
图表:2006年2-12月天津市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8
图表:2006年2-12月河北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8
图表:2006年2-12月山西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8
图表:2006年2-12月辽宁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9
图表:2006年2-12月吉林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39
图表:2006年2-12月黑龙江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0
图表:2006年2-12月上海市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0
图表:2006年2-12月江苏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0
图表:2006年2-12月浙江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1
图表:2006年2-12月山东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1
图表:2006年2-12月广东省瓶(罐)装饮用水产量统计 142
图表:2006年2-12月年全国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5
图表:2006年2-12月北京市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5
图表:2006年2-12月天津市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6
图表:2006年2-12月河北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6
图表:2006年2-12月山西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6
图表:2006年2-12月辽宁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7
图表:2006年2-12月吉林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7
图表:2006年2-12月黑龙江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8
图表:2006年2-12月上海市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8
图表:2006年2-12月江苏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8
图表:2006年2-12月浙江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9
图表:2006年2-12月山东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59
图表:2006年2-12月广东省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统计 160
图表:固体饮料配料表 178
图表:2006年2-12月全国软饮料产量统计 183
图表:2006年2-12月北京市软饮料产量统计 184
图表:2006年2-12月天津市软饮料产量统计 184
图表:2006年2-12月河北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4
图表:2006年2-12月山西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5
图表:2006年2-12月辽宁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6
图表:2006年2-12月吉林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6
图表:2006年2-12月黑龙江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6
图表:2006年2-12月上海市软饮料产量统计 187
图表:2006年2-12月江苏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7
图表:2006年2-12月浙江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8
图表:2006年2-12月安徽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8
图表:2006年2-12月福建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8
图表:2006年2-12月江西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9
图表:2006年2-12月山东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89
图表:2006年2-12月河南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90
图表:2006年2-12月湖北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90
图表:2006年2-12月湖南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90
图表:2006年2-12月广东省软饮料产量统计 191
图表:2006年2-12月广西区软饮料产量统计 191
图表:2006年2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2
图表:2006年3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2
图表:2006年4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2
图表:2006年5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3
图表:2006年6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3
图表:2006年7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4
图表:2006年8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4
图表:2006年9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4
图表:2006年10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5
图表:2006年11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5
图表:2006年12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5
图表:2007年2月全国软饮料制造收入前十位排名 196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全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196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全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198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北京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199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北京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0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天津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2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天津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3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河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4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河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6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上海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7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上海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09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0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1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2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4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福建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5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福建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6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8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9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广东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0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广东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2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广西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3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广西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4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山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6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山西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7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辽宁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8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辽宁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29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吉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1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吉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2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3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5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安徽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6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安徽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7
图表:2006年软饮料制造湖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39
图表:2007年1-2月软饮料制造湖南省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40
图表:统一企业成长历程图 345
图表:2006年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情况 357
图表:2006年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合并损益表 357
图表:2006年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 358
图表:2006年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销售表 358
4. 那位能用SWOT法帮忙分析一下伊利集团的战略环境!!谢谢了···
广告很贱,世博的那一个
5. 伊利乳业奥运营销的深入分析和启示(在线等 急急急!!)
奥运营销推动伊利乳业发展
日前,伊利股份发布2006年年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163.3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4.2%,连续四年保持第一。而奥运所蕴涵的能量将随着2008年的临近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伊利集团启动的奥运健康中国行等活动也将对伊利产生巨大的市场拉力。”
奥运提升的是企业隐性价值
潘刚认为,其实奥运提升的是一种“隐性价值”。“目前从企业内部来说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2001年的时候中国申办成功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只是觉得很高兴,也有不同意见。但真正到了2003年,2004年,当我们跟大家沟通了以后,让大家认识到它确实对企业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便高度一致。所以最终我们成为奥运会赞助商,也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坚强的团队在支撑着。”
潘刚表示,在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后,伊利能够站在奥运的立场上去研发产品。潘刚认为:“我们的产品打着奥运的标志,大家一看到后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同,这是伊利的一个优势。另外,奥运赞助商具有唯一性,乳品行业只可能选择那个最好的,这也是伊利的优势。当我们拥有这种优势后更好的去宣传奥运,例如:我们所有产品上都有奥运logo,包括员工的名片上都有奥运的标识,这是支持奥运、宣传奥运一种非常好的体现。”
根据伊利年报,去年伊利冷饮系列产品收入达到22.81亿元,同比增长46.97%。在奶粉业务方面,销售收入达到20.09亿元。财经评论专家赵斌表示:“伊利的产品结构可有效规避乳品企业过渡依赖液态奶产品的风险。
“织网计划”打通奥运营销路
潘刚介绍,除了签下刘翔和郭晶晶成为产品代言人,伊利集团也签约了国家田径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花样游泳队和艺术体操队,以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为其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
“从去年开始,伊利就完成了面对全国的‘织网计划’,我们在各个销售大区都建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真正实现了生产、销售、市场一体化运作,而这张大网织起来之后,它将承担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把我们最好的产品提供给全国的消费者,让他们能够食用最好的乳制品;二是成为伊利集团传播奥运的基础和载体。”
谈到国际化,潘刚认为,伊利是最早把牛奶卖到市场上的企业,包括缅甸、蒙古、俄罗斯。“我们走出国门,不是为了追求出口量,听起来很美,而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我们符合各个国家的标准,包括非常严格的欧盟标准。我们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要做深做透国内市场。”
(老实说,你如果把伊利乳业的营销基本情况发在问题里,我会帮你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