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用油应市场问题
由于本人比较木讷,平常跟女生两天都是尬聊。
B. 关于食用油的市场调查报告
食用油中国版图品牌格局 看不见的战场
去年年底,食用油再次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几大品牌几乎同时宣布上调大豆油、调和油、菜籽油等品种的价格,且涨幅均在10%%上下……有人开始高呼:请有关方面正视此次食用油涨价的“民生痛感”。甚至有人说食用油涨价无疑加重了生活成本,加重了民众的生存压力。也有人慷慨激昂:这是外资垄断的必然结果!放眼市场,近年来,橄榄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等小品种、新品类食用油不断涌现,以大米为主要产品的利是品牌又推出了“利是”稻米油,这些号称更健康食用油的出现,对中国食用油品类及品牌格局的影响值得人们拭目以待。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禁要问,食用油真的有必要大幅提价?此次调价,到底是供不应求?还是产量过剩、存在滞销而由某些油品品牌进行的商业炒作?抑或是粮油制品加入国际竞争行列随行就市?食用油多品类的格局对价格趋势有何影响?或许,回眸近年来中国食用油品牌市场的发展状况,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现状———从小包装食用油热潮到健康、营养用油的“食用油新时代”
18年前,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出现在中国市场。从此这种安全卫生的桶装油逐渐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散装油逐步退出国内大中城市。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就开始了快速的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油成为市场主角。
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一个转变却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而这个市场几乎被外资及南方品牌垄断,辽宁品牌大多昙花一现,2009年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建设稻谷深加工产业基地,以利是品牌进军食用油市场,辽宁本土食用油品牌登上中国油脂大市场的版图,与群雄共竞争。
然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全年食用油消费大约在2400万吨,进口的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的总量高达68%%,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油料作物的耕种面积已经无法扩大,直接导致了中国食用油无法自给自足、以及中国食用油市场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之一。稻米油———这种与稻谷共享耕地资源并依赖于稻谷加工的副产品的诞生,使得食用油的本土供给占比有了改变的可能,促进了中国食用油品牌市场的再次洗牌。
“时势造英雄”———食用油市场竞争状况及主要品牌
早在利是稻米油出现之前,油脂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也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出现了“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中国市场上食用油品牌众多,约600多个,但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品牌占据了市场42.20%%的市场份额。中粮集团&“福临门”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之一,连续10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具有巨大的资本优势。1995年,中粮集团以“福临门”品牌进入利润丰厚的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行产业运作,耗资20亿打造“福临门”的生产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业有: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东洲油脂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艾地盟(山东)有限公司、山东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嘉里粮油&“金龙鱼”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新加坡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嘉里粮油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在随后的十年内,嘉里粮油又陆续在防城港、上海、青岛、营口、成都、西安和厦门先后投资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油脂生产体系。已经发展了包括“鲤鱼”、“元宝”、“胡姬花”、“花旗”等16个国内小包装油知名品牌,涵盖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种的大型系列产品。
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设———应对中国市场可能形成的“双寡头”
几年前,中国内地恰逢食用油价格上涨。郭氏家族那场资产重组也引发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震荡。
中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粮油企业———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完成了高达700亿元的合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业集团,旗下食用油品牌主要是福临门。
丰益国际整合后,受母公司兼并影响,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和益海集团很可能将被丰益国际收编为一家人。嘉里粮油是郭氏集团旗下粮油资产,主打品牌“金龙鱼”在中国食用油小包装市场排名第一,而旗下“胡姬花”品牌也颇有声誉。此外,嘉里旗下还有鲤鱼、元宝等品牌。当丰益国际完成所有股权转换后,中国市场上几大知名食用油品牌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而这也意味着,在中国食用油市场将形成国有大鳄和外资寡头两相对峙的局面。
中国品牌建设专家李光斗指出,在后WTO时代,将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受到挑战。据其介绍,在入世最初,汽车、家电等行业最先受到冲击。如今,在科技含量不高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也将面临这一问题。在西方成熟市场上,行业前四名的品牌往往能占据行业75%左右的份额,“品牌寡头时代最终会形成,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设。”
迎接食用油新时代———“利是”稻米油在江湖大战中精彩亮相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首次锁定食用植物油
众所周知,作为13亿人口大国,中国以世界十分之一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战略安全重中之重,但近几年来,中国的粮食自给已得到基本保障,且出口开始大于进口。相比之下,食用油却一直过度依赖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粮食价格持续性上涨,以及中国南方百年未遇冰冻雪灾直接因素,中国出现了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已凸显中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
