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9年9月25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鲜黄芪统货价格是多少钱
中医是一人一方价格是需要根据病情来定
㈡ 陇西中药材市场的商贸市场
首阳市场中药抄材交易占地68亩,建筑袭面积2122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党参、黄芪集散交易市场,有党参、黄芪“晴雨表”之称。文峰中药材交易市场占202亩,有两层营业楼31幢,经营铺面550间,两个交易大厅交易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窗口作用。全国唯一的中药材专业种苗市场——首阳“西部中药材种苗市场”已建成运营,吸引了来自四川、广东、广西、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区的2000多名客商常驻市场经销药材。两大市场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个品种15万吨,成交量7万吨,成交额5亿元。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县内有经销企业218户,其中百万元以上的12户,50万元以上的78户,20万元以上的128户,贩运人员一万多人。
㈢ 首阳的首阳镇
首阳镇位于甘肃省陇西县西部,现辖16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773户,总人口45695人。辖区面积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736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7.7℃,年降雨量450毫米,无霜期160天。316国道穿境而过,全镇道路畅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是中药材、蔬菜等高效农作物的适生地。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
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村通自来水,2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64人,床位37张。有各类学校30所,教师477人,在校学生12659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8995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227公顷,粮食总产量881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财政收入477万元,财政支出477万元。
名优特产:种植党参、红芪、黄芪、板兰根,甘草等药材。 中药材批发市场
首阳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镇情,依托资源优势,强化中药材产业的纵深开发,先后建成了占地200亩,集引种试验、野生品种驯化、示范推广和技术创新为一体,拥有10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占地100亩、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入住加工企业26家的中药材加工园区。培育形成了正东药业公司、禄灵药业公司、民安饮片厂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组建了拥有大型运输车辆80台,运销网络遍布全国的四海运销协会,促使中药材产业真正形成了引种示范、基地种植、市场经营、加工转化、组织运销相互衔接的庞大产业链。全镇有2400户农户、12000多人常年从事个体中药材加工和贩运。年加工中药材饮片8000吨。运销中药材5万吨,种子5000吨,种苗2万吨,饮片8000吨。首阳被誉为西北药都,首阳药市号称全国党参、黄芪市场价格的晴雨表。2006年,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入1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183元的82.45%。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首阳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在逐年加深,流入流出人口日渐增加。常年居住首阳,从事中药材贩运和加工的外来人口2600人,其中四川藉流动人口1600人;周边县区和乡镇流入首阳的务工人员达8000—10000人。首阳年输转劳动力8000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6000人,组织输出2000人。 首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和“产业主导、项目支撑、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了镇区道路及排水,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商贸流通,加工园区,餐饮服务,金融电信,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镇容镇貌明显改善,城镇功能大幅提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镇区现辖首阳、南门两村,总人口2.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00人,城镇人口3000多人,流动人口1万人。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城镇的聚集效应显著增强。首阳不仅是陇西西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而且是定西市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全镇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26家,个体加工户2400户,年加工各类中药材饮片8000多吨。市场年交易中药材5万吨,中药材种子2000吨,种苗1万吨,饮片8000吨,年交易额10亿元。党参、黄芪销量分别占全国销售量的70%和50%,是全国党参、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为了适应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容管理工作的需要,首阳镇市容环境管理所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途径,实行“五抓”,逐步改变了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市容环境和秩序大大改观,提升了城镇品位,展现了良好的城镇形象。
