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剧的现状及成因
所谓京剧的现状, 现在应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由于国家的重视,央视的几届专业和业余京剧大赛,使京剧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也涌现出一大批新秀.而另一方面,京剧的受众群体却增长缓慢
『贰』 急急急!求京剧调查论文!
未来的京剧
——将在何处?
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当前却面临这严峻的考验,它的未来是令国人担忧的。甚至有人妄言:“如果中南海不在北京,京剧不会是国粹,也只是普通剧种之一,有水分的国粹不会长久,如果北京不是国都,迁都别处,京剧很快就没戏了,现在国家每年为京剧是补贴好多银子来维持,给足镜头让它显.”如今的京剧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却是对京剧“敬而远之”,虽然央视和教育部都开始注意到了京剧的“危险”,但究竟会有多大的成效却还在等着时间的见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渐渐已经有很多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忽略或是遗忘……虽然有些已经被重新拾起,但也因为尘封已久,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中国的戏曲是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到了现在却不知是该说它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已经被国人所冷落,面对这一切,作为戏剧之首的京剧又该身处何处?难道真的会应验盛极而衰的发展规律?我想这是国人所不愿看见的……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已有近200年历史。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中国的社会在进步,却不如说中国人在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西方的崇拜变得愈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冷落……
这是与中国不同年龄的人的审美心理有关系的。06年的超女在中国掀起了什么样的浪潮,已经不用我们去说了,就连李宇春也十分荣幸的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笔迷”、“凉粉”等各色粉丝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产出,对这些我并不想评论什么,我只是在想京剧什么时候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或是哪位京剧演员会上美国时代周刊,也许你会觉得可笑,超女和国粹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很遗憾的是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表明国粹已经被超女压倒……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又有多少深深的为京剧痴迷?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已经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年轻人中学习并能坚持走戏曲道路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的曲迷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而中国将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京剧这个国粹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博物馆中出现呢?也许现在这很难想象,但也许有一天它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出现!
在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之下,我们显而易见的是现代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大多都是在基于社会的普遍审美外表之上的主观心理审美,他们追求的美在于“新颖”、“流行”、“适用”,他们追求时尚,所以京剧正缺少了这三种元素,以至于不能吸引年轻人。
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也已经成为了京剧的神话,人们所尊敬的为中国国粹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现在的戏曲表演者能超越他们的又能有几个?甚至可以问—还有吗?值得深思……京剧在现代已经陷入了困境,少有人在真正喜欢京剧了。只有一些京剧的执着守旧者还在自以为是的沉迷其中,认为现在的京剧已经是改无可改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了。我个人认为京剧必将断送在这些执迷者手中。京剧在长期发展中,在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的变革发展中而成为国粹。中国人从不屈服,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不断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怎么能不发展,不变革呢?我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老一辈大师如果还在世,一定会改革京剧,把京剧以发展成为“世粹”为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国外有相当多的曲迷),而是没有人去做,而是就连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开始将其冷漠,留下的只有无奈和遗憾。
虽然教育部将戏曲纳入小学课本,而如今培养的只是兴趣,我们可以试想小学生是处于对社会中各项事物好奇的阶段,兴趣十分宽泛,而且据调查真正喜欢京剧的小学生依然很少,大多都是专注于偶像明星的流行歌曲。央视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戏曲,并单独成立了戏曲频道,而且在春晚中极力推崇戏曲,但仅仅单调的所谓经典曲目只能带给观众乏味的感觉,对年轻人更是毫无吸引力,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中国的年轻一代也更重视这些,他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流行的,时尚的东西。为什么央视没有发现这些呢?如果发现了,为什么央视不带头做一个支持改革京剧的先锋传播平台呢?
年轻人喜欢流行音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因为其音响效果还是音乐内容、MV等都是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而且偶像们和唱片公司也注意到了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定期的有歌曲或是专辑发行并注重不同音乐风格,从中从事京剧表演的人员为什么就不能看出什么呢?换而言之,京剧为什么总是反复唱着经典,而并没有出现新的曲目呢?没有编曲,没有编段,更没有像周杰伦等人一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如果让年轻人说流行音乐的偶像明星一定能说出很多,如果说戏曲明星,我想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可笑的是一些明星都知道改变风格,对自己的歌曲加入中国戏曲的成分,而他们的唱功却显示出他们并不是纯正的戏曲唱腔,竟还能让这种歌曲在歌曲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们戏曲的专业人士确并没有从中看出中国戏曲的出路,还是一味的重复唱着……重复唱着……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绝唱!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那国粹的命运将是可悲的!前人所做的努力只能付之流水!