温总理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基本生活必须品和其他食品生产”。并提出“国际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必须充分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各种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首次锁定食用植物油。
他山之石———用优势产品“稻米油”跻身食用油市场,化硝烟于无形
在这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食用油涨价风波里,辽宁中稻集团的赵毅总经理显得淡定而胸有成竹。
多年从事期货贸易的赵总在这场风波的外围,充分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旁观者清。他说他羡慕整合之后的中粮集团所拥有的昭然实力,但是,我们的粮食集团为什么不走出国门?为什么不想办法在全世界种中国的地?因为只有控制了土地,才控制得了价格。所谓“巨头游戏”,说白了就是一种控制———资源的绝对控制。
中国是稻米的生产大国,拥有2982公顷水稻种植面积及年产2亿吨的水稻产量。然而,由于提炼技术及设备的困扰,尽管众所周知米糠油(稻米油)是迄今为止最健康的食用油,但却无法走进人们的视野和餐桌。
早在2006年,时任生威粮食集团董事长的赵毅就对中国的水稻产业、物流体系以及深加工等方面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布局。他曾表示:稻谷加工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稻米企业在物流上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稻米加工和稻米物流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水稻期货上市是大势所趋,南粮北储、稻米深加工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商机。因此,港口在稻米加工和稻米物流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2009年6月末,通过对稻米油加工过程的持续改良及精心研制,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批“利是”稻米油新品终于成功下线。
2009年9月10日,辽宁中稻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中稻2009———利是稻米油全国推介会”在沈阳宾馆隆重召开。中国油脂学会副会长刘世鹏教授和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淑媛教授分别做了《稻米油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和《稻米油与健康》的精彩讲演,从产品高度和营养解析角度分别给予稻米油产品高度评价。
由于稻米油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市场推广伊始,颇为艰难。商超均以“炒作概念”、“价值不高”、“消费者很难认可”等多种理由将“利是”稻米油产品拒之门外。
然而,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好东西自己会说话。
稻米油是备受营养学家推荐的健康食用油,因为和其他食用油相比,稻米油脂肪酸比例均衡,可有效预防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富含谷维素,维E维物甾醇的营养之素,又可以降低胆固醇、缓解疲劳、增加免疫力,是适合全家老小的健康食用油,在美国,被心脏病学会推荐为心脏病人指定食用油,在日本厚生省指定为中小学生烹饪营养用油。
稻米油高烟点的优点,又特别适合中国人煎炒烹炸的饮食习惯,烹饪少油烟,厨房更洁净。
强劲的品牌宣传与货真价实的产品特性,使“利是”稻米油产品终于从7月中旬陆续在家乐福、沃尔玛、新玛特、兴隆、中兴、乐购等系统卖场上架销售。令中稻公司始料未及的是,摆货当天在无任何优势排面、无任何促销、导购的情况下实现了自然走货。
随着消费者逐渐对稻米油产品认可,辽宁中稻集团的赵毅总经理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新的产品就是新的机会、新的产品就是新的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只有油烟的食用油江湖大战中,辽宁中稻可以说是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的品牌“利是”自然最先品尝到当中的美味,自然也是创造“历史”的人。
[2009中国十大食用油]
上榜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金龙鱼中国名牌,嘉里粮油出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福临门FORTUNE中国名牌,中国粮油食品集团,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鲁花食用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山东鲁花集团,十佳食用油品牌
香满园/胡姬花含元宝/鲤鱼,中国名牌,嘉里粮油,十佳食用油品牌
多力食用油葵花油一流品牌,上海佳格食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海狮食用油上海名牌,上海良友海狮油脂,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盛洲食用油福建名牌,厦门中盛粮油,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红蜻蜓重庆名牌,重庆市油脂公司,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刀唛/红灯新加坡/香港名牌,深圳南顺油脂,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鹰唛食用油广东省名牌,中山市鹰唛食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C. 中国 食用油品牌及市场区域
金龙鱼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抄产品,嘉里粮油出品)
2 福临门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3 鲁花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4 胡姬花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5 口福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6 海狮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7 刀唛 (香港十大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8 鹰唛 (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
9 花旗/鲤鱼/元宝 (嘉里粮油出品,国家免检产品)
10 骆驼唛
11 多力
大满贯,长康,火鸟,顶好,康力,红灯
目前除了这些主要品牌外各地还有很强势的区域性品牌比如山东的龙大。低端市场有维好。河南的星河和包公。低端市场鑫苑。目前实力比较大的就是我上面提到的11个品牌。基本全国都有销售。多力现在势头比较旺。龙大也有称霸全国的野心。我是做油的希望交朋友深入探讨
D. 那位大侠能提供下近几年中国市场上高端食用油的统计数据阿
我国食用油市场竞争和趋势分析
湘财证券 并购总部 范崇东 大连华农集团 庄宏伟
一、 国内食用油发展现状