繁华的市场
科学规划抓主线:1999年,首阳镇被省体改委确定为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镇,被省建设委员会确定为第二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后,镇党委、镇政府及时聘请西北市政设计院的专家,深入首阳就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全面调查了解后,完成了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并报经省小城镇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县政府审批。规划对城镇性质明确为“陇西县的中心镇,中药材加工、贸易、集散基地”。共规划建设用地225.35公顷,设计了四纵九横道路网络和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药材加工和工业区、集市贸易区、中心区、居住区)六市(中药材批发市场、粮油禽蛋批发市场、小商品批零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的城镇总体功能。城镇规划的出台,为小城镇改造明确了方向,为建设明确了主线。镇党委、政府按照总体规划和各区功能定位,逐年推进城镇建设,确保做到了性质不变,功能不乱,规划不改。
产业主导抓发展:产业不仅是小城镇活力的体现,而且是发展潜力所在。首阳镇小城镇建设和培育支柱产业相得益彰。在建设中围绕城镇功能定位和地方支柱产业,重点抓了中药材批发市场、西部药材种业市场、中药材加工园区、中药材信息中心、货运中心等产业主体项目和为中药材服务的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餐饮服务、金融、住宿等服务性项目建设,为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打造了平台,从而促进了中药材由种植向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拓展。随着中药材产业的逐年做大做强,聚集带动效应日益明显,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日益聚集,不仅彰显了城镇改造建设的作用,而且表现了新的需求,推动了城镇规模的逐年扩张,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资金的积累效应,实现了城镇建设与支柱产业的互促互带。
首阳镇
一区一策抓建设:在城镇建设上存在土地供应和建设资金双重短缺的疑难问题。2000年,镇党委、政府贷款启动了第一轮拆迁建设。尽管城镇面貌有了改观,但沉重的债务包袱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新一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立足于一区一策,推动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具体而言,道路建设上经营土地、整合项目和重点争取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搭建路网结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三路,即通安路、福星路、宝田路通过移民搬迁、天津帮扶和通村油路整合资金300万元,完成长300米的宝田路,长260米的通安路,长520米的福星路建设,宽均为20米,年内全面完成路基路面和亮化美化工程建设;二区,投资1200万,全面完成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二期工程,并启动生产;投资1290万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住宅建设,做好供水、供电配套,6月底前验收,10月底前入住;二站,年内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80万元,征地20亩,完成首阳客货运汽车站主体工程建设;依托中药材运销协会,聚集民间资本,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首阳货运中心办公楼、综合调度室及配货场和仓库,年内投入使用。一广场,信托土地,招商引资,投资800万,开发建设药都广场,完成广场拆迁、平整和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市场建设上,招商引资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年内通过招商引资,改造现有中药材市场,提高市场品味和服务功能;组织动员征地拆迁户,联合开发建设百货市场。投资400万建设首阳中药材饮片市场商铺20间、交易大棚3000平方米,年内启动运营;投资50万,建设占地2亩,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依托首双公路铺油工程带动申报首阳至樵家河通村油路,争取以工代赈支持,年内聚集资金360万元,力争2009年完成永吉路改造和下水管网埋设。经营城镇土地,聚集闲散资金,启动并完成通安东路建设;通过争取小城镇镇区道路及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永宁路东段。
首阳镇
健全机构抓管理:建管并重是破解小城镇“脏、乱、差”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小城镇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自律意识差,管理难度大,加之镇政府作为小城镇村管理主体,人员缺少,执法缺位,经费不足,由城镇办公室具体负责镇区管理,“脏、乱、差”的现象难以改变。2007年,镇党委、镇政府从管理体制入手,破解这一难题,在全面加强城镇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同时,报请县编委成立了镇环卫队、镇市场管理服务所和镇兼职消防队。镇政府又组建了集治安巡逻、行政执法为一体的城管办。明确了各队、所、办的人员和职责,配套了相应的办公和服务设施。与此同时,城镇办动员各市场业主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和自管小组,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定了文明经营公约。有效推动了小城镇规范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彻底扭转“脏、乱、差”的现象,提高了城镇品味。
