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宝洁公司的营销战略是什么
PVP原则,是宝洁的核心!先搞清楚这个!
2. 宝洁的市场营销策略
宝洁公司进行差异性市场定位策略,就是把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两个以上甚至全部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未每个选定的西恩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方案,同时多方位地分别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也就是采取全面进入市场策略。像宝洁公司的产品线很宽,譬如它涉及洗发水、清洁剂、肥皂、牙膏等等;也很深,譬如单单洗发水这一种产品,就有海飞丝、飘柔、沙宣等等。
宝洁公司的品牌达到300个之多。在这个庞大的品牌体系中,宝洁并没有成为任何一种产品的商标,而是作为出品公司对所有品牌起到品质保证的作用。多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宝洁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实力雄厚的大家族品牌形象。
宝洁公司实施的多品牌战略有助其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根据规律,当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到达一定高度后,要再提高就非常难,但如果另立品牌,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就相对容易,这是单个品牌无法达到的。
另外,宝洁公司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宝洁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
以洗发水为例,海飞丝宣扬的是去头屑,“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飘柔突出“飘逸柔顺”,潘婷则强调“营养头发,更健康更亮泽”,“沙宣”是专业美发,“伊卡露”是染发,于是宝洁构筑了一条完整的美发护法染发的产品线,最大限度的瓜分了市场。
3. 宝洁公司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品牌失败案例分析 品牌延伸的三大危害 《英才》文•路遥
三载的努力,一朝化成泡影,而同样的故事又上演了。一如几年前的润妍,宝洁公司三年花费10亿力推的沐浴产品激爽(Zest),以停产退市告别中国市场。
恐怕没有人能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2002年6月,当宝洁公司推出激爽的时候,以其特别的路演吸引了无数媒体和大众的目光。甚至引起了营销界关于“事件营销”的讨论。
但宝洁公司如今却无奈地宣布:“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宝洁公司已经决定从2005年7月起,停止激爽的生产。”
至于失败的原因,宝洁公司“激爽”品牌的中国对外事务部公关经理王虹这样解释:从市场份额上看,“激爽”沐浴露远远不如“舒肤佳”和“玉兰油”,集中精力做大后两个品牌是公司此次进行资源整合的初衷。
想当年,激爽曾以一个新品的姿态闯入全国沐浴品牌前十名,并拿下了接近2%的市场份额,甚至公开与沐浴产品老大六神叫板。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数字显示:激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3%左右,其在超市与对手六神的竞争,也基本以失败告终。这相比于三年10个亿的广告投放来说,显然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产品。
专家分析
激爽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广告诉求的超前性。类似“新奇和刺激的体验”的沐浴概念并不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对沐浴的概念还停留在清洁除菌的层面。
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此,激爽品牌的失败是正常的。正如人不能因噎废食,不应该因为一两个品牌失败,就归咎于宝洁品牌战略的失败。
除激爽外,宝洁旗下还有3个沐浴品牌:玉兰油、舒肤佳和飘柔。其中前三者都是采取的品牌延伸策略,即在原来成功的大品牌基础上进行品牌延伸。
拿海尔来说,集团将“海尔”这个品牌从电冰箱延伸至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电脑、手机等众多产品,利用了原来海尔的品牌优势,这是一种品牌延伸。
品牌多元化则是细分市场的一种策略。它不一定是跨行业或产业的。像宝洁,它是在家化领域里,只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它不是使用同一个品牌,而是使用不同品牌。
激爽品牌在沐浴市场没有成功,只能说这个激爽品牌的市场定位有问题,所以消费者不买账。但这不是宝洁品牌多元化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要警惕的就是多元化过程中的品牌延伸策略。尽管品牌延伸策略在产品投放初期有不少积极作用,但是长期看来,会带来三大危害:
第一,品牌延伸会损害已有的成功品牌,人们会觉得你不务正业了,原来的品牌会逐渐变得模糊和令人不可信。
第二,品牌延伸同时会连累你的新产品,人们会认为你不是干这行的料,因此,对于新产品,品牌延伸使人们产生不专业的形象,这对新产品没有好处。
第三,品牌延伸意味着多元化或推出更多的花色品种,违背聚焦战略和专有战略,分散了公司有限的资源,结果是一样也做不好。
所以,以海尔和娃哈哈的品牌延伸策略为例,这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极有可能损害既有的品牌。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应当警惕的、也是应当向宝洁公司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