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一个转变却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我国小包装油产业去年达到了300万吨的销量,有近180亿的规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食用油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04年,人均年食用油消费为13.5千克。
图表 1 1996-2004我国食用油消费统计
专家预测,小包装油的行业成长,每年有20%-25%的成长比率。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早在16年前,当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出现在国内市场上,这种安全卫生的桶装油逐渐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散装油逐步退出国内大中城市,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就开始了快速的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油成为市场主角。“时势造英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资金兴起在油脂行业的投资热潮,纷纷投资中国。2001-2004年,在我国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的几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兴建及正在兴建了约100个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量大多为1000-3000吨,其中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天津塘沽、I山东口照、江苏连云港、张家港、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东莞、广西北海等地兴建了约占全国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04年以来,虽然本行业投资有所减缓,但投资仍然十分旺盛。2005年6月中谷粮油集团对外宣布,正式进军小包装油市场,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和以北京、济南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正式推出“香谷坊”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食用油行业的竞争仍将更趋激烈。
表一为近几年国内较大的投资项目统计。
表一、近三年来食用油行业部分重要的投资项目(不完全统计)
时间 地点 投资者 金额
2002年 日照 山东三维集团 5亿元人民币
2002年底 日照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和山东粮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2003年1月 上海 嘉里粮油 6000万美元
2004年1月 新疆玛纳斯 新疆屯河集团 2.5亿元人民币
2004年9月 荆门 中粮集团 2亿多元人民币
2004年12月 大连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英国FEDLTD•B•V•L
2005年5月 南京 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 1.1亿美元
2003年6月 天津 嘉里粮油 1亿美元
2005年6月 九江 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和香港巨邦国际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 2.1亿元人民币
2005年7月 日照 中纺粮油公司 2亿多元人民币
2005年8月 重庆 重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注:信息来自于网络,数据精确度有限
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以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种类,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各种天然保健食用油百花齐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也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出现了“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2004年各地上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890个(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其中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5138万吨,2004年实现植物油产量9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66亿元,较上年分别持平、增长35.1%. 产品结构调整明显,一级油占主导地位,实现产量346.8万吨,占总产量的36.4%,四级油产量下降较快,实现产量190万吨,占总产量的19.9%;小包装油和特种植物油脂发展较快。尽管如此,快速成长的产业规模背后问题不断,据统计2004年,食用油行业实现利润3.68亿元,同比下降近6倍, 食用油产业原料供给、价格竞争、加工能力过剩、质量安全等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排名 公司名称 生产能力
1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852764吨
2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1570477吨
3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20052吨
4 江苏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 357640吨
5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339579吨
6 河北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262463吨
7 中国植物油公司 193985吨
8 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 185794吨
9 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 173975吨
10 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 160000吨
11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155724吨
12 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 154727吨
13 广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148949吨
14 宁波正大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143837吨
15 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 119288吨
16 深圳市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117500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料供给