强化宣传抓聚集:小城镇建设管理是涉及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拆迁建设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没有积极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关系着小城镇改造建设的成败。为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镇党委、镇政府多层面,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宣传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产业开发的主导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将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了镇党委、镇政府小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上,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通过多层面推介开发建设项目,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有效聚集了民间资金和产业资本,加大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的投资力度。通过宣传动员,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促进了城镇总体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宽松有序的建设管理环境,为不断推进城镇改造建设和强化城镇管理提供了人力和财力支撑。 首阳镇
2008年,首阳镇确定为民办十件实事。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力争沿川、浅山区群众自来水入户95%以上;完成首阳汽车站和首阳货运中心建设,形成首阳交通枢纽,进一步规范客运、货运市场;建设福星路、通安路和永吉路东段,硬化首阳、南门巷道5条8公里,改善镇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镇建设进程;建设药都广场和首阳商业大厦;扩建首阳中学、首阳一小、菜子坪、罗家山小学,搬迁扩建首阳幼儿园,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扩建首阳卫生院、聘请专家开展首阳、渭河巡诊活动,规范合作医疗管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改造三十铺、李家营、水月坪、新华中低产田10000亩;加快中药材信息中心和中药材展厅建设,搭建中药材交易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务工能力,扩大就业机会;衔接峡口水库,解决董家堡、首阳、南门、樵家河、三十铺五村局部灌溉问题
㈣ 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近日黄芪鲜货价格每斤多少钱
黄芪,中药材名,(学名:)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版。栽培或野生权。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用名有黄芪、 蜜炙黄芪。
目前中药材市场的批发价格在13元每公斤到55元每公斤不等。
㈤ 首阳镇的发展规划
2008年,首阳镇确定为民办十件实事。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力争沿川、浅山区群众自来水入户95%以上;完成首阳汽车站和首阳货运中心建设,形成首阳交通枢纽,进一步规范客运、货运市场;建设福星路、通安路和永吉路东段,硬化首阳、南门巷道5条8公里,改善镇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镇建设进程;建设药都广场和首阳商业大厦;扩建首阳中学、首阳一小、菜子坪、罗家山小学,搬迁扩建首阳幼儿园,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扩建首阳卫生院、聘请专家开展首阳、渭河巡诊活动,规范合作医疗管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改造三十铺、李家营、水月坪、新华中低产田10000亩;加快中药材信息中心和中药材展厅建设,搭建中药材交易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增强务工能力,扩大就业机会;衔接峡口水库,解决董家堡、首阳、南门、樵家河、三十铺五村局部灌溉问题。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
首阳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镇情,依托资源优势,强化中药材产业的纵深开发,先后建成了占地200亩,集引种试验、野生品种驯化、示范推广和技术创新为一体,拥有10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占地100亩、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入住加工企业26家的中药材加工园区。培育形成了正东药业公司、禄灵药业公司、民安饮片厂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组建了拥有大型运输车辆80台,运销网络遍布全国的四海运销协会,促使中药材产业真正形成了引种示范、基地种植、市场经营、加工转化、组织运销相互衔接的庞大产业链。全镇有2400户农户、12000多人常年从事个体中药材加工和贩运。年加工中药材饮片8000吨。运销中药材5万吨,种子5000吨,种苗2万吨,饮片8000吨。首阳被誉为西北药都,首阳药市号称全国党参、黄芪市场价格的晴雨表。2006年,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入1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183元的82.45%。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首阳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在逐年加深,流入流出人口日渐增加。常年居住首阳,从事中药材贩运和加工的外来人口2600人,其中四川藉流动人口1600人;周边县区和乡镇流入首阳的务工人员达8000—10000人。首阳年输转劳动力8000人,其中就地转移就业6000人,组织输出2000人。
1999年被中共陇西县委评为“双文明”村,2004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示范村。
未来规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以陇西为核心打造“中国药都”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把首阳建成西北最大的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初级加工基地的目标定位,镇党委、镇政府及时调整修编全镇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老镇区以东的南门和樵家河两个村规划建设占地2250亩的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46亿元,设计园区主干道“三横八纵”11条10.2公里,总投资9640万元。园区分为地产药材交易区、中药饮片加工区、精深加工区、社会事业服务区、搬迁安置区五个功能区。