京剧,你的未来在哪里?谁能告诉中国人……如果连国粹都陈列在了博物馆,那中国还会有未来吗?接着,又会有什么将成列在博物馆?永远封存……
我们不能在博物馆中见证国粹的精彩,而要在发展中领略国粹在舞台上的风采
『叁』 为什么现在京剧影响力那么小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一部电视剧的热播也把京剧重新带入到了观众的视线当中,京剧在现代的传播问题也引发了人们深切的思虑。京剧是一个戏曲剧种,并且还有着国粹这样的一个称号,京剧出现的年代是非常久远的,并且它也经过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现在京剧的受众群体还是非常小的。京剧的影响力之所以会这么小,是因为它受到了一些其他的娱乐方式的冲击,而且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变得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来去听一场有韵味的京剧了。
在现代,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身上背负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每个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几乎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炸药桶一样,一点就着,所以现在人很少能够像以前的老人一样,静下心来慢慢的品一杯茶,慢慢的听一场京剧了,这也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肆』 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
1.D
2.A
3.A
4.E
5.B
6.C
7.大学生
8.A
呵呵~ 要写论文吗? 加油!~
『伍』 如何改善京剧的现状
现状:京剧逐渐成为小众艺术。大部分剧团剧院早已无法生存。
文化艺术应由政版府用纳税人的钱权扶持和保护。
现在京剧主要受众是中老年人,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引导,周杰伦都进课本了,京剧为什么不能。
给政府的建议:放慢经济发展脚步,在文化艺术上多下下功夫。生活品质、幸福感、现代文明不仅仅是卖地盖楼升官发财。文化艺术的消褪,直接导致文明消褪、道德滑坡。
『陆』 京剧未来发展走向、现状、存在的问题。
这个是我们京剧课要求写的小论文,我也是在网上拼拼凑凑加上自己的。
我认为京剧的发展应该着重两个方面:一是京剧观众,再是京剧本身。
对于京剧观众,大家都会说观众层要从娃娃抓起。但做得时候却形如敷衍:只关注那些喜欢或有京剧天赋的孩子,做几个讲座、唱几台戏、组织几个学校的社团。这些只能影响少数的青少年。而要真正的教育普及京剧知识,可将有关京剧的章编入教材,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刻印在几乎每一个中国学生的脑海中。京剧表演团或许能够提供低价或免费的高水平的京剧表演,现场解说京剧知识,孩子们现场体会。在孩子们还没完全被一个又一个的流行歌手吸引走得时候,这些都是潜在观众的肥沃土壤。而对青少年们,他们对京剧的细节——服装,唱腔,表演等更感兴趣。就此,京剧或许可以跟当下流行繁荣的传媒合作,经常做一些电视宣传讲解(CCTV-11是远远不够的)。当中国的小孩子们都呼着要看京剧时,这场面会有多感人……
而对于京剧本身。首先是现有节目的局限性。仅仅是少许的传统剧目,观众总会感到乏味。我们何不组织大批专业人士去创新剧目。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故事题材多样,可谓作者们的创作来源取之不尽。除此,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创作,我们还可以创办几种专门的杂志期刊,这样还可以广泛的宣传普及京剧。
再说京剧的宣传路线。我们一提到国际化,就想到欧美国家,却忽略离我们最近的亚洲国家。一部《大长今》让韩国传统文化火遍亚洲。若他们先打入西方国家,未必能有如此共鸣。同是东方人的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思考模式,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戏曲文化。
我们国家不缺少传统和文化,而是缺少传播它们的有效手段。京剧作为世界表演艺术体系,应该有其相应的世界影响力,至少在亚洲应该有相当的追求者。这样以此为坚强基础,再影响整个世界。
京剧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我人微语轻,或许讲了些幼稚的见解。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个热爱京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团结起来,出上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京剧的未来必定光明如新。
『柒』 假设你是中国传统的推广者,你将会推广什么如何推广京剧,服饰,书法等
书法。京剧的受众群体相对有限,且难度较高。服饰看被推广人群的兴趣,但目前传统服饰文化的应用场合不算多。书法在各个年龄层次都更容易普及,且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适用面更广。
『捌』 我是个戏曲工作者为何京剧的受众者会愈来愈少我很着急有办法挽救吗
我也曾经是个戏曲工作者,现在仍是戏曲爱好者。我觉得实际情况正好与你说的相反,京剧的受众并不是越来越少,而是向越来越多的趋势发展。曾经有一段时间,京剧貌似已经很困难了,但是在国家大力扶持、宣传推广和戏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目前京剧的状况看好,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甚至是少年儿童踊跃参与,有的成为票友,有的成为职业工作者;电视上也越来越多的看到有专业、业余的京剧大赛以及少儿京剧大赛,而且很多观众观看这些大赛都是一场不拉哦。
从比例上看,京剧的受众似乎是比几十年前减少了,但是从绝对人数看,我认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可能。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比几十年前增加了三四倍,就算戏曲受众的比例减少了三四倍,绝对人数也是不增不减,何况实际情况不可能是这样的,不是说戏曲是中老年人所钟爱的吗?那么现在中老年人的比例在上升中,年轻人和小孩子的戏曲爱好者也在上升中,戏曲受众的比例怎么可能会有三四倍的下降呢?戏曲工作者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能指望京剧一直像几十年前一样占有那么大的份额,这个对于现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是永远不可能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做到。唱歌,那算是再普及不过了吧,几乎人人都会唱歌,但是,真正去看演唱会的人,其比例能占到全体中国人的多少?其他艺术形式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目前可以选择的艺术形式太多了,才会有这样百花齐放的现状。我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几十年前的戏曲一支独放的现象是不正常的,是文化落后的表现。戏曲工作者应该看到,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种并没有衰落的现象,剧场外一票难求的现象并不是偶尔发生的现象,演出场场爆满也是经常看到的情景。虽然戏曲受众的比例下降,但绝对人数并没有减少,想学习戏曲的人数也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戏曲工作者应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应尽的能力就够了,不必担心戏曲会走向消亡。可以这么说,只要世界上有中国人在,中国戏曲就会一直有旺盛的生命力。
『玖』 关于京剧各角和脸谱的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一般人哪写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