2003年整个行业一片大好,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2004年因大豆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的中国大豆加工业行业危机。去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采购的大豆价格折合人民币约4300元/吨,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落,降至每吨约3100元,巨大的价格波动,一下子将许多企业推到了绝路,尤其是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在这次“大豆风波”中,山东境内依靠进口大豆为生的中小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而国内由跨国企业参股、控股的一批油脂企业如东海粮油则未受到大的冲击。据统计2004年油厂仅实现利润3.6833亿元。
2、安全事件不断
近两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影响食用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油中的杂质、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微量金属离子等物质,游离脂肪酸过多会影响油的风味、加重油脂裂解和酸败,而过氧化物超标油就会加速氧化极大的缩短油的保存时间。除了质量问题外,福临门1:1:1之争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国内爆发“禽流感”的影响加剧了大豆加工企业的亏损,今年世界范围内“禽流感”问题势必仍会对食用油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近两年来非典以及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民对食品消费的食品安全空前关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制定的食用油新标准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3、产能大量过剩
保守估计,2004年底中国的大豆压榨总能力达到6000万吨,但是实际压榨在3500万~4000万吨之间。而外资跨国集团有控制力的企业,实际压榨量占总实际压榨量的50%以上,而且这些外资跨国集团控制的企业压榨能力非常集中,因此具有了相当大的垄断力。由于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的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局部市场时有价格大战的现象。
三、竞争状况和主要品牌
虽然我国食用油品牌众多,约600多个,但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但"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品牌占据了42.20%的市场份额,大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垄断。嘉里粮油和中粮集团是我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在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四大品牌中,金龙鱼、胡姬花为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福临门和鲁花隶属中粮集团旗下。下面对这两大食用油巨头进行一个分析。
表三、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主要品牌(各类前五名)
大豆油 花生油 菜籽油
1 金龙鱼牌 鲁花牌 金龙鱼牌
2 福临门牌 胡姬花牌 福临门牌
3 口福牌 亮泉牌 禧万年牌
4 汇福牌 长生牌 如意牌
5 海狮牌 吉龙牌 大平牌
1、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之一,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中国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连续10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具有巨大的资本优势。旗下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业务的中粮国际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H.K.0506),在资本市场上有便捷的融资渠道。1995年,中粮集团以“福临门”品牌进入利润丰厚的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行产业运作,强强联合,不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求市场上的优化配置。耗资20亿打造福临门的生产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业有: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东洲油脂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艾地盟(山东)有限公司、山东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中粮集团有亚洲最大的油脂生产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榨油到毛油到精油提炼,再到包装,具有相当的成本优势。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中粮集团本身就具有十分强大的贸易实力,加之其在葡萄酒、啤酒、肉制品、面粉、糖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产业的协同效应,使得其食用油产业销售能力十分强大。2004年油脂产品主营业务收入11,657,102,000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7%,占中粮国际总收入的69.4%。其中小包装油销量504,850吨,比去年同期上升30 %。小包装食用油相对食用散油的比例已从过往的35%和65%之比上升至本年度内的40%和60%。2005年上半年,小包装食用油销量211,412吨,比去年同期上升25%。公司目前开始加强高档食用油和副产品卵磷酯类开发和生产,该部分毛利较高,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利润来源。
2、嘉里粮油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嘉里粮油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在随后的十年内,又陆陆续在防城港、上海、青岛、营口、成都、西安和厦门先后投资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油脂生产体系。1998年又成立了一家专门进行市场管理、业务拓展的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对集团的16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进行统一的市场拓展和营销管理。已经发展了包括"鲤鱼""元宝""胡姬花""花旗"等16个国内小包装油知名品牌,涵盖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种的大型系列产品。除此以外,嘉里粮油还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特种油脂供应商,"金燕""金鹂""花旗"等品牌的起酥油、人造奶油、氢化油等,供应给包括肯德基、达能等大型食品企业。
四、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历年来是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首要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中发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写进中央1号文件。
1、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外资充当主要角色