根据产业园总体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已引进江能市场开发公司、圣大药业、扬子江制药、济安堂、康力升等投资企业16家,批复征用土地1500多亩,完成投资8.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3.5亿元,全面完成占地170亩的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占地230亩的圣大药业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和占地109亩的四海中药材货运中心、正源药业、鑫徽药业、陇博药业等企业建设;占地328亩的扬子江制药基地、占地339亩的江能中药材综合加工基地和稷丰种业、本草康元、济安堂、康力升等项目年内都要开工建设。产业园规划区内剩余的500多亩规划用地,尽管有意投资开发的企业很多,但由于受城镇土地利用指标的限制不能报批土地。要力争协调争取增加指标,确保园区尽快全面建成。
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区建成后,交易市场年成交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交易额将突破30亿元;饮片加工区入住加工企业160户以上,同时通过建立饮片加工合作社,推动全镇中药材饮片加工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基地,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上缴税金1亿元以上。
㈥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市场详情
首阳抄药材交易市场位于甘肃陇西袭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区内,由江能医药集团投资建设。该市场总投资2.6亿元、占地170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有三层框架结构综合服务楼1栋1.4万平方米、商业铺面3.25万平方米、现代化陇药展销大厅1座3200平方米、临时仓库3200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户商户从事中药材原药、饮片等方面的交易。
2013年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实现交易额30亿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
㈦ 陇西中药材市场的简介
陇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专都”之美称。这里盛产属313种中药材,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
以陇西为中心的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文峰、首阳两大中药材市场2008年集散各类中药材600多个品种20多万吨,成交额达13亿元。
作为西北最重要的药材集散地之一的陇西,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把陇西建成汇集中药材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交易平台和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药材物流中心的目标定位。
㈧ 2019年9月25日,陇西首阳中药材市场的鲜货黄芪每市斤是多少钱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蒙古版黄芪主产于内蒙权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用名有黄芪、 蜜炙黄芪。
黄芪,目前中药材市场批发价13元每公斤到55.8元每公斤不等。
㈨ 首阳的投资环境
近两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以陇西为核心打造“中国药都”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把首阳建成西北最大的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初级加工基地的目标定位,镇党委、镇政府及时调整修编全镇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老镇区以东的南门和樵家河两个村规划建设占地2250亩的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区。园区规划总投资46亿元,设计园区主干道“三横八纵”11条10.2公里,总投资9640万元。园区分为地产药材交易区、中药饮片加工区、精深加工区、社会事业服务区、搬迁安置区五个功能区。
根据产业园总体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已引进江能市场开发公司、圣大药业、扬子江制药、济安堂、康力升等投资企业16家,批复征用土地1500多亩,完成投资8.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3.5亿元,全面完成占地170亩的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占地230亩的圣大药业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和占地109亩的四海中药材货运中心、正源药业、鑫徽药业、陇博药业等企业建设;占地328亩的扬子江制药基地、占地339亩的江能中药材综合加工基地和稷丰种业、本草康元、济安堂、康力升等项目年内都要开工建设。产业园规划区内剩余的500多亩规划用地,尽管有意投资开发的企业很多,但由于受城镇土地利用指标的限制不能报批土地。要力争协调争取增加指标,确保园区尽快全面建成。
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区建成后,交易市场年成交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交易额将突破30亿元;饮片加工区入住加工企业160户以上,同时通过建立饮片加工合作社,推动全镇中药材饮片加工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基地,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上缴税金1亿元以上。
㈩ 首阳的特产是什么
在全国人心中,陇西应该是黄芪之乡,不过,现在的局势看来。甘肃境内的中药材基本上都在我们首阳。所以说,首阳是甘肃药材的加工基地。甘肃各地的中药材可以让首阳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