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加之2004年的大豆风波,导致2004年由于油厂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加上部分地区银根收缩,导致一部分正在动工新建、扩建的项目停了下来,有的原来打算新上的项目推迟动工。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给后期行业大整合创造了机会,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时期,将可能出现较多的并购事件。今年创世纪集团福建省地区著名食用油品牌“天香”后,又收购了福建印福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通过不断并购,扩大规模,与外来品牌比拼。
另一方面,位于全球食品行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食用油行业也将不会例外,外资将在未来几年的行业整合中扮演主要角色。《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全行业共有三资企业87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2.6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的7%和38.40%。外资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47.3%,特别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仅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鲤鱼这三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就达到了33.3%,可以预知未来外资凭借巨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重组等模式快速进入、收编、整合中国市场,对本土品牌构成威胁和冲击。美国嘉吉集团在广东已经拥有一家相当规模的大豆压榨工厂。10月,世界500强企业托福国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托福国际亚洲(私人)有限公司收购了大连华农集团将其控股的湛江华农等子公司的部分股权。7月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之一的邦基集团(Bunge Ltd.)表示,将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一家在日照的油厂。邦基毛里求斯有限公司、山东三维油脂有限公司、日照大海油脂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拟成立一家总投资4.13亿元的邦基三维油脂有限公司。同为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的印尼WILMA公司,也已经前往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准备在黑龙江投资建厂,成立自己的压榨企业。
2、技术质量不断提,高档食用油大战将至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呈金字塔状:底层的是目前销量最大的色拉油,中间层是调和油,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高档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心油品的质量,而且在一部分人群中十分关心油脂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对特种油脂十分关注,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高端食用油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品牌领导,主要是橄榄油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中粮“滋采”品牌推出的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天然食用油。中粮跟全球最大的从事粮油产品的公司ADM等合作伙伴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每年的研发费用不会低于销售整体收入的5%。中粮集团滋采品牌制订了明确的品牌发展方向――打造中国食用油高端市场的领导品牌。具体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研发和工厂、基地建设;二是进行渠道建设和市场培育,和高端目标消费人群沟通,传递品牌内涵。可见油脂巨头对技术开发的重视。嘉里粮油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先后开发了玉米油、茶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等,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嘉里粮油集团的八大油种、上百个产品规格中,不仅有传统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浓香芝麻油等油种,还有玉米胚芽油、葵花油、山茶油等"健康功能型"食用油。在食用油行业普遍利润摊薄的情况下,盈利空间较高的高档食用油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可见未来高档食用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3、城市市场空间有限,农村将成主要战场
目前,小包装食用油的年销量虽然有300亿元左右,但只占整个食用油销量的15%,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的深入开展,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县及大中城市周围的城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乡村食用油市场的现状是:1、以散装油的消费为主,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迅速;2、由于一味追求低价格,散装油的质量得不到保证。3、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强。小包装油90%都是集中在城市销售,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小包装食用油开辟新的战地提供了前提。 当各品牌小包装食用油在城市的商超、卖场激战正酣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广阔的乡村市场。近两年来嘉里开始致力于将小包装油推广到乡村市场,促进了其销量的进一步拉升。可见未来农村这一巨大的市场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E. 食用油市场调查报告1000字左右
在涨价,油价在飞,可工资没飞
F. 广州粮油批发市场哪些地方有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来、广东省中源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东连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新丰县;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的“南大门”,是广佛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广州位于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
(6)广州食用油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
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G. 食用油行业市场跟发展前景如何
2009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第三章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9年国内小包装食用油价格动向分析
二、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发展及营销策略
三、国内乡村市场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现状
第二节 2008-2009年食用油发展现状
一、2008年我国植物油市场分析
二、2008年我国植物油市场运行数据分析
三、2008-2009年食用植物油产量分析
第三节 2008-2009年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一、2008年食用植物油加工销售收入前十家企业
二、2008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四章 中国食用油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08-2009年油脂市场发展分析
一、2008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状况
二、2008年食用油供需格局分析
三、2009年食用油市场供给博弈分析
四、2009年一季度食用油市场发展状况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食用油市场影响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食用油市场影响
二、食用油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
略。。。。
自己看吧 http://hi..com/yes68
H. 怎样做餐饮油市场调查及评估
我国高端食用油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食用油的直接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家庭主妇,电视是她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窗口。虽然食用油品牌不遗余力地向电视台不断投放广告,但是硬文广告渗透力弱、商业味道浓,导致食用油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投放,却没有理想的传播效果的现象出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网络平台的巨大传播效应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发力。
2012-2016年中国食用油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创造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从“有油吃”到“吃好油”的转变,就是中国人对健康、天然、营养、稀缺的追求以及与世界距离的不断拉近。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决定了食用油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的必然地位。随着大豆、花生等原材料价格上扬,传统低端食用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等纷纷提价,失去了价格优势。众多消费者开始尝试高端食用油,伴随销量的攀升,国内高端食用油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一、从硬文广告传播转向深层合作
食用油的直接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家庭主妇,电视是她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窗口。为此,众多高端食用油品牌企业结合该目标群体的兴趣、爱好特点,不断加大硬文广告投入力度,持续进行狂轰滥炸。虽然食用油品牌不遗余力地向电视台不断投放广告,但是硬文广告渗透力弱、商业味道浓,导致食用油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投放,却没有理想的传播效果的现象出现。于是,一些品牌食用油将目光转向可能引起家庭主妇关注的电视剧,开始采用电视剧广告植入这一新的电视广告传播方式。如金龙鱼在《金婚风雨情》和《你是我兄弟》中进行广告植入。鲁花花生油冠名赞助美食电视节目,对中央电视台的《厨艺大赛》进行赞助和品牌植入。目前的食用油行业的广告传播呈现出硬文广告减少,植入广告、冠名广告、赞助广告、软文广告增多的态势。
二、公益营销竞争激烈
针对消费特性日趋分众化、个性化、碎片化的特点,国内众多食用油企业非常注重广告传播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国内外的重大赛事、热点事件都是食用油企业非常看好的传播推广平台,进而使其成为食用油行业激烈竞争的传播资源。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金龙鱼食用油品牌由于投入重金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和奥运会牵手的食用油品牌。其老对手中粮集团也不甘落后,2010 年,中粮集团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集团旗下的“福临门”产品获得“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粮油产品”称谓。中粮集团为此开展了宣传中粮品牌的线上、线下一系列活动。这些事例既显示了食用油企业对事件传播的看重,也说明公益营销已经成为当今食用油品牌借力发力的主要载体。
三、电子商务提升广告传播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网络平台的巨大传播效应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发力。
从企业网站的更新维护到微博营销、社区网站,主要的食用油品牌都做得风生水起。金龙鱼和福临门品牌分别以金龙鱼3A 智囊团和中粮福临门的名字在微博落户,随时与消费者沟通交流。食用油企业积极介入新载体的态度,在表现具有传播潜力的新媒体容易引起企业兴趣的同时,令食用油行业的广告投放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
四、渠道传播形式多样
食用油作为快速消费品,大型商场、超市一直是其重要的销售平台,也是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最多的地方。因此,各大商场和超市单页、海报宣传、降价促销和买赠活动是食用油产品销售推广的常用手段。
但伴随食用油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终端促销及传播也在不断升级,各种促销形式、传播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如金龙鱼食用油的生产企业专门定做了食用油瓶形的纸货架配合促销主题,吸引消费者关注,以突出主打产品的形象,促进产品销售,为如今的食用油商场、超市广告传播平添了几分新的气息。
五、强调市场细分,精耕细作
伴随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用油种类的日益丰富,国内消费者在食用油的使用偏好上开始出现消费分层。不同的消费群体产生了差异化的食用油品牌消费偏好。如白领消费群体更加追求生活品质,老年人更加注重健康,中低端消费群体则需要经济、实惠的食用油。为此,食用油企业推出了不同定位、定价的产品,广告传播也开始更加的人性化,有了分层次的针对性的精准传播。花生油、玉米油以大众消费群为主,这些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企业利差空间不断减少。针对这部分油品,企业往往以自然销售为主,很少开展相关广告促销活动。高端食用油等产品定价相对较高,相关食用油企业不仅配合电视广告投放,还结合电子商务等新形式展开细致的沟通与互动。
I. 广东市场上销售的算得上品牌的食用油有几家啊
金龙鱼牌
福临门牌
口福牌
汇福牌
海狮牌
禧万年牌
富虹油品牌
华农牌
德大牌
九三牌